現當代文學方面的論文(通用多篇)

現當代文學方面的論文(通用多篇)

現當代文學方面的論文 篇一

淺談現代大學中文教育與現代文學教育

目前,大學中文教育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之中,同時這種挑戰也為大學中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概括起來,目前大學中文教育面臨的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隨着近幾年大學的大規模擴招,原來的大學中文系普遍由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擴張成為包括漢語言文學、新聞傳播、編輯出版乃至文化產業管理等多個專業的文學院。

上述某些新的專業設置在文學院,在教育制度中是否具有合法性如何合理安排這些新專業的教學內容這些就成為魚待解決的問題其二,大學中文教育缺乏明確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致使大學中文教育課程的合格要求設置太低,許多學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英語學習或休閒娛樂上,大學四年讀書太少,進步太小,當他們大學畢業之後,只能成為缺少專業特長的萬金油其三,

人格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非常欠缺,儘管大學教育課程體系中有分量不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內容,但往往流於膚淺空洞的形式和教條,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這就需要在大學中文教育中貫穿這方面的內容,但目前大學中文教育的課程和文學觀念在這方面並沒有做到自覺。

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大學中文教育需要面對的挑戰。

現代大學中文教育制度和現代文學觀念具有一種共生關係。

現代大學中文教育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現代文學觀念則通過大學中文教育制度得到鞏固和確立,並在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代文學觀念是一個難以清晰界定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從現代漢語對文學一詞的使用中對它作如下描述它通常包括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作品樣式,它是情感的和想象的,與社會生活具有密切聯繫,具有審美性、自律性和意識形態性,能夠起到認識作用、審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文學可以説是很早就有的,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門類則是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產物。

也就是説,在現代大學分科教育制度產生以前,文學並沒有得到系統深人的研究,人們對文學的認識一直是模糊的、含混的只有當文學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一個學科門類,人們對文學進行各種文學史、文學理論的研究之後,上述文學觀念才逐步得到確立。

因此,現代文學觀念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發展中逐步得到確立的。

這一點從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得到證明。

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大學中文教育制度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其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難以滿足人才成長的要求,這是目前大學中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侷限。

任何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都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較為完善的人格修養,保持個體心靈的健康和對於社會的責任感二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找到適合的專業工作,滿足職業的需要。

大學對於人才的培養也應當立足於這兩個方面,確定恰當的人才培養目標。

從中國現代大學中文教育的發展歷史中,特別是世紀年代以來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難以滿足人才成長的需要。

首先,就人格修養方面來説,大學中文教育並沒有發揮出其應該具有的優勢。

本來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大學中文教育的課程內容非常有利於提高青年學生的人格修養,保持個體心靈的健康和對於社會的責任感。

這是因為,現代文學觀念認為文學是審美性和意識形態性相統一的,各個階段的文學史正是以這種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建構的,學生通過對於文學理論、美學和文學史中的優秀作品的學習,不難領悟到文學中所藴涵的審美情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人格修養。

其中中國古典文學尤其如此,中國古人認為人品和文品是統一的,通過對於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作家作品的學習,不僅能夠提高文學修養,而且能夠領悟到這些文學家的光輝人格。

但是,大學中文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對青年學生人格培養的道路。

填鴨式的教學和過於簡單的考試方式,使學生的學習侷限於文學理論和文學史的教材和教師的講義,大多數學生對於文學經典和理論經典的閲讀和學習都非常欠缺。

教材和講義都是當代人編寫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編寫者個人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偏見等各方面的侷限,因此,它絕不能代替經典的閲讀和學習。

經典是需要學習、掌握和領悟的根本性的東西,而教材和講義只能是通往經典的輔助性手段,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大多數學生對於教材和講義的機械記憶代替了對於經典的閲讀和學習。

教材和講義的內容是屬於老師的,它最終要還給老師,只有對於經典的閲讀和李習才是自己的,才會伴隨自己的終生。

其次,就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方面來看,社會上大概只有作家、教師和研究人員是單純以現代文學觀念的文學為專業的職業,在培育專業知識方面,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大學中文教育做得很不夠。

眾所周知,大學中文系並不是培養作家的地方,在世紀眾多有成就的現當代作家中,從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可以説寥寥無幾。

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有成就的作家都近於天才,他需要創造性地打破既有的文學規範而大學中文教育則是確立文學規範,並用這種規範對學生進行規訓,即使有所謂的天才作家的苗子,

通過四年本科中文教育,天才的苗子也被扼殺了二是大學中文教育並不以培養作家作為目標,社會需要不了那麼多的作家,如果大學中文教育以培養作家作為目標的話,

那麼即使是培養出了合格的人才,社會也無法給他們足夠的生存空間。

以文學教育和研究為職業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確需要大學中文教育的培養,然而我們的大學中文教育培養出了這方面的合格人才了嗎現實的情況並不樂觀。

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説是一個需要大師但缺乏大師的時代,所以不斷有人站出來呼籲大師的出現,探討大師稀缺的原因。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大學中文教育制度與現代文學觀念之間的矛盾與背離。

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大學中文教育毫無疑問屬於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理念在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臻於完美的人性,在這個意義上説,它應當成為一種通識教育。

然而當落實在大學教育制度中去的時候,以現代文學觀念為基礎的大學中文教育則成為一種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

“對文化特殊性的強調固然能使人文學科獲得獨立性,但人文學科在成為一個現代學科的同時也完成了專門化過程,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職業教育。

”①現在的問題在於,大學中文教育作為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我們並不清楚大學中文畢業應當達到什麼水準,應當掌握哪些應該掌握的真正有用的知識,能夠寫作哪些文體,能夠勝任哪些工作致使大學中文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並不真正合格。

這一點所導致的危險在大學生作為社會稀缺資源的情況下並不成為嚴重問題,在大學擴招和專業擴張所帶來的就業危機中,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反思了。

現當代文學方面的論文 篇二

淺析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封面的圖像藝術

在今天,圖像可以説是無處不在。

甚至有人宣稱我們的世界就是個圖像世界,海德格爾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預示着世界圖像時代的來臨,“世界圖像並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時代稱為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並不為過。

自然,我們的文學也難逃圖像的侵襲。

因此,不少的文學理論研究者談“圖”色變,認為文學正在被大規模地圖像化,而原本屬於文學的領域正逐漸被圖像蠶食鯨吞。

有些悲觀的學者甚至拋出了“文學消亡”的論調,並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附和。

這裏,顯然是把圖像作為文學的發展的消極因素來看待的,把圖像看作是文學的對立面。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圖像文化的出現對於文學自身來説,不僅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我們可以利用圖像文化的出現來更好的促進文學的發展。

法國文論家熱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稱封面、插圖、標題、副標題、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內容和圖像內容,將這些“附屬物”正式納入文學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