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中醫學論文精品多篇

拔罐: 篇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着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祕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説:“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當人體受風、寒、暑、濕等外界侵襲或跌打損傷後,就會擾亂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並且致病因子通過人體經絡走竄於全身,並充斥於經絡上的'穴位,打亂了氣血的運行,致使氣血凝滯。拔罐可通氣通血、舒經活絡,它的温熱作用可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

每個人接受拔罐之後會留下罐印,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這些罐印也會不同。主要表現在顏色的差別上面。罐印紫黑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罐印鮮紅而豔: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罐印出現水泡,説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

在課堂上面,有多位同學接受了拔罐的演示,其中有一個男生的罐印呈紫色發黑,當時所有的同學都十分的驚訝。老師解釋説這位同學濕氣太重,身體並不是太好。而另外一個女同學的罐印呈粉紅色,那麼這兩位同學的身體差別根據罐印就可以顯現出來了。

我也接受過拔罐的治療,在治療之後又實用了紅棗桂圓生薑糊。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起色的紅潤和身體的舒暢。

經絡理論是基礎 篇二

《靈樞·脈度》説:“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鍼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着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通過鍼灸之類的中醫方法可以對身體進行調節。

感受的中醫學 篇三

自我記事起,每當生病或者身體不適。第一反應就是吃藥或者打針。

也就是抗生素以及靜脈注射。身邊的人大多如此。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西醫已經是大家生病不適時的首要選擇。而我們歷史悠久的中醫卻被忽略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中醫。也許在如今的年代,大家對中醫的幾乎沒有瞭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醫學有着深厚的基礎,在治療疾病和調養身體方面有着西醫不可取代的作用。我親眼從媽媽的經歷中感受到中醫的神奇和魅力。於是選修了鍼灸學入門這門課程。通過學習鍼灸學入門這門課程,讓我對中醫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多的瞭解。尤其是通過鍼灸,艾灸,拔罐這些中醫方法來調養身體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對中醫學的體會 篇四

(一) 中醫學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鍼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中醫學的論文 篇五

淺談中醫學與氣功

【摘 要】 中醫學的氣的概念和氣機的變化,對氣功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大力整理和應用中醫理論指導氣功和學術非常必要。中醫學對於氣功的指導地位的提升有助於規範中醫氣功學的術語和臨牀技術規範。

【關鍵詞】 氣功;中醫學;內養功

中醫學中對氣的論述是權威的、實用的。千百年來在臨牀運用中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對中醫的氣的理解有助於氣功練習和指導病人有效地習練功法健身祛病。歷來氣功的解釋多趨於使用佛家和道家術語,而使用中醫術語進行是對氣功詮釋有助於加深對氣功術語和氣功醫療操作的規範,而且易於接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到了主觀精神因素的平靜恬淡,會使氣機暢達迴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精神內守對於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關於氣:何為氣?

氣,是不斷運動着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氣的生成來自於:

1.1 先天之精氣:即受之於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腎藏之精氣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後所得的營養物質;

1.3 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其中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奠定了總體的根基,後天之氣補充和滋養先天之氣使之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氣匯聚於胸中形成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輔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直接影響氣血之運行,在氣功中呼吸調節能很好的調節氣血的運行可見一斑。

2 氣的分佈與分類

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三類。

2.1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主要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並受後天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和培養。元氣根源於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生長髮育,温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説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會因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在氣功練習中,動功能使氣機調達,推動元氣敷布三焦。靜功意守丹田則有温補元氣的功效,在練習中動靜結合達到完美的練功效果。

2.2 宗氣: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屬後天之氣的範疇。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與宗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宗氣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温度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若宗氣不足,臨牀可見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等症。

呼吸的停閉調節有助於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改善氣血的運行,加強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脈、為一身之大主,肺主氣,為臟腑之華蓋,為相輔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對於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習練氣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氣血狀態,氣功一詞由茲而生不足為奇。

2.3 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因其富有營養,於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血關係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並稱。營氣與衞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2.4 衞氣:衞氣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防禦、温煦和調節三個方面,包括護衞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温養臟腑、肌肉、皮毛;調節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温的恆定。

調節脾胃功能的氣功練習方法內養功是首選,早期時候的科研和臨牀都已證實。

3 氣的功能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3.1 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激發和促進作用。氣是功能極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殖、生長與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2 温煦作用:是指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温暖,驅除寒冷。氣維持並調節着人體的正常體温,保證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並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3.3 防禦作用:正如《素問·刺法論》説:“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是指氣具有護衞全身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氣可以護衞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説(《素問·評熱病論》),氣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鬥爭,以驅邪外出。

3.4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可以保持胃、腎、子宮、大腸等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統攝血液防止其溢於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3.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具體表現在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如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後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氣的各種功能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維持着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比如,氣的推動作用和氣的固攝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一方面,氣又控制和調節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運行和排泄。推動和固攝的相互協調,使正常的功能活動得以維持。 4 氣機:氣的運動形式

氣機,即是氣的運動。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並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人體之氣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推動和激發着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因而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出入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是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五臟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出入的樞紐。如肺呼氣為出,吸氣為入,宣發為升,肅降為降。六腑則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機失常又稱氣機失調,是氣的運動紊亂,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紊亂,導致體內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脱的病理狀態。

氣機失常是人體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出現紊亂的概括,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與轉歸的內在表現。

4.1 氣滯

“滯”是指阻塞,不暢之意。氣滯,是指氣機鬱滯而阻塞不暢的病理狀態。

氣滯的發生多與情志不暢、痰飲、水濕、食積、瘀血、結石等阻滯有關。由於上述因素,影響到局部或全身氣的運行,形成氣機鬱滯不暢,可出現脹滿、疼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滯可導致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若氣滯導致水濕停滯,則可形成痰飲。

氣滯還可以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臟腑氣滯,常見的肺氣、肝氣和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則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 氣逆

“逆”是違背,不順從之意。氣逆,是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升之太過,或當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狀態。氣逆的發生,多由情志內傷、飲食寒温不適、痰濁壅阻及外邪侵襲等所致,與肝、肺、胃等臟腑關係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見頭痛而脹、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症狀,甚則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咳血、吐血、中風、昏厥等症。因肺主肅降,肺失肅降而致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痰鳴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噯氣、呢逆、腹脹等症狀。

4.3 氣陷

“陷”是升舉無力,不足之意。氣陷,是指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氣陷的發生常因素體虛弱,久病耗傷或思慮勞倦等所致。氣陷多發生於脾臟,故又稱“中氣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輸水谷精微於頭目清竅,另一方面託舉維繫人體內臟器官位置的相對恆定。因此,在氣虛升舉無力的情況下,既可導致清氣不能上養頭目清竅,而見頭暈、眼花、耳鳴等症;又可出現臟腑器官的維繫乏力,而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脱肛等;還可兼見脘腹或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症。此外,因氣陷是因氣虛發展而來的,故臨牀中常見疲乏無力、氣短聲低、少氣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氣虛徵象。

4.4 氣閉

“閉”為閉塞,不能外達之意。氣閉,是指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閉鬱結聚於內,而出現的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氣閉多於情志刺激而氣鬱之極,或痰飲、外邪、穢濁之氣阻闊氣機所致。其發生,可因外感寒邪,束於肌表,陽鬱而不達而無汗,感受穢濁之氣而致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內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等。臨牀上,還可因氣機閉鬱,壅於心胸,閉塞清竅,可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內鬱,不能外達,則見四肢逆冷,拘攣、兩拳握固、牙關緊閉;肺氣閉鬱,氣道阻滯,則見呼吸困難、氣急鼻煽、面青脣紫;氣閉於腑,則見二便不通。

4.5 氣脱

“脱”即脱落、不內守之意。氣脱,是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脱,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脱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正氣長期持續耗損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瀉等,使氣隨血脱或氣隨津泄所致。臨牀上,因氣大量外散脱失,臟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對於氣機的影響

七情的致病特性 過度的情志活動可以直接干擾氣機運動,造成氣機的紊亂,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氣功的練習可以干預氣機運動,氣機平和則機體有機會得到修復,阻斷了致病因素。內養功初級靜功中鬆靜築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時配合鬆靜的練習,使大腦和身體同時放鬆和入靜,改善和提高機體的內環境,使身體處於較舒適的狀態,而得到將息温養。

七情內傷直接影響其相應內臟,使其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5.1 直接傷及內臟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相應的臟腑。因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而心是五臟六腑的統帥,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動。為此,七情致病均可損及心,並影響到其他臟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導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髒失調為多見。如過喜、驚嚇、思慮勞神均可傷心,致心神不寧,症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鬱怒傷肝,肝氣鬱結,證見兩脅脹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異物梗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肝氣上逆,出現嘔血、面紅耳赤、暈厥。思慮憂愁傷脾,脾失健運,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症。若思慮勞神,不僅損傷心脾,而且可導致心脾兩虛,同時會出現上述心神不寧及脾失健運的兼症。

5.2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直接損傷主要為影響臟腑氣機,氣血運行紊亂。《素問·舉痛論》説:“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致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見頭脹痛、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可緩和精神緊張,營衞通利;二是暴喜過度,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見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見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則氣下,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見溺頻、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則面白、昏厥、遺精。驚則氣亂,突受驚嚇,損傷心氣,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見心悸、驚惶失措。思則氣結,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致氣機鬱結,脾運無力,見食慾減退、脘腹脹滿、便溏等。

5.3 七情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肝陽上亢證,情緒的波動可誘發中風偏癱,此時對於情緒的調攝,運用氣功調神之法使患者能處於安靜愉悦的狀態,則可以避免和阻斷,能處於安靜愉悦。

6 氣功對於氣機的干預

氣功練習中,調神運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斷不良情緒的侵擾,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動功的練習可以使身體的氣機得到調整,動功的練習在中醫裏也與中醫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氣。

氣功通過三調的合理練習,對身心有序的調節,可以安神定志、養氣、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動功如內養功動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吐納如內養功的停閉呼吸法、六字訣等功法,辨證選功、辨證練功,符合中醫學理論的規律,合理的使用三調為宗技術,指導患者通過調神、調息、調身高效而安全的練功、養生祛病,練養結合來調達氣機。

在氣功的練習中,隨着功夫的提高會逐漸形成自然的深長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氣的形成。使宗氣生成和氣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長呼吸更能獲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氣,使宗氣更加充足,氣血的運行動力更強勁。

在氣功練習中,由於是自我調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況下是很難完成這一技術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氣功的練習需要在緩則治本的階段來使用,對於氣功自我練習的適應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復期為主,總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夠完成操作為前提。

總 結

通過上述的這些內容從生理到病因病機,中醫學對於氣的論述和實踐運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於臨牀亦行之有效。氣功學,尤其是中醫氣功學或醫學氣功、醫療氣功如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指導病患者辨證的習練氣功,是我們中醫氣功學研究的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猜你喜歡:

中醫學的論文 篇六

淺析中醫醫學心理學

【摘要】中醫醫學心理學源於《內經》,是祖國醫學的一部分。醫生運用於臨牀,並進行系統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論基礎、基本療法結合案例進行簡述。

【關鍵詞】中醫醫學心理學;理論基礎;基本療法;案例

1 中醫醫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1.1 形神合一論中醫醫學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論。在狹義來講,形為身體,神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論用藏象學説闡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説。將人身之神依附於藏象之心,故心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論《內經》闡明感知活動的中樞(心神)通過經絡與感覺器官聯繫,如心神能感知鍼灸的“針感”。[1]

1.4五臟情志論

1.4.1五志分髒論《內經》闡述五志分屬特定臟腑。不同臟腑精氣的盛衰導致不同心理活動的改變,五志的太過不及均可使臟腑受損。

1.4.2七情致病論《內經》以氣機紊亂闡述“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致病,有指導意義。[2] [3]七情生於臟腑,出於心神,當其強度超過生理調節範圍時可致病。[4]

1.5人格體質的分型《內經》把人格、體質結合:①按陰陽屬性,分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5型陰陽五態人。②按五行屬性,分25型陰陽二十五人。[5]

1.6 陰陽睡夢論《內經》從形神合一論出發,以臟腑功能的陰陽五行屬性來釋夢。 [1]

2 中醫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療法及案例

2.1情志相勝心理療法《內經》始創此法,反映了中國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於此貢獻猶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等,丹溪提出“怒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以恐勝之以怒解之”等以情勝情的治療模式。[8] [9]

2.1.1單獨運用 如怒傷肝,悲勝怒:張氏治療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損毀皮膚而悲,而排解鬱怒。如喜傷心,恐勝喜:范進過喜而呈癲狀,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綜合運用以情勝情療法要靈活運用。[10]一種情志刺激可調一種或數種情志致病;一種或數種情志可調一種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納呆,丹溪綜合“以怒勝思,以喜解思”讓其父使女怒,又詐以其夫將歸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語疏導法用語言對患者勸説開導的精神治療方法。在能保護患者隱私的環境,使其暢言,順其意疏導,改善其負面情緒。

2.3驚者平之法《內經》:“驚者平之”。張從正:“惟習可以治驚,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不驚”。[12]衞新妻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擊幾等方法發出聲音,使之耳聞目睹,漸次為常,驚止病癒。

2.4順情從欲法欲愈其疾,當先治心。室女傾心於某男,初其父不許,由此鬱悶而患瘰癧。其父遂許。婚後三月,其症大減,再稍加調治即愈。[13]

2.5移精變氣法《素問?移精變氣論篇》講述運用精神療法轉移精神,梳理氣機。楊賁亨診患內障的貴人,用詭言令其凝神於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導引運氣法讓患者安神靜志,摒棄不良情緒的干擾,梳理紊亂的氣機,恢復平衡的心理療法。盧不遠治療沈某的恐死症指導其禪宗參究法(導引運氣法),百日病癒。

2.7傳統音樂療法《內經》以五音對應五臟的模式,用相應的五音組合,調理憂愁、思慮、悲哀等異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療法“祝説病由”以“移精變氣”,而“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 “祝其病所由來以告於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療法藴藏合理的科學內核,藉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變患者的心理,達到治病的目的。[15]

2.9針藥療法《內經》強調心神,重視針藥療法,如選用鍼灸肝經原穴太沖或服用逍遙丸治療肝氣鬱結的患者等被廣泛地運用。

3 問題與展望

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存在發展連貫性,藴含豐富的心理治療思想,然其內容支離破碎,系統性不強。我等應結合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療體系。

參考文獻

[1] 閔範忠,何清平。新編中醫醫學心理學[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蓮菊。《黃帝內經》中的中醫醫學心理學理論探源[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7):3-4

[3] 郭 倩,楊 潔,陳 剛,黃海健。朱丹溪的中醫醫學心理學思想探析[J]。中 醫 藥 學 刊,2005,3. 23(3):462-463

[4] 閔範忠。論情志致病的條件及機能[J]。廣西中醫藥,1987,10(1):20

[5] 郜 巒。《內經》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內涵簡析[J]。中醫藥學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國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之研究[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劉勇,郭念峯。臨牀疾病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論以情勝情療法[J]。湖北中醫雜誌,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勝情療法探賾[J]。山東中醫雜誌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鋒,閔範忠,等主編。中醫醫學心理學薈萃。雲南:雲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勝醫案中的心理治療方法初探[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6.18(2):13-16

[12] 陳 莉,劉靜宇。張子和心理療法初探[J]。中醫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__庸,張景嶽醫學全書,1 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宏。“祝由”探釋[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華,李秀雲。移精祝由療法淺識[J]。 江蘇中醫藥,2002.23(3):37-38

中醫調節身體的方法 篇七

(一) 鍼灸

鍼灸是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衞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温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記得以前在古裝電視劇裏面看見醫生用小小的銀針就可以治療病痛覺得特別的神奇,沒想到在課堂上有親身體驗和實踐的機會。

1、針刺: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首先找準與治療部位對應的穴位,然後講針刺入皮肉,慢慢的調節捻動。根據親身的體驗,針刺入之後有痠麻脹的感覺,而疼痛是輕微的。 如今針刺的運用已經比較廣泛了。例如利用針刺來治療青春痘以及減肥。為什麼鍼灸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呢。因為人體的經絡錯綜複雜,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經絡通暢氣血才能行的通暢。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為經絡不暢,氣血行不順而導致的。因此都是以疏通經絡為基礎的。經絡疏通,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我在課堂上是第一次體驗針刺,從開始的害怕到體會到針刺的真實感覺,並且自己動手實踐,針刺入的時候疼痛感十分輕微,然後通過捻動調節的真的時候,因為穴位受到了刺激會感覺酸酸的,麻麻的,還有脹感。經過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師扎針之後,好奇心驅使我自己拔針扎針,讓我體會到了針刺的奇妙。

2、艾灸:

艾灸是一種在人體某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療方法,正是這種温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斑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泄。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時,由於艾火的温熱刺激,才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醫學入門》亦説:“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艾灸,我也有過親身的感受。如今科技發達,在炎熱的夏天,有空調來解暑。又或者年輕的女孩喜歡美麗,追求時髦,在寒冷的季節衣着單薄。可是這些行為的後果就是導致身體受寒,沒有通過汗液來排毒。受寒之後會引起經絡的不通暢以及氣血不順。濕氣加重。這些導致的後果有臉色缺少紅潤,長痘,身體痠痛。艾灸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排除濕氣。我有過一次艾灸的經歷,將煮過的薑片貼在背部,然後將用多根艾條連成一排,點燃之後對着貼着薑片的背部上下移動。通過這種方法來去除濕氣,温通經脈,調和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