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論文 孫子兵法論文800字通用多篇

孫子兵法論文 孫子兵法論文800字通用多篇

有關孫子兵法論文 篇一

孫子兵法與中華文化

摘要:《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體現中華文化,受中華文化影響,又反過來影響着中華文化。

關鍵詞:孫子兵法,中華文化,慎戰,辯證思維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它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中,體現着中華文化,又以其獨特而強大的能量反哺着中華文化。

《孫子兵法》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非戰”、“和”的精神。 《孫子兵法》雖然是一本以戰爭指導為寫作目的兵書,但其本質卻又是反對戰爭的。《孫子·計篇》説:“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強調“慎戰”,不輕易發動戰爭,強調“先勝”,使用“軟實力”戰勝對手,而避免正面的硬碰硬的戰爭。 《孫子》開篇就指出了“慎戰”的重要:“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作戰篇》和《用間篇》開頭,孫子又重複論述了戰爭對國力的重大消耗以及對國家的潛在危害(“諸侯乘其弊而起”)。這是《孫子》全書的基礎。 這與道家“不爭”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老子説:“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爭”怎麼能善勝?那就是使用“伐謀”、“伐交”的手段了。這種“不爭”並非如墨家“非攻”思想一般全面否定競爭,而是指將競爭限制在社會道德所能容納的範圍之內。在這種思想之下,戰爭僅僅是一種用於解決爭端的,與換質、聯姻等並列的外交手段。而達到這種目的的方法就是用“禮”“義”來限制戰爭。強調進行“正義之爭”,將戰爭納入進步的軌道中去。 孫子兵法雖然是戰爭的學問,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平。正如武術要講武德,孫子兵法高深的兵學思想也該被運用於維護和平的事業中,這才是孫子的真正願望。

正是基於“慎戰”的思想,孫子的新式戰爭觀體現了前所未有的實用主義。孫子兵法在具體運用上的核心戰爭指導思想就是:最小的消耗達成最大效率擊敗敵軍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使用“兵以詐立”。這個“詐”除了戰術上的欺矇敵人之外,更多地是從戰略的高度上講的,即在變化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因而也不會對戰爭的性質——“仁義”與否——產生影響):“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具體説來,“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是“任勢”,二是“詭道”。

實用主義的另一方面是指,《孫子兵法》側重的不僅是對戰爭理論的闡述和總結,還包括戰爭實踐的指導。這部兵法對戰爭實際有着非常強的針對性,在歷史上有着非常強的實踐價值。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實用理性”。 “實用理性”紮根於農耕文明,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文以載道”、“經世致用”,中國人的思想對一切事物的觀察都以這些事物對人的關係為基礎,看它們有無道德的應用價值,有無藝術價值。孫子兵法也正暗合了這點。 《孫子兵法》還有着樸素的辯證思想。如果説,基於對戰爭現實深刻認識的“慎戰”思想更多體現了孫子軍事思想的務實的話,他的辯證轉化思想則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

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雙方關係的“主、客”,天時地利的“險、易”,士卒狀態的“勇、怯”,戰爭行為上的“進、退、攻、守”,等等。孫子認為,這些矛盾關係都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戰爭制勝的根本就在於充分利用各種條件,使這些關係向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老子》一書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性,並認為矛盾對立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孫子的這種兵法上的辯證思維明顯受了道家“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的哲學辯證思維影響。

《孫子兵法》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家和儒家思想。除了上述的“不爭而勝”和辯證思維以外,它提倡的“避實擊虛”、“以迂為直”等思想,造勢、分合、治氣等方面,也體現了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另一方面,孫子提倡的師出有名,強調戰爭的正義性,“慎戰”的思想,也體現了儒家的仁愛與民本思想,這就形成了中國自古以來非擴張性和非侵略性,以防衞與反擊為主的戰爭戰略思想。

《孫子兵法》的成書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又反過來影響了中華文化本身。

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講究“為戰以禮”戰爭的目的是分出勝負,而非決出生死。往往兩軍對壘,左軍對左軍,右軍對右軍,中軍對中軍,三站定勝負,擊潰對方也不去追殺,敗的一方還保有兵力也不再戰,這是一種很“騎士”的精神。

公元前589年的齊晉鞌之戰,齊國的邴夏請求齊頃公殺死晉國將領韓厥,頃公就以“非禮也”之由未許;而當晉軍要俘獲齊頃公時,還得拜兩拜,向他行稽首禮,以極為委婉謙卑的口氣向被俘的尊者解釋,説明逮捕他是萬不得已的。

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戰,宋國因恪守“為戰以禮”的原則,不願趁楚人勢弱時進攻,而被楚國擊敗,面對國人的責怪,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解釋説:“君子作戰,不再次擊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抓敵軍中的老人和孩子。要像古代打仗的,不困敵於險形,不擊鼓出擊還沒擺好的陣勢。”這場戰役可能對孫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宋襄公的做法被後人看作迂腐,然而他卻是“為戰以禮”的一個典範,這個典範的失敗説明,在戰爭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多舊有的軍事思想都要改一改了。春秋末期,已經有不少將領賢士從戰爭實際出發,講究“以正合,以奇勝”,成為新興戰爭觀的先聲。但直到孫子的“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等觀念的出現才真正脱出了舊有的戰法的桎梏,將新型戰爭觀系統化、理論化。 《孫子兵法》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自成書以來,中國古代的戰爭一再地向詭詐化,殘忍化發展。在孫子後的戰國時期,無所不用其極的戰爭手段愈演愈烈,兵車這種觀禮性的打鬥模式,也慢慢改成胡服騎射。戰爭的殘忍性在加劇,坑殺四十萬趙卒的事情也有了„„當然,這些情況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並不能怪罪於《孫子兵法》,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明顯催化加速了戰爭手段的進化。這種進化持續了整個封建王朝時代。 《孫子兵法》不僅在軍事思想方面十分先進,而關於治軍方面的管理思想近年來也受到國內外的重視。老子與孫子被列為幾十位有影響的管理思想家之首。在一個企業中如同在一個軍隊中一樣,官兵素質、教育訓練、管理協調、賞罰激勵等同樣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在軍隊中士氣的重要不言而喻,在企業和其他單位中,人際關係尤為重要。孫子最早表明,軍事除了硬件之外,軟件的重要性。

《孫子兵法》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而這種思想完全深入到現代人的思想之中,使得中國人的思維與西方人產生了普遍性的不同。這種不同可以在人們常説的“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的,中國人的思維是彎的”這句話中看出。嚴格來説,中國人的思維裏有着“計”的烙印,這是幾千年來世世代代遺傳的結果,中國的文化中本就有着孫子思想的難以抹消的影響。

綜上所述,孫子是一位值得我們為之感到自豪的偉人,《孫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恆久不衰的鉅著,它體現着中華文化,又以其獨特而強大的能量反哺着中華文化。《孫子兵法》是一部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文化,同時又提升中華文化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的不朽著作!

參考文獻: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6期

2010年20期

孫子兵法相關論文 孫子兵法論文3100字 篇二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經典軍事著作,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這部書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更是華夏兒女的智慧結晶。

《孫子兵法》全書一共十三篇,包括《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地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其中《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曹操評論此篇説:“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險易、遠近計於廟堂也。”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計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為孫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從宏觀上對政治軍事等條件進行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行預測,其中的“慎戰”思想是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孫子兵法》全文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思想。

《作戰篇》講的是作戰前的準備和籌劃,並着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其主要內容便是“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即作戰物資由國家供應,生活物資由敵人供應,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國家的現有資源並減小對經濟的損失。“勝敵而益強”,在戰爭中不斷擴充自己,增強自己的實力。而“兵貴勝,不貴久”也體現了孫子“速戰速決”的進攻戰略思想。

《謀攻篇》則進入了作戰謀劃階段,講用智謀克敵取勝。“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從這裏可以看出,孫子並不主張用戰爭解決問題,“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用其他手段解決問題就絕不發動戰爭,這也與其“慎戰”的思想相吻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也出自於此篇,這也説明孫子所提出的謀略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的基礎上的,這也是《孫子兵法》的高明之處,它不是單單強調謀略詭道,而是強調實力與謀略兼備,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明的計策,而忽視對自身硬實力的培養。

前三篇是戰略運籌階段,《形篇》《勢篇》《虛實篇》則講的是作戰指揮,即如何利用各方面的因素獲得戰爭的勝利。《形篇》中“勝可知,而不可為”説明有充足的準備,勝利可以預知,這也説明客觀因素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取勝的形勢也不能強求。《勢篇》則強調主觀能動性,即使客觀因素並不佔上風,通過改變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等主觀因素也能取得勝利。《虛實篇》則進一步提出“勝可為也”,強調通過主動的技巧取得戰爭勝利。“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合理地進行戰略運籌,對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

《軍爭篇》《九地篇》《行軍篇》講的是戰場機變。其中《軍爭篇》講如何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疾如風,徐如林,假掠如火,不動如山”“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以逸待勞,以近待遠,以飽待飢”等思想説明戰爭中要掌握主動權,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制勝條件。而“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鋭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也成為指導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則。但《九變篇》又提出戰術並非一成不變,而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術。“君命有所不受”正説明在戰爭複雜多變的環境下,不能固執拘泥、不知變通,而要隨機應變,即使君王的命令也不一定要聽從。這三篇都提到了地形對軍隊作戰方式的影響,遵循《作戰篇》中的“利害”原則和《軍爭篇》的“遷直”原則,提出不同地形下的作戰規律,並強調地形是用兵的輔助,善於利用地形優勢以事半功倍。在《行軍篇》最後孫子提出了用兵的原則:兵不在多,而在於用兵之法的得當,做到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夠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最後一部分則是講一些特殊戰法。《火攻篇》講火攻之法,在冷兵器時代火攻是最有效的戰法,因此《孫子兵法》單用一章來講火攻,這也體觀了火攻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最後一篇《用間篇》講的是獲取情報的方法和間諜的運用,基本上囊括了當時運用間諜的所有方式。歷史上有無數明君賢主合理地運用間諜,贏得了戰爭的勝制,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這些運用間諜的方法仍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孫子兵法》滲透了許多辯證思想,辯證法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孫子指出,無論攻守、強弱、奇正、遠近、虛實等戰爭中的對立雙方,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比如防禦時,“備前而後寡,備後則前寡,各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顧此失彼,不可能天衣無縫,總有弱點,若能避實擊虛,則能處於上風。所以孫子説:“故逸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種矛盾轉化的思想,無疑有很強的進步性。另外,孫子還指出,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天地萬物都不斷髮展。《虛實篇》中形容説:“夫兵形象水”“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爭與水一樣,沒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恆變化着,《勢篇》也指出:“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與亂、勇與怯、強與弱不是固定的。“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總之,在戰爭中,一切皆變。在強調主觀能動性時孫子説:“勝可為也。”強調客觀因素時,又説:“勝可知,而不可為。”這兩者看似矛盾,卻藴含着豐富的哲學智慧。

《孫子兵法》也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老子説:“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為事天下。”孫子繼承了老子這個觀點,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的主張;老子認為“上善若水”,孫子也闡述了“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的觀點。老子本就強調“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無為之功,“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一代兵聖孫子功成身退,世莫知其所蹤,這儼然一派老子遺風。但孫子與老子的思想又有着明顯的不同,孫子強調的“先發制人”和老子強調的“後發制人”始終是中國古代兵學文化中兩條相對獨立的重要線索,中國古代的兵學著作都遵循着其中一條線索。“先發制人”的最大優勢是先入為主,使自己處於主動優先的境地,首先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缺點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與問題,容易被對方抓住把柄;“後發制人”的優勢是穩健、周全,等待敵人的失誤或更好的時機進行行動,但反應太軟弱也容易使自己處於被動,或被別人利用。由此可見孫子的兵學思想雖然很完善,但也只是提供了一種基本思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戰略戰術,才能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完全在兵法本身,幾千年前的軍事著作,在今天在軍事上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作用是很有限的。《孫子兵法》之所以流傳千年仍被關注和學習,更多是因為它藴告了豐富的文化與思想,而這些思想對我們為人處事,都有很大的幫助。《孫子兵法》雖為兵書,但其與《論語》《老子》一樣歷經千年仍然生生不息,給後世以無限的思考與啟迪。

《孫子兵法》強調全局意識,戰爭的根本目的是達到最終的戰略目標,因此無論何時都要顧全大局,目光短淺的人即使僥倖取勝,也只是暫時威風,真正的名將一定有很強的全局意識。在生治中也是一樣,真正能夠做成大事的人都是目光長遠、顧全大局的人。但全局意識又不代表面面俱到,重點意識也很重要。“備前而後寡,備後則前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才能處於上風。孫子雖然追求全勝,但在實際操作時不能求全,否則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會錯失良機。做任何事都是一樣,必須要找到重點和關鍵,才能成功。另外則是變通意識,“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在任何計劃實施之前都要準備多種變通之道,做事時隨機應變,方能把握機遇,取得成功。

學《孫子兵法》,不是要將其供奉在廟堂之上,而是要用其指導現代的實踐,它不應被看作教條的標籤,而是要靈活地運用《孫子兵法》中的思想與精神,培養應有的素質和能力,這才是學習《孫子兵法》的意義。

選修課《孫子兵法》論文 篇三

課 次 一、二節

班級學號 110198140

《孫子兵法》研讀結課論文

五事七計與戰略決策的研究

名:張 姍 姍

授課老師:黃 雪 鬆

院系名稱:會計學院

專業名稱:財務管理

2012年12月16日

開題報告

參考文獻:

[1]檀明山著。贏在謀略:孫子兵法與現代商戰 (上冊)。團結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2]嶽水玉 樑敬民著。孫子兵法與高技術戰爭。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 [3](日)滕冢鄰 森西洲。孫子兵法奧祕深探。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 [4]吳如嵩 著《孫子兵法淺説》解放軍出版社 1997 年7 月第3 版 [5]洪兵 《孫子兵法的現代應用》 2004 年11 月02 日艦船知識網絡版 [6]郭化若 著《孫子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6 月第1 版

[7]劉曉宇,《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8]張冀湘。倪發軍。陸軍師進攻戰術演習機動處置能力評估模型[期刊論文]-軍事運籌 與系統工程2007,21(3) [9]饒淑華。張文賢《孫子兵法》中的智力資本思想[期刊論文]-財會月刊(會計)2005(7) [10]_ 寫作大綱:

一、《孫子兵法》的相關介紹 二、五事七計的概述

(一)五事與七計內容及相關解釋

(二)五事與七計的關係 三、五事七計的重要性及運用

(一)古時説戰,多以道論成敗

(二)“士卒孰練”是孫子“七計”內容之一,也是權衡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五事七計與戰略決策的研究

摘要:五事,是孫子從戰略角度,分析研究戰爭勝負的五大因素,即“一曰道,二曰天, 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七計,是戰時比較敵對雙方勝負的條件,實施戰略決策時 應着重考慮的七個方面的問題,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獎罰孰明?”戰爭中的勝負,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孫子第一次站在戰略的高度,研究戰爭中的敵我之情的基本因素,把“五事七計”作為衡量勝負的主要因素和條件,這是樸素的“戰爭因素綜合論”思想的反映,無異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關鍵字:五事、七計、戰略研究

一、《孫子兵法》的介紹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聖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其作者孫武是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長卿,被後世尊為孫子、“兵聖”、“世界兵學鼻祖”,他出生於齊國。但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於是他毅然離開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在吳國的都城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伍子胥便將孫子推薦給了吳王。孫子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孫子後來助吳王攻克楚都,北威齊魯,南服越國,使吳國發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軍事理論家。

《孫子兵法》不僅對中國古代戰爭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而且隨着人類的不斷交融與合作。它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們的共同財富。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它更代表着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孫子兵法》自春秋末期由其作者孫武著成之日起就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和傳播。 二、五事七計的概述

孫子是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孫子兵法》可謂世界第一部“軍事謀略學”。這毋庸置疑,《孫子兵法》一直在歷史的畫卷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一)五事與七計內容及相關解釋

① 百度文庫

《孫子兵法》中説“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意思是説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為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眾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眾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制度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説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佔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加嚴明?我憑着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二)五事與七計的關係

“五事”、“七計”是孫子提挈全書的“綱”,認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前“四計”比較的是“五事”,是“七計”中最重要的部分;後“三計”比較的項目與前四“計”密切相關,是前四“計”作用的結果。兵眾強需要在主有道、將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士卒練和賞罰明都需要在將有能和法令行的情況才能實現。

三、重要性及運用

(一)古時説戰,多以道論成敗

孫子説:“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通俗講,就是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支持。所以,“道”從狹義上理解,是指封建國家的統治、道德、倫理等;從廣義上理解,就是泛指個國家的政治和道義。把“道”和戰爭聯繫起來,又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統治是否有道,出師是否合道。古今中外凡起事者,莫不打出“道”的旗號和招牌,以期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在我國曆史上,那些不論是佔山為王,還是落草為寇,不論是綠 ②②

②劉曉宇,《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日)滕冢鄰 森西洲。孫子兵法奧祕深探。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

林聚首,還是合夥為盜,不論是江湖俠客,還是山中好漢,無不打出“替天行道”、“殺富濟貧”、“為民除害”之類的旗號,至於那些起事造反爭天下者,更是如此,但他們的升沉興衰,最終還要靠人民取捨。當今世界,不論是局部衝突,還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不論是民族糾紛,還是宗教之爭,不論是掠奪資源,還是恃強凌弱等,也無不打出“正義”、“聖戰”的幌子。

漢時劉邦拜韓信為將,曾問計於韓信,韓信就是從道的角度,分析了劉邦與項羽雙方的成敗因素。韓信説:就勇力而言,大王不如項羽,但項羽因失道而必敗,即他雖勇而不能用人才,是匹夫之勇;表面看他待人慈善,可對有功的人卻吝嗇。後入關而強權稱霸,軍隊所過,燒殺搶掠,不得人心。大王若反其道而行之,可先取三秦,再定天下,垓下一役,霸王別姬,歷史發展果然如此,證實了韓信的預言。統治有道,則國泰民安,人民擁護,國強兵壯;出師合道,則可得到人民羣眾的支持,才能得到戰爭的物質資源和兵力資源。

歷代開明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無不非常重視“順乎民意”。戰爭更是如此,因為兵源來自於人民,用於戰爭的一切物質來自於人民,而戰場上士卒的精神和情感也都和人民息息相連。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合道則昌,失道則亡,這是歷史的規律。 紂王無道,軍隊戰前紛紛倒戈,使武王伐紂成功;秦胡亥無道,才使陳勝吳廣大澤鄉揭杆而起,應者雲集,使秦朝很快滅亡。以後封建時代的各個朝代也莫不如此,因道而興,最後又因失道而亡。“道”的背後,乃是民心的向背。

共產黨白手起家,從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兇惡的日本帝國主義,打敗裝備精良的八百萬國民黨反動派。究其原因,是因為共產黨行的是符合人民之道,順民心、合民意,得到人民堅決的擁護和支持。沒有人民就沒有共產黨的一切,如果把共產黨比做一棵參天大樹的話,人民就是沃土。

所以,孫子分析戰爭勝負因素,把“道”放在首位,是有其深刻道理的。我們研究戰爭,也不能忽視研究其“道”。和平時期,注重治國之“道”,要首先把本國的事情辦好,政通才會民和,民和才會國富,國富則兵強;戰時則注重出師之“道”,深入地宣傳羣眾,動員羣眾,最廣泛地取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有廣大的人民做後盾,軍隊才能奪取勝利,國家才能走上昌盛。

(二)“士卒孰練”是孫子“七計”內容之一,也是權衡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④

士兵是部隊建設的基礎,是構成戰鬥力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元素。只有訓練有素的士兵才能談得上有戰鬥力。所以,古時常常把兵眾的數量及是否訓練有素,作為衡量一支部隊是否有戰鬥力、是否強大的標準,這是由當時的戰鬥力狀況及戰爭樣式所決定的。吃苦頭的,這也是被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所反覆證明了的。

兩伊戰爭打了8年,交戰雙方手中都握有世界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卻發揮不了應有 ④(日)滕冢鄰 森西洲。孫子兵法奧祕深探。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 的作用。先進的坦克被當作落後的“固定炮台”使用,一流的作戰飛機卻發揮不了一般飛機的作用,現代化的雷達網,卻發現不了普通的目標,使對方的飛機自由出入,如入無人之境。雖握有尖端的導彈,卻只能攻擊對方的油船和城鎮,高技術戰場卻出現了傳統的“人海戰術”等等。8年無勝負。這是一場舉世公認的用“高技術武器打的是低水平戰爭”,原因就在於“人的素質太低”。

海灣戰爭,更是一場典型的高技術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與其説是高技術的較量,更不如説是人的素質的較量。

因此,《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具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⑤ 中國知網

參考文獻:

[1]檀明山著。贏在謀略:孫子兵法與現代商戰 (上冊)。團結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2]嶽水玉 樑敬民著。孫子兵法與高技術戰爭。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07月第1版。 [3](日)滕冢鄰 森西洲。孫子兵法奧祕深探。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 [4]吳如嵩 著《孫子兵法淺説》解放軍出版社 1997 年7 月第3 版 [5]洪兵 《孫子兵法的現代應用》 2004 年11 月02 日艦船知識網絡版 [6]郭化若 著《孫子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6 月第1 版

[7]劉曉宇,《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8]張冀湘。倪發軍。陸軍師進攻戰術演習機動處置能力評估模型[期刊論文]-軍事運籌 與系統工程2007,21(3) [9]饒淑華。張文賢《孫子兵法》中的智力資本思想[期刊論文]-財會月刊(會計)2005(7) [10]_

孫子兵法選修課論文 篇四

《孫子兵法》在政治世界和商業世界的應用

2500多年來,《孫子兵法》早已超出軍事領域,而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企業經營、市場競爭等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並遠播海外,不斷掀起《孫子兵法》研究的熱潮。各種介紹《孫子兵法》以及關於《孫子兵法》的現代應用的書籍紛紛出版,暢銷不衰。而今天,我只想針對《孫子兵法》中的幾個思想,對於其在當今政治世界和商業世界的應用的理解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認為戰爭僅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下策才是“伐兵”、“攻城”。《謀攻篇》強調以“全”為上,以破為下,以“不戰”為善之善者。“不戰而勝”,既能使己方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又能儘可能地保全對方,使勝利果實更為牢固,使戰爭帶來的災難降為最小,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這是一種“全勝”,是以“仁愛”為指導的戰爭觀的體現。

這種“全勝”思想用於現代政治同樣是有效的。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美國在正式實行封鎖政策之前,向多國駐美大使通報了情況,國務卿還會晤蘇聯駐美大使。在採取了這一系列措施之後,美國才開始正式實行封鎖政策。之後,美國還向全世界公開宣稱:企圖闖越封鎖線的任何船隻,都將被美國海軍擊沉。最後,蘇聯迫於壓力退讓了,撤除了在古巴的導彈,一場可能發生的核戰爭被避免了。美國雖然冒着發生核戰的風險,但正確的策略方法使其成為當然的“全勝”贏家。從軍事方面來説,美國利用了自己的軍事優勢,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勝利;從政治方面來説,美國採取了“伐謀”、“伐交”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在道義上儘可能取得最大的國際支持,同時配合強勢的軍事行動,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勝利。

除了在政治上我們要學會這種不戰而全勝的哲學思想,在當今世界,競爭更為激烈的經濟世界中,我們更應該充分應用孫子的這一哲學思想。 企業的戰略目標必須是“不戰而全勝”——佔領但不毀壞市場。首先,你必須要確定所要追求的市場,並致力於在這些市場中取得相對的市場優勢地位。通過這樣做,企業將能夠確保生存和繁榮。這方面,美國的微軟公司在過去的十幾年對於整個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支配控制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微軟公司在九十年代初期,每年的銷售額增長可以達到47%,每年的利潤率增長可以達到53%,可充分的體現出利用這一戰略取得的成功和繁榮。但是在達成勝利的同時,天下還能保持“完整”,從商業的意義上説,就意味着你在市場的爭奪戰中不應該敗壞行業利潤。而航空業就是一個自認為在擊敗對手,實際上卻使自己也遭到了破壞的例子,他們通過猛烈降價來奪取市場份額,但結果卻是從1989年到1995年間,整個航空業的公司既沒有提供利潤,也沒有提供工作職位。正如你所看到的,如果行動過後一無所獲,那麼奪取“整個天下”對你毫無意義。

二、避實而擊虛

在《虛實篇》最後,孫子以兵形象水作比説:“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其實,掌握了這種虛實運用之妙的“神”不僅能在軍事中取勝,同樣可以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取勝,取勝之道沒有一定的規矩,關鍵的在於對己對人虛實的瞭解,對這種虛實的分析運用,能夠“因地制宜”達到自己的目的。 新加坡的成功的發展道路對此可以作一説明。新加坡獨立之初是一個既無礦產資源又無技術優勢、勞動力素質一時又很低下的島國。他們詳細地分析了自己的特點以及國際形勢,沒有人云亦云地盲目追求工業化的發展,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了一條避實就虛的發展道路。根據國家的現實條件,他們避開大工業,重點放在樹立國家、城市形象,吸引外資上。他們努力樹立高效、廉潔的政府形象,改造城市建設,建立花園城市,吸引了外資的大量湧入,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低成本高速發展的國家現代化建設之路。

而在商戰中,“避實擊虛”就是達到目標成功的關鍵,通過集中你公司的資源來攻擊競爭對手的致命弱處,你就會獲得成功。這條原則背後的道理非常簡單,攻擊競爭對手的弱處比攻擊對方的優勢能更有效力、更有效率地利用你的資源。攻其劣勢可以更好地利用你的有限資源,而攻其優勢只會浪費你的資源。攻其劣勢可以縮短取得勝利的過程,而攻其優勢只會使這個過程變得更長。攻其劣勢可以增加你勝利的價值,而攻其優勢只會喪失這種價值。總而言之,避實擊虛可以使資源消耗最少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回報,因而能使利潤最大化。

三、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對信息的掌握瞭解,對全局的把握分析能力,決策之前的“知彼知己”顯然既是政治決策科學也是政治決策藝術中一個基本要求。伊朗第五任總統穆罕默德·哈塔米執政伊始,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使伊朗的經濟恢復活力,從而解決伊朗高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以及出口不景氣的問題。哈塔米經過多方調查瞭解,並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經濟問題的主要癥結在於工業投資不足以及非石油產品出口不景氣。因此,哈塔米決定採取措施,增加工業出口,放寬對出口商品的限制條件,建議修改法律,鼓勵非石油產品的出口,以便把大量的遊資吸引到本國工業中來,並保證要採取步驟加強貨幣的穩定。由於哈塔米決策之前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因而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有力地改善了伊朗的經濟狀況。

而在商業世界亦是如此,要想贏得競爭,就必須瞭解競爭對手,瞭解自己的公司,瞭解自己的市場。

《孫子兵法》看似是古代指導帶兵打仗的兵書,但卻在21世紀的今天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這本我們中國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和喜愛。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們會背誦它,前總統布什在海灣戰爭期間會閲讀它,而企業界更是將它視為“金科玉律”。 在日本管理學界中,研究《孫子兵法》的人也有很多,甚至還有所謂管理學中的“孫子兵法學派”。看到《孫子兵法》這樣的廣為流傳,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也是十分的感到自豪和驕傲。

有關孫子兵法論文 篇五

這本書是本學期初新教師培訓上,一位有多年經驗的班主任給我們這羣“菜鳥”新教師推薦的。雖然我在這個學年沒能擔任班主任一職,但是冥冥中覺得這本書對我在今後與學生的相處交流會有很大幫助,所以我找到了這本書來閲讀、來學習。這本書中的觀點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認真研讀了這本書,收穫頗豐。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介紹班主任工作和學生管理的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萬瑋老師。它記述了作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與學生之間“鬥智鬥勇”的教育故事。我讀過之後,覺得許多做法操作性強,有借鑑意義,收穫很多。 這本書主要是把古代的《孫子兵法》恰到好處地運用在教育教學管理上,用兵法裏的精髓來詮釋班主任工作的點點滴滴。作者把兵法運用於班主任管理實踐中,這種做法很創新。 這本書一共分為二個篇章,上篇:理論篇:自保第一、攻心為上、戰略戰術、陣地戰、游擊戰等篇。又給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的理論,幽默風趣,獨到精闢。下篇:實踐篇,書中的每一個標題,都是四字詞語:倒轉乾坤、一聲歎息、當頭棒喝、敲山震虎、順水推舟、一石二鳥等,新穎的題目帶着我們走進幾十個動人心魄的故事,他以愛學生為前提的,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想方設法去教育學生,去引導學生,去影響學生,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讀書的時候回想到一些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時時對照自己的做法,發現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一次語文老師跟我們分享學生的作文,作文主題是學生眼中的老師。從她口中我得知自己原來在學生眼中是一個“沒有威嚴”的“和藹可親”的“大姐姐”,學生們表示一點都不“怕”我。書中提到,“對一名新教師而言,與學生保持一定距離是自保的一條途徑。因為新教師還不太懂教育的規律,與學生太近,很容易被學生所傷。這就好像與敵人作戰,如果敵強我弱,那還是與敵人離得遠一點比較好。與學生保持距離,可以彌補新教師經驗的不足,因為離學生太近,被學生一眼看出虛實,從此對你沒大沒小,甚至稱兄道弟,這教師的威信可就一點都沒有了。很多有經驗的老教師,是絕對不會讓學生靠的很近的。學生對他們可謂既敬且怕,一些平日裏不苟言笑對學生冷若冰霜的教師偶爾露出一點笑臉,學生會覺得特別温暖。作文裏都會寫上。而新教師即使對學生笑得再燦爛,學生可能還不會買賬。”

對學生如何保持距離,是不是意味着就要遠遠的離着學生呢?這顯然也是不合理的。與學生“近身戰鬥”,首先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走進學生內心教師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靈,這需要老師很高的技巧。這個技巧需要我在今後的學生工作中不斷的實踐積累。

言傳身教是老師影響學生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身教也是自保的重要途徑。現在的學生和家長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很強,對於教師和學校的一些做法,部分家長會選擇投訴。平時的言行舉止不要太過隨便,自己覺得是不拘小節,但是在學生眼裏他們會想“老師這麼做,是不是意味着我也可以”。上學期末晚自習坐班的時候,一個學生向我請教問題,我給他作了解答,等解答完畢時我發現許多同學在交頭接耳。當我讓大家安靜下來的時候,他們告訴我自己在問問題,並且老師你也在給人解答,問什麼我們底下就不可以?當然,夾雜在中間,事實上還有很多渾水摸魚聊天的同學。這種情況就是我沒有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與學生相處,想要獲得學生的喜愛,比較好的做法還有要保有一些自己的“絕活”。比如有的老師有特殊的技能。和我搭班的一個老師,會彈吉他,並不一定談得特別棒,但是軍訓期間,他就憑藉這手絕活,俘獲了班級學生的認可。比如專業知識非常淵博,如果一個老師在學生問問題時都回答不了,那又如何讓學生信服?如果有這種情況,也許就該多看專業書,多做練習題了。

幽默感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同樣水平的老師,有幽默感的那個一定是更容易與學生拉近距離的老師。如果幽默感實在太差,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多參加體育活動。更學生一起打個羽毛球,一起討論一下籃球比賽。也許,在學生心中這樣的老師一定更受崇拜。

書中提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以善於用兵著稱。他的軍隊,常常以少擊多,以五百人、八百人打敗金軍幾千人、幾萬人,金兵哀歎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治軍,除了嚴之外,更強調“恩”。部下如果生病,岳飛會親自參加探望親自熬湯煎藥,部下將領中如果有人遠征,岳飛就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他們的妻子,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部下戰死,岳飛親自參加葬禮,憑弔死者。所以從普通士兵到將領,無不感恩戴德,願意以死相報。戰鬥中,人人向前,從來沒有怕死退縮的。在對待下屬中,岳飛是把他的“恩德”做到了極致,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如果也能這樣對待學生的話,他不成功都很難。普通任課老師如果也能這麼做,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能受到更多支持。

好的老師應該是剛柔相濟的。該剛的時候要剛,該柔的時候要柔。他可以為維護教師自身的權威而對班級不良風氣進行大刀闊斧的處罰,也可以在學生情緒激烈之時審時度勢,稍作退讓。而總體來説,老師對待學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既有要求又寬大為懷。老師在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要體諒學生的難處,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着想,學生犯了錯,要儘量原諒他,學生沒有取得預期的進步,要有耐心,永遠給學生機會。這樣的老師學生自然信服。既要把談心看作是心理溝通的過程,更要把談心看作是感情交流的過程。談心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説教,而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和學生的一種互動。談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在談心的過程中要學會聆聽,聽學生的想法,聽學生的心聲!才能建立良好的談心氛圍,才能談的攏、談得好。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是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聯繫的紐帶和橋樑。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金子”,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光,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書中關於新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學生,如何處理好師生關係的部分對我的指導意義是會非常重大的。

有關孫子兵法論文 篇六

一、談判前的充分準備

(一)確定談判態度

在法律談判中,我們所面對的談判對象多種多樣,要篤而論之,不能拿着一種態度去對待任何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也沒有一模一樣的人,我們需要根據談判的對象和所期待的談判結果來選擇我們談判時所要採取的態度。

當我們談判所遇到的對象是對我們有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的人時,這就顯示出維持關係的重要性了,在談判時,我們對人和問題,就要採取較為温和的態度,適時做出一定的讓步,有時候在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的前提下也要促成合作,這也就是軟式談判。在遇到對方態度十分強硬時,可能我方也會情不自禁地採取較為極端的談判方式,這屬於硬式談判。但在很多情況下,談判過程中不會單一地選擇談判態度,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變自己的態度。

法律談判過程中所期待的談判結果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談判態度,如果談判的結果對我方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時,可能更多的是採取讓步的心態,有一種放任的態度。但如果談判的結果對我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時,我方就會採取積極競爭的態度去參與談判。很多情況下,可能期待的談判結果都是雙方所需要的,那麼就持友好合作的態度去進行談判,爭取達成共贏的場面。

(二)法律談判的情報收集與整理

古話説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有關談判對手的情報,應該儘可能地詳細,瞭解得越多,我方就能把握更多的主動權,爭取在談判過程中佔據優勢地位。在很多談判人員的眼裏,很容易忽視的是“知己”,在瞭解對方的情報之外,也要對己方的情況瞭如指掌,對己方條件進行客觀分析,做好充分準備,這有助於瞭解己方在談判中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談判方案與策略,使己方在談判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促成更完美的談判結果。

蒐集談判對手的情報我們説,最佳的策略來自於對情報的把握,真實有效的情報可以給我們的談判帶來巨大的幫助。談判對手的情報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説談判當事人的資信情況,一方面是確認其是否具有簽訂合同的合法資格,另一方面是打探對方的資本情況、信用水平和履約能力,談判人員可以根據公共會計組織對對方企業組織的年度審計報告或者根據銀行、資信徵詢機構出具的證明文件或其他渠道提供的資料對其進行查明。對對手的談判意圖的把握,理解對方真實的談判意圖,所期望達成的協議,對我方的信任度和對談判結果的迫切度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談判的進行,對方的合作意圖越強烈,己方的優勢地位就越明顯。瞭解對方談判人員身份、地位、年齡、經歷、職業、愛好、性格和談判經驗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對方談判人員中的首席代表的情報,通常而言,首席代表的談判態度、意見傾向在整個談判團隊中佔主要地位。[1]所以對談判人員來説,蒐集談判對手的情報對整個談判過程己方所期待的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使己方佔據主導地位,讓對方受到己方的壓迫,從而促使談判結果朝己方預料所進行。

在蒐集談判對手情報的同時,也應當對己方的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掌握的信息資料越全面,就越容易駕馭談判的進程。熟悉己方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參與本次談判的人員的組成情況、己方談判人員的水平情況、本次談判的結果對己方的影響及重要性等,通過這些能有助於瞭解雙方在談判中的地位,對所處立場有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胸有成竹地與對方在談判桌上進行談判,永遠不去打沒有信心的仗。

(三)營造和諧的法律談判環境

談判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它是受到一定的法律制度和某一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而進行的。這些環境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談判,因此,在談判正式開始前,談判人員就應該認真分析這些環境。

談判環境主要指談判對方置身其中的所有客觀因素。英國談判專家p-d.v.馬什對談判環境因素作了系統的歸類。馬什總結得比較全面,他把與談判有關的環境因素概括為:①政治狀況;②宗教信仰;③法律制度;④商業做法;⑤社會習俗;⑥財政金融狀況;⑦基礎設施與後勤供應系統;⑧氣候因素。[2]

在綜合戴勇堅老師的《法律談判的理論、策略和技巧》,在吸收兩者的思想前提下,我做如下簡單敍述:

政治法律環境,科特勒( koteler)認為,“政治與法律環境是由法律、政府機構和在社會上對各種組織及個人有影響和制約力量的壓力集團構成的”。政治法律環境不僅關係到談判結果能否成立,而且關係到談判協議履行的效果。法律談判中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是否穩定,政府間的關係是否影響談判,政府對商品進口是否進行國家管制,政府的政策傾向是否影響談判等。在談判前也應當瞭解相關的法律制度,法律談判畢竟是一種法律行為,所以應該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保證談判行為的合法性和談判結果的有效性。

對社會文化環境的研究便於談判者更快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談判行為,避免因價值觀念不同而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這告訴我們談判人員,在做談判準備工作時,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宗教信仰、商業習俗和價值觀念等。首先要先清楚對方的宗教信仰,並且熟悉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與喜好,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對方宗教信仰的方便(比如有的穆斯林時間一到,不分場合的進行祈禱),當對方對方感覺你尊重他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談判的成功率會大的多。由於環境、文化、歷史等各種原因,雙方談判人員習慣遵循的商業習俗也就不一樣,比如美國人性格較為奔放,他們善於在法律談判中運用策略,而且辦事不會拖泥帶水,行動乾淨利落,所以與他們進行談判要體現出果斷利落、運籌帷幄的風格,作為一名合格的談判人員,在談判前應該事先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商業習俗等,促使談判能夠順利進行。價值觀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人們應處理的社會關係中,談判雙方在時間觀念、審美觀念、決策方式等方面的差別,充分了解價值觀的不同,能夠避免在法律談判中可能發生的分歧與衝突,消除因文化不同的差異所帶來的誤解和障礙,從而為己方爭取更大的利益空間。

(四)制定多種談判方案

如果在談判過程中,始終都是一套方案的話,就很容易被對方牽着鼻子走。談判雙方都希望談判結果是對自己最有利的,但是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兩全其美是非常困難的,談判最終的結果一定是通過雙方互相磨合、協商、變通所達成的。為了不被對方帶入誤區迷失自己的意願,從而損害了己方的利益,最佳選擇就是在正式談判前多準備幾套合理的談判方案。在與對方進行磋商時,首先拿出對己方利益最優的方案,因為雙方都希望通過談判獲得最大利益,所以談判就是互相磨合的過程。在達不成協議的時候就拿出次一等的方案,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不斷變更己方的方案,確保不讓談判結果偏離當初的最低目標。

二、法律談判的策略與技巧

法律談判就是一種博弈,局勢瞬息萬變,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談判中佔據主導地位,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於預先制定以及運用的談判策略。佔領了有利的位置就能讓自己坐得舒服,所以熟悉談判策略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

(一)揚長避短,發揮所長 在很多時候談判雙方都不是有絕對優勢的,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發揮其長,充分運用談判策略,促成合作。當己方有優勢地位而對方處於劣勢之處時,要爭取掌握主動權,在談判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的條件下,即深入研究了對方的經濟狀況、財務狀況及平常慣用的策略,己方談判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直接或者間接婉轉地向對方顯示自己的有利地位,給對方造成壓力。渾水摸魚策略也是一種能給己方帶來不少利益的策略,它被戲稱為“炒蛋”策略,[3]是指在己方優勢地位明顯的情形下,打亂談判的順序,將問題一股腦地一次性在談判桌上提出,使對方心生怯意,自亂陣腳。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更能體現團隊精神的策略,比如説消磨策略,利用己方的時間優勢,而對方時間較為緊湊,己方談判團隊輪流上陣,消磨對方的時間與耐心,讓對方感覺如果這樣下去將是一場持久戰,從精神方面讓對方處於超負荷的狀態,從而使對方做出妥協。[4]“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在法律談判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要與時俱進,審時度勢。

在談判過程中,雙方有着實力懸殊也是常見的,這也就要求談判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意識地將己方不利的條件包裝起來。“言多必失”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訓誡,言語多了自然也就有漏洞了,在日常生活中,“老江湖”在我的印象裏話就不是很多,他們不會急於要去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會給對方留下可挖掘的空間,所以在己方處於劣勢地位時,可以少説話,沉默寡言會讓對方找不到突破口,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權力有限是老師教的很實用的方法,它有時候並不是真正的沒有權限,而是一種談判的策略,為了使對方降低條件,做出讓步,這不失一種良策。古人説,“伸手不打笑臉人”,在談判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加圓滑一些,將笑容掛在嘴邊能營造一種較為和諧的談判氛圍,也可以表達自己的難處,博取對方的憐憫之心。在己方處於劣勢,而談判結果對己方又較為重要時,談判人員一定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在語言方面較為温和,在行為方面較為坦率,這就如同放風箏,在把握住那根弦的基礎上,對“風箏”收放自如。

(二)製造和打破僵局

所謂僵局,是指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因暫時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形成的對峙。出現僵局不等於談判的破裂,它在談判中是一種比較客觀和正常的現象,僵局並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它。

人為製造僵局又稱為策略性僵局,談判的一方有意識的製造僵局,給對方造成壓力而為己方爭取時間和創造優勢的延遲性質的一種策略。由於僵局而導致的暫停,可以重新審慎地回顧己方的出發點和着眼點,維護己方的合理利益,同時給予雙方時間空間去挖掘共同利益。

對於打破僵局充滿了學問,孫子曰“以迂為直”,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去突破它。除了要了解僵局的產生原因外,還要了解僵局的具體內容和原因,要搞清楚談判雙方在哪個環節產生了分歧。突破僵局的關鍵是找出關鍵的問題和關鍵的人物,雖然參與談判的人員可能很多位,但是起着舉足輕重作用的人往往是特定的,所以因人制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突破僵局,談判雙方應該力求做到客觀,很多時候儘管雙方有很多共同利益,往往會在具體的問題上出現利益衝突,這就要求談判人員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去思考下一步應當是否為合作做出些許讓步,站在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很多事情就能得到有效解決了。為了打破僵局,要避免情緒化,情緒不能替代原則,也不能帶來利益,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能意氣用事。尋找替代方法打破僵局,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法律談判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遇到僵局時創造性地提出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就能掌握主動權,比如説,中美在恢復外交的談判中,在關於中國台灣問題的表述中,如果中方執意用“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那就不可能順利談成,當措詞為“中國台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時,雙方的衝突就得到了有效緩解。克勞塞維斯將軍説,“到達目標的捷徑就是那條最曲折的路”,在為了突破僵局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不怕艱險,採取有效的策略去打破僵局。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 選修課 論文 篇七

孫子 兵法 與三 十六 計和 商業 戰爭

2011級信息學院電信五班

張雪琦

201100120115 本學期我選修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門課,課上老師給我們介紹了關於三十六計的一些知識並且看了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電視劇淺顯易懂,但是過後回顧細細品味,發覺這些計謀策略是建立在相當的內心修養之上,就如第一計瞞天過海,在計成之前需付巨大的忍耐和恥辱。深刻的看完此劇,必歎一句修心之路何等漫長,古人智慧何等博大精深。

老師在講課時也列舉了大量關於這些計謀的實際應用,我發現大多計策後來被後人應用於商戰,驚歎後人用計巧妙的同時也在敬仰這部作品的原作者的前瞻性,一部作品既能夠在軍事上被廣泛認可又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廣泛作用,這無疑是偉大的。但仔細想一想商場如戰場,做生意時的每一步都是步步為營,需要隨時掌握最新的消息,有時候更需要比作戰更謹慎的態度,本次論文我想就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和商場上的聯繫做一次系統的論述。

《三十六計》雖然有其確定的條文在上面,卻不能不能生搬硬套,否則還會適得其反,要想熟練的運用它就要潛心琢磨,靈活應用。 踏入商海,做個全局的掌舵者,不但能使你在商場上深謀遠慮,進退自如,見風使舵,抓住一個個商機,還能使你掌握現代經營管理技能,成為最能創造效益和利益的人。

經商同作戰一樣,也不能僥倖獲利,而必須在賺錢之前分的準備。謀算對手勢力的變化,弄清對手是防備周全、集中強大、情況分明,還是初陷困境、危機四伏、指揮無度。分清敵我情況後,要區別對待。在充分掌握自己所處領域內的要求、結構、現狀及趨勢佔有對策的基礎上,對經營的目標、樹立什麼樣的自我形象等等,都要有一個總體的設計。利用三十六計中的方法和技巧展開經營活動,方可矇蔽對手、戰勝對手,達到經營賺錢的目的。

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便有很博大的學問。這一計講究虛虛實實,虛實兼備。虛在於內,而實在於表。用真實的表現麻痺敵人造成對方疏忽。在商業中,當雙方同時招標一個項目,互為對手時,為了取得較高的利潤,可以事先散佈謠言矇蔽對方。可以請對方老總出來,互相談談條件,在酒桌之上堅決不能鬆口,但是幾個小時之後,藉着酒醉,隱約透露出你無意於此項工程的想法,那麼對方會產生懷疑。之後便在內部造成一種印象,你對此項工程不感興趣,或者公司資金出了問題,無意於此項工程,當對方通過他的內線得到此消息同時你又在內部造成一種影響時基本上計策已接近尾聲,這時你需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你的對手放鬆警惕,最後不要忘記和你的員工解釋這一切。説話要誠懇,告訴他們原因,那樣你的形象會提升很高,同時你的威信也會提升,對於提高整個團隊的凝聚力也有幫助。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然而此法也有缺點,缺點在於使用人前期要有很高得表演天賦,同時還要故做低姿態,同時在員工心理上造成一種無能何挫敗得感覺。但是十天之後你得形象會有很大得轉變。這就是商人的智慧,瞞天過海矇蔽對手還體現出了自己的睿智與能力。

通過解析、分類與統計《三十六計》中每條計策的謀略主體,可以發現,謀略主體不外乎三類:己方,敵方,友方。難怪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一開篇就直接寫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成功的首要問題。”

同樣,對於企業家而言,分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堪稱為企業發展的首要戰略問題。因為不管商界風雲如何變幻,也不論企管理論如何層出不窮,己、敵、友永遠都是用來對商業主體進行區分的標籤。這三者都是戰略思維框架中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體因素。在全球商界,圍繞着己、敵、友,一幕幕商業喜劇在上演,一幕幕商業悲歌在落幕。説到底,商務就是如何處理己、敵、友三者之間的交易··關係,儘管有時看上去並不總是表現為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只是兩者之間的關係。

三十六計總共由六套計策組成,依次為勝戰計、敵戰計、攻佔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計策都歸在一個字的名義之下,六套計策就歸在六個字的名義之下。六字依次為:勝、敵、攻、混、並、敗。 其實,這六個字就是六大核心原則。從根本上看,這些原則是對戰略形勢的高度抽象與概括。 這六大原則系貫穿《三十六計》始末的一條思維主線,它不僅穩定了《三十六計》的宏觀結構,而且還是《三十六計》微觀結構排布的內在線索。

總而言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既是一本軍事奇書,又是一本商戰典據,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精心的去研讀它、發揚它,希望有朝一日當我們中的任何一個處於商業競爭中時,都能想到當年我們曾選修的這門課,都能想到老師當年的詳細講解和各種實例,真正應用它到我們的生活中去,用計策得來的成功絕不卑鄙,因為無論是戰爭還是商業競爭,都在考驗我們的智慧,都是大腦的一次博弈,勝敗在於你能不能看穿全局,掌握主動權。

參考文獻:《三十六計與商戰實例》(張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