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語文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一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學員思維的多樣性,語文學科內容龐大複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教員應具有一定隨機應變能力,善於及時處理意外情況,以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意外處理

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根據教員事先的教學設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作為教學對象的學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各自的知識水平、心理素質、情感特徵等差異很大。學員思維的差異性、多樣性,課堂活動的動態運行,語文學科內容龐大複雜的特點均會導致課堂上意外情況的發生。此種情況的出現給教員出了一個難題:教員不解決不行,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可能改變教員在學員心目中的形象,降低教員的威信;要解決,就有可能分散課堂注意力,打亂正常的教學設計,甚至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一個合格的教員不僅要會教書,而且還要會育人,不僅要完成計劃內的工作,還必須具有一定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和隱性教學管理才能,善於及時處理意外情況,把意外情況及時引導到教學的藝術構思中去,使之不影響教學目的實現。

1妥善處理課堂教學意外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學員常常突然提出一些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或發表個人的不同見解,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或多或少的會佔用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此時教員必須統觀全局,適時轉化矛盾,排除干擾,促使教學過程向預定目標邁進,保證課堂上自始至終都是學員的活動,但每一項活動無不滲透着教員的主導意圖。

1.1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羅丹曾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員應具備這種“發現‘美’的眼睛”,儘可能發現和挖掘學員身上的閃光點。一次語文課上,我先讓學員看《紅樓夢》的有關片斷,接着分析人物形象。作為教學內容之間的過渡,我設計了一個非常淺顯的問題請學員回答。不知是這位學員沒專心,還是對《紅樓夢》真的不瞭解,竟然把襲人和寶釵兩個人物弄混了。對這樣一部家喻户曉的名著,他竟然犯了這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眾皆譁然,也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對這個錯誤我不可能無動於衷,否則課程就顯得不連貫,很生硬;我也不願指責這位學員知識的缺漏,否則會傷害他的自尊心。等笑聲平息後,我真誠地對大家説:“這位同學的回答,讓我們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是受封建禮教束縛之深的封建淑女,都有想依附封建勢力飛上高枝當上寶二奶奶的野心……”,很自然地將課堂過渡到下面的教學內容。從大家心悦誠服的神情和那位學員的釋然一笑,我知道這一解釋得到了認可,教學過程順利疏通了。按正常情況,學員回答失誤應該批評,目的是引起注意,認識錯誤。但如果能忽略學員的失誤之處,及時肯定學員的發現,巧妙地抓住消極事件中的積極因素予以肯定,不僅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注意;同時,也符合辯證法原理和教學激勵性原則,有助於創造愉快的氣氛,增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1.2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學記》雲:“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有時學員在課堂上發表的見解,猛然一聽頗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又有毛病,,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謬誤。遇到這種情形,教員不能迴避,應善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沿着學生思維的軌跡,加以引導,把學生的思維納入教師講課的軌道,使課堂教學順暢、自然地進行下去。如介紹建安文學時,我講到曹操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反映戰亂對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難,表現對人民苦難的關心,有學員就提出質疑:曹操是個奸雄,陰險狡詐,手段毒辣,怎麼可能對人民有同情心。簡單説,一個優秀的精神現象怎麼可能從一個奸雄發端呢,看來中國戲曲舞台上曹操白臉奸雄的形象在學員心中已根深蒂固。學員的這一困惑顯然是受了小説和戲曲的影響。這一看法乍一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推敲又不完全正確。課堂又出現了不和諧音。我並沒急於糾正學員偏頗的看法,而是引用前面已學過的蘇軾《前赤壁賦》中的一句話啟發他們:“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讓學員明白,看問題各有各的角度,角度不同結論不同的道理。看人亦不例外。

因此,探析曹操詩歌時我們應考慮到的是,不僅歷史上的曹操和小説戲曲中的不同,而且作為政治家的曹操和作為文學家的曹操也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與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流變性有關。然後通過對曹操性格的分析過渡到曹操詩歌的內容特點,順理成章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加深了學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種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做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利於保護學員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1.3巧借內容,暗示提醒

課堂上,有些學員常有小動作,隨便講話、做作業或看與教學無關的書籍。我們的學員都是20歲左右的準成年人,此時教員若一味指責呵斥或挖苦諷刺,不但會刺傷其自尊心,還會轉移其他學員的視線,切斷教學內容,影響教學進度。

教員可借目光神情傳達所要表達的願望、態度,喚起他的注意力;或在巡視講課時暗中提醒,以示警戒;若不奏效,還可巧借教學內容給以暗示,顯示出高超的課堂應變藝術。一次講授模糊語言的應用時,碰巧有位學員看課外書,我便就地取材用了一句模糊語言“有人正在課堂上做不該做的事”。那位學員一聽就知道我是在批評他,馬上放下了手中的課外書聚精會神地聽講。在不干擾正常教學,沒有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下,我制止了課堂的違規行為,取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1.4緩解冷卻,排疑釋難

有時學員會提出一些知識性問題,有的是備課事先未估計到的,有的是超越自身水平能力的,這些問題常使教員措手不及。教員一時無法解答,又不能責備學員,更不能不懂裝懂胡謅一通,便可採用緩解冷卻法。如《詩經》中的《周南音》篇,是反映勞動人民在山坡上採集金首時歡快勞動情景的詩篇。授課時有學員提出異議,表示對詩歌內容難以理解,不合情理。理由是首”,

按照書上的解釋是“車前草,一種中藥,可治麻風和不孕”。認為古人採集苯首,當是為家人治病,如家中有了麻風或不孕的病人應當是件非常苦惱的事,怎麼會是邊唱邊採顯得很歡快呢,太不合邏輯。此語我始料未及。但我馬上想到,會不會是教材對“苯首”的解釋有誤,金首究竟為何物,我也不甚清楚,對學員的疑問一時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採用緩兵之計。課下通過查閲資料才知道,金首又稱車前子,有清熱明目止咳的功效。中國民間有以車前草為食物的習俗。春天採集它的嫩葉,煮成湯,味道很鮮美,跟春天吃莽菜差不多。按照這一解釋,詩歌就很容易理解了。當我把這一發現告訴學員時,不但解決了課堂上的疑難,而且樹立了在學員中的威信。

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往往都是教學計劃之外的事。它説明我們的學員有參與教學、思考、質疑的慾望。教員要珍視這些慾望,給學員提供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同時,這也給教員的課堂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藝術處理課堂意外對教員的要求

(1)敏捷的思維。施教對象的能動性和施教內容的複雜性決定了施教者必須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教員在教學藝術的創造中,面對新的教學矛盾、偶發事件、自身失誤等意外情況,要能以敏鋭的觀察、果斷的意志,在瞬間作出決斷,以高超的應變能力及時調控教學活動,作恰到好處的有效處理,使之呈現“柳暗花明”的教學佳境。

(2)廣博的知識。要想在瞬間判斷學員見解的正誤,對學員的質疑作出正確的回答,沒有廣博的知識不行。只有學員所言均在教師的知識範圍之內,教員才能夠迅速判斷並應對自如。

(3)精通教材。課堂上學員提出的問題,都和教材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的問題從教材上就可找到答案,可指導學員課下自行閲讀教材,不必一一作答;有的問題離教材較遠,但也和教材有着某種聯繫。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會胸有成竹。

(4)諳熟教法。“教有其法,教無定法。”這“法”即是一些常規教學模式,教員應該在實踐中發掘總結這些規律、遵循這些規律、駕馭這些規。同時,“教無定法”,高明的教員總是善於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勢利導,根據教學實際隨機應變,做到變中守常、常中求變,達到如孔子所説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學化境。妥善處理課堂意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深入地鑽研教材,逐步掌握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認真總結,有意積累在課堂應變中的經驗和教訓,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就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藝術。

大學語文論文 篇二

摘要:大學語文教學是漢語教育的高級階段,同時也是大學生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想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強化,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按照教學任務和教學規律,採取開放式的教學策略,順應新課改的教學方向。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探究

大學語文是人文學科的一門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門面向非中文專業學生所開設的公共文化基礎課程。大學語文能夠對學生的涵養氣質、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獨特的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隨着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學語文教學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挑戰。如何通過語文知識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素質觀念,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教師需要對教學節奏進行掌控,結合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學特點,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策略進行深入探究,構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質培養思路。

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語文越來越被重視,使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素質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學暴露了一些不足之處。

1.學科性質略顯模糊。儘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歷經多年,但是對大學語文性質的鑑定,還多是從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進行判斷的。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高校將大學語文定位為基礎性的公共課程,並且長期處在一個邊緣化的位置上,這與英語教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導致很多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輕視的學習態度。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價值存在着一些認知偏差,對於學科的定位比較模糊。要想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學生不僅需要具有較強的文學鑑賞水平,還要從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對自身情感進行塑造。而這一點,恰恰是大學語文課堂上未能體現出的內容。

2.課程定位缺乏統一。大學語文教學的定位問題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大問題。對於那些剛剛經歷大學聯考入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聽、説、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需要進行必要的鞏固和延伸,同時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也要進行必要的強化。部分學生自身的人文綜合素質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強,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大學語文中的課程內容來對其進行改進。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對於大學語文內容的定位考慮,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這幾個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認為大學語文應該是高中語文課程的一種延續,也就是簡單的補課;二是人文性定位,認為大學語文應該要對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精神進行培訓;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讓學生在掌握漢語言實用技巧的同時,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由於以上教學觀念無法進行統一,導致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不高。

二、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的關係

1.大學語文教學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關係。大學課堂開展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其文學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大學語文的教育定位在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中,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明確和不具體的學習問題。隨着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對人文性的主體內容展開學習。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本着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關注語文教育的歷史環境,為學生呈現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2.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關係。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較為薄弱,且人文課程的開設數量較少,所以大學語文在人文素質的培養過程中肩負着重要的責任。人文素質主要是指由能力、知識、觀念、意志等因素綜合而成的內在品質,是一個人修養和氣質的表現。它可以促進人的思想感情和諧發展,協調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由於社會經濟的影響,部分學生的拜金心理嚴重,審美水平低下,甚至心理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我國大學語文課程主要講授的是中國語言文學,但是教師卻並未對語言文學知識展開透徹的講解。所以要想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通過欣賞作品背後的內容,揭示文本中所藴藏的文化精神,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藴含的人文因素。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學活動主要是對教材、教師和學生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有機的協調。教材是由相關專家總結出的重要學習經驗。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內容展開教育,教師首先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將弘揚傳統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鑑賞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依託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當然,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也不能被教材束縛,教師要鑽研教材,對其中所藴含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挖掘。例如,在對一些古典文學作品進行講授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其中的精華,通過挖掘其現實意義,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展開教育。對於一些作家的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前人對其所做的評價,教師都可以講述給學生,不只是單單讓他們對作品進行理解。在大學課堂上對《孟子》《論語》等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儒家的傳統思想,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內容,找準一個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人文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延伸出莊子、韓非子等人的學説,幫助學生樹立相應的學習意識,引導他們從優秀的作品中汲取學識和智慧。為了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人文體驗意識,教師還可以根據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思想,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比如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詩人的詩歌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詩詞中所藴含的精神、節操和品格進行深入的感受;同時結合詩文之間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對詩人創作的理想和抱負進行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詩歌作品有更好的把握。又如,在學習《蜀道難》時,教師可以從樂府體詩歌的結構特色以及詩人李白的創作風格入手,引導學生對詩歌中所體現的感情進行全面瞭解,深化學生的人文思想感受,強化其整體的學習質量。

2.圍繞人文素質教育改善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圍繞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創新思維放到首位,強化整體的思維訓練方法,對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行開放式的引導。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突出,這樣更有利於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可以對教學課堂展開必要的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展開獨立的思考,並鼓勵其積極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例如,在學習《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古文後,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感受。只要教師烘托出必要的學習氛圍,學生普遍能夠對“施仁政、反暴政、反兼併”的思想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對於那些具有戲劇性質的文學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對文章的主體進行闡述,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現代教育講究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在大學語文課堂上要幫助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發掘,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從作品的創作背景入手,進行閲讀和理解,將創作者的主要思想、創作生平以及時代背景等內容融合進來。

比如在對李清照《聲聲慢》這首詞進行學習時,當學生在對詞中悽苦悲涼的情緒進行感受時,教師不妨將李清照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講述出來。由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流落江南,丈夫的過世使她孤苦無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可以對其展開更為深入的瞭解。學生在學習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時,也可以掌握觸類旁通的方法,對一些詩歌、散文進行欣賞閲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大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瞭解。例如,對教材上的《煮酒論英雄》和《寶玉捱打》等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不妨播放一些相關的影視片段,幫助學生對語言內容展開視覺化的體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在對一些經典的詩歌、散文進行學習時,教師也可以播放一些相應的音樂內容,或者以舉辦朗誦會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升其人文素養,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四、結語

總之,在大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要想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師一方面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則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幫助他們在課堂上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行全方位的理解,深化其人文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馮大建,遲寶東,劉子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在線教學的思考———兼談南開大學“大學語文”在線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xx(8).

[2]姚笛.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xx(7):100-102.

[3]彭書雄.基於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論[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xx.

[4]張建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科教文匯(上半月),20xx(11).

[5]汪亞明,魏一媚.論高職旅遊專業文化課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xx(33).

[6]尹世瑋.關於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xx(7).

[7]孟新芝.革新內容與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談大學語文課程與改革[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xx(1).

[8]蔣業華.大學語文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性定位及其實施[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xx(2).

[9]葛娟.大學語文課程走向何處———對大學語文課程本質觀的探討[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xx(6).

[10]金銀.高等職業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現狀及原因分析[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xx.

[11]霍然.普通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探索[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xx(5).

大學語文論文 篇三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而在教學中滲透、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神聖職責。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課內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濡染傳統文化的光輝,並體現在行動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大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日常;行動

當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藉助大學語文課程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髮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將傳統文化引向課外,落實到學生具體的日常行動中,而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在知識考試之外,主要還應在行動中驗證。

一、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讓大學生髮自內心地喜歡上傳統文化。而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內心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使他們心甘情願地濡染這種文化。

(一)通過熱播影視劇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智與美

近年來,眾多製作精良的國產電視劇都開始從中華傳統經典中借力,這些飽含着傳統文化元素的熱播劇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在接觸與親近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智慧與美感。比如青年演員胡歌主演的古裝劇《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權謀文化,並將中華古典服飾、醫藥、飲食、武俠等文化細節有效地整合在劇情中。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美感有切實的認知。再如柳雲龍主演的諜戰劇《風箏》,有效吸收了唐詩元素,通過收看該劇,學生可以對許多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筆者認為,通過熱播劇來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學生真心喜歡追劇,他們在追劇過程中通過耳濡目染,會自然接受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學生會以熱播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為索引,進一步去傳統文化寶庫中發掘與探索。這樣一來,富有興趣的傳統文化探索之旅就開始了。

(二)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博大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逐漸成為全民皆愛的熱播文化節目。很多青年大學生都喜歡集體收看這一節目,藉此來檢驗自己的古典詩詞儲備。尤其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中,外賣小哥雷海為因擊敗北大碩士成為本季冠軍,迅速成為全國青少年學生心目中新的詩詞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師就可以仿照詩詞大會的形式,把詩詞大會搬進課堂,發動學生分組進行比拼,並評選出自己的詩詞英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促進學生對教材中唐宋詩詞類文本的學習,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作品的喜愛,使之真心愛上詩詞,並借詩詞更深地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部,從而把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三)通過中國風歌曲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筆者發現,在如今的大學校園中,除了流行音樂之外,很多學生開始喜歡古風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雙笙的作品為代表的古風歌曲正逐漸被大學生模仿與追捧。這些古風作品以古典詩詞、古典樂器和古典樂譜為基幹,包容涵括了大量標誌性的傳統文化元素,體現的也是中華古典情緒和古典氣派。收聽與演唱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與傳統文化口耳親近。大學語文教師應認真收集、分析、整理這些古風音樂作品,並將之引入課堂,寓教於樂,使學生在親近古風歌曲的過程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將中華傳統文化落實到學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歸根結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説,只有把文化落實到言行舉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過程才得以完成。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日常來進行,即要把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細節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這樣才能日浸月潤,與時同“化”。

(一)落實節氣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與自然觀,同時也是中國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並體現在人與世界萬物的關係之中的。比如二十四節氣,正是中國古人生活觀的鮮明體現。融日常作息於宇宙天地之間,按照節氣的變化安排生活日常,這體現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2]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藉助教材中的相關文本,向學生普及二十四節氣文化,並要求學生按節氣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樣與宇宙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從一個大的方面奠定傳統文化心態,為進一步落實傳統文化細節打下基礎。

(二)落實及時書寫與吟誦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兩個標誌性元素:一是書法,二是吟誦。在中國古人,這二者都是日常行為,能夠時時處處付諸行動。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引導學生養成及時書寫與吟誦的習慣。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動學生,通過競賽形式,促使學生養成對書法與吟誦的興趣,心慕手追、耳聽口誦,把傳統文化練到手頭,吟到口頭。

(三)落實家庭親情文化及尊師重教文化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篇章,將家庭親情文化和尊師重教文化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孝”去進一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尊師重教去體會中國古人對學習、對文化知識傳承的重視程度,從而堅定學習、繼承、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四)落實遊學文化

遊學是當今學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文化學習方式。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號召學生利用假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遊學活動。通過遊學,回顧教材中涉及的相關經典篇目或某一具體文化元素,通過實地觀覽,對中華名勝古蹟和其文化內涵形成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將傳統文化引入學生日常,成為其難忘的人生記憶。

三、在日常行動中評價與檢驗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果

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同樣需要檢驗與考試。但這種對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的檢驗,卻不能等同於平常的語文考試。這種檢驗,既要重視文化常識的知識性檢測,更要重視通過行動來驗證,也即,學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動中,才能證明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為此,大學語文教師既要結合日常語文考試組織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常識測驗,更要在觀察與對比會考察學生的文“化”成長,看其是否真的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增強了中國古典式的心智,是否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氣質,是否逐漸生出了一顆真正的“中國心”。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傳統文化教育養成當代大學生的“中國心”,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指日可待。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陳眾議。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J].世界文學,20xx(1).

[2]餘世存。時間之書[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xx.

大學語文論文 篇四

一、運用學習動機原理,大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讓學生被認可

獲取成就感產生成就動機,產生內在學習動力。高職類大專學生因大學聯考的“失利”對學習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只有讓他們感到所學的知識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他們的學習動力才是強勁的。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是要結合專業從實際出發。比如我國醫學類的高職院校就要充分結合醫學類單位需要用得着的內容,如醫學報告和處方的寫作,以及藥品銷售類的口語表達知識等內容。讓學生學過以後就能學以致用,掌握一門本領。二是講解生動,視野開闊。語文教師可以以醫院一些生動的事例來進行分析講解,豐富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充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經過學習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大展身手,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教學內容要循序漸進,科學安排。在教學中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輕鬆感和愉悦感,從而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發自內在的積極力量。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

深厚的師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動機。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要有遊戲的成分,有幽默,有笑聲,有爭論。”在高職類的院校,因為較多、較深入的專業課讓學生倍感枯燥,大學語文恰好能營造一種與專業課不一樣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通過演講、辯論、講故事等輕鬆方式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使其情緒高漲,學習興趣更濃,快樂學習效率更高。同時,除了課堂以外要主動同學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這樣能讓師生間獲得一種溝通,有助於課堂上的零障礙交流。

(三)積極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喜歡某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從而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學生和尊重,從而讓學生“愛屋及烏”對大學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更能使他們的品質得到鑄造。

二、運用有效強化原理,挖掘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內在動力

強化是一種事物增強另一事物的過程,適度的強化能讓學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確、具體而恰當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是奮鬥的方向”。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往往是盲目的,但我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學習卻要求學生有較高而具體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所以教學目標要適合學生的能力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獎懲分明

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兩種有效強化方式。對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的同學要能適時的給予肯定;對在演講、寫作等方面有特長的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視在大學語文學生過程中的“吃力者”,語文老師要結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給予引導,幫助成長。當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給予肯定,要獎罰相結合,但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都要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讓強化在大學語文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班級中大學語文學習較好的榜樣作用;同時,可以引用已經在工作崗位的已經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校校友的示範效應。通過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學習。其次適當引入競爭,增強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成敗歸因理論,正確認識自我,產生積極效能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相對應的評價和認定,使學生能準確定位自己,並根據教師的評價對自己的學業水平作出正確認識。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學的教學反饋原理為基礎,以課堂作為舞台,對學生作出正確評價。首先學會更多地肯定。大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出恰當評價,以肯定為主。其次是適時的運用批評,並予以糾正。這樣才能起到強化作用。三是教會學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於問題的強化。

四、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創造性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須的心理品質,也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徵。”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高職大專畢業生,馬上面臨着走入社會,這就要求他們具備更強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去適應社會。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在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提高創造力方面作出積極的努力。首先,讓學生試着走上講台,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改變過去老師“一言堂”、“一站到底”的情景,讓學生有更多展示個性的舞台,根據自己的經驗及認知能力,把知識獲得的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既能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強化了心理素質,更有助於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其次,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實踐。

大學語文論文 篇五

摘要: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與審美價值,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有利有弊,本文對大學語文都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做出了簡要分析,並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對策

一、多媒體教學概述

多媒體(multimedia),就是指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在計算機系統中,組合兩種或以上媒體的、能夠實現人機交互信息交流的傳播媒體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線性、實時性、互動性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廣告、藝術、娛樂、商業、教育、科研等各個領域。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依據,混合式學習,就是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到同一課題中,實現傳統學習方式與數字化學習方式的優勢互補,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引導以及監控作用,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學習並不是單純的用數字化學習方式來取代傳統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其侷限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宜生搬硬套,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運用信息技術。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一)激發興趣與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學生,處於求知慾、好奇心特別旺盛的階段,對新鮮的事物願意投入很大的熱情。而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模式,相較於其他學科較為枯燥,普遍不受學生的歡迎。在大學語文課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確保他們的心思始終留在課堂,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保障課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過於豐富的多媒體資源、過於色彩斑斕的圖片與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過於龐雜,導致重點不突出,甚至出現喧賓奪主、折本逐末的現象,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學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經被分散,實際的教學效果並不好。

(二)情境創設與限制想象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產生於個體參與到情境運動的過程,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過程。情境教學,就是實踐共同體,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資源,承擔學習責任,為了同一個目標,進行實踐活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與自身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更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生動形象、具體直觀,也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想象空間。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經過多媒體的呈現,往往簡化了在大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不利於文學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

三、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對策

(一)適度使用多媒體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並不是所有的文體、所有的篇目都適合多媒體,教師需要有所選擇,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變,突出實效性。多媒體的應用,需要有針對性,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通常來説,詩詞、小説、散文,以及一些記人寫景的屏幕,文學性較強,比較適合創造情境,發揮多媒體生動直觀的優勢;議論文、説明文邏輯性較強,重在説理,使用簡單的圖表即可。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責任,不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造獲取知識的平台,扮演一個促進者、協助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課堂效果而過度依賴多媒體,學生自身的感悟、對文本獨特的解讀,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多媒體的功能在強大,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並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也不能侵佔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索時間,如果整堂課都在播放音樂、視頻,教學效果反而不好。我們需要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實現優勢互補。比如,詩詞曲賦的教學,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朗讀示範,但也要留給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另外,多媒體素材的使用數量也要與學生的認知負荷相匹配,大膽取捨,確保教學內容簡潔明晰、重點突出。

(四)重視語文素養與審美意識

大學語文教學不能過於功利化,教師需要重視學生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講究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的整體性。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要追求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第二,活動內容的整體性。聽、説、讀、寫組成的智力活動,情緒、心理、意志等組成的心理活動,需要保持整體性。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上,可以借鑑優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

四、結語

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會分散注意力,在擴大知識容量的同時會增加認知負荷,在創設情境的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需要遵循適度性、主體性、時效性原則,重視語文素養和審美意識的培養,實現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的完美融合。

大學語文論文 篇六

摘要:高職高專院校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把專業技能課放在突出位置本無可厚非,但被忽視的人文教育帶來的後果則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和忽視的。尤其是茶文化專業這種帶有濃重傳統文化特質的學科,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現這一途徑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強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關鍵詞:茶文化;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職業能力

新學期我校茶文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設置為大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每週兩課時。扣除新生軍訓及入學培訓,學期授課時間為13周,那麼茶文化專業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的三年期間大學語文的總學時只有26節課。再放眼整個學校,除少數幾個師範專業仍開設大學語文,其他各專業都相繼取消,大學語文前路堪憂。

一、茶文化專業的目標性

茶文化從廣義上可定義為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方面,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我們研究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茶的精神和對社會的功能。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茶,從鮮葉咀嚼生吃到煮食、飲用,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飲茶的方式經歷了煮、煎、點、泡的發展與變化過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飲茶早已不是滿足生理需求,更多的茶人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所體現的茶文化。

影響我國思想文化最廣泛、最深遠的是儒、釋、道三家學説。賴功歐説:“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與風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與茶文化的關係也最為久遠、深刻。道教的自然觀,導致淡泊超脱的品性,與茶的自然屬性吻合,也凸顯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特質。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應歸於儒家學説,即以禮為基礎的“和”的思想。飲茶可自省,清楚地看待自己,繼而正確地對待他人。以“和”貫穿,是一種博大精深思想的體現。如果道教體現在源頭,儒教體現在核心,佛教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和發展上。中國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真正的“禪風禪骨”,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説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茶文化。而儒、釋、道三者共同特點都是:追求質樸、自然、清淨、平和。中國茶文化可以説是極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4-5世紀傳入高麗;9世紀傳入日本;15世紀,銷往西方;17世紀銷往英國,中國的茶葉與絲綢、瓷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的思想本源皆來自中國禪宗。韓國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尊重傳統,尊重禮儀,同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英國飲茶之風長盛不衰,人均茶葉年消費量居世界第二位,享譽盛名的英式下午茶首選便是祁門紅茶,形成英國紅茶文化。馬曉俐將英國茶文化精神概括為貴、雅、禮、和,也無不打着中國文化的烙印。茶文化是我校新開設專業,從20xx年開始招生。

其培養目標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茶葉鑑定、茶飲服務、茶藝表演、茶會策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服務、敬業精神和茶樓、茶葉經營管理素質的高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為:茶飲服務能力、茶藝表演能力、茶葉鑑定能力。其中茶藝表演要求正確配置茶藝茶具;能夠按照不同茶藝要求選擇和配置相應的音樂、服飾、插花、薰香等。這就要求茶文化專業學生是全方位、高品質的。既要具有比較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知識,又要具有高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鑑別能力。

二、大學語文的重要性

國家教委高教司於1996年已明確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高專人文素質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教授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關係到國家的強弱,關係到社會的進退,關係到人格的高低,關係到涵養的深淺,關係到思維的智愚,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人文素質是指社會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經過環境、教育等途徑內化於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個性心理品質,它又外化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之為人應起碼具備的基本品性,它是一切素質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而大學語文可以説是是實踐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大學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徵。它的工具性體現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母語運用能力,包括聽、説、讀、寫的實用性,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等基本的語文素養方面。它的人文性則體現在傳承傳統文化上,引發學生對歷史、哲學、文化、人生的思考,形成健康高雅,樂觀向上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形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礎。當我們讀諸子百家,可以讀到政治,可以讀到哲學,可以讀到軍事,可以讀到謀略;我們感受觀點的鮮明,言辭的犀利,感受學派紛呈,學説豐富。即便同是儒家,孟子“人性本善”,而荀子“人性本惡”則教會我們辨證看待事物的不同方面。當我們讀《離騷》,透過千年歷史,在瑰麗的想象中遭遇屢遭流放而至死不渝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懂得什麼是忠誠,什麼是堅守。當我們讀蘇軾《赤壁賦》,在清風明月間體味儒、釋、道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浸淫,讓我們以曠達胸襟容納人生的起起浮浮。當我們讀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看到什麼是“真的猛士”,怎樣在殘酷現實中直麪人生,奮然前行。

這些不是空洞的説教,更不是精神毒品的心靈雞湯,它們如此鮮活,如此充沛,給予我們生生不息的力量,強大我們的內心,以應對漫長人生的榮辱浮沉。所以就一篇文章來説,大學語文可以説是最便捷全方位地接受多種知識,得到多方面的文化薰陶,佔用課時少而收效大、進行學科綜合化的最有效途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章,代表着人類文明的精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思想的深度、廣度,表現人性的精準、永恆,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也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

大學語文和茶文化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可以説是殊途同歸。但大學語文因其價值是隱性的,不能給學生帶來即時的利益,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甚至課時也是不斷被壓縮。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可如此短視,將學生如流水線的產品一樣複製輸出。大學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人才的地方,決不可淪為職業技能培訓所。只有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將學生的能力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達到人的全面均衡發展,造就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馨予.茶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青島大學,20xx.5.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陳力羣.茶藝表演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xx.1.

〔4〕馬曉俐.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5〕唐騁帆.我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現狀述評.柳州師專學報,20xx.2.

〔6〕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5.07.

大學生的語文論文 篇七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語文環境已經越來越淡化了: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錯別字,對此毫無所謂;故意改腔換調的普通話,以為這樣很酷;已經被人遺忘的孔子,還有那修身養性的《三字經》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良好的語文環境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精心構建,合理拓寬,當然也需要學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關鍵詞:語文環境;創建;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xx)03-0036-01

對於中國人來説,學習語文和學習英語相比更具有優勢,因為我們有雄厚的人文環境和語言環境做後盾。但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優勢,使得我們對於語文學習產生了惰性和依賴性。也正是遠離英語環境這個原因,使我們對於學習英語非常重視,從國小就開始開展了英語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語文環境已經越來越淡化了: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錯別字,對此毫無所謂;故意改腔換調的普通話,以為這樣很酷;已經被人遺忘的孔子,還有那修身養性的《三字經》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外有許多地方正興起一陣陣的漢語熱。而把漢語作為母語的我們,是否應該重拾那絢麗的中國文化,讓更多的外國人感受到中國的文化魅力呢

孩子,作為走向世界,向世界推銷中國的努力者,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語文呢我認為我們教師應該對孩子提供有效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語文潛質得到有效的發揮。

1、創建良好的語文環境

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而這良好環境可分成直接語文環境和間接語文環境。直接語文環境指課堂語文環境和校園語文環境;間接語文環境是指家庭語文環境和社會語文環境。良好的語文環境需要教師、家長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精心構建,合理拓寬,當然也需要學生有效地加以利用。

1.1直接語文環境的創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班級、校園中度過的。良好的班級、校園環境的構建,必定能形成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使學生整個身心都浸潤在語文中。看語文、聽語文、咀嚼語文、呼吸語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收語文信息,把語文溶入自己的身體,充實自己的內涵。教師有意識地把校園、班級環境進行美化,並加上一些語文信息,讓每一堵牆説話,創建一個有濃郁語文氣息的環境,必能引起學生對語文的不自覺地關注,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敏感。

1.2間接語文環境的創建。班級、校園語文環境確實非常重要,但它僅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小環境。有識之士説: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越來越成為必然趨勢和新的要求。曾在報上看到這樣一個現象:5+2=0就是説學校裏的5天教育碰到雙休日2天相對的家庭教育,效果等於0。可見間接語文環境的影響是非常之大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效果與個人語文環境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拓寬語文學習環境的外延,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掛鈎,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社會實踐中隨意地接受語文信息,培養語文意識,顯得非常重要。學校通過家校聯繫、家校共建等方式,努力創建家庭語文環境,如家庭知識館,開闢一個獨立地學習空間,使家庭生活瀰漫濃濃的書香。父母和孩子一起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共同建設書香之家,讓孩子在書香環境中薰陶語文,滋養文氣,潛移默化地養成語文意識,提升語文素養。

2、充分利用現有的語文環境

語文環境的有效創建和發展,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結實的基礎,創設了很好的背景。但環境作為一個物,一個客體的存在,它沒有主動性,只有它被我們利用時才能由靜態變為動態,產生它強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去利用這個語文環境、激活這個語文環境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語文意識的關鍵。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1擦亮我們的眼睛,讀出多彩的生活。生活是一本無形的大書本,我們每天都跟它打交道。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它以驚人的速度變換着豔麗的色彩。用眼睛讀,就要盡情地去關注這多彩的生活。學會用眼睛讀的人,能夠享受到生活的多彩和激情,從紛繁複雜的生活中理出有用的養料,轉化成語文信息,吸收己用。引導學生用眼睛捕捉直接、間接語文環境中的語文信息,能有效的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2.2耳聽八方,讀出動聽生活。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説,使我們的學生沒能養成良好的聽説習慣,未能形成很強的聽説能力。當今社會,各種信息衝擊着我們的耳膜,廣播、電視、電腦等視聽傳媒,正以勢不可擋之勢衝入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合理地利用這些隨處可見的語文信息,變堵為導,因勢利導,把廣播、電視、電腦等視聽傳媒變成有效的語文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用耳朵去傾聽,吸收語文信息,豐富語文生活,使之成為充實自己的有效渠道。

2.3利用我們的鼻子,讀出芬芳生活。大自然也是一本神奇的語文書,萬物生靈,四季變換,日月精華,包含着無窮無盡的語文信息。大自然用它那天然氣息為我們鑄就了一道亮麗的語文風景。大自然四季芳香不斷,自然的氣息會催生我們的語文靈感,滋養我們的語文靈氣。當孩子們學會用鼻子去聞自然的馨香時,會發現那些沉睡的語文細胞被激活,語言找到了生長的源泉,變得那麼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充滿靈性。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語言文字的美才會被充分挖掘。

2.4打開我們的心靈,讀出真實生活。社會是一本複雜的大書,需要我們一輩子對它翻翻揀揀,在閲讀中歷練成長,在閲讀中瞭解它的遊戲規則,知道其中的人情事故。社會這本書,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感悟它的美醜,感悟它的真善,在感悟過程中提高認知水平、增長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語文生活源泉,是語文智慧形成的沃土。所以有效地利用社會這個豐厚的語文環境,打開學生心靈的通道學習語文,學生的語文生活會顯得更加豐厚充實。

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只有保持一種對自己認識的興趣和自我覺察的敏感性,才能有效地發現自己、解讀自己,進而調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才能引導學生的更新,讓他們也能跟上教育前進的步伐。

大學語文經典的論文 篇八

摘要:文章通過實際情況分析深度學習與翻轉課堂內涵,創新設計新課堂,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然後根據實踐教學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革,加強深度學習理念導向下大學語文翻轉課堂與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把研究策略貫徹落實到底。

關鍵詞:深度學習;大學語文;翻轉課堂

一、翻轉課堂與深度學習理念

翻轉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它是指學生在脱離老師的情況下還能夠進行獨立的學習,不需要老師面對面的指導,學生自己就可以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的一種方式,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積累知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説,在大學語文課堂上,面對一些研究性課題,老師提供的知識是片面的,只是一個引導的過程,具體知識研究還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去收集查找,像專業書籍、專家視頻鏈接、知識講座等等,都是翻轉課堂的內容,也就是自我、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在教育體系中,深度學習主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知識及學習方法,畢竟,現在的學習環境不像過去那樣只有書本知識和老師指導,現代的教學環境有高科技產品的輔助,有高質量老師引導,所以,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學習方法都是多角度、多樣化的,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調整知識的難易程度,把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把簡單的知識具體化,通過知識“降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這樣長期以往就能夠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知識體系,把所學知識有序連接起來,便於分析和應用。深度學習理念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它結合學生的行為、情感、認知等經過不同緯度的學習與總結,建立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深度學習主要還是在於學生的態度,那就是對知識有好奇心,有探索慾望,能夠主動學習挖掘知識內涵,把知識不斷融合、重組,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全方面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為自己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提供有利條件,這就是深度學習的結果,這種理念導向下的大學語文學習過程才能夠體現價值,才能夠鍛鍊學生個人的能力。

二、深度學習理念導向下大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應用

(一)改善學習目標

深度學習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積累的過程,所以,在翻轉課堂實踐中,老師分析課堂知識和教材內容,區分重點、難點,把概念性的知識與技術性的知識區分開來,根據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知識進行有序排列,把知識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採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改善學習目標的目的,同一知識,以不同方式表達,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理解能力。對知識瞭解透徹,在相同的問題當中能夠熟練應用知識,讓學生不再生搬硬套,而是靈活運用。學習目標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定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對學生進行分類,畢竟,在一個班集體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風格都不盡相同,特別是大學語文知識,概念性知識比較多,相似性又大,如果不是特別確定的知識很容易混淆,所以,對於學生的記憶力來説,也是不小的考驗,因此我們需要學習技巧和方法,改善學生學習情況,縮國小生之間的差異,滿足學生需求,這點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夠確立適合不同風格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

翻轉課堂的創新設計方法主要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現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是多媒體教學,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的創新研究中,少不了計算機的輔助,計算機不但有龐大的知識體系,還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知識進行分類總結,所以老師也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過程設計工作,首先根據教學大綱把需要的知識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類,然後再把知識細分,利用計算機把知識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像視頻、動畫,或者是相關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課堂氛圍,使整個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比如説,在大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知識辯論活動,把所有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制定獎勵制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行收集資料,對知識細心研討,除了課堂上與同學討論交換資料之外,還可以採用翻轉課堂針對難點問題,把不懂的知識通過翻轉課堂來學習總結,為贏得辯論結果做準備,這樣的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學會獨立尋找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制定學習目標從而達到獨立自主學習的目的,這樣自由的、開放式的教學過程設計,能夠很好地釋放學生的天性,降低教學過程的難度。

(三)打造舒適的學習環境

在深度學習理念導向下,大學語文翻轉課堂設計越來越科學化,考慮到大學生的現狀,他們要揹負學院與社會的雙重壓力,所以,翻轉課堂設計不只是專業知識的指導,更多的是把專業知識與社會融合,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文學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不但能夠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明白理論知識與實踐的不同之處,擺正心態,不管比賽結果如何,總結經驗,在舒適的學習環境中消化所有的情緒,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翻轉課堂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應該沒有時間限制,而且知識範圍較廣,把知識層次化、多樣化。同時,利用計算機技術將知識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而不是乏味和無聊,所以,老師在翻轉課堂設計中,可以與學生適當交流,採納學生意見,為學生打造舒適的學習環境,提供高效的學習條件,使知識相互融合,在一次次學習與總結過程中進一步加工知識,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合理利用知識,創造價值,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世界,為未來建立橋樑。

(四)提高學習效率

深度學習理念之所以能夠充分融合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因為翻轉課堂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好奇心,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建立,讓學生在知識上能夠自主探索,辨別事物的真善美,提高個人的合作與交流意識,從而深刻了解知識,應用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中適應社會規則,全方面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水平,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價值,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翻轉課堂設計與實踐除了在學習上有幫助之外,還能夠讓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發現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自我評價,如果在翻轉課堂上設計出自我評價環節,那麼我們就能通過提高自我評價對翻轉課堂不斷進行更新、加工,推動學生深入學習、改變學習策略、優化學習方法,讓課堂教學有目標、有方向、有計劃地進行,而不是一體化,老師只根據自己的課程設計來講解,與學生的互動極少,而翻轉課堂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讓老師和學生自然互動起來,共同探討知識要點,合理利用翻轉課堂教學。

三、結語

深度學習理念導向下的大學語文翻轉課堂設計與實踐應用在目前的教育體系當中,格外受國內外教育部門歡迎,雖然,早期的翻轉課堂在應用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但是現在,學生通過課前視頻預習,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吸取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現在的翻轉課堂不只是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平台,而是注重教學方法和學習環境的創新,把教學目標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應用和實踐當中,翻轉課堂不僅在課前能夠有效應用,在課後還能夠幫助學生温習知識和知識拓展,幫助老師開展教學活動,建立自由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全方面提升翻轉課堂的設計與實踐應用,促進我國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馬凱、姜延2018《基於微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實踐》,《課程教育研究》第2期。

何麗、湯莉、劉軍2019《基於深度學習的MOOC混合式語文教學設計與實踐》,《語文學刊》第6期。

邢翠芳、劉瑜、呂海燕2020《深度學習視域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計算機教育》第3期。

大學語文論文 篇九

摘要: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培養的力度,進而培養出人格完滿的、全面發展的人,是這門課程所應承擔的重要任務。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爍着人性的光輝,激活經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性;人文素養;經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專”輕“通”、重“器”輕“道”現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絡傳播環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典文本閲讀的重要性,等等。

一、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

著名學者錢理羣説:“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瀰漫着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幹,無用不幹。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裏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裏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浮躁的世風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和學生求學的定心。聯繫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於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表現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淨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的缺乏。從學生角度來説,在經典解構、傳統話語邊緣化、商業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而且,隨着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寄希望學業上的短期速成。“他們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願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現象有關,近些年來,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國的教育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專業工具。如果這種專業萬能的信念,創造了種種‘熱門專業’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於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忙於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專業崇拜’現象背後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於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在貌似“學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裏,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佔據着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的嚴重缺失。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絡環境提供的紛繁複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閲讀,經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閲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閲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有22.8%,閲讀專業期刊的有9.3%。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典著作的閲讀量平均每週要超過500頁,遠遠高於中國學生。網絡上,包括經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説”形式,經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裏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學生們更願意閲讀那些一眼就能明瞭的淺顯讀物,而不願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目為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閲讀習慣發生變化,對經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閲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説精神領域的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和創新能力的萎縮。

二、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來進行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國小語文學習的經歷,在閲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沒有必要再去重複中國小的語文教學路數。過於突出工具性。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國小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於狹隘。我們認為,通過閲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啟迪的經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藴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薰陶的經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範本。在這個意義上,並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説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範、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範,基於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專業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努力方向。

結束語

經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着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典作品中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藴含着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藴,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錢理羣。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3:241.

[2]馮大建,遲寶東。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薛湧。北大批判[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

[4]蔣承勇。“專業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3-28.

大學語文論文 篇十

摘要:隨着社會主義文明的高度發展,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弘揚傳統文化精髓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尤其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更加註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本文立足於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針對傳統文化在教育教學運用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促進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

大學語文是大學教學的基礎課程,承載了人類的知識、情感和思想,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水平,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眾多的思想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特色,對現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和人文情懷的培養有着重要影響。

一。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的意義

大學生在經過國小、國中、高中的語文知識培訓之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具有了聽、説、讀、寫的基本能力,在進入大學之後,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重心由原來的基礎能力培養進入了更高一級的階段,接受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與內容。在大學語文學習階段主要以文化修養為培養的重心,而不是重複之前語文學習的內容與學習方式,如果依然進行重複教學就無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也會令學生產生乏味感。依據大學語文授課的這一特點,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正確地引導作用,能夠推動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推動其文化素養以及人文情懷的形成。第一,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大學語文的開設不僅僅是教授大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是為了提高大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增強學生對於語言的運用與表達,培養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在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一種方式,通過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標準,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加入了傳統文化教育,這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更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學生對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更全面地瞭解了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在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承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與文明,是歷朝歷代人們的智慧結晶,從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從道德倫理到思想價值,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代代先輩們薪火相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對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和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肩負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使命,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用傳統文化,有助於提高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與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第一,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當前在大學語文的授課中雖然引入了傳統文化教學,但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很好地將傳統文化演繹給同學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只是一種擺設性的知識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在語文課堂應用的時候對一些傳統文化的應用也只是照本宣科,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並未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導致傳統文化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這種傳統文化可有可無的授課方式使得課程開展並無實際意義,長此以往,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也會悄悄疏遠學生與教師的親密關係,不利於教學課程的開展。第二,當代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運用手段不夠合理。雖然大部分大學語文課程中都加入了傳統文化,但是由於沒有合理地教學手段使得傳統文化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代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還是通過老舊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草草了事的教學態度不僅不能引發同學們的興趣,也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不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反而會令其固步自封,難以實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更不用説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第一,加強師資投入,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大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一直不高,這與很多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有關。例如,大學語文本身學時較短,而大學語文的培養任務又非常繁重,再加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需要佔用一部分學時,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大學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應用效果不佳。有的學校一味促進大學語文教育向實用性方向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對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過於重視,導致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效率較低。有的學校因為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經常聘請一些代課老師進行授課,而這些任課教師中有很大一部分專業素養不高,實際經驗不足,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過於膚淺不具備創新能力,難以堪此重任。為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事業穩步前進,必須加強師資力量的投入,培養高素養的教育人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傳統文化教育邁上一個新台階。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素養,深入瞭解中華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創新教育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進行文化創新。第二,在大學語文教材的選擇上,以藴含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選擇。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單純地將傳統文化與課程相結合比較耗時耗力,良好的工具書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因此,合適的教材在應用傳統文化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材的選擇不能一味注重聽、説、讀、寫能力,選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濃厚的教材有利於開始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培養自身文化素養有莫大助益,促進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大學語文應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師在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教育手段陳舊、教學方法老舊毫無新意,因此誘導學生厭煩、抗拒的學習心理,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師不但要做好課程準備,還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多多參加教育教學探討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文化,設置必要的情境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第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彰顯傳統文化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涵意味深長,很多學生對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學習興趣淡薄,不利於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應用的開展。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問題,不能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對於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不足且不夠牢固,這迫切需要在課堂上解決此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培養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學,虛擬文化環境還原歷史故事、事件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味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神;對於工藝類的傳統文化,可以採取開展手工製作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手段展開教育教學,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與實際操作、演練相結合,培養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信心、興趣,在彰顯文化特色與文化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第五,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文化實踐,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真真切切地體驗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入實際操作、演練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於傳統的理解、對於文化的感悟,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摒棄腐朽落後的文化,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承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為世世代代的民眾薪火相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於大學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發展,有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有助於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