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數學論文(多篇)

大學數學論文(多篇)

大學數學論文 篇一

作為工科類大學公共課的一種,高等數學在學生思維訓練上的培養、訓練數學思維等上發揮着重要的做用。進入新世紀後素質教育思想被人們越來越重視,如果還使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高等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以現教育技術為基礎的數學建模,在實際問題和理論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高數老師以課後實驗着手,在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使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

一、高等數學教學的現狀

( 一) 教學觀念陳舊化

就當前高等數學的教育教學而言,高數老師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過於重視,一切以課本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作為一門充滿活力並讓人感到新奇的學科,由於教育觀念和思想的落後,課堂教學之中沒有穿插應用實例,在工作的時候學生不知道怎樣把問題解決,工作效率無法進一步提升,不僅如此,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讓學生漸漸的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 二) 教學方法傳統化

教學方法的優秀與否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高數老師在授課的時候都是以課本的順次進行,也就意味着老師“由定義到定理”、“由習題到練習”,這種默守陳規的教學方式無法為學生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獨自學習、思考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這就要求教師致力於和諧課堂氛圍營造以及使用新穎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參與學習。

二、建模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對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發現、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數學建模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國內出現很多以數學建模為主體的賽事活動以及教研活動,其在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發揮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建模還能培養學生不畏困難的品質,培養踏實的工作精神,在協調學生學習的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雖然國內高等院校大都開設了數學建模選修課或者培訓班,但是由於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較大,所以課程無法普及為大眾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積極的尋找一種載體,對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創造力,讓學生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載體則是高等數學。

高等數學作為工科類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由於其必修課的性質,把數學建模引入高等數學課堂中具有較廣的影響力。把數學建模思想滲入高等數學教學中,不僅能讓數學知識的本來面貌得以還原,更讓學生在日常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數學建模要求學生在簡化、抽象、翻譯部分現實世界信息的過程中使用數學的語言以及工具,把內在的聯繫使用圖形、表格等方式表現出來,以便於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實際的學習數學建模之後,需要檢驗現實的信息,確定最後的結果是否正確,通過這一過程中的鍛鍊,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主動地、客觀的辯證的運用數學方法,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將建模思想應用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 一) 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數教材中佔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為了讓教師的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對計算的技巧進一步提升之餘,還要和建模思想結合在一起,讓解題難度更容易,還讓課堂氛圍更活躍。為了讓學生對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徹,老師還應該結合實例開展教學。

( 二) 講解習題的時候使用數學模型的方式

課本例題使用建模思想進行解決,老師通過對例題的講解,很好的講述使用數學建模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怎樣使用數學建模。完成每章學習的內容之後,充分的利用時間為學生解疑答惑,以學生所學的專業情況和學生水平的高低選擇合適的例題,完成建模、解決問題的全部過程,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 三) 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競賽

一般而言,在競賽中可以很好地鍛鍊學生競爭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充分的利用資源並廣泛的宣傳,讓學生積極的參加競賽,在實踐中鍛鍊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學建模解決問題,讓學生獨自思考,然後在競爭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今後也會努力學習,改正錯誤,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結束語

高等數學主要對學生從理論學習走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在高等數學中應用建模思想,促使學生對高數知識更充分的理解,學習的難度進一步降低,提升應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當前,在高等教學過程中引入建模思想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數學老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時也需要學生很好的配合,以便於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謝鳳豔,楊永豔. 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J].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 ( 02) : 119 -120.

[2] 李薇. 在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實踐與改革,2012 ( 04) : 177 -178,189.

[3] 楊四香. 淺析高等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 [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 30) : 89,95.

[4] 劉合財. 在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 [J]. 貴陽學院學報,2013 ( 03) : 63 -65.

大學數學論文 篇二

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數學這一基礎學科已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且應用愈來愈廣,已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國從1992年開始舉辦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近年來,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迅猛發展,為高等數學的應用型教學指引了方向,同時也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鍛鍊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好評。

一、數學建模和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何為數學建模?有人認為,數學模型即以現實世界為目的而做的抽象、簡化的數學結構;也有人認為,數學模型就是將現實事物通過數學語言來轉化為常見的數學體系。事實上,數學建模是運用數學知識從實際課題中抽象、提煉出數學模型的過程,主要方法是通過合理假設、引進自變量、藉助各種數學工具實現對現實事物的數字化轉變,進而描述或解決實際問題。

那麼,受廣大高校師生青睞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又是什麼呢?數學建模競賽是全國大學生參與規模最大的課外科技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學校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應用性,同時兼具一定的綜合性和挑戰性。成果以一篇論文的形式上交,要求必須包含完整的建模步驟,包括問題的提出、模型的假設、變量的引入、建模過程、模型求解與分析、模型檢驗及應用。

二、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與課程教學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山西工商學院歷年來參加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選手及其相關指導老師進行調查、走訪,並考察其他高校的情況,筆者發現,相比往年的成績,各大高校在近幾年的競賽成績上有了飛速的提高,在學校的組織和鼓勵下,參賽人數逐年遞增,數學建模教學每年都在不斷改革,同時除了參加競賽,還在課堂外實踐了數學與生產實際的結合過程。然而,通過參閲文獻和訪談筆錄資料,筆者也總結了近幾年來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及競賽培訓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第一,參賽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在思想品質方面,數學建模的參賽過程極其艱苦,需要學生具備意志力、求知慾、團隊意識。我們的隊員往往在此三方面表現一般。同時,在數學能力方面,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儲備不足,軟件處理的方法單一,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結構的創新思維並不能良好地展現。

第二,根據上述學生所表現出的問題不難發現,教師團隊在數學建模培訓教學過程中,教學觀念滯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模式亟待突破,數學建模的教師團隊應當做好學生的表率,要吃苦耐勞,要通力合作。

第三,正因為上述問題,數學建模培訓也出現了弊端。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只講求深入而不探索廣度,培訓時間安排不合理,培訓的內容與建模競賽不對接。

第四,經過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對組織數學建模競賽的前期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少數高校在競賽的組織和開展中急功近利。另外,大多數高校在數學建模教學教育的過程中缺乏完整的制度和保障體系。

三、大學生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培訓策略

大學生建模競賽除了能為部分大學生及其指導老師和高校獲得榮譽外,更能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的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抽象思維,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在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培訓中,應做好如下工作。

(一)教師層面

首先,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培訓應當以創新為起點。建模不是憑空而來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真正在選題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其次,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培訓應當以數學知識體系為基礎。教師不能僅僅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數學博大精深,自身要不斷涉獵新知識,不僅要注重數學學習的深度,更應當拓展數學學習的廣度,為數學建模競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後,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培訓應當迴歸實踐。建模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無論多麼複雜的數學模型,最後都要落到解決後的結果中。因此,教師既要教會學生建模,又要教會學生將建模的方法真正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二)學校層面

首先,制定系統的數學建模課程體系,包括合理的學時、學制,保證學生的學習,不能在競賽前急抓一批學生現學現用。

其次,學校要做好數學建模競賽的宣傳和指導工作,儘量保證每位學生都能於在校期間參加比賽,獲得鍛鍊。

最後,學校要時刻以學生為主,不能一味地為了獲獎而出現教師代替學生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劉建州。實用數學建模教程[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尚志。數學建模競賽教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3]赫孝良。數學建模競賽賽題簡析與論文點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