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素材摘抄精品多篇

議論文素材摘抄精品多篇

議論文的素材 篇一

理論論據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3、黃金和財富是戰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4、戰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5、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6、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7、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8、戰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9、要和平,就得準備戰爭(歐洲)

10、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11、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賀拉斯)

12、戰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13、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威·申斯通)

14、戰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15、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

16、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17、可憐萬里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唐·張藉)

18、血戰乾坤赤(唐·杜甫)

19、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20、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21、戰爭一開始 ,地獄便打開(英國)

22、叫喊戰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23、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24、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爭(韋格蒂烏斯)

25、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26、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你樂時結束(馬基雅弗利)

27、戰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28、戰爭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鐵(昆體良)

29、有國家就有戰爭(伯克)

30、戰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31、包括懦夫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發動戰爭,但要結束戰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32、戰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鬥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33、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34、一個國家只有在戰爭時期才會處於和睦狀態(休·金斯米爾)

35、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説,戰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説,戰爭是合理的(李維)

36、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説,戰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37、一次正義的戰爭能在高尚的國度裏喚起神聖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38、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説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39、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爭狀態中——(喬·斯威夫特)

40、戰爭滿足了,或曾經滿足過人的好鬥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慾望——(查·埃利奧特)

41、戰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42、戰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43、要進行戰爭只有一個藉口,即通過戰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境中(西塞羅)

44、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45、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事實論據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鋭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説。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徵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説:“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説,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捱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繫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説:“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説着,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敍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説:“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説:“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説,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説:“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歎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鉅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高中議論文素材1000字 篇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對你微笑,你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對它——微笑。然而微笑卻是最美好最迷人的一種表情。

人生中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不意味着你是一個失敗者,失敗表明你尚未成功;失敗不意味着你沒有努力,失敗表明你的努力還不夠;失敗不意味着你必須懺悔,失敗表明你還要吸取教訓;失敗不意味着你一事無成,失敗表明你得到了經驗;失敗不意味着你無法成功,失敗表明你還需要一些時間;失敗不意味着你會被-,失敗表明你要微笑面對。微笑面對你身邊的一切。

失敗是一道菜,一道難以下嚥的苦菜,但你要把它吃下去。當朋友離你而去,當苦苦追求的事業屢受挫折,你便知道了人間的苦澀。你徘徊,你失落,甚至想死,但你唯獨沒想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許多事由不得你的這個道理。同時,你也會意識到,失敗不過是酸甜苦辣的人生中的一碟小菜。

凡真正大的智慧,往往源於失敗的教訓。古今中外,大多數成功者都經歷過失敗,可貴的是他們的勇氣。馬克吐温經商失意,棄商從文,結果一舉成名。

因為他曾經微笑面對過失敗。

我們都知道“奧斯卡”獎,而再好萊塢還有一項與“奧斯卡”相對應的,一直於“奧斯卡”唱反調的電影大獎——“金草莓獎”。“金草莓獎”以獎勵好萊塢最差最爛的影片為己任,每年趕在“奧斯卡”之前正式揭曉,其頒佈典禮場面之宏大、氣氛之熱烈幾乎可與“奧斯卡”相媲美。

獲獎者怎麼辦呢?仰天大叫“為什麼為什麼?”難道這樣就可以成功嗎?他們只能微微一笑吸取教訓,時刻用它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這樣才能一步步向成功邁進。

巴爾扎克説:“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我們要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體會方法,思考原因,這樣,我們才會變地成熟,才會成功。

我們不能單單停留在失敗上,要微笑着面對失敗,迎接新一次的挑戰,正如拿破崙所説的“避免失敗的方法,就是決心獲得下一次成功。”

如何面對失敗?微笑着面對失敗,失敗並不意味着什麼,失敗只表明你需更加努力。

泰國商人施利華,是商界上擁有億萬資產的風雲人物。1997年的一次金融危機使他破產了,面對失敗,他只説了一句:“好哇!又可以從頭再來了!”他從容地走進街頭小販的行列叫賣三明治。一年後,他東山再起。然而他微笑面對了失敗,他重生了。

失敗是人生的熔爐。它可以把人烤死,也可以使人變得堅強、自信。如果我們曾經微笑面對過失敗,那在我們垂垂老矣時,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子孫後代説:“我們曾笑對失敗。”

失敗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議論文的素材 篇三

適用話題:包容、寬容、海納百川、和諧、奉獻愛心

近日,一段關於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一穿地鐵製服的女工作人員和一名男子對罵,引發附近乘客圍觀。8月14日下午,北京地鐵官方微博迴應稱,8月11日早高峯期間,地鐵1號線四惠站一工作人員對乘客出言不遜、用詞不當,為此向社會廣大乘客誠懇道歉,並已對涉事員工作出嚴肅處理。

綜合分析

無論事出的原因是什麼,地鐵工作人員辱罵乘客是不對的。地鐵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工作人員不僅有維護車輛安全運營的職責,也有倡導和彰顯城市文明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説,即便乘客在乘車過程中有不妥之處,也應好言相告、耐心解釋,如果對方無理取鬧、影響公共秩序,也應該依法採取措施。

這一事件引人關注之處還在於,罵對方“臭外地”,這種罵充斥着濃烈的“排外味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囿於地域差距、户籍含金量差距等,在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少數人的確存在狹隘的“排外”情緒,總覺得外地人搶走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就業機會,甚至覺得外地人是“低素質”的,這種排外的思想固然與當前所提倡的建設包容城市背道而馳。

包容不是小事,不包容他人的言行,影響到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當成都“路怒症”司機在路上相互追逐、別車,甚至大打出手的時候,不僅因為自己的不包容傷害了自己,更嚴重威脅到公共安全。而縱觀歷史和現在、國際和國內、網上和網下,許多摩擦乃至流血紛爭、互為仇讎,就其根源都是因為不能包容。

包容是城市的文化品格。現代文明之所以發端於城市而非鄉村,就在於城市能夠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平等接納每一個人。事實上,包容的基因,我們中華民族血脈中古已有之。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發問:“有沒有一個字,能讓我們奉行終生?”孔子回答:“其恕乎!”這裏的“恕”就是包容的意思。

教育總結:

作為首都的北京,城市市民要有大城市的包容心態,一方面要看到外來人員背井離鄉、養家餬口的艱辛與不易,體會他們對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和希冀,另一方面還要尊重外來人員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試想,如果沒有大量農民工的辛勤努力,又怎能高樓大廈平地起、條條地鐵供便利、道路乾淨又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