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鄉村振興戰略論文(多篇)

淺談鄉村振興戰略論文(多篇)

淺談鄉村振興戰略論文 篇一

2021年是兩個百年大計交匯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全會的精神,《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為我們今後開展和做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持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及文旅資源,圍繞新發展定位,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做強鎮域經濟,推動精神落地生根,不斷激發羣眾內生動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奮力譜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力壯大富民產業,培育強勁發展動能

圍繞“做大做強鎮域經濟”的決策部署,結合街道實際情況,緊扣“宜業宜居瀧州新城”的定位,全力推進附城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在“兩園區、一基地”上謀求新突破。以雅達電子工業園為龍頭,大力推進銓欣工業園建設,帶動集聚一批電子企業落户周邊,繼續打造粵西地區重要的電子生產基地——省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必須抓好作為龍頭、載體的建設,為項目落户搭建好招大商、引大項目的平台。受財力制約,應在經營、盤活土地上做文章,在引進市場投資主體建標準化廠房上做文章,通過“引鳳築巢”“築巢引鳳”,着力在完善、提升園區承載、服務功能上功夫,努力在謀求園區基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實現項目落户投產的無縫對接。二是在農業規模化經營上謀求新突破。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也是鎮域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必須立足附城實際,以南藥肉桂、牛大力等產業為重點,加大高效種植模式推廣和科技扶持的力度,同時,要加速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科技示範大户、種植能手、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集中,鼓勵社會資本到鄉村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型項目,為發展規模經營創造條件。三是在第三產業開發上謀求新突破。我們將發掘各村獨特的傳統人文資源,推進精品示範村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發展城郊鄉村遊、休閒遊等相關旅遊項目,打造好鄉村振興的精品旅遊線路,主動融入全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推進集“種、養、採摘、民宿”於一體的山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補齊延鏈旅遊業態,培育新的支柱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聚力提升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福地

積極爭取鄉村振興、幫扶等上級政策性項目資金,結合國土部門,按照“因村因地制宜、尊重羣眾意願、保留村容風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村莊規劃,依規建村,努力建設宜居鄉村、美麗圩鎮。一是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對標對錶進行查漏補缺,結合每月開展的愛國衞生運動,鎮村幹部、黨員、網格員深入一線,派發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勸導居民落實門前“三包”責任,發動羣眾整治公路兩側衞生死角,引導村民清理生活垃圾、雜草雜物、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合力做好村莊清潔工作;根據各村實際,開展户廁改造,布點建設農村公廁;對有條件的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鋪設排污管網;規範雜物堆放和生活垃圾的轉運,完善好環衞機制;進一步提升道路溝渠、供給排水、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通過發動村民、鄉賢、理事等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不損害羣眾利益的前提下,變廢為寶打造“四小園”,解決清拆廢料堆積雜亂問題。二是築造品質宜居圩鎮。圍繞“美麗圩鎮”建設的目標要求,強化爭創舉措,紮紮實實開展建設工作,通過大力發展商住產業集羣,繼續開發高檔品質商住小區,滿足轄內羣眾住有所居的要求;對城區道路進行升級改造,改善配套設施,建設特色示範街;打造商業綜合體,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商圈經濟發展,凝聚新城人氣,繁榮新城商業,提升新城品質。

聚力補齊民生短板,繪就羣眾幸福底色

堅持以民生為導向,多辦羣眾關心、農村需要、農民關注的好事實事,將美麗圩鎮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推動高質量的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向鎮村延伸,更好地滿足村民羣眾需求。一是鞏固脱貧成果。落實好民政、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加強扶貧資產監管,強化後續扶持,兜牢民生底線,激發內生動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時,積極探索商業保險“防貧保”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好駐鎮幫鎮扶村定點幫扶資源和“6·30”扶貧濟困日活動等優勢,推動資金項目向監測對象傾斜。二是提升民生質效。通過全面盤活圩鎮閒置土地、資源,打造集優質學校、醫院、養老、商貿、金融等於一體的“優質生活圈”,通過加大資源供給,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加強發展統籌,以滿足將來教育的需求;健全醫療衞生保障,推進附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新院異地建設工程,實現羣眾就地就近就醫的願望;打造優質養老服務站,完善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讓更多服務走進小微企業、走進弱勢羣體。三是優化公共服務。重新規劃辦事服務大廳,優化辦事流程,實現“一站式服務”;結合“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班或講座,實現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大力推進民政“雙百工程”,打造志願者服務站,為廣大羣眾提供便民服務。

聚力建設文明鄉村,澆灌文明風尚之花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村入户,抓好鄉風民風、精神和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一是涵育文明鄉風。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社會發展各方面,使之成為村民羣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通過在村舍外牆描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等為主要內容的牆畫,深入宣傳教育;持續開展道德模範家庭、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户等文明鄉風創建活動,引導人們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繼續在各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將其真正建成為教育基地、示範基地、文明傳承基地,實現敦化淳樸民風,傳承良好家風,培育文明新風的目標,讓文明鄉風充盈鄉村。二是豐富村民羣眾文化生活。辦好各村的農家書屋、文化室、老年活動室等文化場所,充分發揮好基層文化設施作用,讓農村文化平台更好地服務於羣眾;邀請文藝團隊下村表演節目,以接地氣的文藝演出,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三是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和黨員聯户機制的組織優勢探索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指導各村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規民約》,成立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村民自治組織,進一步深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凡是與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民生問題和村級重大事項均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黨務、村務、財務應定期公開,實現村民和村委會成員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起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繼續探索產業發展道路,推進特色優質產業鞏固提升,做大做強鎮域經濟,使生產要素活躍起來,村民富裕起來、人居環境美麗起來,一系列民生實事密切着黨羣血肉聯繫起來,為建設風清氣正、宜居宜業、平安和諧的現代化美麗__貢獻一份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淺談鄉村振興戰略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振興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討論了推進“農業+互聯網”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分析該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要強化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立,做到資源共享,強化教育扶貧工作,並結合當地特色加大對農產品推廣力度等解決對策,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業;互聯網;鄉村振興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農業也要與“互聯網+”經濟增長相結合,讓電子商務的重心逐步轉移到鄉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因此,“農業+互聯網”已經成為農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1 “農業+互聯網”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傳統的農業作業和銷售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智能,自動滴灌技術、數據採集技術、智能電力温控技術等的普及讓農作物的生長更為科學,在節約資源的同時提高了產量。在農業收割方面,衞星導航定位收割機讓傳統的收割有了根本改變,收割的時間精確,路徑明晰,在節省人力物力的同時,提高了收割工作效率。

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科學種植的堅實基礎,同時也為農產品的銷售升級換擋。傳統的農業模式中,農民無法掌握市場需求信息,對市場進行準確判斷導致農產品價格模糊,市場售價遠遠高於農民賣價,電子商務的興起有效的改變了這種困境,讓農產品銷售更加便捷,讓農户與客户溝通更加容易,價格更加透明,在解決了銷售流向後可促使農產品的品牌化生產。農村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讓偏遠山區的優質農產品還有了走出深山的機會[1]。

2 “農業+互聯網”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業+互聯網”的模式為農村發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徑,但是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基礎建設較為薄弱,基礎設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農業大數據的不健全讓部分數據分割嚴重,無法真正的為農户提供幫助。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產業程度不高,偏遠地區農户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度不高,農業經營組織體系不完善,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運輸等環節沒有良好的銜接,農業活力不足,農户自身文化程度限制也導致農户無法與高度智能化的市場進行有效對接。農户對於品牌建設沒有良好的認知,無法形成良好的產業鏈。

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問題仍然存在,農產品季節性較強,水果等產品容易腐壞,欠發達的物流讓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導致一些偏遠山區中的優質農產品無法找到更好的銷路。雖然各地大力發展“農業+互聯網”的振興模式,但是從人才角度出發,複合型人才較為缺乏,農村地區由於條件艱苦難以留住互聯網人才,而農户們又對互聯網一知半解,缺乏應用能力,導致“農業+互聯網”模式推廣困難[2]。

不僅如此,運營商近年來的價格競爭也讓“農業+互聯網”模式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對於自身農產品定位不準,盲目上線也讓“農業+互聯網”模式流於形式,無法真正的為農户帶來利潤。

除此以外,政府的認知偏差也是“農業+互聯網”模式無法良性發展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政府急於求成,在對市場估計不足的情況下急切的鼓勵農户參與項目,造成資源浪費。

3 “農業+互聯網”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

為解決上述問題,“農業+互聯網”模式首先要解決平台問題,政府要強化農業信息的數據庫建立,做到資源共享,價格透明,強化平台建設,為農户提供更好的營銷環境,形成良性競爭的好環境。同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讓農户享受更好的網絡設施,對於偏遠地區的農户提供基礎培訓,鼓勵政府對農户進行幫扶,讓農户認識到“農業+互聯網”模式的優勢。同時,隨着手機網絡的不斷普及,也可以引導農户應用手機來了解市場需求,學習新技術,讓傳統農業與“農業+互聯網”模式更好的進行銜接。

不僅如此,政府要有效進行教育扶貧工作,讓教育與扶貧工作形成有效的融合,讓農户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瞭解到互聯網的作用,移動終端的作用,在提高農户水平的同時,讓“農業+互聯網”的經營模式深入人心,在農户水平有了長足進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簡化農業經營組織辦理的手續,在嚴格審核的同時加快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讓負責人在有效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更加科學的組織農户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加工,最終形成固有的農產品品牌,有效提高銷售能力,政府要加大路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儘量幫助農户有效完善冷鏈運輸,提高運輸能力,讓農產品銷售的各個環節緊密銜接,在降低銷售成本的同時提高農產品銷售量[3]。

政府部門要結合當地特色進行農產品推廣,對農業項目不盲目跟風,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政府要切實瞭解農户需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種植農户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帶動農户對農產品的種植熱情,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擴大農產品宣傳,讓市場對農產品有更好的接受度,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銷量,避免農户的損失,讓“農業+互聯網”模式真正的發揮其在市場上的作用,為農户帶來實際利益的同時讓鄉村走上振興的道路。

4 結語

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農業+互聯網”的發展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的必然,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互聯網讓農業產品更好的走出去,但是基礎設施、平台建設、政策等各方面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各級政府部門要配合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業發展的規模,更加準確的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更為高效的發展路徑。

淺談鄉村振興戰略論文 篇三

摘要:特色產業小鎮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各地區的發展實踐中,特色產業小鎮體現的帶動作用尤為突出,特別是在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進程中,特色產業小鎮通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提供鄉村就業渠道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本考量,分析了產業小鎮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以遼寧省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為例,闡述了當前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了完善產業小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特色小鎮;資源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對於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特別是對增強鄉村地區發展活力,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指明瞭正確方向,具有戰略性作用。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利抓手。鄉村振興的核心所在即為產業興旺,因此產業小鎮的建設能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挖掘特色資源,吸引各類要素和資本集聚到鄉村,推動農業興旺、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真正為“三農”問題貢獻力量。

一、發展特色產業小鎮的積極影響

(一)特色產業小鎮是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大部分產業小鎮的建設多是依託本地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優勢,通過實現產業提質和轉型等途徑,不斷增強產業小鎮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產業效率,實現產業小鎮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小鎮通常在建設的過程中,一般會將現代農業、科技製造、綠色生態、文化旅遊、休閒觀光、物流運輸等產業逐步融合,推動三次產業及多種業態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原有鄉村產業從單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二)特色產業小鎮是建設鄉村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動力產業升級、產業鏈延長是特色產業小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構建特色產業小鎮的過程中,通過壯大龍頭企業,不斷培育產業集羣,國內發達地區的很多特色小鎮通過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為核心構建產業體系,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題”類產業小鎮,推動產業小鎮產業鏈和供應鏈延長,因此有效帶動了鄉村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

(三)特色產業小鎮有利於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深度整合產業小鎮的建設過程中不僅提升了鄉村的產業體系,同時能夠有效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產業小鎮能夠為農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崗位就業,確保農民有收入,特別是在近兩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能更有效保證脱貧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貧,實現脱貧攻堅真正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及優勢1.喀左紫陶歷史悠久。遼寧省朝陽市所轄喀左縣的製陶文化歷史悠久,曾在東山嘴古人類遺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體孕婦陶塑像,考古學家曾譽為“東方維納斯”。遼金時期,喀左縣的陶製品工藝已經非常精美,發展規模已經較大,在南哨鎮樑家營子村的龍窯窯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殘片及墊圈殘塊,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醬釉等,器形以碗、盤、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國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便對該地區的多種產品進行了評估,並將部分特色產品納入出口的優質產品系列,並得到很多國家以及地區的喜愛和支持。現在的紫砂工藝品、日用品在北京、瀋陽及東北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榮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產的高檔瓷磚出口到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2.喀左縣紫砂作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廣泛分佈在該地區,而且儲量十分豐富,目前,已經探明有十二個鄉鎮發現並開發了紫陶礦產,根據專家預估,其遠景儲量超過十萬噸。此外,通過化學測試發現,該礦產資源的鐵含量高達10%上下,在燒製紫砂工藝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工藝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幾年紫陶文化產業初見規模,紫陶產品品種不斷豐富,從一百多個增加為四百餘種。種類有藝術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築紫陶三大系列產品。藝術紫陶中紫砂壺已經演變出“花鳥源頭”系列,反映其產品的地域特徵;紅山文化系列,反映其產品的文化特徵;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該地區工藝產品的民族特徵。喀左縣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較完善的紫陶工藝體系,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培育了超過兩百家的企業和作坊,並引入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包括國家以及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為整個紫陶工藝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極大擴展了整個產業的規模。喀左縣以紫陶工藝而名聞國內外,擁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譽,“喀左紫砂”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6年,“喀左紫砂壺”在中國旅遊商品大賽中獲得銀獎,2017年,喀左縣南哨街道被確定為“遼寧省紫砂特色小鎮”;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朝陽紫砂”被列為遼寧省四大特色文化產業之一,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指明瞭具體方向,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對於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當前發展瓶頸問題近年來,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以及自身產業發展升級瓶頸,紫陶小鎮特色產業也面臨着一些亟須突破的問題:一是紫陶土礦產資源存在無序和過度開採情況,使有限的稀缺的資源沒有發揮最大價值;二是人才流失嚴重,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薪資待遇、疫情帶來的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從業人員由2500多人減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進外地人才60多人,到現在的不足5人;三是現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藝均由外地製作大師創作,沒有形成小鎮只有的產品設計資源儲備,現有工人以製作大路貨為主,企業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動喀左縣紫陶特色產業小鎮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做大與扶小並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產業專業市場,政府應注重發揮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大力開拓和引進市場主體、市場經營者開拓經營三方作用,積極培育專業市場上規模、上水平,努力推動大型市場走專業化、品牌化道路。圍繞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增強實力,以政策效應和政府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範、研發、人才培訓、對外宣傳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堅持提升企業和品牌形象。建立對重點企業幫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資源要素、貸款融資等方面給予企業傾斜支持。對於適應市場發展的小規模工作室政府應根據實際需要,幫助企業包裝項目,在市場低迷期引導企業研究相關政策支持,根據企業發展規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類獎勵政策,鼓勵培育小企業穩定市場份額。

(二)創新與傳承兼容一方面紫陶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將這樣的“老字號”地理標誌招牌傳承轄區,需要企業大力發揚傳統的工匠精神,講求精益求精,培養紫陶產業手工技藝傳承人,堅持專注提高品質,做強品牌,提升產品價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實施“大學進園區進企業”,積極和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開展紫陶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建立紫砂產品創意設計儲備庫,使產品從研發設計到上市銷售時間真正縮短。探索紫陶產業化道路,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特色化需求,強化數字賦能,通過創意改造,圍繞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渠道開闢新的發展路徑。

(三)文化與時尚元素交融加強對紫砂礦產資源的管理,杜絕資源的浪費和外流,對全縣紫陶文化企業進行匹配性原料供應,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科學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制定前瞻性的資源開採計劃和市場開拓規劃,將紫陶原料進行類別細分,圍繞高檔原料要注重從提升工藝上下功夫,使原材料與技藝達到完美結合。積極挖掘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縣紅山、暴龍等歷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遼青瓷文化元素,研發新產品,通過視覺藝術和手法的創新,為紫陶產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現喀左特點,打造喀左特色產業品牌,展現喀左紫陶製品獨有的文化魅力;針對中檔材料以及低檔材料的開發,必須立足其基本屬性,充分結合現代設計理念以及藝術風格,將文化磚、外牆磚等作為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建築以及工業類陶瓷工業的建設,建立更大規模的裝飾材料產業集羣,並將建築陶瓷作為主打產品,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與引才並舉一是積極進行產業招商,近年來南方地區如江蘇宜興和福建晉江等紫陶文化企業,由於本地原材料供應不足,產業升級需要等因素正在外遷,喀左應積極進行對接,通過商會引薦,召開招商項目推介會等,承接產業轉移。二是積極培育本土人才,發揮相關專業機構的培訓優勢,為整個特色產業小鎮的發展提供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加大紫砂藝術、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訓課程,探索推行從業職業資格制度,提高紫陶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三是引進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進計劃,在宜興、景德鎮、德化等地區引進一批紫陶工匠;從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一批高學歷技術人才。建立健全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將這些人培養成本地紫陶高端技術人員,不斷壯大人才隊伍,為紫陶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強宣傳與政策服務共同保障要加大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對外宣傳上,積極與央視和相關省份的主流媒體進行對接,對喀左縣紫陶文化產業進行推介;積極與外地交通部門聯繫,利用高鐵、飛機、公交車、火車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羣密集地段進行集中宣傳推介。要積極籌建舉辦“紫陶文化藝術節”“創意大賽”等形式,擴大“北方紫陶之都”影響力。進一步完善政策服務體系。出台優惠扶持政策,並嚴格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打造政策窪地。與金融機構協調對接,幫助解決紫砂企業資金及信用問題,支持紫陶文化產業集羣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紫砂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場上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