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財政部門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對策研究

我區財政部門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對策研究
2011年度***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重點應用課題研究成果
 
我區財政部門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對策研究
如何圍繞全區工作重心,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是我區財政部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在總結去年以來財政支持轉型發展具體實踐的基礎上,指出當前財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並提出今後如何因勢利導利用財政政策,促進我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具體辦法和對策,以供商榷。
一、我區財政部門支持區域轉型發展的具體實踐
2010年,我區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提升“項目建設、民生建設、效能建設”三項重點工作,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深化財政改革,推進精細管理,服務轉型發展,着力改善民生,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特色發展、跨越發展、規模發展、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創新舉措強徵管,全力以赴促增收
區財政部門以服務轉型發展為主線,搶抓後金融危機時期的發展機遇,切實加強税源培育和收入徵管,促進了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為推動區域轉型發展提供了財力保障。
1、收入質效不斷提升。2010年我區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77.86億元、33.88億元,同比增長40.6%、40.1%,增幅分別為“十五”期末的3.88倍、3.92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總量繼續保持原南通六縣(市)首位,在全省區級排名第15位,比上年前移2位;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税收佔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達8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2、鎮級財力不斷壯大。2010年鎮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1.72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開發區一般預算收入突破4億元,川姜、金沙兩個鎮突破2億元,平潮、興仁、興東、五接四個鎮一般預算收入均突破1億元;全區有21個鎮區一般預算收入實現持續增長,其中,興東鎮增幅高達81.6%,位居全區第一;川姜、五接、先鋒3個鎮增幅均超過50%。
3、非税徵管不斷創新。強化對部門非税收入任務的責任考核,對全區行政事業單位280多項收費項目全面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區鎮兩級非税收繳制度改革實現“全覆蓋”,全年完成非税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80%,非税入庫(户)率達到100%。
4、綜合治税不斷深入。財税、工商、金融等部門整體聯動,研究制定收入徵管績效考評辦法,完善個體工商户、個體臨時經營户涉税信息聯網和數據交換制度,健全良性互動的税源控管機制,立體化、規範化、科學化的綜合治税格局逐步形成。
(二)推動轉型求發展,凝心聚力培財源
區財政部門始終把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擺在突出位置,堅持“特色、共享”兩大原則,集聚財力、整合政策,加快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着力培育新興財源。
1、載體建設不斷加快。圍繞“三大”聯動戰略,通過預算安排、政府融資、爭取補助、引進民資等途徑,籌集發展資金120億元,重點支持“一園三區”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園區、主城區、重點鎮的拆遷工作,完成拆遷面積353萬平方米。江海大開發框架全面拉開,濱海新區南區二期吹填、北區1.5萬畝圍墾、污水處理廠等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濱江新區完成橫港沙固沙護灘首期3000畝吹填工程,二期2萬畝匡圍工程正有序推進,東沙大橋和通用碼頭已進入規劃設計;開發區南區“三橫四縱”道路、城東新區“一湖八路”、銀河新區“三橫二縱”路網全面開工建設;金通二大道、平海公路一期、臨海公路、南通東快速幹道、通富路北延、青年路東延等重點交通工程全面啟動,發展環境和空間進一步優化,重大項目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2、產業扶持更加強化。投入專項資金2億元,支持實施“三大計劃”,着力培育新興產業、升級支柱產業、提速現代服務業,重點扶持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全力打造我區新的經濟增長極;設立大企業(集團)發展專項基金3000萬元,支持重點大企業(集團)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規模發展,鼓勵企業做響品牌、做大市場,全年申報省級以上名牌19個,新辦境外投資企業10家;投入3000多萬元,支持推進大企業和企業上市“雙培育”計劃,2010年全區銷售額超10億元的企業達16家,江海電容器成功上市;安排人才開發和大學生創業基金2177萬元,大力引進和培養適應我區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投入科技發展資金2177萬元,鼓勵企業加快科研機構建設和開展“產、學、研”合作,全年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10家。
3、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主動參與制訂落實項目獎勵、企業上市、節能減排、人才引進、科技補助等扶持企業發展優惠政策,不斷激發企業上項目、調結構、促轉型的積極性;全年撥付企業發展資金2.2億元;退付涉企規費3000多萬元;辦理外貿出口退税18億元;投入資金1000萬元,專項用於中小企業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160户企業提供擔保餘額9億元;以重大項目、優勢項目為依託,積極爭取省市企業科技創新、環境保護、沿江沿海開發等各類補助資金2億元。
(三)夯實基礎惠三農,統籌城鄉激活力
區財政部門深入推進城市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全面小康成果,進一步夯實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礎。
1、城市形象日益出新。積極支持城市建設推進年和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動,投資25億元,實施綠化提檔、夜景亮化、水系貫通等老城區改造提升八大工程,順利完成人民公園擴建和金橋東路綠化,加快推進銀河新區開發、城東新區市政等工程建設,城市面貌明顯改觀;安排15億元,有序推進老通掘路改造、新通掘路繞城段、北一環北延等城市交通工程和公交通達工程建設,新開闢公交線路12條,新購公交車33輛,貫通城鄉相互的公交網絡基本構建。
2、農業發展高效優質。總投入14億元的“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全面啟動,引導農業土地承包經營權合法有序流轉,可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5萬畝;積極向上爭取支農項目資金4000萬元,支持都市型、生態型、休閒型農業項目發展,着力培育景瑞、嘉安等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高效農業產業化規模;安排設施農業資金2500萬元,支持新建農村三大合作組織173家,新建擴建農業項目20多個。
3、農村建設力度加大。安排資金3億元,實施區域供水及飲水安全工程,新增覆蓋人口70萬人;投入資金2.4億元,新增農村公路630公里,新建農村站台25個,全區城鄉客運一體化覆蓋率達100%;安排資金2800多萬元,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點縣工程,新建防滲渠道473公里,新建改造危橋124 座;投入配套資金1000萬元,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全年實施獎補項目86個,惠及76個行政村;安排專項經費4000萬元,全面建成區域性農村垃圾轉運站及配套工程,“四位一體”長效管理得到強化,全區18個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鎮省級驗收。
4、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嚴格執行各項惠農政策,全年以“一折通”形式發放農資綜合補貼、汽車摩托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各項補貼資金2.4億元,惠及全區50多萬農户;繼續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保費補貼2668萬元,賠付金額680萬元,提高了農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四)促進共享保民生,多措並舉建和諧
區財政部門優化支出結構,重點保障民生支出及農業、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等法定支出,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和諧健康發展。
1、就業富民成效顯著。安排1000萬元,建立專項扶持獎勵及擔保基金制度,加大對大學生創業、婦女創業、殘疾人創業、零就業家庭再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城鎮新增就業8300人;投入配套資金400萬元,實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4.5萬人,農民創業致富能力明顯增強。
2、社保體系逐步完善。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安排3.5億元,支持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職工失業保險等保障體系,新農合、新農保參合率分別達到了97%和96%,企業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覆蓋率均超過95%。
3、救助機制不斷健全。安排3500萬元,支持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康復基地和服務機構建設;投入9000萬元,重點用於提高城鄉低保以及農村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完善撫卹、補助、優待金自然增長機制,支持實施“百千萬扶貧工程”、城鄉一體化醫療救助和農村危房改造;安排支出600多萬元,支持實施“關愛”工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投入4000萬元,完善住房保障機制,新建廉租房120套。
4、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安排4億元,用於提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標準、落實各項助學政策和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待遇,支持實施區域教育現代化和校舍安全工程,高水平通過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評估驗收;安排7000萬元,支持深化鎮級醫院體制與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推進區鎮兩級醫療機構及標準化社區服務站建設;投入專項資金350萬元,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有線電視主幹網改造工程和20萬户數字電視整體轉換任務。
(五)科學管理謀績效,精細理財推新舉
區財政部門以精細績效為目標,積極推行財政改革與創新,努力構建適應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現代財政管理體系。
1、預算編制科學精細。完善“收支脱鈎”部門預算管理模式,強化項目支出論證,細化結餘分配辦法,積極探索項目定額標準體系建設,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公正性。
2、集中支付規模擴大。深化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全年實現財政集中支付33億元,佔財政支出的92%;鎮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
3、項目評審成效凸顯。全年財政評審工程概算項目172個,送審金額43億元,核減金額5.12億元,核減率近12%;全年完成政府採購10.28億元,比預算節約資金1.16億元,節支率達10.2%。
4、財政監督力度加大。深入開展社會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對28家單位進行了重點檢查;組織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及農村危房改造資金核查工作,提高了專項資金使用的安全性、效益性。
5、資產管理運營有方。建成國有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強化統管房屋土地資產的監督管理,通過市場化規範運作,出租房屋40處,實現租金收入350多萬元。
6、會計工作水平提升。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舉辦農村財會人員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43期,組織10個財政所通過省二星級檔案管理達標驗收。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財政改革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收入增長基礎有待進一步鞏固。由於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重大財源項目尚未形成,主體税源增長趨緩,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財源基礎還不穩固。服務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隨着國家信貸環境逐步趨緊,政府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財政扶持產業發展和服務社會建設的政策手段創新不夠,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迅速擴展,財政可用財力的增長難以滿足剛性支出需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與財政保障能力之間的矛盾仍比較突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仍需加快推進。財政改革創新有待進一步加快。受財政體制、機制、政策、觀念等諸多因素影響,公共財政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財政支出越位、缺位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財政管理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二、今後財政部門支持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具體對策
“十二五”時期,隨着國家兩大戰略疊加效應的全面釋放,將為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財政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跨越提供了難得機遇。與此同時,我們也將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甦的曲折性都超出了預期,外需減弱對我區經濟增長和税源建設的影響不容低估;從內部環境看,我區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依然突出,需求中消費率偏低,工業結構中高新產業比重偏低等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財政收入目標的實現和財政收入結構的優化。在面對困難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有利因素。從宏觀經濟看,面對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所孕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計劃”、“區域發展規劃”、民生和社會建設、收入分配調整與新的消費刺激政策等舉措也將給我區帶來強烈的宏觀經濟刺激效應,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將會繼續得到鞏固和強化。從內生動力看,我區將迎來國家戰略疊加、江海資源聯動、跨江通道助推、發展後勁釋放、同城效應帶動等大好機遇,為我區新一輪大開發、大發展、大建設帶來了極佳時機。同時,隨我區產業發展平台、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宏觀經濟環境得到不斷優化,產業轉型發展勢頭向好,新的經濟增長極不斷湧現,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財政增收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機遇與困難同在,動力與壓力並存,我們要科學謀劃,積極應對,搶抓機遇,力求突破。
(一)以強化科學徵管為依託,促進財政蛋糕做大做強
認真落實依法徵管、公平税賦、均衡入庫、持續增長、結構優化的工作目標,運用政策引導、體制激勵、徵管聯動等有效手段,促使財政收入在穩定增長中提高質效。
1、完善收入激勵機制。健全動力壓力並存、獎罰並舉的納税貢獻考核辦法,完善財政收入上台階激勵政策,繼續加大鎮級收入目標管理考核力度,強化收入質量考核,穩步提高一般預算收入佔GDP比重,努力實現税收收入與非税收入結構均衡,促進財政收入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
2、加強税收預測分析。建立完善財税部門聯合調查工作制度,定期對重點骨幹企業開展税收調研,全面掌握重大項目投資和工程進展情況,及時分析解決重點税源企業和項目運行中的問題,為組織收入和提高徵管水平提供決策服務;健全財税庫行信息共享制度,積極支持和配合税務部門做好宏觀税負、行業税負、產品税負和重點税源的綜合分析和收入預測工作,主動協助税務部門測算下達税收徵收計劃,並有針對性地加強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納税大户的税源排查及税收徵管工作,不斷提高掌控税源、實現税收的能力。
3、提升收入徵管效率。加快財税庫信息網絡建設,協助税務部門建立完善税收申報、納税評估、税收監控、税收稽查“四位一體”税收徵管體系,逐步實現網絡互聯互通,實現涉税信息共享,做到勤徵細管、應收盡收,確保經濟發展成果及時體現為財政增收效果;加大税源管控和納税評估力度,重點加強已進入獲利回報期的重點企業和三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税監管,並繼續協助做好綜藝等上市企業股份減持税收徵繳工作;完善“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引導税源大户在外投資項目到我區註冊納税。
4、健全非税徵繳體系。按照省市財政部門要求,健全非税收入收繳執行信息統計、情況分析和定期上報制度,加強對預算單位非税收入目標任務考核和執行情況分析,努力構建非税收入“徵、管、查”一體化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收繳核算管理及代理銀行綜合考評制度,強化財政部門、代理銀行、執收單位日常收支對賬工作,推進預算單位的非税收入電子繳庫系統建設,依靠軟件技術支撐,對非税收入增減變化較大的單實施實時預警和監控。
5、深化社會綜合治税。在發揮部門整體聯動組織優勢和區鎮村三級協税護税網絡功能作用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社會綜合治税信息化建設力度,逐步建立“集中管理、相互依託、數據規範、信息共享”的綜合信息庫,有效解決徵管透明度低和税負不均等問題,為實施快速、有效的税源動態監控和依法打擊偷逃騙税行為提供有利條件。
(二)以加速轉型升級為主導,促進產業結構調高調強
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圍繞轉型升級工程,強化集約統籌理念,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效應,推進三大聯動,破解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增長質效不斷提升。
1、着力打造推進產業集聚的園區平台。強化片區發展新理念,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實施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盤活存量土地,着力推動東西南北中五大片區協調發展,為產業現代化發展奠定支撐體系;按照高點定位和適度超前的原則,採取貸款貼息、項目補助、融資擔保、專項獎勵等措施,加大開發區南區拆遷力度和“四橫六縱”道路建設,推進規模化、專業化成片開發;加快錫通科技產業園配套建設,拉開道路框架,為園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大力推進濱江新區橫港沙綜合整治和港口建設,推動深度集約開發;加快推進濱海新區三夾沙圍墾、開挖式港池和碼頭建設,促進港口、產業、新城聯動並進,加快融入***灣開發步伐,構築全省沿海開發的重要節點;支持“一園三區”主平台“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沿江沿海集疏運體系、服務平台和城市商務等配套功能,傾力構建江海開發大載體,全力打造全區活力強、成長快的經濟增長極。
2、着力培育推進轉型升級的產業體系。圍繞新興產業倍增計劃,落實各種產業扶持政策,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與物聯網四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重點推進綜藝光伏二期、中航虹波、通達動力、甬金金屬等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培植***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圍繞支柱產業升級計劃,實行“一企一策”重點扶持,激發企業技改投入的內生動力,以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推動機械設備、現代紡織、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升級改造,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和產品鏈向高端攀升,努力提高優勢企業和重大項目對全區經濟增長、財政增收的貢獻率;圍繞服務業提速計劃,通過政府補助、財政貼息、財源獎勵等方式,推動生產服務業集聚化、生活服務業便利化、基礎服務業網絡化,着力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促進金融業、商貿業、旅遊業等税源型經濟向更高層次提升。
3、着力優化推進轉型發展的財政手段。完善政策,促進轉型。強化政策扶持和激勵導向,引導企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加快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三自”創新之路;支持實施專利、品牌、標準戰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和產品;進一步健全財政科技人才資金使用機制,全面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加計抵扣,以及鼓勵產品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各項政策,重點扶持新興產業及研發設計、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制定科技企業上市融資、保險費補貼、貼息貸款、中小企業風險補償、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創業投資引導等具體措施,促進資本向科技型產業集聚,形成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整合資金,支持轉型。立足財政資金支持產業轉型效益最大化,進一步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籌集更多財力支持產業鏈條長、成長速度快、帶動效益好的重大產業項目,發揮其產業升級引領作用,帶動整體經濟提質增效;堅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整合完善現有融資平台,組建實體運作公司,構建新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系,通過發行債券、融資租賃、金融票據等方式,拓展政府直接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引導、聚集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服務全區重點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為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提供資本支撐。
(三)以推進城鄉統籌為目標,促進區域發展協同協調
按照“三個重點、三個確保”的要求,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加速城鄉一體發展,全力推動“三農”工作在高平台上實現新突破。
1、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落實“三個高於”支農投入政策,確保財政用於新農村建設的總投入逐年增加。通過預算安排和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配套的投入,繼續推進中央小農水重點縣工程建設,加快農村橋樑改造和河道疏浚,全面啟動農田灌排系統改造工程,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二期工程,夯實現代農業建設基礎;加強農民集居區建設,努力構建“農路、河道、綠化、垃圾處理”四位一體的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引導和組織農民共建美好家園。
2、着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貫徹落實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扶持政策,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建立完善持續增長的投入機制,支持以江海台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為引領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區、鎮、村三級現代化農業園創建,促進規模化佈局、特色化發展;支持推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引進發展前景好、經濟效益高、市場份額大的龍頭項目,爭創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名牌名標,切實增強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支持打造以景瑞為核心的農產品展示展銷平台,大力發展流通服務業、休閒觀光農業、特色餐飲業和鄉村旅遊業,形成新型產業鏈,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對税收的貢獻份額;支持實施“土地換保障工程”,紮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促進農業經濟結構優化,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3、有效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新型農民培訓、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項惠農政策,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增添新的活力;按照防通漲、控物價、保穩定要求,加大糧食儲備專項資金補助力度,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堅持以“方便羣眾、規範管理、保障安全”為着力點,不斷建立健全涉農資金管理機制,確保各類涉農補貼資金直接、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同時聯合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有效保障各類涉農資金安全運行。
4、強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認真落實上級有關支持和促進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等新型組織,注重提高運行質量,注重放大富民實效,切實增強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完善村級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村級經費保障標準;進一步擴大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規模和範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綜合實力;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支持推廣龍頭指導型、委託經營型、入股分紅型等土地流轉新模式,加快土地向種養大户、規模基地、農業園區集中,使更少的農民種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萬頃良田”工程,努力緩解土地要素制約,讓更多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
5、不斷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在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規模農業項目、設施農業扶持獎勵力度的同時,用足用好上級支農強農政策,加大跑部跑省力度,爭取更多的涉農項目和資金扶持;制定完善各類優惠政策,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吸引各類資本參與農村建設和農業開發,構建多主體、多渠道的投入機制,為加快“三農”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支農項目競爭立項和資金分配機制,以激勵性、績效化為導向,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建設、土地復墾、項目建設等專項資金,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四)以創新社會建設為根本,促進民生改善提檔提速
繼續加大公共服務有效投入,優先安排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科教文衞等支出,全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1、繼續實施創業就業政策。把支持創業作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徑,通過優化財税環境,鼓勵和引導民資向多領域、多產業延伸發展,努力使更多有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的勞動者成功創業,並以創業帶動就業,不斷提高經營性、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把相對充分就業作為最重要的工作目標,支持實施農民培訓“陽光工程”,認真落實有利於勞動者創業就業的税費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和就業援助制度,引導多渠道自主就業和多形式靈活就業,着力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及失地農民就業工作,鼓勵自主創業,擴大公益性就業崗位,確保重點援助對象實現就業。
2、繼續完善社保救助體系。堅持社保安民,按照公平、效率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在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範圍的同時,鞏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髮放水平,努力實現農村新農保、新農合、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蓋;切實保障和提高失地農民、城鎮零就業家庭、低保户、五保户、低收入人羣、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羣體的待遇標準,及時落實尊老金、優扶金及城鄉老黨員生活補助調標政策,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和統籌層次;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讓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新就業人員租得起房;積極實施“關愛工程”,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站和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老年事業和老年產業;探索建立“普惠型”救助機制,通過臨時救助、生活補助、危房改造、物價補貼、醫療救助相結合的方式,真情幫扶社會弱勢羣體,着力構築人員範圍廣覆蓋、保障水平多層次、制度辦法可銜接、管理服務現代化、與南通主城區全對接的全民社會保障體系。
3、繼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按規定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保障水平,繼續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補助、中職國家助學金、普通高中政府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助學政策,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社會參與”的助學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實施,優化教育資源佈局,鞏固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成果。支持公共衞生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推動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落實社區公共衞生補助政策,加快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衞生服務站建設,提高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和農村衞生環境保障能力;加大對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保障力度,繼續實施好血吸蟲病防治、結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計劃免疫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緊緊圍繞文化建設工程,大力培育創意設計、工藝美術、體育休閒等主導產業,充分挖掘江海文化特色資源,着力打造“文化強區”;支持實施“文化四大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廣電網絡雙向化改造,着力構建區鎮村三級健身服務體系,促進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不斷提升全民文明素質;加大社會安全穩定保障投入,保障公檢法司法定支出,加快法治***建設。
4、繼續支持城鎮環境建設。大力實施城東新區、銀河新區開發建設,加速推進“湖、河、路、綠”四大工程,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現新城市組團的雛形。突出老城區改造,重點實施金沙橫河段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新建五一橋、翠園橋,橫河南路、翠園路等道路建設,增強城區暢通能力。積極支持“綠環水繞”美景建設,多層次打造綠帶、綠地、綠景,努力構建“片上綠化成林、河路綠化成網”的生態屏障;全力推動濱河景觀帶建設,不斷優化南山湖及周邊環境,着力打響“水韻金沙”品牌。加快城鎮開發建設節奏,完善市政道路、管網管線、綠化遊園、景觀亮化、公共交通等功能配套,進一步提升城鎮品味,優化人居環境。有序推進農村集居區建設,努力培育一批鄉村風情濃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態環境優良的新型農村社區,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大交通網絡建設投入,重點推進平海大道、先鋒互通、金通二大道、金通三大道續建及石江公路擴建、青年路東延、東南繞城和興東機場改擴建等工程,全力打造覆蓋城鄉、惠及民生、提升功能的大交通運輸體系,為儘早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創造條件。
(五)以深化財政改革為動力,促進精細管理增績增效
遵循統籌兼顧、規範合理、便捷高效原則,創新財政管理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1、健全財政體制,增強保障能力。按照積極穩妥、簡明規範和讓利於基層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區鎮財政體制,不斷規範區鎮兩級財力分配關係,堅持做到“財權與事權統一、責任與財力匹配、效率與公平兼顧”,充分調動和保護基層發展經濟、培植財源和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鎮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充分考慮税制調整對鎮級財力的影響,加大對困難鄉鎮的扶持力度,從體制上保證基層工資發放和正常運轉等基本支出需要,切實加強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健全統一、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規範區對鎮財政轉移支付辦法,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
2、完善預算管理,硬化約束機制。按照“保基本、保重點、保民生、壓一般”的要求,立足公共財政職能,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部門預算管理機制,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對農業、教育、科技、衞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的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區委、區政府確定重點支出、重大項目和各項惠民政策等方面的資金需要;強化預算執行法制意識,在加大對預算單位運轉必要支出保障的基礎上,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單位預算追加,切實做到“有預算不超支、無預算不開支”;進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標準體系,探索項目管理社會化、專業化論證制度,強化項目支出的滾動管理,擴大專項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範圍,切實改變“重要錢、重分配、輕管理、輕問效”現象;健全預算決策民主機制,大力推進預算政務公開,努力打造“陽光預算”、“透明預算”,不斷提高預算執行透明度和公正性;繼續加快非税收入收繳改革,不斷完善“徵收、安排、使用”三分離的徵管機制,推進綜合預算,提高財政統籌能力;大力推行政府採購制度,逐步提高政府採購預算的編報範圍和質量,努力擴大政府採購規模,規範政府採購行為,節約財政資金。
3、深化國庫改革,提高資金效益。加強財政業務信息系統與財税庫銀聯網系統建設,建立實時動態監控的税收信息共享機制;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健全以國庫單一賬户體系為基礎、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資金繳撥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擴大國庫集中收付範圍和規模,提高國庫集中支付率;進一步完善國庫現金收支基礎數據庫,強化庫款變動趨勢分析,提高國庫現金流量預測水平和運行效益;加強項目預算支出審核,優化支出審核撥付程序,全面推行遠程記賬和代理記賬模式,強化區級部門預算單位責任主體意識;紮實推進鄉鎮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快資金運行速度,提高鎮級財政監督調控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務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4、強化資產管理,促進保值增值。制定完善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制度,進一步規範資產處置及公務倉管理辦法;升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管理系統,探索建立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實物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實現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積極穩妥做好區級公有住房處置工作,開展破產改制企業及校辦企業調研清理工作,查糾無償佔有、使有國有資產等違規行為;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好非轉經資產的招拍租管理工作,努力提高非轉經資產管理績效;組織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加強對各類財政性資金建設項目形成的國有資產管理,確保資產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有計劃地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專項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資產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
5、拓展監督領域,提高管理質效。建立和完善財政大監督體系,加強對專項資金、民生資金、強農惠農資金等重點專項資金和政府基建工程決算、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深入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推進“小金庫”治理長效機制建設;按照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和績效評價“四位一體”要求,探索建立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機制和公開制度,提高社會公眾對財政分配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進一步加大財政投資評審力度,擴大評審範圍,逐步將評審程序和結果運用向項目申報、預算編制、政府採購等方面延伸,不斷提升財政投資評審效果;做好財税政策、會計法規的貫徹落實和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會計管理工作水平。
6、規範政府投資,規避債務風險。充分發揮現有融資平台作用,創新融資機制,擴大融資渠道,加快形成政府融資、企業注資、市場運作等多元化投入的格局;科學選擇融資項目,規範辦理各項融資手續,努力降低融資成本;強化項目包裝,制定更加優惠的財税政策,吸引更多的國外戰略投資機構、投資者和各級金融機構將資本投向***沿江沿海開發;用足用活國家、省、市沿海開發及產業扶持政策,積極爭取上級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灘塗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策資金扶持;建立健全政府債務風險防範機制,加強政府性債務收支預算管理和政府投融資管理,研究政府性債務預警監測機制和控管措施,有效防範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