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大氣的壓強精品多篇

教案示例·大氣的壓強精品多篇

大氣的壓強 篇一

設計思想

“ 大氣的壓強 ” 是國中《物理》第一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後,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並且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了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由於學生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已知道壓強以及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相對來説比較容易。但是,對於為什麼能用托裏拆利實驗測出大氣壓強,托裏拆利實驗的原理是什麼總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樣導致與托裏拆利實驗相關的一些問題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模式做了大膽的創新改進,即在使學生認識到大氣存在壓強之後,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在設計實驗時,不斷髮現問題,不斷改進實驗,最後逐步引入到托裏拆利實驗。

教學案例

一、教學前的準備

1 。實驗儀器

天平,事先抽成真空的燒瓶,馬德堡半球,抽氣機,托裏拆利實驗整套裝置,另外還有物理興趣小組的學生在這節課之前自制的驗證大氣存在壓強的四套實驗裝置( 1 )熟雞蛋,瓶子,浸過酒精的棉花,火柴;( 2 )茶杯、硬紙片,水;( 3 )空易拉罐,麪糰,浸過酒精的棉花,火柴;( 4 )底部扎有幾個孔的空可口可樂瓶。

2 。自制的 CAI 課件

二、教學過程

1. 引入新課

“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 ‘ 大氣的壓強 ’ ,在學習新課之前,請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表演四個魔術 ---- 看不見的魔力。 ”

實驗 1 把浸過酒精的棉花用火柴點燃投入事先準備好的空瓶中,用剝了皮的熟雞蛋堵住瓶口,稍後,雞蛋被吸入瓶內。

實驗 2 給茶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發現水和硬紙片都不下落。

實驗 3 把浸過酒精的棉花用火柴點燃投入易拉罐中,稍後用麪糰封住易拉罐的口。發現易拉罐被壓得變了形。

實驗 4 給底部扎有幾個孔的空可樂瓶裏灌入水,在把可樂瓶提出水面之前問學生水會不會流出來(有些學生回答會,有些學生回答不會)。取出可樂瓶,通過控制瓶蓋,使水一會兒流下來,一會兒又不流下來。

引入新課 ----“ 它們都來自於大氣的魔力,都是由大氣壓強產生的。 ”

2. 大氣有壓強

提出問題為什麼大氣會有壓強 ?

實驗 5 (教師做該實驗)調節天平平衡,稱出事先抽成真空的燒瓶的質量,放入空氣後發現燒瓶一端下沉。

分析實驗上述實驗中天平由平衡到失去平衡,説明空氣有質量。空氣也像液體那樣,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就是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我們把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

3. 大氣壓強有多大

提出問題: “ 既然大氣有壓強,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 ?”

實驗 6 (請學生配合做該實驗)用抽氣機將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請幾位力氣較大的男同學上來用力拉開它,不行。吸入一些空氣後,就可輕易拉開。

分析實驗(結合課件中所繪製的馬德堡半球剖面圖分析為什麼抽成真空的馬德堡半球難以拉開,而內部有了空氣的半球則輕易地就能拉開)該實驗説明大氣不僅有壓強,大氣的壓強還很大。

4. 如何測量大氣壓強的大小

引導學生複習前面壓強大小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知道可以想辦法用公式 p = F / S 或者液體壓強公式 p = ρgh 來求出大氣的壓強。(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不能夠直接把液體壓強公式中的液體密度替換為大氣密度、把液體的深度替換為大氣層厚度來計算大氣壓強;同時提醒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有時公式、規律可以遷移,但切記不能不經過分析論證隨意遷移。)

引導學生理解在驗證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中,如果能測出相應的物理量就能夠測算出大氣的壓強。

引導學生分析驗證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中,如果某些物理量不易測定,可以想辦法將實驗裝置做一定的改裝,可以方便地測出這些物理量。

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改進了的實驗裝置在測算大氣壓強時有哪些不足之處,哪種方法更科學、更實用。

通過學生自己分析、自己改進實驗裝置,學生最後得出與托裏拆利實驗相近甚至相同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此時再告訴學生該實驗叫托裏拆利實驗,因為最早是托裏拆利用這樣的實驗測出大氣壓強的大小的。

引導過程如下:

( 1 )從瓶口吞雞蛋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氣施加給雞蛋上半部分的壓力 F 和雞蛋上半部分的面積 S ,就可以利用公式 p =( F / S )算出大氣壓強。但這裏的壓強和麪積不易測量,顯然用這個實驗裝置無法測出大氣壓強。

( 2 )從馬德堡半球實驗我們同樣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氣施加給半球的壓力 F 和半球的面積 S ,就可以利用公式 p =( F / S )算出大氣壓強。這個壓力 F 與剛好把半球拉開時的拉力的大小相等,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 F 的大小。由於圓形的表面積不方便計算,我們可以把半球改裝成正方體容器,這樣面積 S 能較容易的測出。儘管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和裝置可以測算出大氣壓強,但是,由於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把半球拉開,而且剛好把半球拉開的力並不容易確定出來,所以上述實驗缺乏可行性。

( 3 )從倒置水杯實驗我們可以想到,大氣壓強等於水杯內水的壓強與杯底對水的壓強之和。杯內水的壓強可以很方便的測算出,但杯底對水的壓強無法得到,顯然用這樣的實驗裝置無法測出大氣壓強。

( 4 )從有孔的可樂瓶能裝水這一實驗我們可以想到,大氣壓強等於瓶內水的壓強與瓶內水上方氣體的壓強之和。瓶內水的壓強可以很方便的測算出,但瓶內水的上方氣體的壓強無法得到,顯然用這樣的實驗裝置也無法則出大氣壓強。

( 5 )將上面兩個實驗結合起來考慮,我們發現都是水上方的壓強無法確定,那麼,如果我們想辦法讓水上方的壓強為零(這樣容器頂不會對水產生壓強),也不讓水的上方有氣體(這樣就沒有氣體壓強作用在水的上方),於是,只要我們測出水柱的高,算出水柱的壓強,我們就能得到大氣壓強。

( 6 )我們遇到新問題是,當我們試圖把裝水的容器上方抽成真空時,水面在不斷地向上升,為了讓水不接觸容器頂,容器得不斷地加長(放錄像:抽出管中的空氣時,可以把水抽到高達 10 m以上)。顯然,用這種方法來測大氣壓強必須要有足夠長的管子和足夠高的空間。在新的問題面前,我們考慮到在這樣的裝置下,大氣壓強等於液體的壓強,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高度和密度有關。在大氣壓強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換用密度較大的液體,液體的高度應該會按比例降低。於是我們考慮把水換成水銀,發現當水銀上方抽成真空時,水銀柱的高度不到 1 m,這證明我們的思路是正確的。另外,考慮到使用抽氣機把液麪上方的空氣抽成真空既不方便,也不好實現,我們想到,先把一段長 1m 左右的玻璃管內裝滿水銀,再將其倒置於水銀槽內,這樣,當管內水銀面下降時,上方自然成為真空(如圖 1 所示,圖略)。這樣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最早是由托裏拆利設計的,所以把這樣測定大氣壓強的實驗叫做托裏拆利實驗。

5. 托裏拆利實驗

實驗 7 (教師做該實驗)第一步:規範操作托裏拆利實驗全過程,得出此時此地的大氣壓強的值。第二步:傾斜玻璃管,讓學生讀出水銀柱的豎直高度;第三步:換用不同的內徑的玻璃管做該實驗,讓學生讀出所測大氣壓強的值。

分析實驗托裏拆利實驗中,水銀柱液麪的高度差與玻璃管內徑的粗細、玻璃管是否傾斜無關。根據所測得的數值計算出當時當地的大氣壓強的值,並讓學生了解在標準狀況下,大氣壓強可支持 760 mm Hg ,此時對應的大氣壓強的值是 1.01 × 105P a。

6. 討論與練習

討論 1 大氣壓強這麼大,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 ?

討論 2 把裝滿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離開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 ? 是有水,但不滿 ? 還是充滿水 ? 為什麼 ?

練習 1 、課本第 131 面 1 、 2 題。

練習 2 、如圖 ( 圖略 ) 所示是托裏拆利實驗的示意圖,已知當時的大氣壓等於 760 mm Hg 產生的壓強,則 A 點的壓強、 B 點的壓強、 C 點的壓強分別是多少 ?

7. 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

( 1 )通過實驗確定大氣有壓強;( 2 )托裏拆利實驗是歷史上首次測定大氣壓強的著名實驗;( 3 )在標準狀況下,測出的大氣壓強與 760 mm Hg 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

專家點評:王建國

一、本文的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教學理念是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在整節課中,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作者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自己改進實驗裝置,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最後得出了與托裏拆利實驗相近甚至相同的實驗裝置和方法,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探索學習的主動性,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奧祕的興趣。

二、作者清楚地認識到物理教學的基礎是實驗,新課的引入、重點的講授、難點的突破均是構建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之上的,這是本文的亮點之一。

三、作者巧妙的採用了對比方法,“空氣,也像液體那樣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動……”完成了知識能力的遷移,但同時又提醒學生,切記不能不經過分析論證隨意遷移,過渡自然貼切。

四、作者在教學中敢於也善於改革創新,在介紹著名的托裏拆利實驗時,一反常規,在縝密分析的引導下,從無法到有法,由難辦到易辦,再由複雜到簡單,儘可能減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擾,最終創造一個環境,自然而然地將實驗對象和操作過程理想化,以暴露事物的真相。這種科學思想的邏輯行程對學習科學理論、培養科學素質是極為有益的,這又是本文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大氣的壓強 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大氣壓的存在。知道大氣壓強的數值是很大的。

2.理解托裏拆利實驗原理。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4.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

5.培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對托裏拆利實驗原理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推理的方法。

2.滲透等效思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學習,使學生愛科學;在對托裏拆利實驗原理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理性思維的成就。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具學具準備(1)桌面上實驗器材清單:吸管、集氣瓶、去芯的酒精燈、鑷子、鐵架台、鵪鶉蛋、水槽、大小試管、保温杯(內裝熱水)、紙杯、縫衣針、硬紙片、塑料吸盤、氣球各一個。(2) 配套多媒體課件一套、罐頭一瓶、集氣瓶、去芯的酒精燈、鑷子、鐵架台、鵪鶉蛋、水槽、大小試管、熱水瓶各一個、有色水少量、馬德堡實驗裝置一套。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同學們,今天老師先要來當一回魔術師,給大家表演兩個魔術。這裏有兩根內徑差不多大的試管,它們重疊起來倒置後,如果不用手托住,你們猜猜會不會掉?在大試管裏注入大半試管的水,將小試管慢慢插入大試管中,這時把兩管同時倒立過來,注意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請學生回答:小試管不但不往下掉,還往上升呢。)再來一個:我桌上有一個鵪鶉蛋,大家看好了,現在我要讓小燒瓶把蛋整個吞下去。看我變變變,瞧,進去了!剛剛的兩個小魔術是不是老師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學完“大氣壓強”這一節內容後,同學就知道為什麼了。二、           講授新課:同學回憶一下上一章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動性,因而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壓強,同理,空氣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動性,因而對浸入其中的物體也有壓強,這個壓強就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有同學可能會講,空氣本來就看不見、摸不着,我倒是可以通過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風來知道它的存在,這大氣壓我怎麼知道有沒有呢?大屏幕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過程,介紹半球構造,再請同學抽氣後拉半球。大氣壓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不管抽沒抽氣,半球外部始終受大氣壓作用。只不過,抽氣前,內外氣壓值一樣,所以顯現不出來;抽氣後,外界大氣壓遠大於瓶內氣壓,因而表現出把兩個半球緊緊壓在一起了。馬德堡半球實驗能有力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實際上能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有很多,同學利用桌面上給你的器材,動手做幾個實驗吧。要記得哦,只有內外有氣壓差,大氣壓才能顯露出來。找找看,你能設計出幾個跟大氣壓有關的實驗?小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互相協作,看哪一組想得最多。完成一個記錄一個。表格也在桌上。開始。(幾分鐘後,有代表性地請學生宣讀實驗記錄,並請同學分析實驗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通過剛剛的實驗同學發現有的小組用小試管裝滿水後從水槽中倒提出來水一滴不灑,有的小組用大試管做這個實驗結果也一樣,那是不是説大氣壓能無限制地支持任意高度的水柱呢?早在 1640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羅倫薩城,塔斯坎寧大公爵在家裏的花園中修建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噴水池,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水源供給,就在園中挖了一口井,井口離地面足有十多米,並且裝上了強有力的抽水機。大公爵和設計師想,在晨曦中噴泉與園內景色相映一定美極了。工程完成後,大公爵選擇了吉日邀請了親朋好友,正式揭幕噴泉。可是十分掃興,儘管抽水機不停地工作,噴水池卻噴不出一滴水來。在實際上,在當時的生產實踐中,這類問題不止出現一次。礦工們早就發現無論費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把礦井裏的水吸到離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噴水池**雖然結束了,但問題卻留給了科學家。到底大氣壓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大氣壓到底有多大呢?三年之後,一位青年學者找到了答案,他就是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因為水銀有毒,所以現在在課堂上不做托裏拆利實驗了。托裏拆利也在實驗後4年39歲就辭世了,又是一位為科學獻身的偉大科學家。這個實驗我們可通過視頻錄像來了解全過程。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大氣壓能支持76釐米的水銀柱,而水銀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3.6倍,也就是説能支持水柱的高度應為13.6×0.76m,約為10m,如果超過了這個值,則無論用多強勁的抽水機都白搭,而且如果違背了科學,再選良辰吉日都是無稽之談。再問同學一個問題:我們人體周圍會不會有大氣壓?有,那為什麼沒把我們壓癟?同學們都看過電影、電視裏的宇航員在太空遨遊時,都要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如果不穿,會怎麼樣?同學們再開動腦筋,找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跟大氣壓有關的現象?聯想:注射器吸取藥液過程、鋼筆吸水過程、塑料掛衣鈎掛書包。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我們今天主要認識了大氣壓的存在,並知道了大氣壓的大小。回到開始我給同學演示的兩個小實驗,同學能解釋原因嗎?同學再想想有沒有辦法把蛋再完整的給吐出來?啟發學生上台操作演示完實驗後,告訴學生:大氣壓雖然可以簡稱氣壓,但大氣壓和氣壓還是有區別的。嚴格説起來,大氣壓只是氣壓的一種,是外部空氣產生的壓強;而氣壓還包括封閉空氣產生的壓強、水蒸氣或其他各種氣體產生的壓強等。當瓶內氣壓大於外界大氣壓時,鵪鶉蛋就被壓出來了。

大氣壓強物理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是大氣壓強,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並能簡單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由托裏拆利實驗而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斯卡,它相當於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鈎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銀、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學生用:皮碗(每二位學生一對)。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並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後,看到什麼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並倒置過來(暫不放手,問:如果放手,會出現什麼現象?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放手後,看到什麼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2.講述:同學們要知道實驗時,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閲讀課文前面的“?”和圖11—1。讀後問:大家閲讀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空氣把兩個銅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16匹馬都很難把它們拉開。對於這個實驗,同學們想試一試嗎?現在,我們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來做一做。

2.學生實驗: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後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3.講述: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着,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空氣由於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教師板書這句話)。

4.講述:剛才同學們所做的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和奧托·格里克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充分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抽出金屬半球內空氣(或擠壓出皮碗內的空氣),兩個金屬半球(或兩個皮碗)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緊緊地壓在一起,因而很難把它們拉開。

5.演示、驗證:剛上課時,老師演示的實驗,表明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於大氣壓強,由於大氣壓強的作用,托住了硬紙片,所以硬紙片不會掉下來。

演示課本中圖11—4的實驗(演示後,由學生舉手發言,説明雞蛋為什麼會擠進廣口瓶內,引導學生説出由於棉花燃燒耗盡了瓶內空氣,瓶內壓強小於瓶外大氣壓強,雞蛋在大氣壓強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6.講述、過渡: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學生托裏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7.演示:

(1)介紹托裏拆利實驗裝置

(2)演示托裏拆利實驗(一面演示,一面講解),演示完後,請一位學生上台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

教師講述並板書:大氣壓強相當於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有多少帕呢?請同學們根據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學生演算,教師巡視)。學生算出結果後,接着講述: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這就是托裏拆利實驗測出的大氣壓強的值(教師板書後,簡要説明這個值是“海平面”所測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倒置注射器後,在活塞上掛上500克的鈎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為什麼?

2.演示課本圖11—6的實驗:將啤酒瓶裝滿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緩緩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觀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來。討論原因。

五、佈置作業:

1.課後認真閲讀一遍課文。

2.把本節後練習的第1、2題和章後習題第3題做在作業本上。

3.把課文後練習第3題和習題第1、2題在閲讀課文後,聯繫課內所講內容,進行思考,準備着下節課在課內口答。

(四)説明

1.課文中圖11—2“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農貿市場的金魚市上可以購買,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價格很便宜。學校實驗室可統一購買,用後由實驗室保管,供長期使用。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很好。

2.在做托裏拆利實驗要注意打開窗子通風。要邊做邊講,使學生明白玻璃管內裝滿水銀,排出了空氣,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強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掛鈎碼的補充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達到鞏固本課知識的目的,同時在注射器活塞下掛一個500克的砝碼,給學生以驚奇,更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到此,八年級學生已學習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不斷地保持下去,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

4.對於啤酒瓶的實驗,啤酒瓶容易獲得,學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為作業(動手的作業)讓學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課室內看一看更生動,更具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5.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大氣的壓強教案 篇四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説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麼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麼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閲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並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

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二、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裏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裏後,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後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並試着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麼力量支持着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

三.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積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於 500N,相當於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可見壓力是很大的.

板書:

1.大氣壓強等於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

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氣壓強約等於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麼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麼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

先猜後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佈置作業

1.課本中本節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後的習題3.

3.閲讀章後的“大氣壓發現的歷史”.

教案示例·大氣的壓強 篇五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説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麼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麼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閲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並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三、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裏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裏後,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後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並試着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麼力量支持着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

3.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積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於 500N,相當於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可見壓力是很大的.

板書:2.大氣壓強等於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氣壓強約等於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麼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麼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先猜後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佈置作業

1.課本中本節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後的習題3.

3.閲讀章後的“大氣壓發現的歷史”.

大氣的壓強 篇六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可見,探究性教學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取向之一;把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實踐操作、解決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探究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這兩方面來展開、本文僅就現行的國中教科書《物理》(第一冊)第十一章中的“大氣的壓強”一節的教學設計,淺析探究性教學設計中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的有關問題。

1.設置發現問題的學習環境

觀察1 將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一段時間,用一插有長細玻璃管的橡膠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緊,並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這時玻璃管中的“水往高處走”,如圖1所示。

觀察2 在一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蓋玻片將其蓋住,手壓住蓋玻片,將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開手後蓋玻片並不掉下,如圖2所示。

觀察3 把一個內徑比手指肚稍小一點的玻璃管或飲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沒。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並將其從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當手指鬆開被堵塞的管口,水才會流出來,如圖3所示。

現象的觀察主要是為學生正確理解“大氣具有壓強”提供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注意,也就是為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一種學習環境。同時,這一環境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良好慾望。

2.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現有概念向科學發展

物理概念的學習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科學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構建已有事實的邏輯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出玻璃管中水、蓋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圖,進一步明確大氣壓的存在,這是把原始問題抽象成物理(或數學邏輯結構)模型,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

3.從現象的分析與印證,促進學生現有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化,培養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為學生建立了“大氣壓”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確與否卻需要有實驗的驗證。有步驟地進行實驗,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幫助。這時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在認真分析前面三個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列舉出與大氣壓強有關的自然現象或物理現象,並演示給學生看,或者説,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

教師也可利用物理學史中關於人類對大氣壓強的認識,幫助學生構建具有抽象意義上的“大氣的壓強”。如馬德堡半球實驗:德國物理學家奧托?格里克利用自己發明的抽氣機把兩個直徑只有26.4釐米的鐵球抽成真空。然後用8匹馬來對拉,卻怎麼也拉不開兩個鐵球,可見大氣壓強有多大。

通過學習環境的創設,大量物理事實的印證和類比,誘發學生的積極思考。發現並理解實驗的本質,從而養成一種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4.從現象的分析與數據的處理中,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實踐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實驗的操作和記錄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但只有對有關的現象或實驗數據進行認真分析,才能找出現象內在的本質聯繫,從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奧托·格里克通過實驗證實了大氣壓的確很大,但只有測出大氣壓強具體數據,問題的假設與推斷才真實可信。

正因為如此,托裏拆利實驗就顯得十分重要,

這一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圖4),完成這一實驗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也很有益處。由於水銀有毒,實驗不宜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但教師一定要在實驗室演示給學生看。演示時要不斷地傾斜玻璃管,並測量出管內水銀面與水銀槽中水銀面之間的高度差,讓學生類比分析。教學時也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插圖或教學掛圖講解這一實驗,讓學生真正明白大氣壓強就與此時的水銀產生的壓強相等。還可以對玻璃管中的水銀柱進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説明,從而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托裏拆利實驗,不但證明了大氣壓強能使水銀柱保持在管內不下降,而且還能進一步證明管中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師在水銀槽中加水,然後把倒插在水銀槽中的玻璃管緩慢上提,當玻璃營口升到水銀和水的界面以上時,管中的水銀就流出來,同時水就進入玻璃管中,並充滿玻璃管,從而證明了真空的存在。

5.讓學生親手實驗,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悦與樂趣,領悟物理學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活動一 將兩隻皮碗緊貼在一起,同桌的兩位同學相互對拉。感受大氣壓的存在,並讓學生解釋其中的原因。

活動二 讓同學們玩一玩“粘粘球”,讓其解釋“粘粘球”為何不會從球拍中掉下來。

活動三 引導學生回憶前面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即

討論 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導學生讀課後的閲讀材料“大氣壓發現的歷史”,體會知識發現的不容易,領悟物理學家的科學思想。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理堅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學設計中,應對此特別重現。

6.運用物理知識解決自然現象或物理問題,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中學物理教學一直重視物理知識在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以此來體現其科學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深入研究、自主學習的興趣。這也是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或規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學也不例外,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性學習不斷深入下去。

(1)為什麼鋼筆墨水用完後,吸墨水時總是要先將吸管壓癟才能將墨水吸起?

(2)抽水機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議議”。

(4)討論:如何“利用自行車打氣筒測大氣壓強”?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社會走向物理,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物理學習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學設計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5.6

大氣的壓強 篇七

(二)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道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瞭解大氣壓強存在的實例。

2、知道托裏拆利實驗的方法及結果,記住大氣壓強的值。

3.能用大氣壓強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大氣壓強的現象,難點是大氣壓強知識的應用。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分析對比,指導應用。

(六)教(學)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紙片,水,可口可樂瓶1個,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注射器,鈎碼,約1米長的玻璃管,水槽水銀,皮碗,米尺,燒瓶,兩用氣筒。

學生用:皮碗(每兩位學生一對)。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演示實驗;實驗置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1)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並倒置過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放手後看到什麼現象?(硬紙片掉下)

(2)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並倒置過來,放手後看到什麼現象?(硬紙片沒有掉下來)。再慢慢按下圖1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一圈,又看什麼現象?(硬紙片仍沒有掉下來)。

2、引題:同學們想知道實驗中硬紙片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嗎?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一)大氣壓強的存在:

1、閲讀課本中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故事,並要求學生用兩個皮碗作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學生照課本中圖11—2做實驗,兩個皮碗口對口擠壓。然後兩手用力往外拉,發現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討論如何操作,拉開皮碗的力更大。

2、師生討論:

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模擬實驗的共同點是:將金屬球內和皮碗內的空氣抽出或擠出;實驗效果(表現為拉力的大小)取決於抽出和擠出的空氣的多少。

思考:在大氣中,拉開被抽出空氣或被擠出空氣的馬德堡半球或皮碗為什麼必須用力,感受什麼情況下用力較大,讓學生逐步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

3、實驗驗證:

再看覆杯實驗:(如圖1)玻璃杯內裝滿水,排出了空氣,杯內的水對硬紙片的壓強小於大氣壓強,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紙片。而當把杯口向各個方向轉圈時硬紙片未掉下來,説明處處都存在大氣壓強,且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演示:廣口瓶吃雞蛋實驗,將點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裝有細砂的廣口瓶中,迅速將剝殼的熟雞蛋塞住瓶口,待火熄滅後,觀察到雞蛋慢慢被吸入瓶內,如圖2。

討論:由於棉花燃燒使瓶內氣壓降低,當瓶內壓強小於瓶外大氣壓強時,雞蛋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壓入瓶內。

4、小結:

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引導過渡: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二)大氣壓強的大小:

1、由圖3覆杯實驗的啟示,我們將盛滿水的可口可樂瓶去蓋倒插在水槽中,發現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圖4),把水改變成水銀,瓶子用試管代替,這就是托裏拆利實驗如圖5,用此實驗可研究大氣壓強的大小。

2、演示

(1)介紹托裏拆利實驗裝置。

(2)邊講邊做演示,完畢後,請一位學生上台用米尺測一測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提示水銀柱上方是真空)

教師講述並板書:大氣壓強相當於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3、學生求出760毫米水銀柱的壓強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師板書這個值),簡要説明不同地方大氣壓強不同,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4、小結:大氣壓強相當於760毫米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帕。

三、鞏固練習

1、演示: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針的孔用橡皮帽蓋住,拉動活塞後放手,活塞返回原處(想想為什麼?)。再將注射器倒置過來後,在活塞上掛300克的鈎碼,活塞不會被拉出注射筒。請同學們討論這又是為什麼?

2、演示如圖6的實驗:將細玻璃管插入燒瓶的軟大塞小孔中,用兩用氣筒抽去燒瓶中的空氣後,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燒杯中,將會看到燒瓶中有小噴泉出現。討論原因引導學生歸納解釋此現象的要點。

3.學自由發言:暢談自己觀察到的大氣壓強現象;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常見的大氣壓強現象。

四、課外作業

用刻度尺測你手掌的長和寬,粗略計算你手掌的面積;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氣壓力有多大?

(八)説明

1、課文中摸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的“皮碗”在生活資料商店有售,這樣的皮碗是金魚缸中固定水草用的。這個模擬實驗效果好。

2、採用覆杯實驗引伸出托裏拆利實驗,這樣的過渡比較自然,效果好。做托裏拆利實驗的關鍵是讓玻璃管內裝滿水銀,(要注意排出管內的空氣),然後將水銀管倒置插入水銀槽內,管內水銀徐徐下落,上部變為真空,這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動後返回實驗,活塞掛重物實驗和用燒瓶作噴泉實驗。一方面是進一步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現象。這樣,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還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

大氣的壓強教案 篇八

一、地位和作用:

是壓強概念的鞏固和延伸,也為下一章學習“氣體浮力”作必要的準備。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比較熟練掌握了壓強,液體的壓強的基礎上進行的,為某些知識的轉移和類比作了鋪墊。本章內容的編排是在認識大氣壓強存在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循序漸進的,因此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特點和大綱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大氣壓強,能説出幾個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4.知道大氣壓強的值是托裏拆利實驗測定,記住大氣壓強的值約為105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從實驗研究思考獲得知識的能力。

思想目標:

讓學生掌握由實驗探討物理知識的認識過程,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重點和難點處理:

1.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重難點。

依據:教學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學生基礎和思維水平。

處理: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直觀現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2.托裏拆利實驗及原理是難點。

依據:教材只要求像課本中那樣簡單説明大氣壓強支持着玻璃管內的水銀柱就行,而學生難於理解和接受。

處理:利用演示實驗與水柱類比突破此難點。

四、教材的看法:

課本以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入新課,儘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於文中已解釋原因,對部分預習過的學生來説,已經失去神祕感,沒有了懸念。如果教師以此實驗引入,這部分學生滿足於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我採用取硬幣的思考題,由於學生沒見過,因此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卻又得不出正確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觀察實驗更仔細、認真。

五、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多媒體、啟發式引導等多種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索,教師因勢利導。

六、教學過程安排: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一些主要環節採取了以下安排:

1.實驗引入新課(約5分鐘)

①出示思考題:

把一塊硬幣放在平底大盤裏,倒上紅墨水,剛好淹沒硬幣,請同學們把硬幣拿出來而不沾濕手。

然後讓學生討論,此時氣氛活躍,學生得出各種結論,教師不作解釋,讓學生觀察。

演示:

把點燃的紙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幣附近的盤子裏,實驗效果明顯,水全被吸入杯子,學生一片驚訝、好奇,這就迅速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②紙片託水實驗:先空杯,再裝水,兩次實驗結果不一樣,原因是什麼?

此時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過渡到本節的學習。

2.大氣壓強(約15分鐘)

①講述大氣壓強的定義。

②氣體與液體類比找出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以及大氣壓的方向。

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液體受到重力的作用,氣體也受到重力,因此氣體也能產生壓強;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液體壓強的方向是向各個方向,氣體同樣具有流動性,所以氣體壓強的方向也向各個方向。

③ 演示紙片託水實驗,旋轉不同的方向,證明大氣壓的方向也是向各個方向的。

④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的存在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

首先讓學生閲讀課文問號,然後師生共同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因為實驗室的馬德堡半球容易漏氣,師生共同參與,有利於教師控制場面)。

接着,師生共同分析此實驗的作用:首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最後,引導學生分析馬德堡半球很難打開的原因。

⑤學生實驗:用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提問學生實驗時的感覺,以及此實驗證明了什麼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積極思考,樂於接受知識。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氣壓強存在的認識,此時再看一段錄象。

⑥錄象演示瓶子吃雞蛋的實驗(即課本圖11—4)。

啟發學生此實驗證明了什麼?

教學進行到這裏,學生已經完全接受了大氣壓強存在的事實,這時教師趁機引導,轉入大氣壓大小的教學。

3.大氣壓的大小(約15分鐘)

由紙片託水實驗,知道大氣壓可支持水柱,換用量筒,發現大氣壓可支持一量筒水,那麼到底大氣壓可支持多少水柱,歷史上有人用10米長的玻璃管做實驗,發現玻璃管仍充滿水,還是沒測出大氣壓的值,説明用水測大氣壓不方便。此時,引導學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銀來實驗,引出托裏拆利實驗。

①介紹實驗裝置。

②模擬操作過程。

③錄象演示操作過程。

④分析:為什麼大氣壓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銀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進氣口,將會出現什麼結果?

⑤演示(用水類比):用兩端開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裝滿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開口,從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讓學生觀察水柱。然後把手慢慢鬆開,讓學生觀察哪段水柱由大氣壓強支持。

通過此實驗,學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銀柱是由大氣壓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氣=ρ水銀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講述大氣壓1。01×105帕的物理意義。同時提問學生大氣壓很大,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為什麼房子不會被壓垮。

4.大氣壓強的應用(約8分鐘)

①.解釋取硬幣的實驗。

②.演示噴泉實驗,讓學生解釋。

本節第一個實驗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此時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

但是物理語言的駕馭能力還比較差,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

關鍵,規範這類簡答題的答法。

噴泉實驗,讓學生自己解答。

5.小結和作業(約2分鐘)

回顧講解的知識點、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實驗是學習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業:練習1、2、3。

大氣壓強物理教案 篇九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説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麼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麼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閲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並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三、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裏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裏後,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後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並試着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麼力量支持着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於大氣壓強.

3.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積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於500N,相當於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可見壓力是很大的.

板書:2.大氣壓強等於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氣壓強約等於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麼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麼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先猜後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佈置作業

1.課本中本節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後的習題3.

3.閲讀章後的“大氣壓發現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