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合集1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合集11篇)

篇1: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

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

四下軸對稱教學反思: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軸對稱現象》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浙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

學生生活在豐富的圖形世界中,許多美麗的事物往往與圖形的對稱聯繫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築物、動物、植物等圖片,由學生觀察、分析,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間。

2、學情分析:學生綜合素質較好,家長文化素質較高,班級多媒體及網絡設備齊全。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創設了有利條件。

二、教學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較多,但還不足以充分挖掘數學的人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預見到學生在課堂上會舉什麼例子,做好應對準備,比如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學生要什麼,我們可以給它什麼,同時學生在課前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查詢、蒐集一些資料,雖然前期準備工作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學時比較關注非數學化的圖形操作(動手剪字等),也比較關注非標準化的幾何圖形(以實物為載體,感受軸對稱現象),這就是新課程的獨到之處。從雙喜剪字、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進行人文教育,真正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既反映數學的生活化,又能讓學生在興致高昂的狀態下學習有用的數學,融入社會時也能體驗到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情境,甚至可以終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圖片進行演示,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旨在培養學生養成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課後我隨機作了調查(本節課其它環節的設計大致相同),我問學生這節課到底學到了什麼?一位學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説實話,老師,這節課我學到的數學知識並不多,但我學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實用的生活常識,真的使我大開眼界,另外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開闊了。”——我暗自慶幸,也許這就是我教學觀念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所致吧。

4、此案例是《軸對稱現象》的一個片斷案例,案例形成之前經歷過多次試教,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反思,這期間也獲得過同伴的諸多幫助,也受到過一些專家在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所賜予的專業引領,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原動力,是我本人一次真正的元心理體驗。我堅信:只要有行為跟進的全過程自我反思,新課程理念就容易轉化為教師的實踐行為,從而縮短高位理念和低位實踐之間的落差。

篇2:四下軸對稱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初步教學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通過學習,意在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根據其特徵準確進行判斷,同時在活動中讓學生領略軸對稱圖形的美妙和神奇,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三年級孩子第一次接觸軸對稱圖形,四年級和中學還將進一步進行研究,對四年級孩子來説,這初始的第一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把握好教學的尺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我們在備課時,着力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把握知識的.生成點。

雖然本節課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軸對稱圖形,但是對於對稱現象,學生卻並不陌生,再加上從幼兒開始,學生就有機會進行摺紙、剪紙等活動,有時也會用“對稱”來描述一些現象,因此我們認識到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有着豐厚的生活經驗。但物體的對稱特點與軸對稱圖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稱性”是某些物體的特徵,“軸對稱”是部分平面圖形的特徵。正如天安門是對稱的物體,畫下來的天安門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天安門這個物體不是軸對稱圖形。因此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正確地建立相關概念,並能主動靈活地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分析,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

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性資源,從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對稱物體,如人民大會堂、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倫敦塔橋、蝴蝶、獎盃、向日葵……讓學生在靜靜的欣賞中,在同類物體的觀察比對中,主動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即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在學生充分認識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之後,我們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畫了下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從立體到平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儲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悟到,今天這堂課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對稱現象,而是平面圖形的對稱。

“對摺”是“軸對稱圖形”的研究方法,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直接要求同學進行下列操作活動:請你們先把圖形對摺,再觀察一下這些圖形對摺後有什麼特點。這樣的做法顯然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漠視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如果沒有要動手摺一折的強烈願望,學生只能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因為老師要我們折,所以我要折一折,至於為什麼折,學生是茫然而盲目的。怎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課堂上,我們先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以前學過不少平面圖形,像長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這些平面圖形的時候,我們都採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藉助學生對平面圖形已有的研究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方法儲備,促使他們主動尋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提出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對摺”,這樣的處理使接下來學生的操作活動,目標變得清晰起了,同學們帶着明確的方法和活動目標進行活動,感受學習材料的特徵,習得知識的過程自然而流暢,凸顯了數學學習方法價值。

對於判斷常見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我們也採用了先自由發表想法,再在意見產生分歧時,及時跟進: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中到底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由此,學生主動的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活動的開展完全順應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學生學得深入而快樂。

二、找準研究的聚焦點。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要求學生利用初步的概念進行判斷,通過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哪些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因此課堂上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一系列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等,這裏只對圖形個案,即只對這個三角形、這個梯形、這個平行四邊形和這個長方形進行判斷,不對一類圖形的整體進行判斷。但學生在判斷時總是會説“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等諸如此類並不科學的結論,教師面對這種情況,也總是隻能在學生得出結論後一再強調:要説“這個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個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更有甚者,會出示各種類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判斷,從而歸納出: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也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樣的處理常常會讓學生摸不着頭腦,產生疑惑,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拔高了學習的要求。怎樣避免這樣的尷尬?課上我們給每個平面圖形都註上了序號,學生在猜想判斷、研究交流時,就自然而然地從關注圖形本身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聚焦到了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上來,這樣的處理看似簡單實則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序號的使用既避免了讓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被拔高,也凸顯了三年級同學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價值和意義。

三、關注能力的提升點。

數學課僅僅有生活味是遠遠不夠的,做足“數學味”才是數學課的根本。

1.讓思維外化。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雖然本課是軸對稱圖形的初始學習階段,對孩子的要求比較低,但是如果在判斷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只要求學生簡單的憑藉感覺判斷,顯然並沒有着眼於發展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總是儘量多的考慮學生語言表達所需要的支架與枴棍。課上,我們着力營造出分享交流的平台,讓合作小組在操作活動後,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通過教師點評、生生互評的方式,鼓勵學生將思維過程用外化的語言來表達,課堂上預留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闡述觀點,提出困惑,當學生的數學表達不順暢時,我們適時採用同伴互助、教師點撥的方式,努力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而課堂也因為豐厚的數學表達,綻放出濃濃的“數學味”。

2.讓概念內化。

“軸對稱圖形”是個比較長的名字,它的特徵——對摺後能完全重合,也是相對較長的一段話,幾次試教中發現,孩子對概念的識記總是困難重重,怎樣將新的數學概念納入到學生的知識系統之中?我們認識到國小生獲得概念的認知心理活動過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針對孩子的年齡特徵,我們做了各種嘗試:我們精心準備了各種學具,創設活動,讓學生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指一指”等實踐活動中,充分感悟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我們利用多媒體精心製作了動畫,演示出圖形對摺的過程,深化學生對“完全重合”特徵的理解;我們設計了簡練而精美的板書,以突出軸對稱圖形概念的本質特徵:為了真正打開學生的心扉,我們在課堂上預留充分的時間,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完全重合”的含義;我們設計了圖形分類的活動,通過“不完全重合”圖形與”完全重合”圖形的比較,深化學生對對摺後兩邊“完全重合”的理解;課上,我們請孩子來領着大家讀一讀註上拼音的“軸”字,化解了由於生字對名稱識記的干擾……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的多感官參與下,數學概念慢慢地建立起來,原來艱澀的概念,開始變得順暢而熟悉起來,當概念潛入孩子的意識之中,課堂才真正洋溢起數學之味。

篇3:《軸對稱》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在練習二十的第6題中,主要依據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來畫出圖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處:

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

再教設計:

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篇4:《軸對稱》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軸對稱圖形,但是對於對稱現象,學生卻並不陌生,再加上從幼兒開始,學生就有機會進行摺紙、剪紙等活動,也就是説學生對學習軸對稱圖形有着豐厚的生活經驗。

我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尊重學情,從生活中收集了大量的對稱物體,如人民大會堂、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倫敦塔橋、蝴蝶、獎盃、向日葵……讓學生在靜靜的欣賞中,在同類物體的觀察比對中,主動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即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在學生充分認識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之後,又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畫了下來,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從立體到平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儲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悟到,今天這堂課研究的不再是生活中對稱現象,而是平面圖形的對稱。

課堂上,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以前學過不少平面圖形,像長方形、正方形等,在研究這些平面圖形的時候,我們都採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藉助學生對平面圖形已有的研究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方法儲備,促使他們主動尋求既有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提出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對摺”,這樣的處理使接下來學生的操作活動,目標變得清晰起了,同學們帶着明確的.方法和活動目標進行活動,感受學習材料的特徵,習得知識的過程自然而流暢,凸顯了數學學習方法價值。

對於判斷常見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分歧時,及時跟進: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中到底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由此,學生主動的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活動的開展完全順應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學生學得深入而快樂。

當然課堂上也有遺憾,比如本節課涉及到鏡面對稱,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備課不充分,課堂上沒有讓孩子們去探索和實踐,這也給我提了個醒,備課時一定要關注課後習題。以讓自己的課堂更加豐滿和完整。

篇5:《軸對稱》教學反思

首先,在教學這一部內容時以“觀察———操作———再觀察———探究規律———應用規律”為課堂教學主線,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既有動手的機會,又有動腦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對學習收穫的印象更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學經驗,這次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對軸對稱圖形特徵,即對應點到對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採用了讓學生選取對應點實際測量感知的辦法,但我發現部分學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將授課起點放在“學生從未接觸過對稱”上,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學中也常常會讓我有起點定高了的感覺,可我還能怎麼低呢?

篇6:《軸對稱》教學反思

《軸對稱》教學反思

法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這堂課,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着力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點,並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探索之趣,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更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從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

一、從直觀引入,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具體化,學生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二、動手操作充分,通過對各種圖形的折、畫、剪,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對稱軸的含義。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知覺感官來學習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判斷正方形、圓形等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學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對稱軸的意義,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現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是1條、2條、3條……無數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中動手操作不僅適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一種躍躍欲試的求知狀態,從而創設良好的求知氛圍,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與掌握新知識。我認為,在經歷了親自探索、討論交流、相互啟迪的過程後,每位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到提高,最終將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育目的。

篇7:《軸對稱》教學反思

一、從課堂反思

1、這堂課從圖象中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內容需要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在上課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好勝的心理與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歸納能力的培養。為下節課學習打下基礎。

2、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中,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和軸對稱的4個基本性質等內容偏多,所以在上課前宜分輕重,估計好在不同的內容上所花時間的多寡,所要採取哪些形式,如何使課堂的氣氛能活潑。例如,讓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增強其學習的信心;探究1、2相對較簡單,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而對難度較大的探究3、4,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完成,從而達到學生合作的良好習慣。

3、上完課後,我覺得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簡單,這需要教師很深厚的教學功底,同時也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例如,在平時上課的時候,語言還不夠簡練生動,課堂的組織還不能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從上課語言到課堂組織等方同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揣摩。

二、從教學方法反思

“差異導學”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儘量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也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中互幫互助,達到共同提高,增強集體感的目的。

三、從學生反饋反思

這堂課學生積極思考,氣氛較活躍,課後作業能按時完成。作業完成得較好,

但對性質的聯繫和區別掌握不透徹,容易混淆,不能很好理解並記憶這些性質,這是我以後上課努力的方面,對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篇8:《軸對稱》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是利用先學後教的模式讓學生展示才能,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是從本校生源的實際出發,在設計中我們將本章知識點通過問題的形式,從橫向角度將不同章節的知識的點組合起來,打亂學生的縱向思維程序,讓他們重新對知識點產生回憶,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本章知識點的理解。

我們對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主要起引導和點拔的作用,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數學問題,從基本概念,基礎題,能力題,給了學生充分訓練的機會,並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極積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問題,讓學生在充分的展示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生生互動,使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各顯神通,紛紛想展現自己的數學才能。在整個教學過程,師生的互動相當精彩,教師設置了大量的問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能力探索不同的問題,並且對整節課所複習的知識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記憶。不足的是這節課的部分學生的準備不足,因此在互動中的效率不是太高。學生在後面的能力提升題部分花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致後面操作的時間比較緊,而且由於題量比較大,學生,有時候思考時間不夠充分。

隨筆:

要多給與學生表現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希望受到表揚,所以他們都會爭取機會展現自己,本節課被提問的學生達20人左右,有很多學生積極的爭取機會,説明他們處在一種積極的興奮狀態,如果能製造更多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會大大增加的。

篇9:《軸對稱》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悦、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説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的、羣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導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篇10:《軸對稱》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難點是幾條性質的探索和掌握。

一、教學建議

1、本節主要是通過摺疊的方式認識線段和角等圖形的軸對稱性,通過運動變換的方法去探索其相關性質。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直觀觀察和直觀推理相結合,以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在畫圖形的對稱軸這一小節的教學中,注意畫對稱軸的過程也是讓學生探索的過程,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探索發現結論。用更多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探索規律。

3、在畫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可以很容易地畫出任意幾何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有條件的學校,教學時可利用此軟件給學生演示教材中圖案設計的過程,或者讓學生自己利用該軟件作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軸對稱變換的過程,以及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反思

1、本節課在環節處理上過渡不夠,銜接不好,對教材的分析不夠,課堂組織的活動流於形式,不能充分利用起資源,整堂課在緊張急促中進行,留給學生的思考、説話、動手時間太少,主要是老師在講,不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提問技巧欠缺,以致於課堂生成太少,課堂的閃光點沒有出現。課堂能夠注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創造對稱圖形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樂趣,但始終因為教師的引導不足,以致於學生在這個環節活動中不能創造剪出對稱圖形。其中的欣賞生活中對稱圖形的環節處理不恰當,應該放在課前導入部分,讓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模糊對稱概念,對後來的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2、在教學設計中有兩處學生設計作品,是不是無謂的重複,我認真的考慮過,但後來我認為兩處都不可少。第一次是在驗證發現中,這時的學生在幫助老師解惑,他本身沒有形成充足的概念,所以設計應該是簡約的。而第二次是在課堂的最後,要求發揮想象創造出一件作品,這時的學生已經形成概念,並對若干建築物、生活用品進行了觀賞,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這時的學生思維已經處於活躍的狀態,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這一環節在課堂中實現是不可能的了,這無疑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在認真準備的狀態中,學生創造出來的東西,你會大吃一驚。你會歎服學生的創造力。

篇11:《軸對稱》教學反思

一、有效預習、提高效率

預習是“學程導航·活力課堂”最核心的環節,預習的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軸對稱圖形》一課的內容相對來説比較簡單,所以我設計的預習作業是:

1、讓學生通過動手摺一折,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瞭解對稱軸。

2、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試着自己做一個軸對稱圖形。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畫一畫,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預習成果,在平面圖形中找軸對稱圖形,交流如何做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體現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從而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