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安排

【概述】

2020年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安排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polo”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安排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農業農村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全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任務,強化舉措、狠抓落實,紮實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2020年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糧食和“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保障更加有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今年全市夏糧總產99.89萬噸,單產491.75公斤,單產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一位,實現“十七連豐”,預計全年糧食總產181.23萬噸。1-11月份,全市能繁母豬存欄12.156萬頭、生豬存欄60.12萬頭、生豬累計出欄93.02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29%、63%、30%;蔬菜產量73.36萬噸,同比增長2.79%;水產品總產量2.4萬噸,同比增長3.17%。肉蛋奶、水果等優質農產品種類豐富、供應充裕,較好滿足了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建設任務,並已順利通過省廳驗收。紮實推進2020年度11.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和5.44萬畝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建設項目,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56.89萬畝,約佔總耕地面積62%以上。兑現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994.024萬元,全市農機總動力約277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比全省高近10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4%。

三是鄉村產業不斷髮展。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深入推進濉溪縣、相山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百善鎮、渠溝鎮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全市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0餘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5家。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成功舉辦第十一屆石榴文化旅遊節,烈山區榴園村等4個村獲評“省級百家鄉村旅遊示範村”,1-11月份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實現接待人數180萬人次,營業收入3.7億元。段園葡萄基地入選安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實施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0億元以上,累計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354個,杜集區被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區)。

四是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積極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濉溪縣、烈山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紮實推進。21家企業參加了2020安徽秸稈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落實簽約項目3個,簽約資金15億元。積極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實現負增長。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1-11月份完成市級種植業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例行監測1962批次,合格率99.8%。

五是品牌強農行動實現新突破。大力實施“158”行動計劃,積極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11月份面向蘇浙滬地區的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銷售額達11億元。濉溪縣圍繞專用小麥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創建,種植優質專用小麥83萬畝。段園鎮獲評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培優做強“淮優”農產品公共品牌,認定90家134個“淮優”農產品,成立“淮優”農產品產業協會4家,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4個。

六是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完成户改廁29797户,竣工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超過85.7%,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全市18個鎮政府駐地和65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污水處理設施全部建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全面完成。2019年度40個省市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項目全面竣工,2020年度個省級中心村已完成工程進度91.5%,全市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中心村202個,佔布點規劃中心村的83.5%,完成“十三五”任務的104.1%。

七是農業農村人才培育紮實有效。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骨幹力量,全市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376家,省級示範農民合作社31家;在冊家庭農場5183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66家,烈山區被評為學習金寨經驗培育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省級試點,確定第一批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46名。不斷健全面向小農户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託管服務為主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達到200個。開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期,培訓高素質農民975人。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包村聯户活動,組織268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服務指導科技示範户1352户。

八是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持續深化“一組一會”建設,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聯合文明辦、文旅體局等部門,引導農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積極開展鄉村治理示範創建,全市1個縣、4個鎮、18個村開展安徽省鄉村治理示範創建試點,其中1個鎮3個村開展國家級試點。不斷壓實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責任,嚴格落實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各項決策部署,切實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

九是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榮獲“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示範單位”“全省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和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優秀單位”等稱號。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流轉土地面積達78.93萬畝,約佔耕地面積的30%。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量化集體資產7.164億元,參與“三變”股民人數146.624萬人。實施“百村示範”工程,全市個涉農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6649.76萬元,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達到35個。烈山區榴園村獲評“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杜集區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房屋盤活利用省級示範試點,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

十是農村民生進一步改善。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3元,同比增長6.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七位。深入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工程,共投入財政資金4694.44萬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扶貧項目67個,覆蓋貧困户9452户,預計貧困户年人均增收2751元。農村教育、文化、衞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

二、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開局之年,我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高質量要求,確保糧食和生豬生產穩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進一步優化,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具體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認真學習研究中央、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謀劃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重點聚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和實現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四個方面。

二是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計劃,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強縣(區)、強園、強企。積極推動出台設施農業扶持政策,拓寬農業險種保障範圍,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等設施建設,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立足“淮優”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以“淮優”農產品專業協會為依託對接滬浙蘇地區,組織開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着力把我市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三是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和生豬生產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國家級小麥、省級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為依託,建立標準化良種生產基地50萬畝。積極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建立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確保生豬穩產保供。

四是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因地制宜深化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繼續實施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加快推進2020年度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五是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深入實施“百村示範”工程,不斷加大指導力度,提高項目謀劃質量,推動村集體經濟全面提標升級。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法人治理、經營運行、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機制。不斷優化農民收入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六是持續推進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銜接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強宅基地審批監管。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加大“三農”幹部隊伍建設力度,加快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