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和經驗

精心推進六大“三年行動計劃” 奮力書寫鄉村振興“隨縣答卷”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和經驗

隨縣是農耕文明發源地、炎帝神農誕生地,是全國農業大縣、林業大縣、水利大縣和糧食大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機遇所在、優勢所在。按照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我縣早謀劃、快作為,以六大“三年行動計劃”破題,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隨縣答卷”。

一、實踐和經驗

1.“1+6”舉旗定向,搭建鄉村振興四樑八柱。黨的十九大一召開,我們就在全縣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先後召開不同層次的務虛會、研討會、“諸葛亮會”43場次,發動全縣出招獻策。在此基礎上,制定出隨縣鄉村振興總體實施方案。隨後,精心擬定了六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即農業產業轉型、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提升、農村改革創新、強化機制保障等六大“三年行動計劃”。針對這六大計劃,又在全縣組織全體黨員議、領導幹部評、專家學者審,對每個計劃“三過堂、三會審”,深究細考,反覆“挑刺”,直至每個計劃目標明確、措施具體、責任到人、時限到天。六大計劃共涵蓋71個重點類別、403個具體項目,可操作、好監控、易考核,成為精準的工作路線圖、時間表、責任書,與總體方案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既長短結合又粗細配套。如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推進廁所革命、精準滅荒、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每年每個鎮新建改建廁所多少處、精準滅荒多少畝,哪些村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等,全部清單化、台帳化,用三年時間引導農民改變衞生習慣,每村每壪實現乾淨整潔。再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圍繞念好民生“八字經”,細化到每年重點建設哪些道路、哪些醫院、哪些學校,等等。

2.示範帶動試水,破冰鄉村振興三大難題。每年選擇10個村,開展六大“三年行動計劃”示範創建活動。一是高標領創,探索解決“幹部怎麼辦”的問題。由10名縣委常委掛帥包保、全體縣級領導參與、鎮村負責實施,根據規劃列出清單,順排工序、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會戰推進,強化督導、定期通報,用試點實時引導全縣。二是全員上陣,探索解決“羣眾怎麼幹”的問題。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把如何振興交由村民自己做主,讓羣眾更有話語權,變“要我幹”為“我要幹”。如在“十大荊楚最美鄉村”的柏樹灣村,村民對村“兩委”班子成員、全體村民等5類羣體開展百分制考核,考核成績作為配置農户資源、享受優惠政策的依據,羣眾參與熱情全面高漲。三是多方籌資,探索解決“資金怎麼來”的問題。改變過去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每年籌措億元財政啟動資金,採取以獎代補、獎補結合、投資參股等方式,調動更多的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創建,實現政府花小錢撬動社會大資本的效果。如在淮河源頭的龍泉村,用各類獎補政策支持該村社會化發展漂流項目,使“淮河漂流”成為鄂豫兩省知名鄉村旅遊品牌,該村2/3農户籍此實現增收致富。

3.創新機制聚力,點燃鄉村振興強大引擎。創新三大機制,為六大“三年行動計劃”快速推進增添強大動力。一是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實行鄉村振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管人、管錢、管事的高效協同,讓“三駕馬車”變身“雷霆戰車”。用好各種平台載體,及時總結分析,推動點上經驗面上開花。二是建立聯村協作機制。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地域關聯等不同類型,按照每個區10到15個村的規模,建起21個鄉村振興協作區,促進協作區內資訊、資本、資源共建共享。三是實行打擂比武機制。分類制定全縣381個村的考核規則,按季度組織鄉村振興專項觀摩評比活動,重點比新人新點新變化。對成績突出的村,除物質獎補外,在村幹部選拔公務員、選舉各級“兩代表一委員”及評先表模時給予優先考慮。

二、問題和困惑

1.思想差距是束縛。從農民羣眾來講,部分羣眾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缺乏主人翁意識,習慣“等靠要”,主動參與不夠。從基層幹部來講,有的幹部茫然無措,不知道鄉村振興幹什麼、怎麼幹,習慣用老觀念看待新問題。

2.投入不足是硬傷。從中央到地方歷來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投入逐年增加,但總體投入不夠,投入結構不盡合理,對農村欠帳較多。隨縣建縣晚、版圖面積大,這一情況尤為突出。以交通建設為例,我縣路網密度79千米/百平方公里,僅為全省平均水平(142千米/百平方公里)的55%。

3.人才流失是軟肋。農村青壯年和較高學歷者不斷外流,留守鄉村的多為老弱病殘幼,農村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心化”現象大量存在,部分村莊日益凋敝,難以支撐鄉村振興。

三、建議和對策

1.持續推動思想解放。一是省級出台激勵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引導,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二是省級加強鄉村振興的日常工作調度,促進各地比學趕幫超。三是省級制度化組織“三農”幹部特別是“五級書記”培訓、研討和外出考察,用思想的“解放”帶來行動的“突圍”。

2.堅持優先發展原則。一是政策優先。省級層面優先研究出台鼓勵“三農”發展的系列政策。二是投入優先。優先考慮投入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保障。三是工作優先。在工作導向上向農業、農村優先傾斜,持續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着力培養造就一支“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 。

3.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一是改革放權,賦予縣鄉足夠的權限,按塊分配資金資源。二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將鄉村治理、環境保護、宜居村莊建設納入中長期貸款,降低農業投資、農業項目的貸款利率,增強農村造血能力。三是實行土地指標入市,支持市縣開展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建立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激勵機制,推動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結餘指標入市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