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製造2025”發展情況的報告及政策建議

關於“中國製造2025”發展情況的報告及政策建議

關於“中國製造2025”發展情況的報告及政策建議

一、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2025”深入實施,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重大裝備產品研製捷報頻傳、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特別是在國際競爭格局中跟跑的在加快、並跑的在增多、領跑的在湧現。具體特點如下:

一是發展態勢穩中向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製造業產值達242707億元,較上年增長7%,佔全國生產總值(827122億元)的29.34%。2018年1-3月份全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為51.3%,50.3%和51.5%,連續20個月位於50%以上的景氣區間,呈現穩中有升的較好發展態勢。

二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全國製造業投資193616億元,增長4.8%,其中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6%;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高耗能製造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8%。

三是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從製造業行業大類看,2018年3月,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消費品製造業PMI分別為52.2%、53.2%和53.1%,分別高於製造業總體0.7、1.7和1.6個百分點,表明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新動能培育加速推進,製造業不斷向高端邁進,供給質量進一步提升。

四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在新動能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傳統制造業加快改造,高耗能行業產能有序縮減。2013-2017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年均增速為6.4%,比全部工業低0.2個百分點。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7%,比2013年提高1.2個百分點。

五是湧現一批朝陽產業。2017年全國發展最快的六種新興工業分別為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城市軌道車輛、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各類產業產量較上年分別增長68.1%、67%、51.1%、40.1%、31.3%、30.6%,增速全部超過30%,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工業機器人領域在低基數基礎上實現了爆發性增長,在機器人系統集成部分實現大規模技術突破;民用無人機產業方向處於國際領跑者位置,京東和順豐快遞激進佈局;城市軌道車輛方面,全國總里程高達5083公里,較2016年總里程增長22.4%;新能源車輛和鋰離子電池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汽車電動化強力推進;在光伏領域。我國已佔據全球壟斷地位,該行業最上游的硅料領域中我國硅料企業份額佔全球一半。除上述六大新興工業品外,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也保持了高速增長,2017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9.1%。

六是企業信心持續增強。隨着“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落實減税降費,製造業投資和市場環境得到改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降低,市場信心增強。從企業反映的情況看,2018年2月份,反映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為38.5%和36.1%,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1.2和5.4個百分點,且分別低於上年均值1.9和3.3個百分點,其中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已連續7個月下降,表明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有力地促進了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從市場預期看,2018年2月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8.2%,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等行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均位於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

另外,部分製造業出口增長迅速。2017年全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4.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增長14.1%。

二、存在問題

一是製造業總體大而不強。作為製造業出口大國,我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3%。同期,美國份額從12%下降到9%,日本份額從7.5%下降到3.8%,德國份額從8.6%小幅下滑至8.1%。但在我國製造業的出口結構中,有58%仍然為中低端產品,與印度和巴西分別為57%和62%的中低端出口占比接近。低端出口比例高達35%,而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的低端出口比例分別僅有17%、14%、14%、15%。同時,我國高、精、尖類零部件產品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以工業機器人為例,雖然我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但核心部件如減速器、伺服電機仍然要從美、日等國家採購,國產核心零部件在穩定性、精度、壽命、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產能過剩矛盾依舊突出。從供給端看,過剩行業去產能任務依然艱鉅。目前,以代工生產和加工貿易為代表的我國中低端傳統制造業規模較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低利潤、高污染的過剩產能問題突出。當前出口增速的持續回升未能帶來製造業投資增速同步回升,同樣與當前製造業產能利用率較低相關。另外去產能過程中將產生大量職工失業現象,要做好統籌安排。

三是人才瓶頸問題突出。全國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在有統計數據的37個國家中,只位列第35位,僅高於墨西哥和南非。芬蘭、美國、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的每萬名勞動力中的研發人員的比例為中國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我國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還沒有實質性改善,自主研發能力不強,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夠強,特別是在品牌、質量、標準上差距較大;高層次人才稀缺,世界級大師匱乏。

四是失去低成本優勢。主要歸咎於三個原因,由於人工成本、人民幣升值和貿易壁壘等因素,中國製造成本優勢逐步喪失。全國製造業企業面臨着勞動力供給不足和成本不斷上升雙重壓力。在國際上,“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不在,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構成了很大威脅。

五是小微企業融資困難。調查顯示,2017年四季度,認為融資難是企業面臨突出問題的企業佔4.3%,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平均年利息及費用率約為5.79%。2018年2月份,反映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依舊較大,分別為38.5%和36.1%。

三、政策建議

1.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協力推動解決各類核心技術問題,大力開展“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從法律層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推廣應用和回報收益模式,激發製造業創新活力。

2.繼續推動各行業市場準入制度深入改革,政府要和行業協會加強溝通,適時修訂行業准入標準,加強負面清單管理和剛性措施落地,以市場化手段引導行業開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嚴懲不正當的行業競爭行為,營造良好的行業發展環境;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健全市場退出機制。

3.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開展各行業大面積調研徵詢,取締一批不合理收費和攤派,降低一批收費過高的項目額度;進一步研究、拓寬製造業融資渠道。特別對於創新創意型小微企業建議形成保護孵化機制,研究確定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動態浮動調整機制,即在前期成長階段適度降低融資成本,待其形成一定規模後再考慮提升;對技術溢出效應明顯的智能製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要給予重點資金支持,通過各種財税支持引導企業着力破解這些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切實減輕高新技術企業税收負擔;營造選用國產產品、支持國產品牌的體制和市場環境,從政策上連續三至五年對核心基礎產業給予專項政策補貼,加大扶持,支持解決市場需求問題。

4.提升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根據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動和需求,進一步健全質量激勵機制和統計指標體系,力爭將更多能夠反映和評估製造業產品質量情況的指標數據對外公佈;進一步加強指標體系研究,構建更多能夠反映和評估質量發展變化的統計指標,特別是全面反映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等微觀層面質量水平的綜合指標;積極引入並採用先進的國際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提高全國製造業產品整體質量水平。

5.進一步加大國內專業人才培養和國外“引智”力度,鼓勵企業和學校定點合作,培養行業緊缺的科研人才,積極推進產學研更加深入結合,加強行業領軍人才鑑別考核、提拔任用、激勵創新的工作機制,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