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佈局調研報告多篇

學校佈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情況的調研報告

4月中旬,州政協教文衞體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蔘加的調研組,在州政協副主席馬萬新的帶領下,對自治州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的現狀

自治州完成了“兩基”教育任務。此時,我州城鄉社會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得到全面落實,農村生源逐年減少。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勢在必行。

,自治州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全面啟動。同年,民漢合校工作提上日程。經過8年的佈局調整,按計劃至9月,全州撤併各級各類學校509所,學校總數由原來的771所降至262所。其中,中國小撤併462所,由原來的631所降至169所;公辦幼兒園撤併1所,由原來的18所降至17所;農民技術學校撤併13所,由原來的79所降至66所;職業學校撤併33所,由原來的43所降至10所,州府所在地只保留昌吉職業技術學院、昌吉衞校、昌吉技師學院3所職業院校,每個縣市均將原有的各類職業學校撤併,組建了一所縣市成人職業教育中心;民語學校撤併101所,由原來的124所降至23所(不含32個校點),純民族地區實行了國小三年級以上全部開設漢語課,民漢雜居區的學前教育全面實行了民漢合園,除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部分山區幼兒園還未開設漢語課,其它地區的學前教育都開設了漢語課。

推行學校佈局調整之初,我州就提出了通過十年的努力,辦二十年不落後的教育的目標,藉助當時的信貸政策,採取貸一點、借一點、政府補一點、勤工儉學貼一點、社會捐一點等辦法籌措資金,確保了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實施。—底,全州公辦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達17.75億元。其中, —9月,我州新增校舍面積101.35萬平方米,累計投入基本建設資金7.93億元。其中,爭取中央專項資金1.27億元,佔總投入的16%;自治區專項資金7211萬元,佔9.1%;州財政安排5153萬元,佔6.5%;縣市財政安排1.71億元,佔22%;學校自籌資金3.68億元,佔46.4%。到底,按國家已投入和確定投入的項目資金計算,在學校佈局調整和民漢合校中,全州除昌吉市負債約萬元、州直約5000萬元、阜康市約1000萬元、吉木薩爾縣約1000萬元,其它縣市均無負債。

經過8年的調整,我州中國小布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規模化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城鄉教育差距縮小,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普遍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高水平鞏固。民漢合校後民語學生享受到了較優質的教育資源,民語教師專業化程度和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全州實行雙語教學的學校達到百分之百。職業學校佈局趨於合理,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辦學質量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高,社會對職業教育有了一定的認可。

二、學校佈局調整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教師結構性短缺、超編問題突出。根據自治區編辦《關於下達自治區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的通知》(新機編9號),州編委4月核定我州教職工編制為13369人,而我州實際有教職工14951人,超編1582人。其中,民語教師超800餘人,國小、國中漢語教師超700餘人。總體而言,我州國小教師超,高中優秀漢語教師缺;農村學校教師超,城鎮學校教師缺;民語教師超,雙語教師缺。這種狀況已給我州學校的規範化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響。

(二)城鎮學校現有辦學條件不能適應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形勢。隨着我州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本地農村人口進城和外來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大幅增加。加之農村許多家庭帶孩子進城擇校,導致城鎮學校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截至9月,全州在校中國小生16.5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在校生11.3萬人,佔學生總數的68.4%,農村中國小在校生5.21萬人,佔學生總數的31.6%,城鎮就讀學生數遠遠超過了城鎮學校的承受能力,大多數城鎮中國小處在超負荷運轉之中,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擴大,預計到xx年,全州在農牧區中國小就讀的學生只佔中國小生總數的20%左右。依據教育部頒佈的班額標準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小機構編制管理暫行規定》,城鎮國小班級人數標準為40-45人,中學班級人數標準為42-48人。佈局調整後,我州城鎮國小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人以上,中學班級平均人數達到60—65人,遠遠超過了教育部的標準和自治區的規定。城鎮學校班額過大造成教學資源短缺和辦學條件不達標、教師教學和管理負擔過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新的問題。

(三)寄宿制學校管理人員緊缺,安全保衞存在隱患。一方面,隨着寄宿生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生活管理老師遠遠不夠。據統計到9月,全州建成寄宿制學校87所,寄宿學生達4萬餘人,其中,中學生達3萬餘人,國小生達1萬餘人,而全州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管理老師只有255 人。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寄宿制學校仍沿襲着以前的安全保衞辦法,安全保衞機制不健全,沒有應急聯絡規定和緊急事件處理預案。尤其是夜間除了門衞值班,其它安全措施均不到位,安全保衞存在較大隱患。

(四)民漢合校後管理存在薄弱環節。民漢合校工作主要是在行政推動下進行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對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研究不夠,大多數民漢合校還沒有從課程設置、思想教育到生活管理方面形成統一、科學、規範的管理機制,有的在管理中出現了“兩張皮”的情況,民漢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夠,還沒有在思想、感情、文化上融為一體,個別學校還存在民漢之間不團結的現象。

(五)絕大部分校長脱離教學第一線,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目前,進行課堂教學的校長尤其是中學校長不到20%,其他的如書記、紀檢書記、工會主席等幾乎都不上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一則實施學校佈局調整以來,因國家投入嚴重不足,校長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籌集資金、跑項目、建校舍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教學一線研究教育教學管理;二則與配備幹部時考慮幹部的業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不夠、學校領導自身要求不嚴、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領導班子業務能力建設重視不夠有關。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大都不深入教學課堂,尤其是校長長期脱離教學第一線,不研究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不僅難以服眾,而且更不利於新階段下的教育教學管理。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對民漢合校重要意義的認識,進一步加強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推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是自治區黨委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教育發展、提高民語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的重大戰略決策。一是各級政府應把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對民漢合校工作的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予以研究。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將民漢合校後的管理工作列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強做好民漢合校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應將實行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範疇,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努力形成各民族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逐步使各民族師生之間在思想、感情和文化上融為一體。二是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月、各種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媒體向社會宣傳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工作,充分展現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和家長真正認識到,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有利於提高各民族的教育質量,為子女將來走向社會、進行創業打下基礎。三是制定民漢合校教育教學評估方案和考核標準。民漢合校和雙語教學需要特殊的管理模式,要根據民漢合校後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評估考核方案。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對民漢合校後出現的雙語教材、教程、雙語教師配備、教育教學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在教師備課、教研活動、考核標準、民漢混合編班等方面形成統一、規範、科學的管理機制。

(二)進一加強學校佈局調整工作。一是加大對城鎮學校的投入。隨着我州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學生愈來愈少,城鎮學生愈來愈多,城鎮現有學校的教學條件無法滿足現在和將來的教學需求。因此,今後應將教育投入的重點放到城鎮學校。二是加強對城市化進程和農村人口變化的研究,依據國家教育投入政策,政府應作出xx年全州學校佈局建設、學校規模定型和學校標準化建設的發展規劃。既要立足目前的辦學條件和教育現狀,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又要根據城鄉人口變化的實際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做到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克服短期行為,避免盲目投入而造成新的浪費。三是嚴格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於校財局管的政策。學校財務經財政部門批准預算後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加強對教育經費的檢查監督和審計,確保教育經費依法合理使用。

(三)分類核定民漢教師編制,妥善安置超編教師。一是將民語教師編制與漢語教師編制分別按學生數核定,不能用民語教師編制衝抵漢語教師編制。二是確保漢語教學正常進行。建議州黨委和政府授權縣市政府出台具體、特殊政策分流安置超編教師。允許男55歲、女50歲以上年齡的民語教師提前一次性退休(這個年齡段的民語教師全州約300人);其他超編民語教師在身份不變、工資職稱等待遇不變的前提下,安排一部分超編教師駐社、駐企,或到人員緊缺的公安、民政、環衞等部門工作,待退休後再轉入社保。三是按退三進一或退四進一的比例招錄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師範院校畢業生任教,以充實民語教師隊伍,改變民語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解決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加強空置校產的管理與處置工作。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區的有關要求,做好佈局調整學校空置校產的管理與處置工作。建議州政府出台農牧區被撤學校空置資產管理與處置規定,確保被撤學校原有資產不閒置、不流失、不浪費。一是明確被撤學校的校舍、設備、土地等仍是教育資產,應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處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已經被佔用的要歸還。二是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空置資產。對確需處置的校園校舍、土地等不動產,原則上應主要用於民辦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由國資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清產核資後,用拍賣或置換的辦法將空置校舍作為鄉、村文化室、衞生室等使用,變現所得經費用於發展義務教育。

(五)切實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安全管理。建議州政府制定寄宿制學校管理辦法。一是調整部分超編教師的工作崗位,安排他們做寄宿學生的生活管理工作,中學按90:1、國小按80:1的標準進行配備。二是高度重視寄宿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防止學生亂搭車現象發生。三是不準學校食堂以出租、承包的形式進行盈利性經營,以減輕學生生活負擔。四是完善學校安全保衞工作機制,健全安全保衞工作責任制和突發事件處置方案。辭退55歲以上各類臨時聘用的門衞和安全保衞人員,從富餘教師中抽調一部分充實到學校保衞工作中;實行學校和當地派出所雙重管理,真正做到學校24小時有人監管,緊急情況有人及時處置。

(六)加強學校領導班子業務建設。隨着國家對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困擾多年的教育經費問題有了很大緩解,基本的教育經費有了保障;隨着學校佈局調整告一段落,大量的基建任務基本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校長應將自己的工作重點、工作中心轉到抓學校管理、抓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水平上來;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率先士卒,走進課堂,不斷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的新課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為其他教師做出表率。組織部門今後配備學校負責人時,既要注重他們的政治素質,也要注重他們的教學業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加強學校領導班子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同時,拿出具體措施加強學校領導班子的業務能力建設,努力培養一批精通教學業務、善於管理現代教育的優秀校長。

【第2篇】#縣學校佈局現狀與教育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調研報告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銅梁人艱苦努力,奮發爭先,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隨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層次的推進,發展趨緩,後勁不足狀況逐漸呈現,需要客觀思考、積極探索、力尋突破、創新發展。由此,縣政協針對我縣學校佈局現狀與教育發展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佈局現狀

隨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結構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會對優質教育需求增大的趨勢,我縣從1997年來對學校佈局進行了較大輻度調整。先後撤、並普高三個校點、國中30個校點(其中鄉鎮國中23所)、村小170所,並於xx年實現高中全部集中縣城。

目前,全縣有建制學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職高1所、國中25所、中心國小69所(下轄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兒園2所和主辦中等職業教育,兼辦少量普高、國中、國小班的純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辦幼兒園、學前班點314個。學生總人數131396,其中縣外生4623。具體為普高11886人、中職(含大專班)3986人、國中32972人、國小67509、幼兒園和學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從分佈看,普高、中職集中縣城。國中縣城4所、學生8800人,中職國中班377人,佔28%;鄉鎮21所、23795人,佔72%。國小縣城3所、6933人,國茂、燎原612人,佔11%;鄉鎮中心國小66所、44796人,佔66%,村小167所、15168人,佔23%。

通過調整,收縮規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佈局分散、弱校過多的狀況,促進了教育資源整合、質量提高和優勢打造。

二、問題分析

不適應生源結構變化趨勢。隨着出生人口下降,我縣國小適齡兒童逐年遞減。據不完全統計,7歲兒童xx-xx年,分別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預計xx年後大致穩定在4000人左右。6年後國小生總數30000、9年後國中生15000人左右,比現在下降50%以上。

現有鄉鎮學校分佈散、數量多、生源少、容納率低。村小尤為突出,校孝班少、學生不足的為數不少。每校1-3個班的分別為19、42、36所,佔總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國家規定25-30人)的67班,佔13%。安居波侖、金星、葫蘆村小各2個班,學生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時國中學生總數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雙山中學僅159人。這類學校雖然解決了學生就近入學,但因規模太小,基礎太弱,不僅投入成本高,而且師資、設施、管理等內部結構難以優化,只能低水平維持。如不調整,隨着學生減少,這種資源浪費大、辦學水平低的態勢還會加劇。

發展不平衡,總體水平較低。目前,多數學生在鄉鎮就學,由於財力所宥,佈局分散,有限資源利用不充分,鄉鎮不少學校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教育環境,特別是文化大環境無法與城區學校、窗口學校相比,一些薄弱學校甚至可以説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師難配套,都是包班教學,”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學設備設施差,無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城鄉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總體不高是我們的現實。

基礎教育優勢潛在下滑。恢復大學聯考以來,我縣基礎教育領先全市,創建了驕人的業績。我們提出建設教育大縣目標,主要是基於基礎教育優勢。但隨着國家教育培養目標向現代化、素質化轉變,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單純升學率領先已無優勢可言。新的教育觀、人才觀重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體協調發展,特別是國小、國中段教育資源未實現優化組合,成為我縣素質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質量上新台階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基礎不牢,塔尖動遙近年,鄉鎮學校質量普遍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優質教育量孝面窄,加之會考聯招衝擊,高中已出現優生危機。不僅全市領先地位岌岌可危,還有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教育向高層次發展,影響銅梁人才培養,影響教育大縣奮鬥目標的推進。

優質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隨着社會對優質教育需求的激增,我縣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矛盾加大,國中、國小尤為突出。國中看巴中、國小看城區幾校,以致國小、國中生源向城區湧流,成為勢不可擋之潮。這是社會”渴求”優教,優教供難應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普九”全縣在鄉鎮興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礎設施大改觀。但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僅數年時間,一部分嶄新的、債務未清的學校就已閒置,隨着生源遞減,這種狀況還將繼續。如果繼續按”普九”模式發展,今後還將重蹈舊轍,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複建設,浪費有限資源。

三、調整對策

鑑於上述問題,建議適時調整全縣國小、國中佈局,逐步實施相對集中辦學:即國小集中鄉鎮,國中集中縣城。通過集聚資源,優化結構,促進教育全面提質,推進教育大縣建設。

集中辦學有利於推進教育大縣建設。建教育大縣,既要體量,更需質量。體量我們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職,沒有大學,談不上規模大、門類齊;質量還沒有形成突出特色、絕對優勢和對外輻射強力。但畢竟我們有基礎教育的相對優勢,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學生來銅就讀,這是建教育大縣的根基。通過調整,改變佈局分散,提高辦學水平,做強優勢,打響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區域性基礎教育中心,並在此基礎上向高層拓展,興辦高等教育,建設名副其實的教育大縣。

集中辦學有利於整體提升辦學基矗教育設施、師資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運作。通過資源優化組合,有利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別。集中辦學,還有利改善教育環境。在現代社會,城市的人文環境大大優於農村,而人的社會性決定環境影響至關重要。學校向城鎮集中,教育大環境層次提高,學生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接受良好薰陶,更有益培育他們健康成長。高中集中縣城,基礎整體提高的成效就説明了這一點。

xx年

秋期以來,少數鄉鎮國小積極探索生源減少,校點收縮後集中辦學的新路子,試辦了寄宿制班,教育環境改善、質量提高,學生、家長普遍支持,社會反映很好。但宥於校舍、特別是學生宿舍不足,推廣困難。若國中逐步集中縣城,空出的校舍辦國小,村小集中集鎮,定位高起點,投入集聚,優化發展,我們的辦學基礎必然整體上台階。

集中辦學有利於擴大優質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奮鬥,解決了大家有書讀、有學上的問題。但隨着現代經濟、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人力資源逐漸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進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質成為個體競爭發展的最終實力。人們已不滿足有學上,還要上好”學”。擇校成”時尚”,舉債讀”名”校,成了政府不導而”火”的現象。從”普及”向”優質”轉化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誰把握了先機,把優質教育”蛋糕”做大,誰就會佔領教育發展的”制高點”。

集中辦學,人力物力集聚,有利於師資、設施、管理等內部結構優化;教師工作、生活環境改善,有利於充分調動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數學校辦學基礎基本同等,有利於良性競爭,增強活力,加快發展。這些都是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興辦好校、名校的必要條件。通過努力,變優教優校數枝”獨秀”為”百花競放”,滿足社會需求,推動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層次發展。

集中辦學有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學集中城鎮,有利促進城鎮”文”化,強化中心地位,增大對農村的帶動、輻射和吸引力。集中辦學有利於增加城市人口,擴大城市消費,加快城市建設,帶動三產發展。教育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潛能巨大,發展持久。近年,教育調整,集中辦學給巴川城區帶來的生機顯而易見,無疑是推動城市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集中辦學具備一定基矗一是積累了一定經驗。近年,我們調整教育佈局,較大輻度收縮鄉鎮學校,實際已走了相對集中城鎮辦學的路子。高中全部進城、巴中改制擴規,龍都國小興建,縣城教育從規模到層次都有了很大發展,成效十分明顯。高中尤其大改觀,三校競相發展,逐步步入良性軌道。農村國小寄宿制的探索,適應了社會需求,也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已形成廣泛推廣之勢。

二是有一定社會支持度。國小進鎮,國中進城,順應了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雖然相應增加家庭經濟負擔,但這部分家長大都是青壯年,長年在外打工,子女”全託”學校,釋去因隔代教管的後顧之憂,同時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識的重要,重視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經濟能力。據調查,90%的農村國小家長願意孩子寄宿。國中多數是住讀,進城後費用約增,不是大問題。從發展看,社會總體是支持的。

三是有一定資源基矗國小進鎮可利用國中校舍,不存在多大問題,關鍵是解決國中進城基礎設施。現國中城區已容納9000餘學生,佔28%。隨着生源遞減,若巴中穩定在100個班,東城中學、南城中學合併擴至60個班,西北中學招40個班,加上原師範校、進修校恢復辦國中和三所高中招國中,可解決100個班,或適時再新建1所60個班的學校,或在原三大鎮各保留一所國中,幾年後國中全部或大部進城是能夠實現的。隨着學生遞減穩定在15000人後,可再調整滿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實施建議

納入規劃,逐步實施。集中辦學是一項”大”工程,具體施行會有許多問題,不能急於求成,一蹴而就。建議作為辦學總體思路,納入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方向,突出重點,逐步推進。爭取5-8年,實現國小進鎮、國中進城的目標。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集中辦學是社會的需求,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但以我們現有財力,由政府一手包辦,一”刀”硬”切”的行政強推既不現實,也不符合市場規律。建議遵循以需促調、社會選擇、自然淘汰、市場推動原則,因勢利導,着力宏觀調控,培育良好環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資源,多方推進。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資源整合。通過體制改革,促進多元辦學。如出讓名校產權,融資再建新校;允許名校辦民校、高中自籌辦國中;支持民校辦名校,扶持社會辦學,大力實施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種辦學形式。廣引各方資源流向城、鎮辦學,推進集中辦學進程。

放寬政策,自主辦學。集中辦學,是發展的新事物,必須要有寬鬆的環境。學習沿海發展戰略,搶佔先機,放水養魚,既講政策又講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發展又充分考慮社會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辦學,公、民校並舉,必然涉及收費不一問題,可根據法規許可、資源投入性質和社會需求、大眾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應政策,首先保障有學上,同時滿足上”好”學的多層次需求,並建立社會扶助機制,切實保證貧困學生入學。

要擴大辦學自主權。上級主要加強宏觀監管,制定規則,讓學校在人、財、物等具體事務方面充分自主,調動辦學積極性,促進挖潛創新,創辦特色,優勢發展。

【第3篇】調研報告: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實踐、問題與改進範文

導言

本文節選自浙江大學首屆'策論中國'活動優秀獎作品《農村學校佈局:效率與公平的權衡》,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王煌 、邵婧兒撰寫,由浙江大學/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教授指導修改成文。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展了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目的的大規模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作為中部地區勞務大省,安徽省農村人口外遷現象嚴重,農村'荒漠化'隨處可見,農村學校撤併已成為趨勢。本文通過對安徽省部分市(縣)的走訪和問卷調研,瞭解安徽省農村中國小撤併的已有實踐,分析其中存在問題,並在現有實踐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主要做法

(一)規劃先行,提升佈局調整的科學性

為統籌考慮城鄉人口變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農村地理環境及交通狀況、教育條件保障能力、學生家長經濟負擔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正確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學生就近上學的關係,穩妥、慎重、規範進行農村學校撤併,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具體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撤併基本要求。在學校佈局調整過程中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以及當地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教育保障能力和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問題。二是保證就近入學。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農村國小1至3年級原則上不寄宿,國小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確有需要可以寄宿,國中生寄宿與否依具體情況而定,充分保證學生受教育權利。三是撤併程序規範化。縣政府制定規劃,報市政府審核後由省政府批准,學校撤併需按照'一校一議'的原則舉行學校撤併聽證會,以公開票決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併意見。四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突出問題要從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育質量兩個方面着手,解決學生寄宿、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大班額等問題。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各地方對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存在以上四點共同之處外,要針對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規劃以應對當地實際情況。

(二)廣泛調研,加強佈局調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農村學校開展撤併工作前,都有對擬撤併的學校進行廣泛調研、反覆論證、充分考慮民眾意願,以保障佈局調整的合理性。通過對宿松縣二郎鄉某國小所在村進行走訪調查,78%的村民表示學校在被撤併前有説明;16%的村民表示沒有説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對農村教師的調查中,100%的老師表示學校在撤併前,當地教育局、學校領導有開聽證會彙報撤併相關事宜。由此可見,學校在調整前公開徵求過羣眾意見,並通過各方反覆斟酌調整,方將結果予以公佈。

在撤併調整過程中,當地教育局、鄉政府在充分考慮學校規模、服務半徑、教育經費投入、學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對於被撤銷學校校產處理、教師的去向,合併後學校的擴建、基礎設施的配套加強、教師的人事編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以宿松縣經開區為例,為了滿足行政村調整和日益增長的開發區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12年擬在經開區建立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龍山國小)。通過前期充分調研經開區員工家庭分佈情況,反覆論證選址,最終決定了一個輻射範圍廣、方便快捷、滿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籌集各渠道資金,加大教育資金基礎建設投入,廣泛吸收全縣優質教師,2013年秋季學期一所現代化、標準化九年一貫制學校拔地而起。同時使經開區周邊村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縣城裏的優質教育,實現了教育機會的平等。對某村30位村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14位村民對撤併結果表示非常滿意,8位村民表示滿意,7位村民表示較滿意,僅有1位村民不滿意,總體來看,較滿意以上村民佔97%.

(二)打造'學區一體化',提升佈局調整的效益

為促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協調發展,安徽省2010年開始要求更新教育觀念,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優質、和諧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學區一體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聯校做到了統一課程總表,統一開齊課程,統一開足課時,統一工作計劃,統一作息時間,統一教研教改活動,統一財務開支,統一共享資源,彰顯出剛柔滲透和有機聯動的特色。

洪橋學區在建立學區之前教師結構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高職稱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特別是非統考課教師專業化程度低,知識相對老化;二是青年教師年齡偏小,教學經驗不足;三是各校青年教師分佈不均,部分學校老教師仍然擔任語數教學重擔;四是村小沒有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帶動難度大。

針對這些情況,肥西縣採取學區教師資源'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師資源,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實現人盡其責,才盡其能。一是統一分課,統一量化工作。學區中心校根據課時計劃及縣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學期開學初,四所學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課,一起研究教師工作量,一起調配跑課教師人選,嚴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課頭,村小一人兩課頭,杜絕跨學科和交叉授課現象。二是發揮專業特長,促進專業成長,走特色跑課道路。洪橋學區自2008年以來,除語數學科教師以外,純粹的非統考科專業課教師幾乎沒有,這些學科的教學一度處於停滯狀態或由語數教師兼職,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得不到提高和培養。通過採取'上下交互,共同進步'的跑課模式,即村小的專業教師到校本部跑課,校本部的專業教師到村小跑課。學區基本實現非統考課一體化、專業化發展,專業教師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人盡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三是整合學區硬件資源,加強學區教育設備裝配、管理和使用一體化。開展多學科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運用,推進'班班通'建設進程,提供高效課堂教學服務。

二、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師隊伍結構更為優化

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對教師年齡結構、學歷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優化。一是在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學校佈局調整後,教師年齡結構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師能夠發揮主力作用。從本調研報告走訪的宿松縣、金寨縣、固鎮縣、懷遠縣來看,國中、國小教師年齡多集中在25-45年齡段,比例達88%,20-25歲剛畢業的教師比例為7%,45歲以上教師比例為5%.而在撤併前,25-45歲年齡段教師所佔比例僅為45%,45歲以上教師所佔比例為55%,甚至某些地區45歲以上教師比例高達60%.二是在教師學歷水平方面。在對學校規模進行調整時,將優質教師資源進行整合,被調整地中國小教師學歷結構明顯改善。固鎮縣現有國小153所,學校教職工共2229人。其中國小教師中、專科畢業的人數比例為70%,大學本科畢業人數比例為16%,中師畢業人數比例為14%.使得佈局調整後教師的學歷結構水平更高,專業化程度更高。

(二)教學配套條件明顯改善

在農村學校撤併過程中,由於學校資源空間優化配置,許多學校的教學配套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一是在學生營養保障方面。燃燈國小是由前燃燈國小與村集中教學點合併形成的一所完小,於2013年調整完畢。撤併前集中教學點的學生每天只能吃醃菜、豆腐乳,葷菜幾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併後隨着'營養餐'補助計劃的推進,學生的膳食結構更為均衡科學。二是在藝體類課程開設方面。許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場、琴房、游泳池等場館。現期他們的藝體類課程雖然沒有條件召開,但隨着撤併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學期或是明年春季學期開學,學生將有機會開展專門的藝體類課程。

(三)教育資源利用率提高

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而且有利於農村學校形成適度規模,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後,學校總量減少,每所學校可支配的教育資源大為增加,教育資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學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業費和基建費所形成的總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顯降低。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隨着學生規模的擴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會隨着規模的增加而增加。學生人數越多,分配到個人的固定成本就會降低,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調查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受訪人員認為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提高了學校的規模效益。而從安徽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前(2009年)與佈局調整後(2013年)的學校平均規模比較來看,各級學校的校均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

三、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上學路途變遠

調研發現,學校撤併前後,某中心校上學距離在2.5公里以內的學生人數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學距離在6公里以上的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況下,正常國小生行走6公里須要45分鐘左右,這意味着國小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時左右上學,況且在農村,交通方便,路況較差,尤其在雨雪天氣,上學危險隱患較大。可見,雖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學校佈局調整的益處,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撤併後上學距離超過了6公里,撤併帶來的上學路遠問題凸顯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慮到學生的上學遠問題,有的家長讓孩子乘車上學並在外解決午餐,額外增加了交通費和午餐費的開支;有的家長購買家庭自行車或摩托車親自接送學生,增加了額外花費和人力成本;還有許多家長只能選擇讓學生寄宿。儘管許多學校都儘量降低學生的住宿費用,但要為每個孩子都置辦一套鋪蓋行頭,加之伙食費等,這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來,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此外,部分家長不放心孩子獨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現了陪讀現象。雖然税費改革及一費制的政策出台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是從學校佈局調整後實際情況看,每個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對都在增加。調查發現,有87.5 %的教師認為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有86.1 %的學生表示調整加重了家庭經濟的負擔,而訪談的家長基本上都認為佈局調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

(三)教師工作負擔加重

農村中國小撤併後中心學校規模陡然加大,相應的班級班額突增,很多班級從 40 人增加到 60至70 人,甚至出現 80 人以上的大班額。班額的陡增首先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沉重負擔。優質學校中教師的任課數增幅明顯較大。其次,由於目前中心學校大多實行全封閉式寄宿管理,教師要承擔起管理學生和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責任。有86.48%的教師認為學校佈局調整後工作負擔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師認為工作負擔明顯增加。此外,佈局調整還給老師的生活起居帶來諸多不便。撤併後中心學校的部分老師由於上班地點離家遠,上下班花費時間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師為方便教學,甚至寄宿於學校或者在學校附近租房子。

(四)資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為了減輕財政壓力,通過縮減學校數量、減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達到追求教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學校撤併數量過多、學校規模過大,相應的配套措施和資金沒有落實到位等問題。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學齡期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質量。

四、安徽省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的政策改進建議

(一)多舉措並舉,妥善解決'上學遠'、'上學難'難題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車管理制度。政府應將財政補助、立法、監管相結合,加快出台規範校車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成立校車租賃公司,為無力獨自購置車輛的學校提供租賃服務。制定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明確交通、教育、公安等相關部門職責,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二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政府應保證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用地,減免有關建設費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經費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給予寄宿制學校資金傾斜;落實發放學生生活補助和交通補助。三是適當保留農村地區教學點。建立中心學校帶1—3個教學點的幫扶機制,以縣鄉級中心學校帶動村寨教學點,通過遠程'在線課堂',實現中心學校與教學點同步授課;發展光盤教學,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課程,刻錄名師講課光盤,使學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決部分學生'上學遠'難題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二)合理規劃教育資源佈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強對農村師資力量管理。通過建立縣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統一全縣教師調編、崗位設置、聘用程序、考核辦法、待遇標準,完善'能進能出、合理流動'的教師集中管理體制,促進縣域內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師跑課制度;根據當地的教育發展規劃、適齡學生數量變化情況和學校佈局調整等情況適時增加農村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完善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在城鄉、強弱學校、超編校與缺編校之間進行定期交流。二是創新城鄉教育資源佈局模式。由城市名校託管農村完小,兩個校區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城區名校+農村校區'的格局,在教學管理、教學研討、教師培訓、學生活動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建設'名校託管'、'城校村區'、'城鄉教育共同體'等模式是實現欠發達地區資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實施專項財政計劃,加強對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

農村學校合併過程中的教育資源共享並非在既定條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資源,它是一個多重動態過程,即一方面重組和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因此,實施配套財政計劃、提供充足的資金應成為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一是要增加對學校合併的投資項目及預算內容,對學校的教育成本與收益對學校進行績效考核,為教育資源共享提供強有力地政策支持;二是要對學校撤併與教育資源共享方面的經費單列,提高各項資金分配透明度,確保教育政策順利實施。三是要積極關注經費的具體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