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團組織建設調研與思考

基層團組織建設調研與思考
基層團組織建設調研與思考
 為了全面而準確地掌握全縣基層團組織建設情況,增強團幹部隊伍建設和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針對性,進一步加強全縣基層團組織隊伍建設,2011年4月至5月,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查閲檔案資料等形式對全縣鄉鎮、企事業單位、學校中的14個重點單位團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研分析,形成如下調研報告:我先後到5個鄉鎮、2家企業、5所學校和部分村委會,就當前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狀況進行了調研,分別與分管鄉鎮和村團組織的部分同志進行了座談,並實地查看了部分村級團組織,走訪了部分農村團員青年,對農村基層團組織的建設和作用發揮進行了初步瞭解。
一、基本情況
全縣共有(14—18歲)青年4.2萬人,其中共青團員6158名,其中學生團員4793名,農村團員867名,企事業單位813名。基層團委30個,其中鄉鎮團委11個,中學團委15個,企事業單位團委4個;團支部398個。專職團幹部32名。11個鄉鎮團委幹部平均年齡25歲,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全縣171個村團總支,配備團幹部171名,配備率100%,村團總支書記平均年齡28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名,佔40.3%,村級團總支書記兼職率100%。
二、主要經驗及做法
(一)黨政加強對團的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各級黨組織結合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將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列入鄉村基層組織建設總體規劃,有針對性地解決鄉村團組織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提高鄉村團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為調動鄉村團幹部工作積極性,有的鄉鎮制定了團幹部任期目標,並將團的工作納入黨建目標責任制進行考核;有的鄉鎮選擇經濟條件好、黨建工作成熟的村進行試點,採取黨建帶團建、先進帶後進的方式,為其選配了年富力強的團總支部書記,制定和完善了各項團內規章制度,並以點帶面,推動其它村團的建設。
(二)鄉鎮團的建設有所改觀。各鄉鎮把建好班子、選好書記作為工作的重點,對那些素質低、能力弱、威信差的團幹部堅決進行調整,調查的11個鄉鎮中,團委書記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23歲,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其中大專以上學歷5人,黨員6人。鄉鎮團幹部較可喜的變化是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轉變。大多數鄉鎮團幹部思想觀念跳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等、靠、要”狀態。
(三)村級團組織活動基本正常,能發揮一定作用。被調查的村團支部基本能堅持團章制度,定期向廣大團員宣傳、貫徹黨的有關農村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乒乓球、籃球、文藝演出等文體活動。村團支部班子大都主動團結在村黨支部周圍,自覺維護黨組織權威,認真貫徹落實黨組織決議。許多村團組織積極主動帶領青年致富奔小康,團幹部帶頭致富漸成氣候。
三、主要問題及原因
從總體上來説,目前農村基層團組織現狀與共青團參與農業農村發展的要求還存在着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團的基層組織網絡不健全,“軟癱散”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較為突出;團的組織設置、團員的管理方式、團的活動形式等尚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的要求,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脱傳統的組織管理方式束縛,個別地方甚至還沒有完成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基層團組織的服務方式、服務功能落後,在服務大局和服務青年方面無所是從;一些地方的團幹部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團員隊伍的個體素質還不適應當前農村發展形勢和要求,個人的發展願望與當前的發展形勢不一致等。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基層團組織重視程度減弱
隨着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基層黨組織對團的建設重視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足,關心力度不夠,管理措施不強,個別地方甚至放鬆了對團組織的建設和管理,使許多基層黨組織也本着“能維持、能交代、不指望、無任務”的態度來對待基層團的工作,不給團幹部交任務,不對團員青年進行教育。特別是鄉鎮黨委在對待和評價團幹部工作上,只重黨政統一部署,忽視團的自身工作,一些地方單純以完成鄉鎮黨政安排工作好壞來看待團委書記,不看團的工作效果。有的認為只要把黨政部署的工作做好了,把經濟工作搞上去了,團建工作自然就會跟上來;還有的認為經濟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抓團建。由於放鬆了團的建設,有的鄉鎮團委自身建設薄弱的問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二)團幹部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經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團幹部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一)黨政領導思想觀念不夠解放,重視不夠,在問卷中有68%的被問者,認為目前影響團幹部培養選拔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使用不夠大膽,存在着求全責備,使用上不放心的思想,具體表現在: 1、認識片面,選配不力。不少基層單位領導認為加強團幹部隊伍建設就是選拔幾個年輕人裝點門面,團的工作有人負責就行了,把配備當作唯一目的。因而配備團幹部不慎重,想調就調,想換就換,任免的隨意性很大,選配的人員要麼是綜合素質差,工作能力差,要麼是選配資歷老的中層幹部兼任,導致其對團的工作熱情不高。2、求全責備,怕擔風險。一些人總認為團幹部經驗不足、不成熟,挑不起重擔,嫩了頂不住,衝了穩不住,淺了鎮不住。用完人的標準來衡量年輕幹部,看缺點多,看優點少;看問題多,看成績少,總覺得年輕幹部不穩重、不全面,在選拔上顧慮重重,怕擔風險。由於這些思想的存在,導致團幹部隊伍建設方面的有關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近年來,上級團委制定下發的關於團幹部隊伍建設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比較多。但從實際情況看,有一些文件貫徹落實情況尚不盡如人意。從現有的團幹部隊伍建設的政策內容看,主要表現為:團內文件比較多,黨團聯手文件比較少;原則性意見比較多,實施細則比較少;貫徹要求比較多,執行不力時處理辦法比較少,從而導致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權威不夠、規範不清、職責不明、處罰不力。 據統計,是黨員的團委書記中,能每次或經常列席同級黨委會的團委書記僅佔10.5%。黨委會應每年兩次聽取團委工作彙報,研究團的工作,但據問卷調查反映,每年研究團的工作僅一次甚至少於一次的黨委佔到32.0%。32.9%的團委一年只開一次民主生活會,24.7%的團委有時候一年也不開一次,甚至從來不開。 同時,我們發現,團幹部從事團的工作的時間經常得不到保障,專職團幹部專職不專用,兼職團幹部兼職過多的現象比較普遍。由於鄉村機構改革,人員壓縮,因而配備的團幹部兼職過多,嚴重影響了團的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在改制過程中,一些企業撤消團委機構設置、將團委合併和歸屬於其他部門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二)工作機制不夠健全。在培養選拔團幹部上出現的困難,還表現在一些工作機制不夠健全。 1、團幹部隊伍出入口缺少暢通機制。入口不暢,不能從全社會範圍廣泛擇優。目前我縣縣直單位中層幹部和鄉鎮、街道及縣級機關幹部年齡結構也明顯偏大,這種狀態,在很大程上制約着團幹部的來源。過去我縣團幹部大體上都是從行政幹部、企事業單位幹部、選調生、復退軍人、初高中畢業生中選拔,這種形式缺乏競爭擇優機制,使優秀人才難以進入團幹部隊伍。近幾年來,因推行公務員制度,準備機構改革,受身份、編制等限制,團幹部隊伍的入口基本堵死了,這樣團幹部隊伍老化的趨勢日益嚴重,全縣機關、村級團幹部隊伍年齡呈上升趨勢。出口不暢,成為團幹部成長的制約瓶頸。由於一些優秀的團幹部不能適時進入領導崗位,使他們不能有效得到鍛鍊,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團幹部的轉崗輸送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調查中發現,團委領導班子中,除了36.4%的團幹部轉崗願望比較迫切外,還有38.7%的團幹部感到本單位團幹部轉崗很困難,即使轉崗安排也不是很好。2、培養教育上缺乏多渠道機制。目前對團幹部的培養教育主要分兩大塊,一是理論業務素質的培養,二 是實踐的鍛鍊。對於理論業務知識的培訓主要是各級各類培訓班。 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實際效果沒有預期的好。實踐鍛鍊僅限於交流,且剛剛起步,力度不大,滿足不了我縣團幹部隊伍建設的需要。各級各部門就如何提高團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平時多分派急、難、險、重的任務,讓他們在實際崗位上增長才幹考慮不多。 3、後備幹部的使用上缺乏備用結合的機制。團幹部後備隊伍建設嚴重滯後,造成後備幹部青黃不接,人才貧乏,在不少村和縣直機關,出現了“非黨非團的假書記,年近半百的老書記”的情況。在選拔後備幹部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數量輕質量、重選拔輕培養的傾向,有備用脱節的現象存在,由於備而不用的比例較高,對未來後備幹部的培養教育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三)團幹部自身要求不嚴。團幹部自身存在着一些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不足,還有一些缺點是新形勢下的產物,影響了對新時期團幹部的正確評價和有效使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功底不夠紮實。由於一些團幹部中還存在重學歷輕團務、重經濟輕理論、重技能輕文化等現象,輕視理論的功用,又不注意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因此,在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就顯得比較薄弱。在成長過程中較少、甚至沒有經歷過大的政治風浪考驗,在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性上比起前輩來要遜色一些。     2、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工作作風上還不夠紮實。一些團幹部在工作上為急於出政績、得榮譽,往往對揚名顯能的事比較熱衷,對眼前的、現實的成就比較看重。在工作中還往往表現為開始幹勁實 足,一遇困難和挫折則垂頭喪氣,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意志。少數團幹部缺乏強烈的事業心,對分管工作業務業務鑽研不夠,工作消極拖拉,往往流於形式、浮在表面,離崗位要求存在一定距離。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團幹部是從學校到機關,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更多的是一次次考試中的獲勝者,似乎現有的成就都是靠自我奮鬥的結果。這樣一些年輕幹部就不能正確對待組織、對待羣眾、對待自己,缺少一種謙虛、謙讓、嚴格的精神和風範。 3、工作經歷總體上還比較單一。據問卷調查反映,不少團幹部的工作經歷比較單一,從學校到機關,“從團到團”,缺乏其他崗位的鍛鍊。因此,在調查中發現,鄉鎮、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團委領導班子中,有近80%的團幹部希望參加掛職鍛鍊,豐富自己的工作經歷。    
(三)基層團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一是鄉村兩級組織萎縮。近年來,黨的基層組織領導幹部的配備多半是按照需要來考慮的,不再單獨把團幹部作為主要考察對象和後備力量;鄉鎮團幹部專職不專用,致使部分鄉鎮團委有人無組織或有組織無人。村幹部隊伍精減後,行政村團支書普遍交叉兼職,既無工作壓力也無工作精力,空殼支部增多。二是團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與現實情況不相適應,團組織有形式無內容,團員青年遊離組織之外,絕大多數村團組織多年不開會、無活動,許多農村團組織變為空殼團支部,團支部書記無人當,團幹部無人幹,“名存實亡”甚至“名實俱亡”。三是制度不健全,落實不力,存在着制度“上牆不上心”的現象。一些相對後進鄉鎮團委,雖然也有各種制度,但不夠規範,在貫徹落實過程中力度不夠,遇到問題不是按照程序制度辦事,而是看人辦事,決策隨意,工作隨意。
(四)外出務工青年增多,團員教育管理工作徘徊不前
調研發現,農村團員流失嚴重,發展團員困難,團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突出。特別是流動團員管理薄弱,多數外出流動團員遊離了團組織管理,相當數量的外出歸來團員的組織關係無處落實。在團組織生活不正常的情況下,農村發展團員工作也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一個村一年到頭髮展不了一兩個團員,更有的連續幾年沒有發展新團員,造成農村團員數量逐年減少。由於團員的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致使村裏大部分團員思想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發揮不了應有的模範帶頭作用。
(五)團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難以落實
有的鄉鎮黨委把鄉鎮團委書記混同於一般幹部,政治上關心少,工作上指導少,方法教的少,任務安排的少,相應待遇落實少,加之部分團幹部兼職過多,影響了熱情和積極性。鄉村團幹部沒有政治地位也沒有相應的經濟補助,大部分農村團支部書記從事團的工作帶有義務性質,無相應的報酬和補貼,有的鄉村黨組織沒有真正把團幹部作為黨的後備力量來對待和扶持,多數鄉村黨組織對團的幹部育而不備,備而不用,使廣大團支部書記感到經濟上無報酬,政治上無前途,認為團幹職務沒什麼吸引力,團幹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日益突出。
(六)鄉村兩級無活動經費。鄉村兩級組織活動難,主要原因是缺活動經費。由於農村税費改革的全面實施,村委會取消了一切收費項目,除縣財政轉移支付的辦公經費外,基本無其它收入,對村團總支的經費支持也幾乎為零。鄉鎮團委普遍缺乏活動經費,工作不重視的,基本沒有活動經費。鄉村兩級團組織無活動經費是導致活動開展不正常的主要原因。
四、建議
鑑於農村基層團建工作中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團建基本原則:堅持以黨建帶團建,把農村基層團建工作納入黨的建設整體格局;堅持以創新求發展,使農村團組織的建設、改革和發展與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進程相適應;堅持以服務促活躍,通過拓展服務領域、延伸工作手臂、豐富活動內容煥發新的生機;堅持城鄉聯動,形成兼顧城鄉兩種特色、兩種功能的工作局面。
(一)堅持黨建帶團建,爭取黨組織重視和支持
各級團組織應緊密配合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工作部署,主動向同級黨組織彙報工作,使黨組織瞭解團組織,及時給團組織指路子,壓擔子,促使黨組織將農村團組織建設列入議事日程,納入黨的基層建設的總體規劃,使黨建和團建緊密結合。農村基層團組織應號召和帶領農村團員青年圍繞本級黨組織的工作中心,努力成為黨的農村工作的突擊隊,充分發揮助手和後備軍作用,以作為求地位,以此加強和改善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真正把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成為具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堅強集體。
(二)堅持一級抓一級,形成上下聯動局面
縣鄉鎮團委是區域內基層團組織的領導核心,擔負着指導農村共青團工作的直接責任,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團縣委是加強鄉鎮團委建設的關鍵,鄉鎮是加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重點,團縣委書記是鄉鎮團委建設的“第一責任人”,鄉鎮團委書記是村級團組織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因此,要按照“以作為求地位、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要求,把鄉鎮團委建設擺上縣級團委工作重要位置,把加強村級團組織建設作為鄉鎮團的工作的重要內容,統一思想,高度重視,抓緊抓好。一要底子清、思路明。要把鄉村團組織建設好,首要的問題是把其現狀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從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和鄉村團的建設的實際出發,按照基層團的組織建設“十條標準”、“四個規範化”要求和“五好”目標,提出相應的對策。二是真抓實幹。實行鄉鎮團委聯繫村級團組織制度,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對那些軟弱渙散、缺乏戰鬥力、自身建設問題較多的村級團組織,鄉鎮團委要幫助他們整頓提高。一些長期薄弱落後的村,鄉鎮團委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鄉鎮團幹部要負起對村級團幹部的教育管理責任,監督檢查工作落實情況,執行好各項制度。三是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鄉鎮團委要結合地方基本情況和特點,科學合理地確定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對責任的落實實行嚴格考核。在實施考核過程中,對完成年度目標的,給予相應的榮譽和獎勵;對完不成年度目標的,進行通報,連續兩年完不成年度目標的,對鄉鎮負責團的工作的同志進行談話。
(三)實施規範化管理,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整體水平
1、探索實施團組織規範化管理。在團組織管理上,本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將鄉村團組織的職能定位在對團員青年的日常管理上,重點抓好“四個規範化”:一是組織設置規範化。努力消除鄉村團組織的“空白點”,對於部分基層組織癱瘓、工作難度較大的村,團建工作可與後進鄉村整頓工作一併進行。二是幹部配備規範化。進一步強化鄉村團幹部配備,把一些德才兼備,文化層次較高的優秀黨團員,選拔到團的領導崗位上來,並且儘可能地使團支部書記進入村“兩委”。三是制度建設規範化。突出抓好團的組織生活正常化和團籍管理兩項工作,搞好集中交接、集中辦理,杜絕“檔案隨身帶”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團員流失。四是工作考核規範化。要建立農村團的建設“雙重四關”考核機制。“雙重”就是按照黨建帶團建的思路,實行上級團組織和同級黨組織雙重考核。“四關”即把好目標關,制定好黨團考核和團內考核的目標,形成考核意見;把好籤狀關,對工作目標進一步量化細化,制定出工作目標責任狀和合同書,層層簽訂;把好考核關,按照考核意見和責任狀,對團的工作進行考核,考評結果作為評價幹部的主要依據;把好兑現關,堅持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將考核結果與政策兑現相銜接,考評結果作為評價幹部的主要依據,搞好獎優罰劣。
2、加強鄉鎮團委建設,關鍵是抓好班子。首先要配好團委書記。鄉鎮團委書記的配備,原則上應是黨員,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一定的青年工作經驗、熟悉農村經濟工作或基層黨務工作。要根據實際確定1-2名專職或兼職團幹部,把年紀輕、素質高、懂經濟、事業心強的優秀青年人才選拔到團的一把手位置上來。同時要解決好鄉鎮團委書記的編制和待遇等問題。其次要抓好班子建設。根據鄉鎮大小和經濟結構類型,從行政村、鄉鎮企業或機關分別挑選2—3名優秀團幹部兼任團委副書記。團委委員的分佈要照顧到各個方面,使團委班子成員在知識、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補,達到結構合理、整體優化。第三是提高班子整體素質。在建立和完善鄉鎮團委書記上崗培訓制度的同時,多渠道、多途徑強化對團幹部的職業、技術培訓,特別是要抓好對那些素質能力不適應要求或新上崗的團委書記、副書記的培訓,增強他們帶領農村青年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
3、不斷優化村團組織設置。村級團組織建設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團組織如何通過合理調整、科學設置來帶動青年、凝聚青年的問題,是如何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創新能力的問題。要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圍繞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行政村團組織的調整、改組力度,發展和創新基層團組織設置模式。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地方,要着眼於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青年組織化程度,加快產業建團步伐,依託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各種營銷組織、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以及專業批發市場建立團組織;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要着眼於提高工作的開放化、社會化程度,探索中心村、農村小康示範村團組織的建設,打破原來單純按行政村或居住區域增強行政村團的工作與鄉鎮團委工作的內在銜接。從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種養大户和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主中選拔有一技之長的“實力型”人物擔任團支部書記。這部分人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已形成一定羣體,具有相當羣眾基礎。
(四)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村青年增收成材提供保障
只有為農村青年提供紮實有效服務,才能調動農村青年的積極性,贏得農村青年的信任,在農村青年中樹立起共青團的好形象。各級團組織要積極協調,借力就勢,爭取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支持,從組織、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多為青年辦好事、辦實事。宣傳普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切實維護青年合法權益。把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作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青年增收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重點搞好三階段服務,即產前當嚮導,及時向青年介紹產業發展信息,推介最新產品、技術,引導青年以市場需求規範生產經營行為;產中當保姆,加強鄉村業科技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活動和“送科技”下鄉“教、幫、帶”活動,加大鄉土科技人才培訓力度,幫一級,一級帶一級,把服務及時送到青年手中;產後當紅娘,建立健全各類青年合作經濟組織,在發揮其產前品種選擇、產中技術指導作用的同時,着重搞好產後銷售服務,切實解決青年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分享流通環節利潤。
(五)加強教育培訓,促進團的工作可持續發展
以提高素質、改進方法為重點,進一步強化農村基層團幹部團員青年的教育培訓。強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市場經濟、科技新知識以及實用操作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團員青年和團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帶領青年致富的能力。突出農村法律法規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訓,教育引導鄉村團幹部正確處理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難,善於運用民主法制的方法和説服教育、示範引導、提供服務的方法,處理同青年的關係,減少和及時化解各種消極因素,更好地團結凝聚青年。要把農村團員青年思想建設擺到重要位置,經常給他們上團課、作形勢報告,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築青年一代強大的精神支柱,提高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大力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組織青年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創業致富,同時要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青年的民主法制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