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作文精品多篇

談讀書作文精品多篇

談讀書作文 篇一

談讀書讀書主要靠自己。讀書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就是聽—看—用的發展過程。一個學生,通過聽課,學到了一些基本的`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就可以自己去鑽研。一本書從頭到尾循序地看下去總可以看懂。個人的記憶力有限,總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會走路的圖書館。這個時候,要學會查書,一旦要用的時候就可以去查。需要某種知識,就到某部書中去查;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往前面翻。很顯然,查書的基礎在於博覽羣書。如果能“閉上眼睛”“看到”某本書在某個部分都講到什麼,到要用時能夠“信手拈來”,那就不必預先去精讀它,死背它了。你正在閲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相同,最多隻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某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如果你讀了某些書以後,學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説或其它可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能快樂呢?當你捧着一本好書的時候,你應捫心自問:“我該不該像澳大利亞礦工那樣工作呢?我們的尖鎬和利鏟都帶好了嗎?我們的準備工作都無懈可擊嗎……”請你永遠保持這種英勇無畏的礦工精神吧,儘管這意味着艱難困苦,但工夫不負苦心人。你夢寐以求的黃金,就是作者在書中表達的那種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淵博的知識,他書中的詞語就是含金的礦石,你只有將它們打碎並加以溶煉,才有可能化石為金。你的尖鎬利鏟則代表着嚴謹、勤奮和鑽研。而你的熔爐就是你那立善於思考的大腦。

在此,我介紹一位名人讀書的方法:愛因斯坦的讀書方法:一總、二方、三合。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簡介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瞭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着重對那些大大小小的標題、畫線、加點、墨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閲讀,這些往往是每節關鍵所在。你可以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來細讀。三合:就是在翻閲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番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繫,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好一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談讀書作文 篇二

最近,關於“中國人不讀書”的話題引起國人的關注。一名印度工程師寫的《令人憂慮,不閲讀的中國人》,據説在網上非常的走紅。文中説“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人7本,日本人40本,俄國人55本”。暫不説這些數字從何而來?什麼媒體報道?,也不質疑統計的科學性,權威性,以及引用這些數字的目的性。我們再往下看,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的社會》一書中説“中國人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讀書量只有日本人的幾十分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哦,好啊!看到這裏作者胡編亂造這些數字的目的就一目瞭然了。他們打着貌似關心中國,替中國人擔心的幌子,行侮辱,損害中國人,挫傷中國人自尊心之事實,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數字。讀書量與一個民族的智商有必然聯繫嗎?與一個民族成為發達國家有必然聯繫嗎?文章舉例了以色列和匈牙利兩個國家,所列“事實”需要時間查證,我不去分辨真假。我們知道這兩個國家都不是當今世界強國,尤其匈牙利從哪個方面看,連一個二流的國家都算不上。再説以色列,都説猶太人聰明,我認同,但是,就是這個被文章人推崇的愛讀書的民族,幾十年來連一個被普通人都看明白的“土地換和平”問題都解決不了,我有點懷疑猶太人智商極限了。試想,一旦世界有變,美國老大地位不保,阿拉伯人重新崛起,如一葉扁舟的以色列還能在沙漠裏晃盪多久?再説日本,這個讀書量是中國人幾十倍的民族,難道沒有看破美國人玩的“一桃殺兩士”的把戲,甘願為美國人利用,與浴火重生,正在崛起的中國對抗,與世界大勢抗衡,不也可悲?真的驗證了中國古人所説:“書呆子,死讀書,讀死書”。中國人幾千年就看破了這個問題,書讀的多不一定有用,甚至有害,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不可謂讀書不多,有用嗎?

再者讀書多少怎麼界定?這裏的“書”,指什麼?紙質書?電子書?及其他書?如果單説紙質書,可能國人讀書量的確有待提高,説上電子書,那是他國望塵莫及了。看看中國人手機普及率,網民增產率,看看地鐵高鐵,廣場商場,年輕人看書不理人比比皆是,兩者相加國人讀書比他人就沒有那麼大差距了。

我也給那些“關心”中國的外國人説上兩句。中國的事不用你們糟心了。我們知道我們的問題所在,我們是有許多不足,我們需要補的課很多,我們需要學習。但是我們是在上山,有時我們不得不低下頭去看路,而我們走上幾步,抬起頭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我們會調整好姿態。因為我們知道前面會有更好的風景等着我們。而你們看清自己了嗎,是在上山還是在下山?中國古人説“上山容易下山難,你要聽勸哦”!

談讀書作文 篇三

“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是冰心奶奶對自己一生的讀書生活作出了總結。我十分贊同,用我自己的話來説:書,真是一個好東西。

小時候,我對書的認識很模糊,那是粗識文字的我讀書僅僅只限於對連環畫的鐘愛,其中的精美圖畫,勾起了我對大千世界的嚮往與期待。而書的名字早已淡忘。

上了國小三、四年級時,我深深地迷上了書。我不再是牙牙學語的小朋友,而成為了一顆急需知識來滿足自身成長的小幼苗。

當時的我,較為喜歡的是一些故事和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學鉅著。《三國演義》是我當時最中意的一本文學名著,它在書中所寫道的人情世故,刀光劍影,金戈鐵馬[注: 戈閃耀着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讓我一個小男孩無限神往,裏面描繪的有情有義,愛恨分明的人物讓我敬仰,看後,總有一種激烈的感受,一腔熱血在沸騰,我好像成了三國英豪的一員!

書,好在讓人穿越古今,無數次再現讓人神往的故事,好在讓我充盈腦瓜裏的知識,瞭解了我國古代的歷史!

現在的我,愛上了書。開始博覽羣書,擴大自己窄小的知識面,同時,在各種條件的影響下,我從不同的地方得到了很多有趣的書籍,並讓我認識了許許多多有情有意的人物,是他們充盈,豐富了我的知識和能力,更讓我通情達理,知道了為人處事的妙法,在學校這個微縮的社會中擁有一塊立足之地。

讀書的方法,會在博覽羣眾中一一顯現。對於一些名言或書籍,我發現,時間就是最好的理解。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就拿《三國演義》這本書來説吧,知道現在,我仍然對它津津樂道。可是,我對它的理解卻天地之別。

現在的我以一個五年級國小生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則認為“話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這本書最出彩的地方。我不再向往金戈鐵馬,不再迷戀刀光劍影,而關心百姓的安危,佩服三絕,歎服王朝的變幻,我不再為出生在和平盛世而遺憾,則是慶幸沒有在那寸草不生的年代存活,一將功臣萬骨枯,更別説一個王朝了,百姓的生命成為統治者手中的權利……

從不同的角度讀書,就會有更大的收穫,不同的理解!

不知以後,我又會怎樣讀書,讀怎樣的書?未來是未知,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讀過的書像一顆又一顆鑽石,在我心中永遠閃耀!

談讀書作文 篇四

近幾年來,各種媒體都在宣傳要多讀書,讀好書。人們讀書的意識開始有了,但是人們,尤其是學生們總喜歡陶淵明讀書的方法——不求甚解。這種方法是對的,因為可以領悟到更多的作者的思想,但是做法是錯的。因為讀書其實不止有一種方法!

很多人總是説:“要讀多方面、多種類的書”。從而開始同時讀很多書,放下這本,拿起那本,不亦樂乎。自認為自己領悟了書中精華,可是那些甚至連皮毛都不能算。

所以,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紹第一個讀書的方法——讀書不二法。

讀書不二法的意思是:讀書要專心致志,一段時間內,只讀一本書,這本書不讀完,決不讀第二本書。

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國藩就説過:“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閲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閲,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決也。”著名學者梁實秋曾也有這樣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紮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對於《水滸》這一本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書籍,我每一次閲讀都有新的感悟。

我第一次讀《水滸》時,我眼中看到的全是“忠義和替天行道”。我第二次讀《水滸》時,我發現很多人是不願上梁山的,如朱仝、楊志等人。

當我現在讀《水滸》時,我看到的是一個僵死的梁山體制,一個個追求安逸的好漢,一些只為自己着想的“領導人”。

所以一本好書一定要反覆去讀,才會有新的收穫。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一次讀一本書,但不用一氣呵成,過一段時間再讀,原來讀起來無味的地方也會產生新感覺來。毛澤東談讀《紅樓夢》,少年讀來,只看到“愛在纏綿中,情在悱惻裏”。老年讀來,就讀到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所以當自己時間不充足或讀些大部頭時,不妨採取這種——波浪漸進法的讀書方法。

因此讀好書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果説讀書是一道豐盛的菜餚,那麼好書就是一份華麗的正餐,而讀書的方法便是一道可口的前菜。因為前菜的美味,你的胃口才會好,才會品味更好的正餐。同樣,當你面對一本好書時,千萬要掌握好的方法,這樣讀起書來才會真正有所領會而事半功倍!

談讀書作文 篇五

很多人都認為,書本里的知識就一定是真理,神聖不可侵犯,所以他們在學問面前甘拜下風,只是一眛地追求更多的精華,把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卻忽略了去思考,科學實踐。因此往往張冠李戴,適得其反。由此看來,掌握一門讀書技巧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讀書才是正確的呢?我覺得我們可以用“盡信書,不如無書”來作為我們的指南針。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千年前孟子提出來的,其本意正是告誡我們讀書時要加以分析,以求真的態度去探索,科學正確的認識事物本身,懂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不應該盲目地迷信於課本,拘泥於書本。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了“紙上談兵”的悲劇。趙括從小熟讀兵書,理論知識深厚,連他父親也要遜色幾分,但是在與秦軍作戰時,卻因為不能很好地運用學過的知識,結果輸得一敗塗地,不僅自己戰死,手下四十多萬趙國軍兵也慘遭活埋。

但是歷史的警鐘不能長鳴,學習上像這種“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著名物理家丁肇中就曾講過關於他的經歷。原來丁肇中教授最先是受中國的傳統教育長大的,後來到美國留學時還是照傳統方法念書,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一定可以一帆風順。但是卻總是事與願違。在理論上,他算是佼佼者,但對於實際的運用,卻總是摸不着頭腦,學業受到嚴重的阻礙。為此他總結説,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這也就是陸游説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了。

除此之外,丁肇中教授還説:“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

在相對論還沒問世前,大家都對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深信不疑,一致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永遠不變的。但是經過200多年後,愛因斯坦求真的科學態度,超脱世俗,衝破了2世紀來人們對科學狹隘的認識,揭開了時間和空間並非不變的真理,也進一步引領了世界的發展。

所以,前人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讀書不能只為了讀書而讀書,更要理論聯繫實際,“行萬里路”,在實踐中得出真正的道理,在真理面前作出科學的判斷,而不是一昧地迷信於過去認定的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祖先早在千年前就認識到這一點,對於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更應該做到這一點。

談讀書作文 篇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學習的一種載體,對人的一生起着關鍵的作用。

讀書開啟心智

韋應物浪子回頭發奮苦讀成為格調淡雅的傑出詩人;王國維飽覽詩書,諳熟儒道成為一代國學大師;于敏最好讀書,勤讀善思,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開卷有益,書裏的知識無窮無盡,在書中可以和高尚的心靈為伴,與傑出的思想共舞,體會字裏行間的奧祕,瞭解事物的真相,探索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一個人的閲歷總是有限的,而書恰好能彌補知識的不足,打開我們的心智之窗,使我們走向成熟。

讀書塑造靈魂

身體和靈魂,要麼旅行,要麼讀書,總有一個在路上。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路,在書中,不僅有眼前,還有詩和遠方。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讀書就像是在雕塑一件工藝品,擦亮它的眼睛,擴大它的步伐,裝點它的靈魂。“已識乾坤大,尤憐草木青”應是最好的解釋,當你的知識積累得足夠多時,不驕不奢,還能憐惜那不起眼的草木的長勢,這便是人性的完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多了,那些平凡無奇的事物也有了藴味,達到“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的境地。

讀書代表人生

字如其人,讀書代表人生亦為不可。看什麼樣的書,看多少書就決定了人生的走向、人生的高度。所謂“讀書無用論”就是針對讀書所帶來的回報有多大提出的。可是讀書本是“無用”的,因為它永遠不可能等價於物質財富,它的收穫是內在的、隱形的、無功利性的,如同宇宙一樣看似空曠卻豐富燦爛而無邊無際。朱子説:“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字面上看自然給予我們的感悟比書純粹得多,但離開書本,光靠時間的滄桑獲得的感悟,這樣的感悟實在是微乎其微。當你逐漸瞭解自己,拓展視野,放下名利,或者説讀書到了一定程度,書中的理趣便如泉湧一般參悟人生。淡泊、寧靜,人生如同讀書,勤奮不懈,人生才沒有遺憾。

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就像喝不解渴的酒,吃不能飽的點心一樣,看似無用的裝點,其實是人生的必需品。以功利讀書的不過是生活的奴隸,以淡泊之心讀書,也許這一漫長過程無法給你帶來物質上的財富,但你豐厚的心靈足以成為你最寶貴的財富。當然勤奮刻苦的人還是有回報的,而且現在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讀書已成為多數人的追求。

多讀書,讀好書。

談讀書作文 篇七

有人以書為心,有人以心為書。讀書者,一曰解心靈之飢渴,二曰解知識之飢渴。飢渴者,求知也,求智也。

——題記

以書為心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應是以書為心者所言。所謂以書為心,即探求,求知。心中對這個奇妙異幻的世界有無限的好奇,以得到答案為樂。方程式、定律、未解之謎、奇異現象……一個個吸引人的標題,一段段大自然給予的真理,造就一位位給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們不僅以書為心,而且在許多書中尋找更多未解的問題,於是又有更多的真理公佈於世。

讀書要有“勤”,能“苦”。勤,勤者多得,因為他能接觸比平常人更多的書籍,這意味着他能獲得更多真諦;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人,稱之為學者。

以心為書

心,是個奇幻莫測的無底洞。它能創造出許多情感, “哭笑不得”、“又恨又愛”、“鄉愁情愁”這類比比皆是。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這類人,與其説他們是讀書,不如説是讀心。讀心靈中的悲憤、喜悦、仇恨、愛情、仰慕、妒忌……其快樂決不遜於知識方面的滿足。這是一種感覺,不同的心説着不一樣的感情,但是語言是一樣的。

一汪清泉,一片芳草,一川崎嶇。

我也是個讀心者。

我需要得到更真實的情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會我勇敢地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而且只要相信自己,便無過不去的障礙;《名人傳》以三個世紀偉人的生平經歷,讓我瞭解了文豪、大家們的內心;《簡·愛》説,精神上的堅強比身體上的高大更強悍;《做人·立身·處世》用蒼老而不失威嚴的口吻教育我該是個怎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堂堂男子漢屹立在這個世界上,怎樣問心無愧……

心靈上的充實,才能對知識有“勤”,有“苦”,才可以更上一台階。

這些人,稱之為智者。

探幽

幽靜的角落,往往涵藏着更大的真理。——因為喧鬧的地方已經被蒐羅一空且為世人所知了。黑暗遠比光明更富有吸引力。

所以才有了“蛀書蟲”(著書蟲)……世界上不能沒有他們,他們才能推動歷史的巨輪向前行。因為舊的書“蛀”光了,必然會有更新更好的書面世。這就是文化的進步。

不管是以書為心,還是以心為書,寫書者為讀書者開闢道路,而讀書者讀書多了也會變成寫書者,就這樣讀讀寫寫,寫寫讀讀,一代換一代,書海無涯。——我是一個乘船者,也是一個划船者——這就是我的水手日記。

談讀書作文 篇八

“唯文有色,豔於西子;唯文有華,秀於百卉”。書是知識的源泉;書是智慧的鑰匙;書是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持一本好書如乘一葉扁舟,弄潮於知識之浪,縱然驚、險、奇、難,仍縱橫於天地。不斷在書中攀登方能鑄成一把金閃閃的鑰匙,一一開啟智慧之門。是的,打開書頁,開卷有益,搏擊浪花,激起智慧的水珠,映出七彩的霞光。讀《水滸傳》歎武松的豪爽;閲《紅樓夢》感寶黛的才情;看《冰島樵夫》贊漁人的堅強。讀古文,感歎勾踐亡國後,壯心不已,卧薪嚐膽,終於把吳國打敗;孔子周遊列國,四處拜訪學習,才成為一代聖人。

大義的文天祥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畏的魯迅説:“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視死如歸的譚嗣同説:“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書如同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告訴了我太多太多……

在我因失敗而痛苦迷惘之時,書對我説:“真正的光明並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蓋,真正的英雄並不是沒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遠不被它所左右。”

在我為一點成就而驕傲自滿之時,書對我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再創輝煌,更上一層樓”。

在我因受挫折而膽怯之時,書對我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是充滿崎嶇。不畏雷電,克服一切困難、阻礙,總有一天會見到彩虹”。

在我自卑之時,書對我説:“自卑者害怕失敗,卻永遠不會成功。殊不知,雄鷹可以比雞飛得低,但雞卻永遠飛不了雄鷹那麼高,成功的機會總會青睞於自信者”。

書伴着我已八年,兩歲那年,當我還依偎在媽媽的懷裏撒嬌時,母親講的一個個童話故事在不經意間將我帶到它的身邊,那美麗動人卻楚楚可憐的公主,英俊瀟灑有不乏紳士風度的王子,狠毒陰險的繼母,可愛的仙女,張牙舞爪的妖怪……。我被裏面的字字句句深深地吸引了,陶醉了。從此,我來到了一個別樣的世界,從童話故事,寓言故事,到十萬個為什麼,再到古今名著,我讀的書由淺至深,由淡至雅。漫步在字裏行間就像漫步在百花盛開的花園裏,我貪婪的吮吸着它的芬芳。沐浴在這種芬芳中,我健康而快樂的成長着。

書是時代的生命,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書不但陶冶我們情操,更讓我們分享了高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點點滴滴,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沒有它人類會枯萎。

讀書,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我成長的旅程中,總少不了我最好的伴侶——書,有了書在,我的精神世界充實無比。我讀書,我快樂,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