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心得体会多篇

四本书心得体会多篇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1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国小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国小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国小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国小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国小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国小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国小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国小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国小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国小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国小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国小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2

通过学习,使我们系统了解了以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我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新的领导人将驾驭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何方,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在履职伊始就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多种场合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措施,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回答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来、明天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这些治国理政方略,其中有三项重大决策最让人们感受深刻:一是他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二是党的后,党中央迅速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在全党广泛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世人注目的效果,促进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三是党的__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他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和路径方法的论述,既有斩钉截铁的决心,又有科学缜密的思路,使国内外读者不仅能看到破/解改革难题任务的艰巨繁重,也能领略到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艺术和领导方法。这些重大决策,为之后__届四中全会顺利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3

?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不能发出声音的天鹅路易斯用小号吹出了美妙动听的乐曲,成为了美国人尽皆知的“音乐家”。路易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因为这把小号是他爸爸从乐器店里偷来的,他为了还清小号的钱,他自学成才。二是因为让自己心爱的天鹅塞蕾娜能够注意到自己并且爱上自己。所以,路易斯参加了库库斯库斯夏令营做“钟点报时员”,用小号吹出起床号,熄灯号,不仅赚到了钱还得到了一枚荣誉奖章。接着他又在波士顿找到了天鹅游船的老板,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吹着小号领航。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后来他到了费城,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2点去音乐喷泉吹小号,还清了买小号的钱。命运又在此时眷顾了这只努力的天鹅,他住在费城动物园期间,一场台风把他心爱的天鹅塞蕾娜挂到了他的身边,终于了了心愿,圆了梦想。

故事里的天鹅路易斯是一只有目标就回去努力完成的天鹅,我从故事中体会到了路易斯的认真用心。而最能体现路易斯认真用心的情节就是在库库斯库斯夏令营,他起早贪黑一边做好“钟点报时员”一边关心营员,当平果·斯金纳落水时,他以最快的速度救起了平果。以他的非凡勇气和全然舍己忘生的精神救了平果·斯金纳的性命,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我想起自己平时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和路易斯比起来,他的坚持真值得我学习。这本书不仅生动有趣,还给予天鹅了人类的很多思想语言和行为,使天鹅们变得栩栩如生,通过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一生受益的道理。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4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后,我深有感触,高效课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游戏中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内涵。我曾试过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终因担心学生的成绩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明白,讲了又讲,有时学生听烦了,也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也一直为此而苦闷。

通过学习我深知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出头、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高效发展。对教师而言具体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认识上,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

“高效课堂”是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教学的协调、和谐,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提出高效课堂主要是针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回头看看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曾经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物主义”。“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综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高效吗?显然,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反复的磨练,造就了自信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进一步练好教学的基本功,学会反思和创新,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5

书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人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孩子的阅读兴趣应从家庭开始,为她营造一份浓厚的读书氛围要比给她一百本书的效果会更好。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一有时间我就和孩子在一起读读书,讨论一些书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对课外知识的增长,还培养了和孩子的感情。

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收获颇多。例如,我和孩子共读了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海伦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她感到与世隔绝,她孤独、古怪,直到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当海伦接触到了知识,她就感到了光明,她开始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并阅读了多部名著。这些知识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将受益一生。亲子阅读,给我们家长和孩子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多了交流的平台。与好书交朋友,与孩子共读好书,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让书香飘满我们的家庭。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6

当我们在明朗的教室里舒舒服服的读书时,当我们在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上课时,请读《我的第一本书》吧!它将会让你深有感触,受益终生的。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国着名作家史成汉写的,它主要记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记录了在元贞因家里穷而没钱买书时,“我”为了元贞吧一本书撕成两半,而最后却考第一名的这一段友谊故事,还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感惭愧。我想:史成汉可以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开心心地读书。那时,他们没有教科书。没有学具只能苦中找乐,特别是在上课时他带着两只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快乐的画面呀!让我忍不住握起手中的笨笔来赞美它,而现在的我们仅仅只是因为夏天太热或冬天寒冷,就连声抱怨读书累,读书难。对于我们来说,读书是十分辛苦的,没有快乐可言。记得有一次,早上起来,温度急速下降,而那时的我就一直抱怨过不停。还有一种不想去上学的冲动,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惭愧不已。

课文让我感动最深的不仅仅只是他们苦中找乐的志趣,还有乔元贞因家穷没钱供他读书,后来竟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读到这一点,我心狠狠的被触动了。元贞,多么乖巧的孩子呀!他仅仅只靠史成汉送给的半本书却考了第一名,而我们呢?现在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用交学费就能高高兴兴的到学校读书,但我们努力了吗?想起自己,以前的努力根本不算什么,比起元贞,我就好似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困难的考验。而元贞则像雨露下一颗蒸蒸日上,奋发图强的向日葵,即使得不到阳关的照耀,但它努力去争取,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不是吗?

现在想想,以前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孩子们渴望读书,但因家里贫无以致书以得。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来说,读书边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份心底的呼唤!

努力吧!现代幸福的“花朵们”,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现在拥有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感到骄傲,我们应竭尽所能,为我们,甚至为报效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吧!我想:这也许正是《我的第一本书》里元贞的那份呼唤,那份梦想,那份向往吧!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7

“哈利·波特”真好看啊!今日刚看完“魔法石”。

“魔法石”是哈利系列的第一本书,讲述了哈利的身世以及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的生活,故事曲折,扑朔迷离,情节十分吸引人。书中不时出现一点西方人的幽默,令我忍俊不禁。故事的最终竟然来了个大转折,我们一向怀疑的斯内普教授竟然是保护哈利的人,而结结巴巴、可怜兮兮的奇洛竟然才是神秘人伏地魔的帮凶!而幽默的邓布利多好像对一切都有所预见······

哈利是“命中注定”的英雄,这尤其表此刻他骑着飞天扫帚当魁地奇找球手的情节中,他驾驭飞天扫帚的本领好像是无师自通、与生俱来的。他也成功克服了对厄里斯魔镜的依靠,我们明白这是很困难的。当然,哈利本身比较乐观,在弗农姨夫家处处受欺凌的环境中心灵还能健康成长,这恐怕也是幻想小说与现实的不一样处之一吧。同时哈利还十分具有大无畏的胆量和过人的勇气,敢于应对邪恶力量,这集中体此刻他去寻找魔法石的过程中,尤其是最终和奇洛的斗智斗勇。伏地魔之所以杀不死他是因为哈利的妈妈是为了保护哈利才死的,这种深深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护身符,这是伏地魔永远都弄不明白的。也是因为这个,当奇洛这种内心充满仇恨、贪婪和野心,把灵魂出卖给伏地魔的人,一碰到身上拥有爱的印记的哈利就会身上长泡、痛苦难忍。

哈利在学校最好的朋友赫敏和罗恩也是性格不一样又各有所长的人。赫敏是学校十分有代表性的好学生,对待各门功课都很认真,逻辑思维很强,破了斯内普教授的机关。罗恩擅长下棋,破了麦格教授的棋阵。他们都在哈利寻找魔法石的过程中给予了哈利很大的帮忙!

在魔法学校的这一年,他们不仅仅收获了魔法知识,掌握了一些魔法技能,还收获的十分珍贵的友谊。不仅仅如此,他们的性格都变得更勇敢,像纳威,就像邓布利多对他的表扬:“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我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此刻到了摘抄一些喜欢句子的时刻了,真是太令人高兴了!

“对事物永远正确的称呼。对一个名称的恐惧,会强化对这个事物本身的恐惧。”

“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四本书心得体会篇8

是一篇《脆弱的幸福:关于卢梭的随笔》的读书笔记,当我回翻笔记本的时候,发现在这一笔记上还有一段来自《lens杂志》的笔记,很有意思,可一并放上。

?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逃避是一种暂停。很多人会在不同时期达到生活的临界点,他们一步也迈不动,被死死钉在那里,而这时勇敢地选择离开,对一切说滚蛋,这是好事……失去工作了,没问题,妻子要离婚,可以,一切都完蛋了,也行。再也不需要什么安全感,能顶得住生活中的一切考验,这就是自由。

以上,顺应一撮人的“时代心声”。

?脆弱的幸福》

1. 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人种种不同都源自何处呢?

案是:在前一种状态中,人是独自一人的——不是说他像亚当那样是唯一的,而是他没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人是独立的,人是孤独的,人与他的同类没有任何交流,他不需要别人,也不知道他人的存在。

相反,在社会状态,人完全由其社会属性,由其对他人的依存及其同类的交流来决定,人发现了他人的存在,感受到他人的目光:人开始注视别人并开始想让别人注视自己。人开始通过了他人的眼光看自己并开始建构一个与本身有区别的外在。人身上的一切,就如我们今天可以观察到的,都要归于他的社会性,这实际上就是所有这些不同的真实原因:

野蛮人活在他自身,社会人总是外在于自己,只能活在他人的见解当中,因此也唯有在他人的判断中才能获取自己的存在感。

是这样吗?是因为人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状态,所以不敢破坏破摔,做自己吗?想起莲池老板,他最近的微博里说:“人之所以为人,除了积累和占有外,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该发的都发完了,愿都安好。”他关掉水吧后去了山上生活,现在不知道又干嘛去了。算不算一种放弃、一种暂停呢?

说累、说“想找回真实的自己”的人那么多,能做到却鲜有。哪怕是被尊为“先生”的杨绛,也说:“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呐,最多,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外在人,不管那个喜欢是来自他人还是本我。

2.对于公共教育,他受到柏拉图的启发(他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教育学论著),希望将之完全托付给国家的执政者……“应该立法安排他们教育的内容,秩序及形式。”所有人必须一视同仁地接受这种教育:“所有依据国家宪法平等的人们都应该接受集体和同样方式的培养,并且这种教育应该囊括每个人生活的全部,包括在他们看来可能属于个人娱乐的部分:‘不允许他们各自单独随心所欲地玩耍,而是所有人都在一起,在公开的场合。’”

这种教育不只涉及到外部的举止,即行为,它还应该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因为没有什么应该与国家利益保持距离。“如果说我们应该懂得要按照人们是怎样的人来任用他们,那么最好还是使他们成为需要他们成为的那种人。最完全的权威要能洞悉人的内心深处,不仅要影响他的行为,也要同样影响他的意志。”如果教育进行顺利,学生们会学会“永远只成为社会想要他成为的那种人。”

想到太多,但我不太敢展开,试着列一下。

第一想到的自然是中国大学联考,然后是犬齿之家,然后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我们的十年浩劫。

但是我会想到这些,是因为我是民,如果我是执政者,首要考虑的应该是执行难度,因为“一旦经过了社会状态,人类就不可能回到自然状态”,因为“从未见过一朝堕落的人回归美德”,也因为“人的天性无法回溯”,当下社会有千万种问题,还有越来越多的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怎么可能再回到被完全影响“行为和意志”的状态呢?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理想的国,而是理想状态下的国。根本不可能实现。

卢梭也说:如果一个现代国家想要推出严格的公众教育,那么必将无可避免地遭到他的“公民们”的主体精神的抵抗,并且将只能以暴力强制推行,而二者也都将因之而毁灭。(还记得上一篇推送里的托尔斯泰吗?英雄所见略同)

可是又想,现在已经做不到使民蒙昧,可是,可以使人麻痹啊。用丰富的商品、欲望和类似咖啡馆一类的梦想来填充人民的思维,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意志,让他们逐利,让他们追梦,让他们夺名,让他们热闹、荣华,让他们文艺、清新,如此,就忘记了应在政治、应在“人之为人”上有所作为了。所谓乐不思蜀,还会有多少人去想其他呢?当然会滋生很多社会问题,但是于政体无伤,这是否就是:不择手段?

新瓶老酒,也是一种贯彻。

卢梭他说啊,“科学和艺术是防止人类更加堕落的屏障。”

再说lens里有这样一段话:

“大量艺术青年的涌现,是泡沫时代的产物,他们在艺术和创意产业繁荣的时机选择接受艺术教育,却在毕业后遭逢收缩的就业市场,成了艾德里安在《日本当代艺术简史(1990——2011)》一书中形容的:‘冗余的创意阶层’。他们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社畜’,只好寻找艺术零工,如在乡村举行的艺术节,就是个不错的机会。”

那说说“冗余的创意阶层”吧,有一次在川美看到一组毕业作品,叫《打包》,含义一目了然西装领带代表的绅士和旗袍代表的淑女被扁平化,成了一件商品,数件这样的“绅士”被捆绑在一起,量产的社会。

不知道是不是国家真的在潜移默化地践行这种公共教育,现实就是,一步步接近了这一个变异的“理想国”了。

就算有“个体”,也有各种手段,让ta不能在群体中发生,审查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纯洁度。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剥夺了一系列以后,再给你看大千世界的满目琳琅,这样就想不起来那一巴掌疼不疼,以及为何而挨了。我,一个支教老师,在扮演的角色,或许就是:沉默的执行者。

3.卢梭一点儿也没有低估社会及其对人的影响——恰恰相反,他在《第三论》当中致力于从社会生活,这唯一的事实当中腿短人类目前的所有特征。正是从那里诞生了理性、意识以及道德感;诞生了私有财产、不平等和奴役;以及现在所有经济生活的形式;诞生了法律、各种体制和战争;诞生了语言、技术、科学和艺术;甚至从那里诞生了我们的情感和激情,如我们实际所体验到的那样。庸俗、肮脏、势利、冷漠、欺骗,这个社会从不缺少,可是这里有真正的伟大、爱和美。

4.公共教育的成效以及由此引发的相互监督将使得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性质同质化,也因此而大大简化了公众生活问题……在理想的国家中,“如果国家的法则就像自然的法则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动摇,那么对人的依赖就会重新成为对事物的依赖。如果个体意志完全服从总体意志,就是说实施坚定不移的法律,那么所有的关系将重新统一起来——对每个人来说,别的人都和事物没什么两样,人将不必承认自己以外的其他主题,正如他也不被其他人承认为主体一样。对他来说人与事物具有同等地位,是工具或者对象,站在国家的视角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能在共和体制中融合自然状态和公民状态的所有优势。”

超级扁平的世界,不再有个体,因为个体没有意义,自然,就不会再有人问“是谁,哪来,去哪”的人生三题了,也没有人去探寻意义了。可是,“提高_素质,_水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同质化呢?将原本良莠不一的人置于同一标准下,若不“达标”,那就“努力提高”啊!

有语云:惩恶扬善。可善恶也只是一种标准啊,换一种语境,立场可能马上就会被改变,这种普世标准,只是为行为套上缰绳啊,告诉它往东不要往西,因为往西是“错的、恶的”。好比《择天记》里,杀人犯法谁都知道,可杀周通,尤其是陈长生或者王破、再或者折袖去杀,那就是人间快事了,可凭什么啊?周通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恶狗啊!如果那个朝代不流行杀人犯法,那至少杀人偿命是通行的吧?周通是杀人者,所以他应该被杀,可当他成为被杀害的那一个时,又有谁来偿命呢?冤冤相报何时了,那到了“了”的那一个,我就想问,凭什么是那一个来“了”?为什么杀人偿命到这里就要了?扯远了,回来。

“不必承认其他主体……”将人给物化成“物体、对象”只是其一,其二,人人都不再是主体,会怎样呢?会再有关注,或许说将不再关注“关注与被关注”这事,那就不会有自卑、自矜、虚荣、成见等等,很多问题,就会自行消解。

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卸载微信微博的原因吧,以为卸掉之后,有一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以为自己会专注且自制,但是贯彻不彻底,永远只可能是“理想”状态。再想想,如果真的走向了共和、共产或者完全民主,天下大同,那会怎样?世界不再有趣了。不会再有好奇心了。日光之下,再无新事了。所以现在,此刻,这多元的时代,真的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啊。

在这一篇笔记里,我没有任何坚定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