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2022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品多篇)

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一

近日,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鲜出炉。回想上一版(2011年版)课标出台的时候,正赶上我在参加教师招考,为了应付考试,我几乎把2011版的课标背诵了下来,书都快翻烂了,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容只停留在“读”的层次,至于文字背后的深意,是不明所以、一团浆糊的。前几天,刚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2011版课标的异同之处;第三遍,听取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1、在“识字与写字”板块中,增加了对汉字音、形、义及与生活、行为联系的探索,这一点变化,我认为是对应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而来的,在新教材中,除了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还专门开辟了“识字加油站”栏目,一单元开展一次集中学习;

2、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3、国小三个学段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二、“阅读与鉴赏”的变化

2022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2011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逐步推进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1、如今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2、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温教授认为,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国小是阅读的黄金期。温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国小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到了八年级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4、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结合温儒敏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就不予重视。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温儒敏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让学生有兴趣,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3、注重自由阅读。温儒敏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那就不能强来,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同时,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2022年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二

今天趁着还没有上课,看了一会《课程方案》中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体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段话非常简练,却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这里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却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为什么?因为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将我们的教育教学和时代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以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但是,这并没有抛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中的一部分。《课程方案》只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且这十二个字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被创造性地提出。这不仅是对原有思想的延伸,也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生活学习的思想武器。

所以,我们在新时代就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而开展教育教学。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社会的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去年重新修订,再次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为国家法律规范。这一版教育方针中虽然已经省去了“立德树人”,但是“立德树人”却已经深深地内化在教育方针之内。在教育方针之内教育的价值性已经很明显——教育是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或者是方法也很明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产与生活,必须坚持教育教学是生活的集中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只培养两类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两类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同志,也都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没有双标,也没有两面。这就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几天有两条新闻:一条很热——国中不再分流;一条很温——幼小衔接。国中分不分流,肯定分,这是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所选择出现的一条适合现在家国发展的,所以这种变化不会特别“明显”。另一条消息幼小衔接,有很多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让幼儿园学习国小的内容。这是不对的,幼小衔接是一种生活的向往,学习能力的提升,个人习惯的培养,绝对不是将下一学段的内容在上一学段开始教学。

现在有很多学校,就在本学段已经开始了下学段的学习,还有一些区域将学段打乱,让六年级和七八年级在一起,造成了八年级的“无法无天”。学段的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比方说“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关系也有相互的依存。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到底是什么呢?“立德”就是立大志,也是树立价值观。还有同向同德的立场观念,通过正向引导感化人、激励人、启发人。“树人”,是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但是在“树人”上有一点,那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有一个时间的要求。

“立德树人”时间段很难有效果,所以,在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中将我时间划定为九年。在具体的时间内,每一学科的具体新授课时间也进行了详细地规定。每学年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为35周,复习时间为两周,另外两周为机动时间。这样的划分就是,为了防止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出现大量的复习时间,而影响孩子们的终身发展。

有人说《新课程标准》是药理,不是实际的药剂。那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一定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药理了。但是我们要明确一点,药剂是要符合药理的,同时也是要符合学生的。在实事求是的观照中进行“君臣佐使”的搭配,但是绝对不能因为一时的治疗,而将药物进行随意的调换,或者将某一味药去除,再把其中的一味药物的量巨大化。这就不再是符合中国人体质的中医治疗,而变成了“病毒与抗菌”的西医疗法。这样的更换不仅仅将药剂变化了,也将药理扭曲了。

“立德树人”只一个较为宏大的目标,需要具体的操作实现。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就是具体的营养成分。哪一门课程都不能少,哪一门学科都不能断。国小的“科学”学科学不好,国中的物理化学生物需要重新引起兴趣。国小阶段过于提高数学或英语,乃至于是抬高数学或英语学科的占比,一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必然会造成营养不良。义教阶段的学习是完全不能等同于高中阶段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励志性的教学方法能否在义教阶段完全使用也有待商榷。

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上个世纪被提出来,到现在经过全国各地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方说现在的“创新”就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们教育不能推辞的一项任务。

以人民为中心。那就是应该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人民不满意,这也是失败的教育。人民不等同于老百姓。老百姓和人民是有交集的,也有不同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人民满意,还要继续培养人民。因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也体现了中国教育对中国人民的负责。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的教育要实事求是,就应该扎根中国大地。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发展、家庭发展出发,办中国人满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既要协调发展,又要有先锋队;既要均衡发展,又要有一部分开拓者。中国的教育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能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教育对中国老百姓的承诺,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更是中国教育的未来。我们的教育既要有共性的基础,又要有个性的发展。既要让人民、老百姓满意,又要让我们的国家可以持续地、高质量地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现在教育的发展,在某些地方出现过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但是中教育的德育一定是这所学校最鲜明的旗帜。有很多人反感衡水中学,但是你可知道衡水中学的五育并举的大德育观念。衡中学生远足80华里,每年坚持,这就是一种德育;还有为1500名衡中师生这样为宿管送别。

衡中的德育也是可圈可点。

德育是一所学校最鲜明的旗帜,更是一所学校文化氛围的体现。没有德育,这所学校的教育就是堪忧的。

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是我们学校在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性质的表达,这不是梯队形式,是一种并重的教育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共性基础之上个性张扬。

有很多人在问,教育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

我想教育一定是反映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特点的。就像我们一代人的名字一样,留在我们的身上留下最为明显的痕迹。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定是爱国主义,或者说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更加明显。世界的动荡,社会的集聚发展,不安定因素的抬头等等,需要我们能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观念,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一个“主心骨”。我想国家的立场观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场观点。以俄乌战争为例。国内有人说俄罗斯是正确的,也有人说乌克兰是合法的,但是我们到底要站在什么立场上呢?相信自己的祖国。这也就像2001年王伟坠机事件一样,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有人会牺牲,但是绝对不能让牺牲变成无效的死亡,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爱国色彩和宣传作用。这个时代的教育特征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一篇章核心素养又一次被体现出来,而且是最直接的表明。我们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在,2014年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行动就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延伸。我们要引导学生有哪些“德”,成为什么“人”?教育部用学生核心素养回答了这一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又一次升级;是我们教育培养的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必需性需求;将发展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终身过程,可教可学,并在家庭和学校的综合性培养下不断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就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当中包含着18个小点,这18个小点更为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我们教育培养的孩子是为了孩子个人,也是为了家庭发展,还有社会竞争,也有国家需要。这些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家国需求。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说爱国、创新等、我们的孩子要想在未来社会上成为“弄潮儿”那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一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生理想。孩子们的理想必须与国家同向同德。

现在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好理解的。比如说郎朗和潘石屹。郎朗向英国捐赠了一百多架钢琴,此外,郎朗还将为这些学校的教师提供音乐培训和音乐课程,并尽一切努力提高英国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学水平。他的理由是英国的钢琴课开设不全等。就这个事实而言,我认为郎朗的理由和行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对价值观念的深切关注。

最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社会主义为发展服务,为人民幸福服务,为党和国家的需求服务,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三

4月21日,国家教育部召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闻发布会。随着此次会议的召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

新课标的发布,距离现在已将近三个月了,因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系统性地去研读过。对它的认识只来源于各位前辈们的只言片语,只是知道有改变,但改变在哪儿,改变的目的意义何在?这些都不得而知。

七月初,在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杨花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工作站的小伙伴们认真研读了新课标的内容。7月11日晚,杨花老师又做了《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方向——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微讲座。通过自己研读及杨花老师的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深入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语文课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与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树立文化自信。

二、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六大学语文学习任务群。

三个层面,六大任务群,各有侧重,层层提升,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是研究的进步,是实践的进步。

现就以上两方面的粗浅认识,我谈一谈今后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些设想。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紧跟时代步伐和要求,拥有“四新”,即: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新视野,做到“五力”,即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研究力和执行力。

二、以落实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靠老师课堂上下功夫,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要靠老师引导,把课堂积累延伸至课外实践,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以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长,在生长之外绝无目的。”基于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实施教学,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生长”。

四、以终身学习为途径,适应时代步伐和要求。

“学然后知不足。”新课标时代下的我们,是新课标的研究者,也是新课标的践行者。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适应新课标,才能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标。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研以致远,笃行不倦。希望我们在学研的途中,一路生花。

2022年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四

我想从今天开始阅读一系列的课程标准。今天先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始。

前几天,轰轰烈烈的“新课标”终于出现了,我也是很快地发给我的好友还有我的同事。我先打印了《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其它的课程标准的前三十页。

前几天也是想着写一写,但是还是懒了,现在拿起来下定决心,每天看一点,写一些心得。

什么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什么是“培根铸魂”呢?我想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根本性的培养。培养什么?培养孩子们的根基——价值观念、身体素养、情感信念、道德理想等。

“培”和“铸”本就是两个动词,而且这两个动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具有力量性的措施。所以“培根铸魂”是具有倾向性的。

其次才是“启智增慧”。那什么是“启智增慧”呢?“智慧”一是指聪明才智,二是指生命个体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智慧,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

我们常听到的“般若”一词便是智慧。智慧与智力不同,智慧表达的是智力器官的综合终极功能,与”形而上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智力则谓”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所以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侧重智力的教育,而非智慧。那么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学应该怎么做。我在智慧和智力上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智慧是对综合素养的培训,智力是对习题能力的提升。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的解释可能有一些断章取义,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道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出现,表面上是哲学,这种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的统帅。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出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信仰。我们的孩子不应该信仰马克思吗?不用改信仰共产党吗?

“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句话应该体现着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中国和中华民族有区分吗?我们日常表达的中国就是中华民族。在严格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没有政权限制的含义,无关朝代,政权,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政权界定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还应该将我们的国家文化传递出去。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国家是什么立场我们就是什么立场。

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是什么?我想最简单的就是国家政策。我们教育应该是一个播种机,我们应该向孩子们播撒党的光辉与国家的光芒。

其实在这里面我们应该理解出来,这几个体现中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是在最后。我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先将民族的传递给孩子们,再传递其它。

在前言的第二段,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什么,我想还是前面的一句话——国家立场——国家的思想和国家的法度。

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一句,应该是因为矛盾的转变,我们现在的矛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好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修订呢?不只是时间节点的问题还有社会现状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

我一直在猜测课标的升级是为什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2022年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核心素养不是固定在某一学段的知识能力,而是长期的、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素养,马教授聚焦核心素养,详细解读了新课标,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内容结构化,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三个特征。在讲解一致性时提到了不论是整数相加、小数相加还是分数相加,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整数、小数、分数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也是一致的,都是数字+计数单位进行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打通数集的关联,把握数的一致性,对学生形成数感和发展符号意识大有裨益。

2022年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在马教授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课程目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三会”作为长远目标统领大局,从“四基,四能,情感态度观”三方面诠释总目标,而学段目标是对这三方面的分解,并且在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而“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地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重视数学结果形成过程的,在教学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题结构化整合,其结构化特征是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并且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中都能看到主题结构化的例子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