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席慕蓉《文学中的隐性价值》有感

【概述】

读席慕蓉《文学中的隐性价值》有感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本站的会员“精英的存在”为你整理了这篇读席慕蓉《文学中的隐性价值》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我们都有文学的潜质——读席慕蓉《文学中的隐性价值》有感

席慕蓉老师在南开大学的讲演《文学中的隐性价值》,主题鲜明、联系当下、放眼未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她融汇古今的博学广闻、娓娓不倦的担当态度、思乡忧国的赤子情怀。

她首先讲述自己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由于从国小到国中一直是“转学生”,被称为“陌生人”,孤独与寂寞能与何人说?直到八年级时一位老师送她一本日记本,“我开始拿起笔来将心中的寂寞写在本上,才真正交到我一辈子的第一位朋友,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朋友。”

我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没有烦恼、自由快乐。那时的我调皮多动,无所不能,上房揭瓦端鸟窝、进山爬树摘橡蛋、下河捉鱼筐摸虾、嚼麦取筋粘知了、设置圈套罩麻雀……真是没有闲着的时候,有时候到了吃饭的点儿也不回家,为此也没少挨父母的打骂。到了国中我的性格却陡然变得内向,说话脸红,也不愿出门打闹了,引用班主任的表扬语说是“老练”,也许这就是青春期的转变,或者说是基因的隐性作用吧。我自读书开始就非常喜欢文科,语文成绩一直位居年段前茅,特别是文言文背诵是我的强项,高二文理分科,我毅然选择了文科班。

我的“孤独与寂寞”来得晚些,准确地说是大学联考落榜至当兵后的两三年时间。坦率地说,由于青春期的懵懂,我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曾一度陷入单相思的苦恼之中,成绩直线下降。大学联考落榜对我打击很大,但我的梦想没有破灭,我暗地里发誓,一定要珍惜好难得的军旅生涯,于是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洛泊生。心灵的创伤、环境的改变、家人的厚望、严格的管理、训练的单调、青春的萌动……整个人被无形的压力包裹着无法释怀。好在读国中时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于是每天训练之余,通过写日记来排遣内心的寂寞,也喜欢看席慕蓉、汪国真等文人的诗作,有时也心血来潮写上几首,也不讲究什么体律了,倒是写成了厚厚的一本诗,《心中的女孩》被收录于湖北一家诗社主编的情爱诗集当中。

“文学的隐性价值”不可估量。许多战友相互传看我的原创诗,在师医院卫生员训练基地学习期间,竟然有一名女战友偷偷给我送来字条,表达爱慕之情。因部队纪律严明,男女兵之间谈恋爱绝对是红线,加上一心忙着准备考军校,所以那段青葱的、纯洁的战友情,没有什么发展,更不会有什么结果,我平静的心海只是被激起了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已。

在90年代初的军营里,如我一样热衷于文学的人不是很多。

当周末战友们沉浸于打扑克、唱卡拉OK、外出购物时,我则沉溺于文学的滋养之中。从新兵时津贴费每月只有27元,到军校学员时90元,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开支外,我把钱都用于了买书,考上军校时因行礼超重,忍痛割爱把一大堆书送给了战友,至今都非常怀念那些帮我指点迷津、伴我健康成长、催我积极奋进的“挚友”。

96年在南京读军校期间,我对写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当时没有电脑可以编辑,往往写一篇散文要反复抄写几遍,散文《卖茶蛋的老太》在军区《人民前线》发表后,我对“爬格子”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信心。闲暇之余,读书、练字成了我多年不变的习惯。还记得在军校时,每逢周末别人去逛街,我则来到鱼塘边,吸收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暖暖的太阳、聆听着小鸟欢快的歌唱,坐在湖边的石头上,读着徐志摩、林语堂、郁达夫、李敖的美文,心静如平湖、思绪伴高云。读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林语堂的《人生的归宿》、梁遇春的《春雨》、徐志摩的《落叶》、郁达夫的《归航》,从简短的书信到篇幅较长的自传,字里行间总能让人看到作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性情,让我受益匪浅。

“我以我笔写当下”。不论是部队组织看一场电影,还是官兵身上发生的感人事情,抑或是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坚持以评论、随笔或诗歌的形式练笔。2004年6月我在旅宣传科当干事期间,参与了一等功臣曾德启先进事迹挖掘工作,并根据他勇斗歹徒的事迹创作了散文诗《绿叶的奉献》,国庆文艺晚会期间,我和科里的女同事一起朗诵,英雄本人和不少官兵当时都流下了热泪;“5.12”大地震期间,我在炮兵指挥学院参加中级干部培训,白天课程紧,晚上进行写作,散文诗《敬礼!最可爱的人》、《一的组合》等在全军政工网、校报刊登。

在部队当干部时,同龄人之中我提拔得相对比较快,除了实干之外,还沾了有点文学功底的光,这也算是文学的隐性价值吧。我的第一学历并不高,但学习的危机感和自律性一直较高。我始终认为,作为带兵人尤其是当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吹拉弹唱、能写会画都必须有“两把刷子”,干起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所以我认真系统学习了哲学、法律、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正因如此,我才成为官兵们认可的会授课、擅谈心、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叶嘉莹是席慕蓉一直尊崇的恩师,在台湾白色恐怖的年代,丈夫坐牢家里被抄,辅仁上大学时的8个大笔记本躲过一劫,“他们是翻过,但是他们看都是诗句,没有价值,就放过了。对他们没有价值的东西,对我是宇宙的唯一。”部队转业托运行礼回老家时,我的书籍、学习笔记、剪贴本足足有四五箱,就说剪贴本吧,我坚持了二十多年,包罗新闻写作、佳作欣赏、为人处世、中国文化、政工研究、曲子闻道、个人作品集诸类,分门别类、大大小小,8K纸张大的就有十余本。它们都是我一张一张剪出来的、一滴一滴胶水粘起来的,每一本都凝聚着我的心血,每一次品阅,像与无言的智者进行心灵间的对话,让我怎能舍得抛弃它们于他乡!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笔隐性的财富,是它们无欲无求、不离不弃地陪伴我度过二十余载;是它们在我孤寂、彷徨的时候,让我在“文化苦旅”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微光”;是它们帮助我搭起攀岩之梯,给予我精神的给养和力量。

席慕蓉说,“把文学对人的影响,让人对世界的态度,作为一个民族的支撑,其实这应该就是文学。”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一路上有智者指点迷津。在高承柱、牟进军、焦红军等良师益友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先后加入区、市作协和省散文学会。我注重文学方面的系统学习,更加珍惜作协组织的活动,每一次采风、笔会、调研,都是我写作的“源头活水”。感谢烟台日报、烟台晚报、胶东在线网、牟平政务网、文明网、《昆嵛》文学的编辑老师们,为我搭起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连心桥”。先后发表《成功属于坚韧者》、《碧海丝路观后感》、《回眸2013》、《童年没有奥特曼》、《感恩家风》、《沁水游记》、《印象养马岛》、《母爱》等散文和诗歌百余篇;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以来,战“疫”诗歌《三部曲》、《以笔为枪,助力战“疫”》、《致白衣战士》《战疫中》、《隔离点上的一盏明灯》等诗歌、人物通讯,在共产党员网、烟台晚报、烟台大小新闻、胶东文学微刊发表,其中,战“疫”诗歌《三部曲》单篇点击量均突破二十万次。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不经意间我也“装饰了别人的梦境”。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童年在广东、五年国小在香港、八年级到了台湾、青春期在比利时,一生辗转流离。

因此,她说“我没有故乡。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你要生在那里,或者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家庭要一直都在那里,就算你在故乡住了9年,住了19年,住了29年,虽然你离开了那里,但只要你父亲、你母亲还住在那里,就是你的故乡。”

与席慕蓉等一批批海外游子相比,我是幸福的,因为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也没有颠沛流离的恐慌,我有自己真实的故乡;与现在以城为家的孩子们相比,我也是庆幸的,因为我的家乡、故乡、故居始终在同一个地方;更值得幸福的是家乡还有一个牵挂我、守望我的老娘。现在的孩子们作文中描写“故乡”、“乡愁”的内容不多了,因为他们没有故乡,何以想象?何来乡愁?

而立之年,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立家,有段稳定的感情,身边有个相依相恋的她;立业,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在工作中尽情发挥,有明确的努力方面或者奋斗目标;立身,有个健康的身体,记得锻炼,这是本钱,革命的本钱,以及你照顾妻儿父母的本钱;立性,树立个人品牌,给自己定位,自己是谦逊的、睿智的、强势的,还是儒雅的、豁达的、随和的;立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在兴趣上有所发展。我最喜欢的座右铭是,“生命因劳苦而芬芳,因战斗而神采,因忘我而发光”。我坚信“精诚所至”,定能“金石为开”。人生在世不经“委曲”之苦,何来“求全”之乐?

“人生的道路虽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家柳青的这段话一度是我给官兵们上课时经常引用的,2012年初,我也遵循这句名言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转折——转业回老家牟平。有许多战友不解,家属户口在厦门多年,转业进厦门那是很多干部的梦想与追求,副团转业进厦门工作月薪过万,还能分到一套价值不菲的经济实用房,回老家图个啥?

我的态度毅然决然,在转业安置意向中填写了“山东牟平”。理由很简单,我们一家人都不适应南方的潮湿、炎热与饮食,我更觉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拥挤嘈杂的大都市,不是我想要的真实生活,我喜欢牟平这座潜力无穷的千年古城,我日夜思念生我养我的爹娘,无时无刻都想回到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故乡——上潘家庄。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划上了圆满了句号,亏欠家人情感的债无法偿还,我能做到的唯有尽量减少内心的不安。人到中年,对故乡的牵挂与日俱增,我经常跟爱人谈论,等退休后就回老家住着,养几只鸡、种点蔬菜,过隐士般的生活。

“文学不是小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说,“今天,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都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文学书写人民的历史、表达人民的心声,触摸时代的脉搏、传递美好的信念,凝聚民族的力量、展示文化的方向,这些基本准则不会过时,需要我们传承。”文学当“为民”而作。近年来,昆嵛作家群不断发展壮大,一群志趣相投的“追梦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凝聚着中华民族知识群落中的共识,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心理与价值取向,畅所欲言、以和为贵、以诚为美,七位一体推荐文学爱好者,把《昆嵛》办成了地地道道的民众的文学。

让更多的人了解《昆嵛》、知道文学的价值,这是牟平文联正在做的事情,也是昆嵛作家群全体同仁要做的事情,作为胶东昆嵛作家群中的一员,我们都应秉承《昆嵛》倡导的“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体现社会正能量”原则,担负起“民族支撑”的重任,为“蓝色牟平”抒怀,为“幸福牟平”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