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一、二课复习提纲

必修1一、二课复习提纲

必修1 一、二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低下。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三、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

1.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

1.奴隶社会的生产力: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五、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2)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的奴役。(3)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1)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3)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做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实质: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但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

(2)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1.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2.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2.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1)亮点: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2)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资本道路走不通的原因:①由基本国情决定。②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③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3.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

(1)两个步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2)相互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起止时间和标志事件

①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胜利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重大意义:第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过程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传播: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③28年的浴血奋战: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道路:

(1)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2)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1949—1956: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起始时间及标志事件

从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4.过渡时期的重大意义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1957—1978: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

(1)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三、对新中国成立初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客观评价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一个肯定:探索过程虽然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