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力促农业农村工作在新的起点实现大的跨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兴产业、富农民、增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类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规划建设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10万亩、土豆种植基地5万亩、经济林基地19万亩、万只肉鸭养殖基地30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24处,其中蔬菜批发市场12处、电子交易市场1处。按照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每个龙头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信贷支持、实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强了金鹏食品、禾丰牧业、圣地源牧业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带动发展种养殖基地32万亩,连接农户8万户。

(二)富民强市产业培植大见成效。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实施,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全面建立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达到46家,其中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企业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8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11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1.8万个。培植了华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业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友和菌业公司投资1.2亿建成的金针菇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达到了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我市被纳入山东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2011年的项目实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三)品牌农业建设规范完善。按照现代农业、高端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扩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投资300余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了57个质量检测站。2011年整合农业、质监、疾控等检测资源,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挂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牌子。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处、绿色标准化示范区14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9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3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登记注册经济合作组织415个,辐射农户8万户,带动种植面积46.3万亩、畜禽养殖792万头只、水产养殖7600亩。围绕加快农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农民有序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共有596个村、3.97万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14.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31%,流转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家一户间零星流转,转变为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规模流转。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实施了花生良种快繁及高产栽培、秸秆高效产沼气、食用菌高效种植、农产品绿色防控等一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科研项目,其中11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个科技项目取得国家专利,7项技术获得济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与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由于受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并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布局零散、没有规模优势、缺乏区域特色,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各镇街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问题,各镇街主导产业基本相似,多是粮油、瓜菜、果品等大众化产品。种养殖品种不优、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加工能力不足,龙头带动乏力。中小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行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数不多,龙头企业在拉动行业发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影响力较弱,大型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市场开拓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且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管理不先进、产品吞吐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信息化的要求极不相称。品牌意识、商标意识淡薄,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一些在本地市场受欢迎的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不了高端市场、卖不上好价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总体数量、发展规模,还是规范程度、组织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坚持把培育高产高效循环型农业作为工作基础,把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把打响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有效载体,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打造鲁南农业新高地。

(一)良种+良法+科技化保障,打造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保障粮油、果蔬、蛋肉等农产品供应是安民立命的根本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市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按照稳粮油、强畜牧、优林果、重特色的原则,在邹东重点扩张优质大花生和鲜食地瓜种植,在邹西重点发展智能化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在东南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土豆、黄姜种植,在西南片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在城市近效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瓜菜种植,力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水平。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两年高标准发展经济林示范园5万亩,加速石墙薄皮核桃、香城长红枣、金山大樱桃、峄山桃园等林果示范园建设,促进传统林果生产向高档果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转变。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依托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站,重点加强与农科院以及农业大专院校的深度技术合作,积极实验并应用防灾能力强、增产空间大、产品品质优的农业新品种。继续发扬农业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农业科研课题,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大新农机、新农艺的研发、改进和推广力度,农业机械重点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倾斜,有效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增强科技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农技人员一线工作法、1/2基地工作法和现场考核制度,科技干部和农技人员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在镇街和农业基地上班,靠上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邹东山区组建抗旱服务队和森林抚育队,加强林木管护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在邹西粮食主产区组建机务服务队,集中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小麦玉米集中收获作业,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二)龙头+基地+标准化生产,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延长农业发展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实现这一内容的必要条件则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对禾丰牧业、友和菌业、玉晰面粉、金鹏食品、十八趟工贸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对外联合协作,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促使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增量提质,增强行业辐射带动能力,并形成食用菌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粮油加工、林木果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引导中小型农业企业退村进园,提高农产品加工集聚能力。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销等各环节,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参与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配套、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规模龙头企业,以龙头的“昂起”带动产业的“掘起”。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扩张。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建好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种养殖空间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和标准档次,促进零星基地向十万亩大型基地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核桃、大枣、肉鸭等十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用足用活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在邹东山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邹西平原重点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扩张牛蒡、苗圃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扶持金瑞肉牛、圣地源牧业、呱呱鸭等重点畜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高标准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链物流体系,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走绿色路线、做品质农业、打品牌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绿色、有机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养加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扩大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严格执行农药经营备案及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有计划地在产业基地、农业企业、贸易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站或产品质量化验室,并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联网,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全过程管理,加快形成“三位一体”的无缝隙检测网络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让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四是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培植。立足“食用菌之都”品牌优势,依托省政府果菜产业振兴食用菌项目,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集盛食品、友和菌业、普泰贝尔、绿山园科技等企业,尽快成长为不同食用菌种类生产加工的行业龙头,抢占国内食用菌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精细化、系列化开发食用菌产品,支持集盛食品与美国施尔丰公司联合建设国际先进的菌种厂,加速“食用菌农业”向“食用菌工业”转变。

(三)品牌+市场+一体化营销,打造品牌农业。农业效益提升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开拓,并通过“两驾马车”的拉动,加速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一是打响**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名牌,开展品质认证,并通过质量保证和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地方品牌、原产地品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真正以过硬的品质开辟市场、以良好的口碑树立品牌。严格品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巩固并扩大农业品牌的含金量和美誉度。二是多渠道做好农产品推介。按照有形无形市场同开发、国内国际市场齐开拓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对外推介活动,适时在我市农产品已经进驻的济南、青岛、沈阳、上海、深圳等城市召开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与星级宾馆、大型超市的产销对接,更多地开办**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专柜,巩固扩大**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坚持把大宗农产品集中配送作为巩固和开拓大中城市城乡市场的重要举措,在进一步完善沃尔玛超市、银座购物超市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连锁加盟、超市快运、订单生产、冷链物流等多种经营形式,将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到东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城乡市场,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积极开辟国外市场,扩大食用菌、出口大花生、牛蒡、板材等优势农产品的海外销售份额。依托圣地物华电子交易中心,发散式开展农产品电子贸易业务,切实把**打造成为“买全国、卖世界”的农产品网络集散中心。三是突出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层流通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合作型、包装销售型、中介服务型经济合作组织,有效架起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提升对外营销组织化水平,带动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生产贷款和信息技术服务、赊购种苗、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生产与市场开拓两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问题。

(四)机制+政策+社会化服务,打造潜质农业。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强支撑、多功能、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提高林地产权变现能力,引导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好水权制度改革,倡树有偿用水、节约用水、以水养水的发展理念,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制约。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承包大户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开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为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二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制订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从财政、信贷、科技、用地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实行重点农业项目推进包保责任制,对龙头企业新上、扩建的项目,在水、电、路、讯、地、立项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业大户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为基层补充更新新型实用人才,继续做好人才下乡、科教支农等工作,通过定向培训、重点帮促、村支部书记到高校学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基层干部和乡土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区域影响力加快建设一批省内知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注重抓好农业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养成,努力造就一支懂政策、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农业管理干部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注重科技、善于管理、勇于开拓、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