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多篇)

第一篇: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精选多篇)

各位领导:

在年根岁尾,我区各项工作走向冲刺阶段,并着手制定明年大盘子的时候,耿书记带领市政府的其他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得失和安排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能够给予及时地指导作用,我代表榆次区四套班子对耿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从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在指导今年的经济工作中转变了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城市工作为重心,转向城乡并重,并突出农村。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围绕农民增收这篇文章,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增加投入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在机制上创新

投入是增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榆次是个“吃饭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单靠财政,那只是杯水车薪,如何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成为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投入这个主要环节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采取“财政引导、政策调动、农民为主、大户牵头、引资上项、股份经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搞活了四方面的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我区“吃饭财政”的困难显现越发突出,由于中央不断出台调资政策,加大了一块支出,各条条单位要求财政在一些经费的支出上逐年递增又挤了一块,有些政策因素减少了行政收费,增大了财政支出,又有了一块,象教育系统实行一费制,公务经费完全由财政负担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困难下,我区为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足额到位,做到了四不,即“不挤、不占、不少、不挪”。“不挤”,象今年的支农支出我们预算安排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85%,目前已全部到位;“不占”,所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随便占用,象粮食直补资金,我们按照严格核定的实际面积不差分毫,100%直补到位;“不少”象科技研发管理费用,就是以前说的科技三项费用,按要求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1%。榆次的财政收支能持平已经够吃力了,但给这块的预算安排就达到132万元,占到财政收入1.19%,并全部足额到位;“不挪”,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项目专款,包括饮水工程、节水灌溉、综合开发、道路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总额为556万元,已到位556万元,仅此一项比上年增长48.66%。由于做到上述四点,使我区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上年增长了13.3%,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加11.8%,达到7835万元。

二是落实政策投入机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一”,即:落实了一项政策,就是“粮食直补”政策。通过摸底造册登记,经督查和两次公示后,核实小麦面积2.09万亩,玉米面积30.45万亩,发放粮补资金211.15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1%;深化了一项改革,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在去年“四取消、一调整、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税再减少1.5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4元;健全了一个制度,就是“一事一议”制度。象东阳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试点之一,除上级拨款资金外,村级也需配套资金100万元,东阳镇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的。100万元中其中50万元通过筹工消化,剩余25万元现金已全部到位,25万元随工程进度以物折资逐步到位;突出了一个主体,农民投入始终是农业农村投入的主体。据调查统计,全区2014年农民自主投入蔬菜粮食种植、红枣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的农业资金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三是引深“三资”投入机制。就是争取上级资金,吸纳国外资金,引入大户资金。在争取上级资金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对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农村饮水等方面投资的机遇,减轻农民在资金投入上的分担比例,仅近2年就引进国家及省级水利项目46个,如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淤积坝建设工程、水保治理工程等,共计总投资约6800万元。“863”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我区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从2014年起至2014年四年建设期,建设规模10万亩,主要是以高标准灌溉为主的节水工程,涉及张庆、郭家堡、修文等三个乡镇的44个村。今年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在吸纳国外资金上,我们主要抓了三大项目。第一是世行贷款发展养牛项目。该项目从2014年实施,到目前项目建设提供报帐已完成,共发放贷款891万元,涉及7乡镇28个村,直接受益农户469户。第二是日元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1719.9万元,其中贷款1228.4万元,政府配套245.8万元,以劳抵资245.7万元,现已发放贷款349.4万元,发展大户70户,完成面积4355.7公顷,占到总任务的95.6%。第三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我区什贴镇6个村,面积20148亩,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其中德国投资62万元,通过项目的开展,使我区农民学到了参与式的高效集约管理方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在引入大户资金上,我们根据我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出了“三结合”模式,即:开发与生态相结合。象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什贴镇李坊村一片生态较好的山坡,进行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已经具备观赏旅游的框架;开发与治河相结合。东赵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始大规模潇河治理,筑坝10公里,加宽取直河道,工程竣工后可使潇河岸3000亩旱地变水浇地。该工程采取边建设边开发的办法,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河沙开发的利润。开发与治荒相结合。象我区的红枣开发大户就达到180余户,开发面积16万亩,占到全区红枣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是搞活股份投入机制。今年我们在修文镇、张庆乡、东阳镇的部分村开展了小型水利资产的置换,进行了水井的承包和购买。东阳镇下丁里村350户农民集资54万元,打井18眼,保证了全村2964亩的地浇水。象什贴镇的雨水集蓄工程,坚持了井随地有,国补建设,谁出地,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除国家予以资金补助外,其余部分由农民以土地、配套提水设备等入股。建成后,集蓄设施全部归农民个户管理,使用20年。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促进了农建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的同步发展。

二、把推进“三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线,在重点上突破

从现阶段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三化”抓了三点,有效地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榆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就是要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适应当前市场准入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

1、扭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按照晋中市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共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梁),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27万亩,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值4.75亿元,平均亩产量3519公斤,比全区蔬菜平均亩产量高出2.9%,平均亩产值1759元,比全区蔬菜平均产值高出7.9%。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5600头,比去年增长30.6%;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3.5万亩,比去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全区玉米总产量达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2、构建产业化基地,状大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201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含马铃薯、瓜类),其中占用耕地22.6万亩,复播面积11.4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421公斤,商品率85%以上,其中省外销量7.5亿公斤,较上年增长5.6%;全区蔬菜销售收入6.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仅此一项,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53元,较上年增长155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44.4%。

红枣产业——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榆次种植红枣有千年历史,现红枣开发面积已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北起乌金山镇、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为全面提高枣园的生产效率,今年我区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的枣园发展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提供有机肥、叶面肥)、一座保鲜库(拉长销售期)、一座烤房(处理裂果)。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增效十分明显。为此,晋中市为我区的四个红枣园挂了示范园牌子,榆次又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省里还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2014年全区红枣产量达到2014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进入盛果期,全区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可增加到460元。

畜牧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区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已达到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2014年全区肉蛋奶综合产量将达到3.8万吨,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为农民提供总收入3.25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516元,比去年净增48元。增收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价格因素增长34.6元,增产因素增长5.8元,新技术推广因素增长7.6元。

粮食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由于宣传到位,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及我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得力,从而一举遏制了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局势,今年粮食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去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1.55亿公斤,比去年增长6000公斤。预计今年粮棉油生产总收入可达1.9万元,比去年增长6315.35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95元,比上年净增198元。

另外,果树产业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有较好的收成,总产量达到1.0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38元,比去年净增97元。

3、拉长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抓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全区初具规模的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发放营销“绿卡”500余张。第二,抓营销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农户达到4000余户,销售的蔬菜占到榆次蔬菜生产总量的60%。其中以王二只、赵四清为首的年销菜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15户。第三,农业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这是城乡统筹发育最好的市场体系。普家乐农村服务项目,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位一体”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现已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第四,在继续完善东阳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什贴葵花籽集散地专业市场也已经投入运营。同时,华北最大的“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总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即将开工建设。

4、提升产业化级次,狠抓标准化建设。今年我们又对4个项目16个产品进行了申报认证,其中绿色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5个。全区蔬菜新增认证面积7万亩,认证品种达到15个;特别是东阳镇在已认证1.6万亩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今年把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魏榆”、“串串红”为主的品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也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水果认证工作也有所突破,黄金梨、新红星苹果有2个产品申报认证;红枣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中昌基地的梨枣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认证面积300亩,另外,还新注册了“宁早”、“老树”2个红枣专用商标,标志着我区红枣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同时为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第一是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扶贫移民工程涉及全区6个乡镇38个村,1393户4553人,采取地理位置上就近联片,经济发展上强弱结合的办法,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调大了一些农村集镇的村组规模,优化了边远山区有限的资源配置。第二是在集镇建设上,与特色产业一同规划,齐步发展。东阳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是国家小城镇经济建设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该镇在集镇建设中坚持以旅游产业带动集镇建设,以生产观光农业促进集镇建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东阳镇的东清路商业街,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路两侧共建设134幢商住楼,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是全省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另外,常家庄园的修复运营,使东阳镇的旅游业由一张白纸到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东阳镇的集镇建设带动了鸣谦、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七个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乡镇也先后被列入了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

城镇化的推进,使二、三产业的发展由分散到集聚,并产生互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为此,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和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物业保安、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56人,超额完成任务的15.6%,其中有60%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无锡、深圳、太原等地就业,就业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就业稳定率达到95%以上。

据调查,我区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2.9万个,其中18—45岁的10万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为6万个,剩余劳动力即需转移劳动力5.6万个。2014年全区累计转移劳动力总数达到4.2万个,占总需求的75%,比上年增长21.7%。从我区2014年农民现金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26.6%。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其中,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为649元。

(三)新型工业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落脚点

加快工业化能够为农业提供广阔市场,推动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我们搞的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8个村,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妥善安置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制定了两条措施,第一条是产业转移,一方面,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建设投产后,将新增近两万个就业岗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着手制订了培训计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15万元,对101名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安置846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到一期工程所涉及4个村总劳动力的40%。另一方面,我们在园区内规划了若干生活服务区,为农民提供非常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向餐饮、娱乐、购物、运输等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条是产业带动,我们结合榆次区的产业特点,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象白象快速面8条生产线投产后,年消化面粉就达12万吨。可以预料,随着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我区农村工业化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在推广上出新

新形式培训,造就农业专家。面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我们全面实施创新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租赁农民承包地、参与农民土地入股和技术承包等方式,建立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示范园为“田间课堂”,通过现场参观,使解决问题有针对性,不再是“黑板上种田”,农技推广效率大大提高。技术部门还根据各自的业务经常深入乡村进行季节性实地指导,现场培训,印发一些实用技术的“明白纸”,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逐步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和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这个目标,造就了一批不走的农业科技专家。什贴李坊村农民从未搞过温室大棚,今年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利用集雨旱井建温室50套。蔬菜中心在技术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了一名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驻该村,从温室的规划设计到种植品种、育苗及苗期管理等一系列均进行全方面指导。目前,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估计亩均效益在万元以上,并为全区及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同时,我区还继续开展了“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发放光盘25类150盘。共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培训人数29.8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修文、乌金山等乡镇还组织外出学习,更新观念,引进技术,发展当地经济。

新技术推广,加速农民增收。为了全面提高蔬菜竞争力,今年我们引进并推广了防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10多项高新技术,引进蔬菜新品种40余种,全区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抵顶6%的农资上涨因素,今年蔬菜产业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的155元,其中科技贡献率占到了62%。水果品质低一直是制约效益的重大障碍,今年我们在推广常规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狠抓了果实套袋和果型剂的应用。东赵乡小壁村果农张吉禄的富士苹果,往年拉出去5毛一斤不好卖,今年套袋后,在家一块二每斤全部批发出去;庄子乡果农小陈的1.2亩新红星苹果园,往年果品一共可卖2014元左右,平均0.35元/斤,而今年应用果型剂后,生产出的苹果果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着色艳丽,品质极上。直径8公分以上的果可卖1元/斤,特殊大的卖到1.2元/斤,最差的0.6元/斤,收入达到12014元,而一瓶果型剂成本才200元。

四、把强化措施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保证,在落实上下功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使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人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后,我区迅速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领导组,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的高潮,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党日活动、开辟学习专栏、板面、广播等形式把《意见》精神和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个干部中,贯彻到广大农民群众中。使“一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了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督查调研,制定方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以春耕生产和主导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工作。3月29日—30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组成了10支督查调研队伍,分赴全区10乡镇进行了一次督查调研活动。随后又分别组织各乡镇、农口各单位、涉农部门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就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职能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意见87条,如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品牌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等。在这次督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榆次实际,出台了《榆次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各乡镇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了帮农、支农、济农活动。区包乡领导和农业局下乡干部带来了科技书籍和种、养殖生产技术光盘等学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户;蔬菜、枣业、畜牧等技术部门干部还深入乡村举办种、养殖以及农村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科技、送信息、送技术下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项目捆绑,龙头带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级次。2014年我区列定实施农业工程项目16项。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我区组织农业、水利、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将各部门同类性质分散的项目捆绑实施,使有限的小块资金捆绑使用,从而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让小资金启动大项目,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一是集雨灌溉配套旱作农业项目的组装。集雨旱井工程201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完成旱井407眼,今年在什贴镇李坊村项目区引入了旱作农业工程,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墙体大棚50座。目前大棚菜长势良好,预计每棚收益可达到1万元以上,效益是原来的30多倍,成为旱垣地区高效农业的一项富民工程。

二是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养牛项目的组装。通过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山西发展养牛项目、博瑞乳品公司奶牛基地组装,将养殖户、银行、企业、财政、世行资金进行集中使用,养殖户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建设牛舍,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奶台,财政资金建设沼气,世行贷款购进奶牛,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奶牛养殖园区。该园区已建成沼气池24套,并已正常产气。建牛圈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饲养奶牛500头。该项目集效益、生态、示范于一体,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的建设。围绕我区的菜、枣、养殖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对福大蔬菜、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企业进行了扶持,其中福大蔬菜和博瑞乳业被列入市“双百”项目。博瑞乳业依靠世行贷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北胡乔、陈侃、逯村、南谷四村建四个奶牛养殖园区,北胡乔、陈侃2个奶牛园区已经完成,进驻养殖农户76户,养殖奶牛500头,逯村奶牛园区即将完工。为了提升奶产品的质量,博瑞公司还投资60万元,建设两个挤奶平台,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污染。丰元枣业公司今年列入我区的农业重点工程,正在积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生产,力争今年的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280万元。2月初,我区还专门成立了农业项目领导组及办公室,加大了争投资、跑项目的力度,并综合协调项目的实施,达到以项引项的效果,从各个层面、各个渠道吸引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捆绑建设,龙头带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级次。

(四)信息引导,加强服务,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解决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区今年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在建设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延伸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截止目前,以区农业局为中心,农口单位和各乡镇已建立起14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将我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寻找最广阔的市场,解决农民生产营销中的卖难问题。庄子乡注册“一站通”以后,发布了销售葡萄的信息,第二天便有浙江的客户来电联系,第四天来人直接订货,成效立显。葡萄由滞销变为脱销,而且价格每公斤还上涨了1元钱。为了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以及大户中重点推广了宽带上网、电视上网(机顶盒)、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介,仅张庆乡就推广宽带和机顶盒97户,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同时建立起145名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往来,6月份,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参加了哈洽会,在大力宣传榆次的同时,拿回了许多定单。10月11日至15日我们还组织华玉香椿等7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销售总额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海玉食品有限公司在参展的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央视大腕肖维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经销商及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共签订销售协议7000余份,一次拿到订单价值总额3000余万元。

五、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在制度上完善

今年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出了三点。

首先,对任职20年以上(包括20年)的离任农村支部书记,实行了生活补助。我们首先通过各乡镇党委根据离任农村支部书记任职年限提出人选,再经区委组织部审核后,由区财政转移支付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助。全区共有九个乡镇的65名离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符合条件。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感情,拉近了距离,他们把感激之情化解为行动,积极投入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农村工作的进展。

其次,在全区开展了为期一季度的整顿后进农村支部工作。此次整顿由区委组织部牵头,重点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村“五个好”为目标,重点解决农村支部班子不健全、不作为,“两委”关系不协调,村情不稳、经济不发展等问题。通过一季度的整顿工作,以前村支部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第三,开展了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区农村党支部(总支)班子任期届满,需进行换届。这次我们换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选举,把我区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我区“五大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专门出台了《二00四年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工作方案》,目前换届工作正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有序进行。

六、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涨价和电力紧张。春播期间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度上涨,特别是今年春季电力供应的普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温室蔬菜受阻,调产成果受到挑战。在今年的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下,粮食播种面积猛增,蔬菜面积增长缓慢,与去年基本持平。特别是温室大棚建设实施较难。一方面是严格保护耕地政策的约束,不但与发展畜牧业形成矛盾,也使调地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温室大棚的高投入加之上半年建材上涨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三是优质不能优价,也制约了我区温室面积的规模扩张。如张胡的温室套袋黄瓜,由于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使温室效益大打折扣。

(三)重点工程进展缓慢。银行信贷较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特别是围绕我区菜枣主导产业发展的福大、丰元,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动作不大;万头奶牛基地工程、红马营生态养殖园区等也都存在相同的问题。

(四)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区委农委、区农业局仅设四个科室,四个编制(4人),要对应上级部门(晋中市委农办、农业局)13个科室(130余人)的业务,给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队伍急待建立和加强。

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确保粮食安全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同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为切入点,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围绕区域性绿色农业中心建设目标,加快建设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的速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温室大棚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典型带动,搞好培训,继续扩大温室大棚面积;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积极解决畜牧业小区建设用地,加快万头奶牛建设工程的步伐;对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制定和落实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使得福大、丰元等早日建成运行。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督促力度,在全区10个乡镇全部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延伸网络100个。要在全区范围内尽快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标准技术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制度,以适应市场化和准入制度的需要。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总结今年实施“阳光工程”的经验,组织安排好明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是积极落实农业综合市场建设项目。榆次农业综合市场建设,下一步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运作,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二oo四年十二月

第二篇:区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在年根岁尾,我区各项工作走向冲刺阶段,并着手制定明年大盘子的时候,耿书记带领市政府的其他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得失和安排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能够给予及时地指导作用,我代表榆次区四套班子对耿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从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盛市的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在指导今年的经济工作中转变了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城市工作为重心,转向城乡并重,并突出农村。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围绕农民增收这篇文章,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增加投入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在机制上创新

投入是增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榆次是个“吃饭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单靠财政,那只是杯水车薪,如何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成为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投入这个主要环节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采劝财政引导、政策调动、农民为主、大户牵头、引资上项、股份经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搞活了四方面的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我区“吃饭财政”的困难显现越发突出,由于中央不断出台调资政策,加大了一块支出,各条条单位要求财政在一些经费的支出上逐年递增又挤了一块,有些政策因素减少了行政收费,增大了财政支出,又有了一块,象教育系统实行一费制,公务经费完全由财政负担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困难下,我区为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足额到位,做到了四不,即“不挤、不占、不少、不挪”。“不挤”,象今年的支农支出我们预算安排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85%,目前已全部到位;“不占”,所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随便占用,象粮食直补资金,我们按照严格核定的实际面积不差分毫,100%直补到位;“不少”象科技研发管理费用,就是以前说的科技三项费用,按要求不少于财政收入的1.1%。榆次的财政收支能持平已经够吃力了,但给这块的预算安排就达到132万元,占到财政收入1.19%,并全部足额到位;“不挪”,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项目专款,包括饮水工程、节水灌溉、综合开发、道路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总额为556万元,已到位556万元,仅此一项比上年增长48.66%。由于做到上述四点,使我区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上年增长了13.3%,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加11.8%,达到7835万元。

二是落实政策投入机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一”,即:落实了一项政策,就是“粮食直补”政策。通过摸底造册登记,经督查和两次公示后,核实小麦面积2.09万亩,玉米面积30.45万亩,发放粮补资金211.15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1%;深化了一项改革,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在去年“四取消、一调整、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税再减少1.5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8.4元;健全了一个制度,就是“一事一议”制度。象东阳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试点之一,除上级拨款资金外,村级也需配套资金100万元,东阳镇就是采劝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的。100万元中其中50万元通过筹工消化,剩余25万元现金已全部到位,25万元随工程进度以物折资逐步到位;突出了一个主体,农民投入始终是农业农村投入的主体。据调查统计,全区~年农民自主投入蔬菜粮食种植、红枣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的农业资金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三是引深“三资”投入机制。就是争取上级资金,吸纳国外资金,引入大户资金。在争取上级资金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对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农村饮水等方面投资的机遇,减轻农民在资金投入上的分担比例,仅近2年就引进国家及省级水利项目46个,如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淤积坝建设工程、水保治理工程等,共计总投资约6800万元。“863”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我区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从2014年起至~年四年建设期,建设规模10万亩,主要是以高标准灌溉为主的节水工程,涉及张庆、郭家堡、修文等三个乡镇的44个村。今年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在吸纳国外资金上,我们主要抓了三大项目。第一是世行贷款发展养牛项目。该项目从~年实施,到目前项目建设提供报帐已完成,共发放贷款891万元,涉及7乡镇28个村,直接受益农户469户。第二是日元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1719.9万元,其中贷款1228.4万元,政府配套245.8万元,以劳抵资245.7万元,现已发放贷款349.4万元,发展大户70户,完成面积4355.7公顷,占到总任务的95.6%。第三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我区什贴镇6个村,面积20148亩,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其中德国投资62万元,通过项目的开展,使我区农民学到了参与式的高效集约管理方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在引入大户资金上,我们根据我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出了“三结合”模式,即:开发与生态相结合。象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什贴镇李坊村一片生态较好的山坡,进行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已经具备观赏旅游的框架;开发与治河相结合。东赵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始大规模潇河治理,筑坝10公里,加宽取直河道,工程竣工后可使潇河岸3000亩旱地变水浇地。该工程采取边建设边开发的办法,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河沙开发的利润。开发与治荒相结合。象我区的红枣开发大户就达到180余户,开发面积16万亩,占到全区红枣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是搞活股份投入机制。今年我们在修文镇、张庆乡、东阳镇的部分村开展了小型水利资产的置换,进行了水井的承包和购买。东阳镇下丁里村350户农民集资54万元,打井18眼,保证了全村2964亩的地浇水。象什贴镇的雨水集蓄工程,坚持

了井随地有,国补建设,谁出地,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除国家予以资金补助外,其余部分由农民以土地、配套提水设备等入股。建成后,集蓄设施全部归农民个户管理,使用20年。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促进了农建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的同步发展。

二、把推进“三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线,在重点上突破

从现阶段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三化”抓了三点,有效地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榆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就是要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适应当前市场准入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

1、扭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按照晋中市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共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梁),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27万亩,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值4.75亿元,平均亩产量3519公斤,比全区蔬菜平均亩产量高出2.9%,平均亩产值1759元,比全区蔬菜平均产值高出7.9%。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5600头,比去年增长30.6%;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3.5万亩,比去年净增18.8万亩,增幅127.9%,全区玉米总产量达1.3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83.9%。

2、构建产业化基地,状大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含马铃薯、瓜类),其中占用耕地22.6万亩,复播面积11.4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421公斤,商品率85%以上,其中省外销量7.5亿公斤,较上年增长5.6%;全区蔬菜销售收入6.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仅此一项,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53元,较上年增长155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44.4%。

红枣产业——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榆次种植红枣有千年历史,现红枣开发面积已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北起乌金山镇、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为全面提高枣园的生产效率,今年我区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的枣园发展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提供有机肥、叶面肥)、一座保鲜库(拉长销售期)、一座烤房(处理裂果)。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增效十分明显。为此,晋中市为我区的四个红枣园挂了示范园牌子,榆次又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省里还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年全区红枣产量达到2014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进入盛果期,全区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可增加到460元。

畜牧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区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已达到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年全区肉蛋奶综合产量将达到3.8万吨,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为农民提供总收入3.25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516元,比去年净增48元。增收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价格因素增长34.6元,增产因素增长5.8元,新技术推广因素增长7.6元。

粮食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由于宣传到位,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及我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得力,从而一举遏制了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局势,今年粮食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去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1.55亿公斤,比去年增长6000公斤。预计今年粮棉油生产总收入可达1.9万元,比去年增长6315.35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95元,比上年净增198元。

另外,果树产业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有较好的收成,总产量达到1.0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38元,比去年净增97元。

3、拉长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抓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全区初具规模的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发放营销“绿卡”500余张。第二,抓营销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农户达到4000余户,销售的蔬菜占到榆次蔬菜生产总量的60%。其中以王二只、赵四清为首的年销菜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15户。第三,农业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这是城乡统筹发育最好的市场体系。普家乐农村服务项目,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位一体”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现已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第四,在继续完善东阳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什贴葵花籽集散地专业市场也已经投入运营。同时,华北最大的“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潮已报省计委立项,总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即将开工建设。

4、提升产业化级次,狠抓标准化建设。今年我们又对4个项目16个产品进行了申报认证,其中绿色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5个。全区蔬菜新增认证面积7万亩,认证品种达到15个;特别是东阳镇在已认证1.6万亩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今年把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魏榆”、“串串红”为主的品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也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水果认证工作也有所突破,黄金梨、新红星苹果有2个产品申报认证;红枣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

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中昌基地的梨枣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认证面积300亩,另外,还新注册了“宁早”、“老树”2个红枣专用商标,标志着我区红枣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同时为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第一是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扶贫移民工程涉及全区6个乡镇38个村,1393户4553人,采取地理位置上就近联片,经济发展上强弱结合的办法,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调大了一些农村集镇的村组规模,优化了边远山区有限的资源配置。第二是在集镇建设上,与特色产业一同规划,齐步发展。东阳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是国家小城镇经济建设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该镇在集镇建设中坚持以旅游产业带动集镇建设,以生产观光农业促进集镇建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东阳镇的东清路商业街,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路两侧共建设134幢商住楼,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是全省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另外,常家庄园的修复运营,使东阳镇的旅游业由一张白纸到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东阳镇的集镇建设带动了鸣谦、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七个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乡镇也先后被列入了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

城镇化的推进,使二、三产业的发展由分散到集聚,并产生互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为此,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和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物业保安、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56人,超额完成任务的15.6%,其中有60%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无锡、深圳、太原等地就业,就业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就业稳定率达到95%以上。

据调查,我区农业劳动力总数为12.9万个,其中18—45岁的10万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为6万个,剩余劳动力即需转移劳动力5.6万个。~年全区累计转移劳动力总数达到4.2万个,占总需求的75%,比上年增长21.7%。从我区~年农民现金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26.6%。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其中,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为649元。

(三)新型工业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落脚点

加快工业化能够为农业提供广阔市场,推动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我们搞的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8个村,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妥善安置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制定了两条措施,第一条是产业转移,一方面,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建设投产后,将新增近两万个就业岗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着手制订了培训计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15万元,对101名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安置846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到一期工程所涉及4个村总劳动力的40%。另一方面,我们在园区内规划了若干生活服务区,为农民提供非常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向餐饮、娱乐、购物、运输等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条是产业带动,我们结合榆次区的产业特点,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象白象快速面8条生产线投产后,年消化面粉就达12万吨。可以预料,随着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我区农村工业化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在推广上出新

新形式培训,造就农业专家。面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我们全面实施创新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租赁农民承包地、参与农民土地入股和技术承包等方式,建立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示范园为“田间课堂”,通过现场参观,使解决问题有针对性,不再是“黑板上种田”,农技推广效率大大提高。技术部门还根据各自的业务经常深入乡村进行季节性实地指导,现场培训,印发一些实用技术的“明白纸”,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逐步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和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这个目标,造就了一批不走的农业科技专家。什贴李坊村农民从未搞过温室大棚,今年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利用集雨旱井建温室50套。蔬菜中心在技术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了一名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驻该村,从温室的规划设计到种植品种、育苗及苗期管理等一系列均进行全方面指导。目前,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估计亩均效益在万元以上,并为全区及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同时,我区还继续开展了“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发放光盘25类150盘。共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培训人数29.8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修文、乌金山等乡镇还组织外出学习,更新观念,引进技术,发展当地经济。

新技术推广,加速农民增收。为了全面提高蔬菜竞争力,今年我们引进并推广了防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10多项高新技术,引进蔬菜新品种40余种,全区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抵顶6%的农资上涨因素,今年蔬菜产业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的155元,其中科技贡献率占到了62%。水果品质低一直是制约效益的重大障碍,今年我们在推广常规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狠抓了果实套袋和果型剂的应用。东赵乡小壁村果农张吉禄的富士苹果,往年拉出去5毛一斤不好卖,今年套袋后,在家一块二每斤全部批发出去;庄子乡果农小陈的1.2亩新红星苹果园,往年果品一共可卖2014元左右,平均0.35元/斤,而今年应用果型剂后,生产出的苹果果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着色艳丽,品质极上。直径8公分以上的果可卖1元/斤,特殊大的卖到1.2元/斤,最差的0.6元/

斤,收入达到12014元,而一瓶果型剂成本才200元。

四、把强化措施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保证,在落实上下功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使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人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后,我区迅速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领导组,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的高潮,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党日活动、开辟学习专栏、板面、广播等形式把《意见》精神和中央及盛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个干部中,贯彻到广大农民群众中。使“一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了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督查调研,制定方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以春耕生产和主导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工作。3月29日—30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组成了10支督查调研队伍,分赴全区10乡镇进行了一次督查调研活动。随后又分别组织各乡镇、农口各单位、涉农部门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就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职能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意见87条,如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品牌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等。在这次督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榆次实际,出台了《榆次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各乡镇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了帮农、支农、济农活动。区包乡领导和农业局下乡干部带来了科技书籍和种、养殖生产技术光盘等学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户;蔬菜、枣业、畜牧等技术部门干部还深入乡村举办种、养殖以及农村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科技、送信息、送技术下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项目捆绑,龙头带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级次。~年我区列定实施农业工程项目16项。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我区组织农业、水利、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将各部门同类性质分散的项目捆绑实施,使有限的小块资金捆绑使用,从而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让小资金启动大项目,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一是集雨灌溉配套旱作农业项目的组装。集雨旱井工程~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完成旱井407眼,今年在什贴镇李坊村项目区引入了旱作农业工程,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墙体大棚50座。目前大棚菜长势良好,预计每棚收益可达到1万元以上,效益是原来的30多倍,成为旱垣地区高效农业的一项富民工程。

二是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养牛项目的组装。通过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山西发展养牛项目、博瑞乳品公司奶牛基地组装,将养殖户、银行、企业、财政、世行资金进行集中使用,养殖户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建设牛舍,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奶台,财政资金建设沼气,世行贷款购进奶牛,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奶牛养殖园区。该园区已建成沼气池24套,并已正常产气。建牛圈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饲养奶牛500头。该项目集效益、生态、示范于一体,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的建设。围绕我区的菜、枣、养殖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对福大蔬菜、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企业进行了扶持,其中福大蔬菜和博瑞乳业被列入市“双百”项目。博瑞乳业依靠世行贷款,采劝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北胡乔、陈侃、逯村、南谷四村建四个奶牛养殖园区,北胡乔、陈侃2个奶牛园区已经完成,进驻养殖农户76户,养殖奶牛500头,逯村奶牛园区即将完工。为了提升奶产品的质量,博瑞公司还投资60万元,建设两个挤奶平台,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污染。丰元枣业公司今年列入我区的农业重点工程,正在积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生产,力争今年的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280万元。2月初,我区还专门成立了农业项目领导组及办公室,加大了争投资、跑项目的力度,并综合协调项目的实施,达到以项引项的效果,从各个层面、各个渠道吸引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捆绑建设,龙头带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级次。

(四)信息引导,加强服务,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解决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区今年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在建设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延伸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截止(本文 来自本站)目前,以区农业局为中心,农口单位和各乡镇已建立起14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将我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寻找最广阔的市场,解决农民生产营销中的卖难问题。庄子乡注册“一站通”以后,发布了销售葡萄的信息,第二天便有浙江的客户来电联系,第四天来人直接订货,成效立显。葡萄由滞销变为脱销,而且价格每公斤还上涨了1元钱。为了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以及大户中重点推广了宽带上网、电视上网(机顶盒)、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介,仅张庆乡就推广宽带和机顶盒97户,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同时建立起145名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往来,6月份,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参加了哈洽会,在大力宣传榆次的同时,拿回了许多定单。10月11日至15日我们还组织华玉香椿等7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销售总额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海玉食品有限公司在参展的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央视大腕肖维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经销商及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共签订销售协议7000余份,一次拿到订单价值总额3000余万元。

五、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在制度上完善

今年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出了三点。

首先,对任职20年以上(包括20年)的离任农村支部书记,实行了生活补助。我们首先通过各乡镇党委根据离任农村支部书记任职年限提出人选,再经区委组织

第三篇: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同时也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开启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攻坚之年。为了确保2014年全年工作全面高标准的实施到位,对存在的问题和没有实施到位的工作进行剖析和拾遗补缺,确保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全部不折不扣地推进到位。

聚焦我们村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完成的情况,总的我们围绕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全年的目标定位,层层落实责任。有序向前推进,到目前为止,在全体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已初步完成,各项工作已到了收尾阶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围绕“引凤还巢”工程对照全年目标任务,重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今年以来,我们已完成**公司的登记注册和落户,顺利圆满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

2、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规模农业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我们侧重把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把土地流转和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3、发展村级经济,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今年以来,我们注重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前提,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

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工作,村级经济收入不断攀升。全村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万元。

4、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在长效管理机制上实行新突破。首先我们着重利用广播、各种会议、流动字幕、宣传栏宣传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成年人皆知,以全面提高村民素质为手段,以实施环境优美为抓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

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14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1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1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14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14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 基地 (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14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14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

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

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14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14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14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屋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14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14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七)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第五篇:201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镇检查指导工作。现在我将××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业农村工作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镇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县委政府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后,××镇于3月11日

召开了党政办公会,一是传达贯彻了赵书记、王县长及巫副书记的讲话精神;二是研究和布署了201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三是成立了××镇农业农村工作领导组,建立健全了机构,调整充实了人员;四是结合实际,认真分解了各项任务指标。并于3月17日召开了全体镇村干部会议,对××镇2014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落实,镇长代表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对农业农村工作加强了领导,落实了责任,强化了措施,细化了目标。。

二、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全镇坚持稳粮、兴烟、强畜、增菜目标,紧紧围绕内禽蔬菜基地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理念,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把粮食生产、冬早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抓紧抓实,2014年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以上,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5元,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以科技示范样板为带动,确保粮食增产。

粮食生产是农业工作的中心,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工作力度,以良种、良法为突破口,扩大种植面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稳定播种面积。全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0.58万亩,其中大春粮食播种面积8.65万亩,小春粮食面积1.93万亩亩,实现粮食总产量21059吨。

2.大力推广科技措施。

(1)市场监管与两杂良种推广。

计划推广玉米杂交良种63750公斤42500亩,积极与信用社协调联系发放支农贷款和申请贴息,狠抓籽种、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非法行为。目前,××镇主要的三个种子门市及12个代销点已就位大单1、2号,扎单202,鲁三3号,大丰3号为主的玉米杂交良种65000公斤,现已销售了50%到群众手中。

推广杂交水稻良种17700公斤11800亩。目前,××镇种子门市及代销点已就位q优1号、6号,岗优22号,岗优725,ⅱ优838等水稻杂交良种17000公斤,现已销售了75%到群众手中。

(2)层层举办玉米科技样板。镇党委政府于4月1日召开了各村总支书记会议,对粮食科技样板进行了再部署再强调和再落实,镇党委政府在吃紧的财政资金中挤出30000元投入科技样板种植,并以天政通文件下发各村和站所,明确了各总支书记为样板规划种植和第一责任人,挂片干部为样板落实的直接责任人,农技干部为样板指导的技术责任人,强化了责任,狠抓了组织宣传、地块规划和规范种植。2014年度计划举办县、镇、村各级样板30000亩,其中举办县级玉米科技样板4200亩,落实在祥云、青杠等7个村;举办镇级科技样板亩,落实在斜文、××等3个村;举办新指导员样板1600亩,落实在16个行政村;举办村样板22200亩,落实在16个行政村。目前协调落实良种补贴14.3万元,样板地块30000亩已全部规划结束,种植面积已全部落实到户。地块规划花名册与面积落实到户花名册已交到镇政府办公室归档备案。

(3)狠抓大面科技推广。推广玉米单株定向育苗移栽38000亩,推广地膜玉米26000亩,目前已就位地膜约25000亩;推广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11800亩;推广小麦规范化种植17000亩;建马铃薯基地15000亩;推广平衡施肥55000亩。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20亩。

(二)稳步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对生猪产业的扶持机遇,加大资金、人力投入,以养猪为重点,巩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计划畜禽出栏153200头(匹、只)。其中生猪出栏52700头、大牲畜出栏1950头、羊出栏6550头、禽出栏9只;各类牲畜期末存栏116660头(匹、只);实现肉蛋总产量5986吨,增长4%。

1.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认真落实动物防疫、检疫相关法律、制度,确保w病、d病免疫密度达100%,狂犬病在集镇、公路沿线、人口密集等重点地区达100%,散养农户达80%以上,生猪常规免疫密度90%以上,其它疫病免疫率达所配疫苗的85%以上;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达100%。加强监控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2.高度重视科技示范对群众的带动作用,一是认真抓好祥云村优质畜产品示范小区建设。巩固发展祥云村标准化、规模化养猪示范小区,全面推广应用成熟的科学养猪技术,打造一个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结合农村实际的现代化养猪示范小区。二是逐步在全镇扶持发展55户

具有一定养殖技术水平的规模养殖大户,其中在祥云村石良四社扶持以养殖大户邓再乾为主的养猪示范小区(来源:好范文 )

,实现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以科学养殖小区、大户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提高养猪技术水平。

3.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畜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一是认真抓好能繁母猪补贴发放政策的落实,确保群众能得到相应补贴;二是积极推进能繁母猪投保工作,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4.推广以品种改良为主的大面畜牧科技措施。推广优质“二元”母猪130头以上,完成仔猪改良培育2万头,力争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黄牛冻改点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公牛进行阉割,完成黄牛冻精改良1500头。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是我镇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

1.狠抓烤烟生产。巩固烤烟生产老区,发展适宜新区,确保烤烟生产面积2750亩,产量达65万斤,以天政通文件下发各村及站所,明确了烤烟生产的职责,落实了烤烟生产的责任及奖惩措施。目前,也规划落实烤烟种植面积2750亩,其中:斜文村1800亩;祥云村100亩;沿河村300亩;绿南村300亩;青杠村50亩;打瓦村200亩。现已完成钢架小拱棚育苗330个,竹架小拱棚育苗120个,分散育苗5亩,所育烟苗可确保2750亩大田烤烟移栽。截止4月6日,在物资就位上,烤烟用复合肥和钾肥已经购买就位2750亩,已就位烤烟用地膜亩。

2、全力抓好冬早淡季蔬菜特色产业。2014年计划建设蔬菜基地18500亩,其中,建设冬早蔬菜基地1100亩,分别落实在安乐村2300亩,祥云村2100亩,青杠村1700亩,绿南村1900亩,中心村1200亩,××村1000亩,鱼孔村800亩。进一步打造五个冬早蔬菜生产示范片区,即:一是以祥云村海马3个村民小组为主的“寸金黄瓜”种植示范片区;二是以安乐村田家湾村民小组为主的西红柿种植示范片区;三是以青杠村苦姜坪村民小组为主的辣椒、甜玉米种植示范片区;四是以绿南村金瓜、团山村民小组为主的早马铃薯、蒜薹示范片区;五是中心村大水沟村民小组为主的四季豆种植示范片区,示范带动××镇淡季蔬菜产业化生产进程。

3.在××村、绿南村、沿河村建生姜基地4000亩。

4.在鱼孔村、打瓦村、幸福村、双河村、寨子村、毛坝村、营盘村建魔芋基地亩。

5.在中心、南甸村种植小米辣415亩。

6.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分别打造了斜文村烤烟特色产业基地,祥云石良养猪特色产业基地,祥云海马“寸金黄瓜”蔬菜特色产业基地,安乐田家湾西红柿特色产业基地,中心南甸的小米辣特色产业基地,绿南金瓜、团山早马铃薯基地等多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

(四)精心组织、全力抗旱,力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镇党委政府针对今年继续恶化的干旱严峻形势,采取应对措施,精心组织,全力抗旱保民生。一是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班子成员及站所负责人、总支书记为成员的抗旱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16个工作组,16个工作组由挂钩领导任组长,负责挂钩村的灾情核查、上报及组织抗旱救灾工作。二是建立旱情信息员制度,镇村干部为所挂村民小组的旱情信息员和水事纠纷调处员,负责收集挂钩村组群众生活及生产缺水情况及群众用水纠纷。三是及时发放抗旱经费和救济粮,落实专人给五保老人送水,目前全镇已发放抗旱经费4万元,发放矿泉水800件,发放救济粮6万斤。四是多方争取,发动和组织群众抢修堰渠和完成饮水工程项目。

1.组织沿河、南甸、中心、祥云村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东、西堰主干渠清淤除沙工作;领导各村组织完成辖区内所有灌溉沟渠90余件的清淤除沙、除险加固及水毁工程的维修工作,确保2014年的灌溉通畅。

2.组织各村完成辖区内55件防洪排涝沟渠的清淤除障,确保汛期安全度汛。

3.组织各村完成辖区内蓄水池、塘的清淤扩容,确保蓄水抗旱。

4.组织绿南、营盘两村于4月20日前完成中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其它项目村于4月30日前积极组织群众完成规划区内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切实新解决8700余人的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问题。并于下半年争取水利局的支持启动6134人的中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其他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五)护林防火及林业工作。

1.强化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宣传,及时修改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全面做好扑火队伍建设和扑火物资准备,建立健全各种档案资料。

2.做好火源管理,及时查处野外违规用火,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3.利用换届选举时机,将护林防火工作写进村规民约,增强了村民自治管理约束作用。

4.强化农村能源建设。

强化节能宣传,减少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全面配合做好沼气池建设工作,全力完成2014年新建沼气池任务,并安全管理已建沼气池,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

5.森林资源管理。

(1)依法管理林地,及时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

(2)强化资源保护和笋山封山禁采的宣传,杜绝进山采笋行为发生。

(3)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并向主管部门报告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即时调查核实野生动物肇事损失。

(六)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切实加快高稳农田建设进度,构建稳定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加大片区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认真做好绿南、安乐两村片区开发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争取沿河、南甸两村片区开发的立项。

(七)抓好扶贫工作。

2014年,××镇共落实扶贫项目12个,其中,在建项目7个,正在启动项目5个:

在建项目中,整村推进项目7个,分别是:绿南村龙洞和杨柳项目,工程进度已达90%;沿河村戏厂社项目,工程进度已达93%;青杠村大田社项目,工程进度98%;安乐村狮子堡、田坝和葫芦口项目,工程进度已达96%。

大面安居项目1个,覆盖祥云村、××村、绿南村等15个行政村,目前实施进度已达90%;

正在启动的整村推进项目5个,分别是:安乐村河坝、祥云村海马一社、二社,石良三社和龙田四社。

(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抓好培训,目前已经完成3900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2.××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4000人,春节后,约60%的农民工已外出打工,目前,我镇相关单位正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技能、法律咨询等服务,并积极协助县人力资源办及惠农培训站开展农民工有序、有组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主要做法

主要采取“五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镇成立了农业农村工作领导组、产业结构调整领导组及搞旱情工作等领导组,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二是责任落实到位。粮食科技样板、烤烟生产、抗旱工作等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召开了专题会,明确职责、落实了责任。三地块规划到位。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样板及“一村一品”产业地块规划,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在发展冬早蔬菜方面,对洛泽河、黄水河两岸低热河谷地区的0亩土地实行规划种植;在发展畜牧产业方面,二半山以下地区,规划以发展商品育肥猪、仔猪为主,采取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带动全镇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二半山以上地区,规划发展牛、羊养殖为主。四是资金落实到位。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干部帮扶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民水、电、路、棚、膜、料、仔猪、圈舍等问题,夯实农业基础,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服务指导到位。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定期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包片包户责任制。党委、政府抽调相关领导、干部深入村组了解社情民意、指导春耕生产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示范样板资金缺口大。今年我镇加大了科技示范样板面积,由于部分群众经济困难,加之干旱灾害的影响,缺少买杂交良种及棚膜资金。恳请视察调研组反馈县委政府帮助协调新农村指员派出单位解决新农村指导员1600亩示范样板种子补助经费。

(二)水利设施修复经费投入不足。在水利工作上,除东、西堰除险加固及水毁工程的维修由县负责外,祥云海马堰、青杠上坝堰、绿南芝麻堰等小型灌溉沟渠除险加固及水毁工程的维修面大,恳请协调解决200吨水泥予以扶持。

(三)重点烟区群众生产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我镇斜文等村群众种植烤烟积极性高,但部分群众生产投入困难大。

(四)农业农村工作经费紧张。在落实2014年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中,举办各种样板、示范牌制作等支出较大。

今后,我镇将举全镇之力抗大旱、保民生,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进一步在科技投入、品种改良和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突出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做强冬早蔬菜、畜牧养殖、烤烟生产三项产业,抓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产业培育、农业科技培训、扶贫开发和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等重点,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农业重点工作责任制度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进上步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