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精选多篇)

第一篇: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

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精选多篇)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如何做到医疗服务人性化?我院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将充满人性的关爱带给每位病员。培育人性化服务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过去许多医护操作要求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只强调标准化而忽视个性化和人文方面的内容。要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院的心理偏见,树立起主动为病人服务意识,把倡导“人性化”服务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的切入点,培育职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一切医疗活动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往,医院的许多工作流程只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方便,忽视了病人需求。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优化人性化服务流程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年资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而“院长代表巡视制”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密切了医院与患者的联系,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院长代表巡视制”规定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作为院长代表,每天深入到临床一线,对新入院病员进行访视。通过访视,送上医院领导对的病员关心和问候;通过访视,及时了解病员及家属的服务需求;通过访视,检查各科室对新入院病员各项服务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访视,加强了医患沟通,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粉红色的床单、粉红色的被子、粉红色的护士服,使孕产妇们有了家一样温馨;每一位产妇专门有一名助产士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导乐服务;产妇与丈夫可以参与分娩方案的讨论和决策;在音乐的陪伴下,开展分娩镇痛并尽可能实行自然分娩……“导乐”服务让产妇感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对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儿科病房里,儿童活动中心被装饰的像个游乐园。地上、墙上画满了色彩艳丽的卡通画,彩电播放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使他们忘记了病痛。每张病床安置了护栏,使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们会坠床。手术室工作人员实行“术前探视和术后访视制度”,与病人进行术前思想沟通和术后访视再次沟通,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起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门诊注射室分为男、女两室,分门而入,少了不少尴尬。春节,医院领导到病人床头问候,送上鲜花和贺卡,送上一份祝福。……一系列人性化亲情服务,融洽了医患关系,也吸引了病人,拓展了医疗业务,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现代社会,人与病人的界限已

逐渐模糊,躯体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等于健康需求已经满足。因此,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根据这个理论,医疗市场可以被重新认识,重新引导和创新,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扩大,其无形资产及人、财、物等资源可以进一步盘活,其结果反过来也可刺激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市场的扩大。在这一理念下,医院面对的已不仅是传统认识中的病人,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这将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开拓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可使医院形成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构筑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形成新的健康产业。在经济学中,产品是指能增加人们效用水平的东西。而健康显然能够增加人们的效用水平,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近两年来,医院以这一理念引导创新经营,冷静地思考健康消费市场,在保证服务、保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塑造全新的医院形象,全力打造“健康产业”。开设健康俱乐部,为老年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健康咨询;开放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开展多种类型、档次和形式的体检。对持有绿卡的外商投资者实行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治疗、复查、会诊、预防、保健、康复“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的经济腾飞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寻求外部发展机遇,实施“走出去办医”的战略,在县城四个人群密集地区筹建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部,在“连锁”二字上做文章。医院引入现代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应对挑战和竞争,积极唱响“温馨、便捷、优质”主题曲,努力成为在全县医疗市场上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角。近几年来,医院推出的各种方便病人的举措有近百项,将人性化服务理念逐渐引入到包括了各个服务环节的“服务链”。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虽然只是一些细节的改变,却方便了患者,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这是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巨大转变。代表科学、严谨和紧张有序的医院,在救死扶伤的时候,不再忽视患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加速了人性化的建设进程。

第二篇: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医疗服务需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如何做到医疗服务人性化?我院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将充满人性的关爱带给每位病员。培育人性化服务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过去许多医护操作要求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只强调标准化而忽视个性化和人文方面的内容。要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院的心理偏见,树立起主动为病人服务意识,把倡导“人性化”服务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的切入点,培育职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一切医疗活动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往,医院的许多工作流程只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方便,忽视了病人需求。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优化人性化服务流程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年资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而“院长代表巡视制”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密切了医院与患者的联系,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院长代表巡视制”规定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作为院长代表,每天深入到临床一线,对新入院病员进行访视。通过访视,送上医院领导对的病员关心和问候;通过访视,及时了解病员及家属的服务需求;通过访视,检查各科室对新入院病员各项服务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访视,加强了医患沟通,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粉红色的床单、粉红色的被子、粉红色的护士服,使孕产妇们有了家一样温馨;每一位产妇专门有一名助产士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导乐服务;产妇与丈夫可以参与分娩方案的讨论和决策;在音乐的陪伴下,开展分娩镇痛并尽可能实行自然分娩……“导乐”服务让产妇感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对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儿科病房里,儿童活动中心被装饰的像个游乐园。地上、墙上画满了色彩艳丽的卡通画,彩电播放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使他们忘记了病痛。每张病床安置了护栏,使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们会坠床。手术室工作人员实行“术前探视和术后访视制度”,与病人进行术前思想沟通和术后访视再次沟通,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起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门诊注射室分为男、女两室,分门而入,少了不少尴尬。春节,医院领导到病人床头问候,送上鲜花和贺卡,送上一份祝福。……一系列人性化亲情服务,融洽了医患关系,也吸引了病人,拓展了医疗业务,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现代社会,人与病人的界限已

第三篇:尊重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尊重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 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 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良师。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看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 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 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留级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 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 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短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 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 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批评、斥责。 尊重学生,师生成为知心之友、忘年之交,可以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 对话、交流是沟通、理解的捷径,教师跟学生对话,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让学 生在激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触及缺点、错误,要让学生多作自我剖析;出现歧见,要 允许学生争辩;出现对抗要作冷处理,善于等待。

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尊重学生,教 师还得从提升自身的素质着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 ,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 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做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 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以人为本:尊重 理解 信任

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

——班主任管理之管见

两院院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谈到未来教育的目标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在于培育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美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过去陈旧的一套去要求学生,从来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做。比如,学生喜欢快乐的童年,要独立自主,而教师、家长都一味地要求学习,管头管脚,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头驯服的羔羊。但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做班主任以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我的管理中去。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自认为效果还不错,因此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注重人权,关注人的一切权利。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而不是高高在上,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对立面,或者附属。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好学生的优点很容易被发现,也就很容易被尊重和肯定。作为班主任我想更多的应该关心和维护那些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他们因为学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漠视,同学的歧视,因此时间长了,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的心理。而自卑又使得他们失去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他们学习更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班主任绝对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所以我在班里提出一个口号:“我允许你学不会,但不允许你不学”。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之间是存在智力差异的,很多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已经输了,而这并非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充满了同情和爱,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我就把最高的赞美送给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到被理解,被关注!从而奋发向上!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因放弃学习,以至于精力过剩去走歪路。

尊重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够“大有所为”。此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孩子,要想真正的“因材施教”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却必须这样做。因为一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

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极具“潜能”。这就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或者说是发展学生的“多样化”。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有一个叫李瑭的学生,是个十分文静乖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从国小就一直不是很好。在班里少言寡语,从不引人注意,学习也是马马虎虎。和她妈妈谈话,反映她在家很活泼,话也很多,但是有一点,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学不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不作任何努力。可是同学们反映她十分喜欢画画,而且水平还挺高。我就抓住她这一点,任命她为板报组组长,让她带领两三个学生设计班里的办报。她干得又仔细又认真。我对她大加赞扬,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她办的办报,并且让她自己给同学们介绍办报的设计思路。当她说完时,全班同学都给予她热烈的掌声!我还让她为班里运动会设计班级标示牌,而她干得也很出色,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和赞赏。而这一切唤醒了她内心的上进心,焕发了她学习的动力。我抓紧这个契机,鼓励她学好文化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奠下坚实的基础。从此,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了,学习专心了,开始主动学习了。家长和老师们都感到欣慰。能够“十全十美”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一无是处”的学生也是极少数的。只要教育得法,引导得力,给学生提供发挥所长,获得成功发展的机会,大多学生都会成为有用之才的。

二.以人为本,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人为本,还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们应当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当对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我们必须首先把他看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只有这样,才会理解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才不至于鸡蛋里挑骨头。对于每一个学生,他的内心都是一心向善向美的。尤其是他们很注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并理解他们。

记得有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上作文课。正在讲评的时候,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闯进了教室。我一看是离家很近的连承浩同学。“老师,我睡过头了??”他怯生生地看着我,有些不安地说。我赶紧说:“没关系,赶紧坐下吧!”我想就凭他在那么热的天气里能拼命使劲往学校跑,就知道他并不是故意的要迟到。不管是因为睡过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我认为作为老师都应该予以谅解。而后来他爸爸打来电话证明孩子确实是因为睡过头了。课下我又和孩子谈心,告诉他迟到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睡过头等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可见当我们的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更重要的是给他一份理解,给他一个方法,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再比如我们老师家长对学生说的很多一句话就是“不许什么”,可“允许”什么就很少。 像不许吃零食,不许踢足球,不许看电视,不许看漫画,

不许打游戏机,不许上网等等。但是我们却没有太多的耐心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许”。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严禁,这样,学生才会容易接受。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致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很多同学迷上了漫画,尤其是日本的漫画,像什么《足球小子》 、《乌龙院》等,很多同学竟然连上课都忍不住要看。我发现后觉得有必要管一管,可是怎么管呢?我很苦恼,后来,我亲自买了一本漫画书,自己看了一遍,心里总算有底了。接着我就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漫画的好与坏”,正反双方各出代表五名,一方列举漫画的好处,一方指出它的缺点。而结果是使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了漫画的好与坏,记得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学生说的话和我内心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漫画的语言过于简单,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对于我们学语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还有一个同学讲到:“看书要有选择,而且要分时候,上课看漫画,那是舍大求小,试想连最基础的东西都学不会,将来想当个漫画家也是不可能。”说真的,学生们的发言几次都让我忍不住带头为他们鼓掌。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辩论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漫画的优缺点,同时让他们真正的明确了娱乐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我想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远远要比我们的说教来的更有说服力。

因此当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告诉他们事情的后果,让他们自己选择,相信孩子们会有正确的选择。我想这也是体现我们老师在管理的时候采用人性化的一种表现。

二.以人为本,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

以人为本,不仅仅局限在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看待。更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们,就是要相信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学生聪明才智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目标价值。

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我们班的李超同学,来自外国语国小,国小的基础相当差,而且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是我们班有名的上课纪律差,又调皮又捣蛋,学习自然是跟不上。但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家自理能力很强,心地也很善良,非常热心肠,不管哪个同学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于是我抓住这几点经常表扬他,树立他在班里的威信,这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我抓紧时机让他树立学习目标,要求他上课先安静听讲,把字写好。而且找了个很有威信且纪律特别好的同学做他的同位,效果特别好。最近他已经能安静的

听课,不再影响别人,字也写得越来越好。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别人的认可。只有这样他才会不断的修正自己从而努力向上。我想这一点主要来自班主任及其老师同学的信任。

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他们渴求知识,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千万不能错误地认为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是老师恩赐给他们的,其实这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作为老师,我们更要端正每个人的态度:教育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只要做到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处处以“学生”这个“人”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就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第五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如何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深刻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首次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而什么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呢?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新世纪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要求“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014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群英会的信》中希望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以及温家宝同志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希望 “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都可以看作是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经典概括。

(二) 什么是人格

马克思曾指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就是说,动物是靠本能的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它不能把本能上升为意识;而人在获取生活资料维系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从而能够反观自然界和自身。因此,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即人格。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三) 塑造人格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显示,是一个人行为的表现。当人格缺失时,这个人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人格的扭曲最终影响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人。而人确是十分复杂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曾写到:“了解人是一种最高深的艺术,便是最伟大的哲人、诗人、宗教家、小说家、政治家、医生、律师,都只能掌握一些原则,不能说对某些具体的实例——个人——又彻底的了解。人真是矛盾百出、复杂万分、神秘到极点的动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前途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变化过程;外因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它

们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人格作为人的内因,决定着人的前进方向。因此,健康人格蕴藏的巨大力量将推动当代大学生奋勇拼搏。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网络时代的影响

当今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冷战的结束使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开始被科学技术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掩盖着的意识形态渗透所取代。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并兴于美国,必定在传播方式带有美国社会的烙印和美国文化的特点。这种背景下的网络全球化更像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的殖民过程。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多彩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等健康人格特征,为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更新价值观念、实现人格素质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定型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点,并勇于尝试,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给塑造健康人格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据报载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iad)的比例已经高达14.8%。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例为6.96%。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到来。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最终取决于人,因此,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的发展。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导致人们因社会变革产生的人格“危机”。余潇枫先生在《哲学人格》一书中认为我们的社会在自身转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表现为: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传统人格的“失效”是指传统人格的依赖性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独立人格的要求;现实人格的“失范”是指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理想人格的“失落”是指人们原有的终极价值目标丢失后新的理想未能及时建立,随陷入一种虚无和盲从。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大学联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另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三口之家”类型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家长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忽视子女的人格成长问题,最后导致产生成长教育的断层,引发新的心理疾病。

三、如何塑造大学生的人格

(一) 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

2014年1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的讲话中也强调“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可见,正确的理想和健康的人格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本站隆重推荐好范 文网:)正确的理想要求并指导着健康人格的塑造;健康人格的塑造为实现正确理想提供人格保证。理想信念在人格塑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一系列具体价值观念的关键性中间环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只有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后,才会把追求全面发展变成自觉行动。

(二)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人,就如无水之鱼,永无发展可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其中一点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积累,是根脉所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越向前发展,越是进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就越大。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到2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参与意识强、精神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先进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到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学能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专业的思政干部队伍为保障

在当今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并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肩负着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重任的高校思政干部就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和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高校思政工作者习惯从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方面来认识学生,却很少从人格层面来认识学生。认识的角度不同,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一支懂心理学的专业的思政干部队伍能够从人格层面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分析学生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从而最终帮助大学生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康的人格。

(四)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为重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体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然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在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过程中,既需要理性的认识,也需要社会实践。因此,高校因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并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心智、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能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