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 形成合力 陪伴成长

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都对学生的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互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身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家校之间能否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那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家校沟通 形成合力 陪伴成长

一、共情与接纳

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面对特需学生,我们要注意理解家长的感受。在这里,跟大家介绍教师与家长的“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图。而教师与家长的共情,则是指在教师和家长就学生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交流时,教师能够恰当理解家长的内心体验和观点,并且能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家长,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要达到共情,教师要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将自己置于家长的立场,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如:面对一个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家长,我们要感受到家长的焦虑、着急和无措,然后向家长传递我们的理解,先处理家长的情绪,在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

当我们通过共情理解了家长的感受之后,接下来就要接纳家长的情绪。任何家长的行为都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恰当地接纳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他们自然就很容易从对立面走到统一面。所以,教师面对家长的这样那样的态度、行为,要学会接纳,而不是以更强烈的情绪进行对抗。注意,接纳的是对方的情绪,而不是对方的行为。

接纳四步骤:

1、 允许家长的态度、行为发生,而不是拒绝和否定;

2、 扩大认知背景,即重新定义家长的态度和行为;

3、 保持愉悦的情绪跟家长对话;

4、 给予家长的态度和行为进行积极赋义。

二、倾听与表达

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进行有效倾听,并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用心倾听

1、 我们要听清家长要表达的内容、了解对方的想法及问题所在。

2、 我们要听到家长在表达时的感受、情绪等状态,为我们的共情做好准备。

3、 我们要听懂家长的需求,了解他们困扰。

4、 我们要帮助家长找到他们问题解决的有效资源,而关系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应用好四只耳朵的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眼看、用口问、用耳听、用心去觉察。

(二)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表达

在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当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想法时,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进行。

家校矛盾,很多来自于沟通、交流不畅产生的问题。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在家校联系中,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去处理家校问题,在这其中,我们发现:这不仅可以避免矛盾积累,而且有助于促进家校的理解与合作、增进家校感情,还利于自己平静和放松。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来跟家长对话,表达我们的想法呢?

1、 观察:通过观察,跟家长描述学生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很多时候我们下意识的想要评论别人,但是这样很容易带上自我的情绪,让别人觉得在批评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观察需要具体的客观描述事实,而非简单的给行为定性。

2、 感受:跟家长分享我们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区分感受和想法,要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非一些想法。

3、 需要:了解是自己的什么需要导致了前面的感受。这是是非暴力沟通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能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会想要指责对方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而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实际中可以采用“我感到很着急,因为我需要您的孩子有利于他成长的行为改善”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请求:这点需要能够区分请求和命令,对于请求还需要做到的是清晰明确,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让家长知道可以怎么做。

总之,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沟通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