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四部曲” 同心同力促成长

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教师要成长得快、成长的更专业化,就得汇集和激发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我们面对转岗教师和自请人员的教师队伍现状,采取了全体上阵、“一课三磨”的教研模式,具体在施过程中首先明白磨课的意义;其次了解磨课的理念支撑;然后理清磨课的思路;最后掌握磨课的重点。通过这一举措进行“一课三磨”,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水平。

磨课“四部曲” 同心同力促成长

一、“磨”课的意义

磨课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改进。磨课是一个过程。“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样板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更是为了让我们在关注教研活动的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二、“磨”课的理念支撑

一是“载体论”:

任何教学活动、任何教学内容……都是载体,它们承载的是孕伏在后面的更为深层的东西,即开发幼儿潜能,推动他们后续学习,促进他们终身发展的东西,而决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活动不是为了给幼儿 “ 一只兔子”,而是为了给他“ 一把猎枪”——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教学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认知结构——整合、提升经验比唤醒经验更重要;教学活动重在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状态比学习更重要。

二是“本体论”: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了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了幼儿更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认识“ 学习作为幼儿的‘工作’‘劳动 ’,是需要幼儿自主、自动完成的,是任何人不能替代,也替代不了的” 。任何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对任何活动的观察,必须以幼儿为主体,不是观察教师“教”得是否娴熟,而是观察幼儿“学”得是否得法;

任何活动的组织,必须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任何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主动活动、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领着他一步一步“请君入瓮”式地走。

三是“人境互动论”: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获得发展的。广义的“环境”是指学习资源的充分支持和满足。所以,创设积极、互动,能激活幼儿思维的学习环境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不仅要“让环境说话”,还要“让环境诱发”幼儿的兴趣、情趣、志趣;环境引发探索;环境支持创意。

四是“知识意义论”:

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幼儿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幼儿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点状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所谓探索和发现就是指含有某一特征的“类”的知识意义的生成过程。“类”的知识就是规律。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幼儿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幼儿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从单一、孤立的知识到同一类别的知识——有意义的知识,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所以,给幼儿太多的单一、孤立的知识是“毫无教学意义”的。只有引导幼儿发现 具有特征性的“类”的知识,才能生成知识的意义,也才有了教学意义。

教学心理学把记住单一、孤立的知识看作是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把探索和发现“类的”知识——有意义生成的知识看作是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因此,单一、孤立的知识是向“类”的知识迁移的基础,而“类”的知识是单一、孤立的知识在认知能力上的提升。单一、孤立的知识和“类”的知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定的知识与一定的能力是相对应的,需要培养哪种能力,就要选择相对应的知识;需要掌握哪种知识,就要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知识。这就是从“唤醒——梳理、整合——提升”的认识的升华。

三、“磨”课的思路

(一)问题带思路,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不断向自己提出质疑——以永不满足的心态对待教学问题。

1.活动名称确切吗?

2.教学目标恰当吗?

3.教学资源充分吗?

4.教学环节合理吗?

5.教学过程流畅吗?

6.教学效果理想吗?

(二)问题带思路,从自身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向自己提出质疑。

1.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提问

(1)目标制订的理念高地在哪里?

(2)知道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什么吗?

(3)为落实目标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

(4)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整合哪些目标?

2.从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来提问

(1)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匹配,能保证完成目标?

(2)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3)教育(学习)方法是否让幼儿感兴趣、易接受?

(4)内容与方法是否能促进幼儿发展?

3.从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问

(1)材料、工具等准备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

(2)是否安全——无毒、无害?

(3)是否考虑每个孩子的认知差异?

(4)是否考虑环境对幼儿影响的整体性?

4.从幼儿学习问题的提出来提问

(1)教育过程中开放性问题提得合适吗?

(2)幼儿主动提问、独立思考、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有多少?

(3)是否合理使用了各种问题方式(疑问、跟问、追问……)?

(4)是否利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幼儿答疑解难?

5.从师生互动的质量来提问

(1)对幼儿肯定、赞许了什么?用哪些方式方法,效果如何?

(2)是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学习思路、语言、行为?

(3)是否抓准幼儿生成的问题并及时回应,回应的策略是什么?

(4)与个别幼儿互动时是否照顾到全体幼儿?

6.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提问

(1)是否把握好教育活动的节奏(张弛有道)?

(2)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是否作出合理判断(对落实目标的价值)?

(3)是否把握好动静结合、“收”“放”交替等教学组织方式?

(4)是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三)问题带思路,从教学设计的某个方面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这个方面往往是自己教学中的弱项。如:以唤醒,梳理、整合,提升为线索的教学问题设计。

1、引入阶段的提问:问题能否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有效导入正题?

2、“唤醒”阶段的提问:是否引导幼儿积极回忆生活经验?

3、梳理、整合阶段的提问:是否能引导幼儿将散点式认知向结构性认知发展?

4、提升阶段的提问:是否抓住教学契机将教学问题引向高一个层次?

四、“磨”课的重点

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活动的全程设计。教学活动的全程设计怎么“磨”?

(一)三个条件:

1.无论教学活动组织得怎样成功,都要永不满足——有自我建构的意识和心理需求

2.努力寻找改进教学活动的主线(专题、主要话题)——有自我建构的目标

3.反复对话与实践——有自我建构的行动(教研组里敞开自我,认真倾听与积极回应;日常教学中调动大脑一切资源,在能力极限边缘思考、改进)

(二)四种考虑:

1.理清教学要点

这一教学环节想带给幼儿什么?想让幼儿做什么?

2.作出教学判断

幼儿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正常的、偏差的、边缘的

3.设计教学指导语

针对上述各种情况怎么提问?指导?提示?……

4.估计幼儿可能的行为和自己的对策

期望的效果会是什么?自己怎么回应?

可能的效果会是什么?自己怎么回应?

将会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怎么回应?

围绕上述磨课理念、思路和重点,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为引领,我们全体教师们参与“一课三磨”过程,促进了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的提升,获得了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