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后学”与“先学后教”生本教育读书分享会

“先做后学”与“先学后教”生本教育读书分享会

“先做后学”与“先学后教”生本教育读书分享会

语文  乔信

我们传统教学是先教会学生知识,学生学习之后进行反馈,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在学生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再进行授课!

一、引言

先前在渭南市北塘实验国小听了石秀兰老师《陈毅读书》的一堂语文课,说的是陈毅小时候爱学习的故事。其中叙述了陈毅在课前自习的几种方法和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况,并写了老师对陈毅好学的肯定和称赞。显然,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是要学生学习陈毅的好学精神。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果按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语文课就变成了思品课,很难摆脱许多说教式的口号,学生自然厌烦,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为了避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发生,石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语文学习方法研究”的目标上来,结果那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两堂课的教学实践

召开一个“语文方法研讨会”,学生按自愿方式分成三个研究小组。学生一起先围绕课文第三节的内容,针对陈毅的学习方法把课文分为课前、课后两部分。听课前,对懂得的生字、新词打圆圈,对还不大明白的字词先打上半圆,对完全不认识的打上黑点。到了听课时。针对不懂的,特别小心;听了还不懂的,请教老师。老师将陈毅的学习方法加以归纳后写在黑板的左半部分。接下来,我请学生谈谈对这些学习方法的看法:你认为陈毅的学习方法好吗?哪些是值得你学习的?哪些是你认为不够妥当的?学生针对陈毅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预习实际谈了谈自己的感受。精彩发言不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对已经懂得的生字、新词就不用打圈了,只对不认识的字打上圈更好些。”有的说:“还是陈毅的方法有道理,把生字分成三种,自己心里很清楚。”有的说:“上课时对不懂的问题多加留心,这个方法挺好的。”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我对学生谈的学习方法进行概括,写在黑板的右半边。这样,一左一右,互相对照,一目了然。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说说自己认为较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一堂语文课很快就在这别具一格的研讨中结束了。

为了检验学生说的学习方法是否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后一篇课文前,有意让学生按各自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第二天,老师发现有抄生字的,有抄书上例句部分的词语的,有的只抄了一遍。有的抄了好几遍。顺势开了一个“学习成果展览会”。在课上,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内容,如:时间、地点、人和事。接着,请学生轮流做小老师,说说生字、读法和结构。不知不觉下课了,但大家意犹未尽。

三、反思

这两堂课的实际效果,超乎我的意料。以往的教学中,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点都常常要采取“小步子、多循环”、“螺旋式递进”的教学策略,因而,受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更明显,但是经历了这件事,我的教学心态不禁“柳暗花明”起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的方法论,即:“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在这两堂课的教学中,前一堂课侧重于“先做后学”,而后一堂课侧重于“先学后教”。它又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尝试正好贴合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单纯的对“教”的关注逐渐转移到对学生“做”与“学”的探究上来。通过这两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就拿“先做后学”和“先学后教”来说,学生普遍具有“做”的欲望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发现和挖掘这种欲望和能动性,并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威廉 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说道:一颗沙子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希望在今后有关生本课堂的教学中,和大家继续探讨,一起努力,让自己尽快进入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