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县科学技术局科普宣传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部门精心组织,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找准工作切入点,紧紧围绕我县产业培植情况、农民的实际需求、科普辅导员的科普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科普教育,推进科普宣传工作,致使农民能熟练地掌握当地产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农业

实用技术,实现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现将2014年11月至2014年科普宣传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法律法规宣传。(1)为了加强科技服务农村,技术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推进科技法规宣传进度,于2014年1月20—22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农业、畜牧、卫生局等14个部门,分别在牛孔乡、骑马坝乡开展了声势浩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次活动共发放各种资料刊物20140余份(册),解答各种技术、法规咨询640多人次,举办农村使用技术讲座2场,受训群众320人次。(2)4月26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利用当地街天,组织县司法局、县文体局、县商务局等8家单位,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3)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2014年科技宣传活动周于5月24日当地民族街天联合县科协、县地震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610办等12个部门,围绕我县产业培植特点、农民春耕防病工作,设置农业病虫害、科学种植、养殖等12个咨询点,咨询750人次,内容包括八角修剪技术、科学养猪和水稻稻飞虱防治技术等。宣传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规、条例760份,放发石斛种植技术、茶叶采摘技术、快速养猪法、猪蓝耳病防控等科学种植、养殖资料17000份(册)。i四是结合我县基本县情和民族分布特点深入村寨广泛宣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预防艾滋、反对邪教幸福安康、地震自救基本常识、植物疫病检测等内容展榜128块(幅)。同时为了加大科技活动周宣传效果和宣传面,进一步扩大宣传周活动的社会影响,利用2台电视机宣传“科技在我身边”、科学养殖等光碟5盘,利用地方有线电视台继续宣传三天。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了全县公众法律法规意识,加强了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了抵御境外腐朽思想和社会各种邪教活动的能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和边疆巩固。

二、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农村科普辅导员的辅导能力,强化他们宣传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达到宣传法规、科学技术的实际效果。一是邀请华中农大倪德江博士、中科院陈又清博士及地方专家,组织召集我县村级科普辅导员培训2期92人,培训内容包括茶叶、八角、紫胶、胡椒、蔬菜、中药材、橡胶、草果、科学养殖、科学使用农药、稻田养鱼;二是紧紧围绕我县茶叶产业管理粗放、面积增长农民不增收的实际问题,组织当地茶叶种植大户、加工经营大户48人到普洱市思茅县、江城县实地考察茶叶管理和加工技术。经过外地学习考察,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产业管理技术的作要性,激发了他们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选送9名农村青年到成都种业公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学习;另送9名农村青年到建水和源商贸股份有限公司学习蔬菜栽培技术,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成为地方种菜能手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建立科普基地工作。

为了克服农民接受科技知识能力弱,不会用笔记录系统培训内容,容易忘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巩固农民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强化理论与实地参观、学习有机结合,培养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达到学科技、宣传科普的真正效果,结合我县产业培植的重点,建立宣传科普基地1个,茶叶栽培及管理培训基地600亩。通过建立科普基地,为探索、发展和推进我县茶叶协会模式做出了先河,为传统产业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工作做出了前期典范。

四、科普宣传存在的困难

1、农民文化底子程度不等,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宣传效果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的目的。

2、农民传统农耕意识浓,受刀耕火种农作模式积淀深,宣传科普知识工作带来被动现象。

3、经费困难,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量压力增大,很难程度上满足农民日夜不断需要的技术要求。

**县科学技术局

2014年11月2日

第二篇: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xxxx年,衢州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悉心指导下,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市“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科学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考核先进市称号,连续六年获此殊荣。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服务意识为着眼点,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一)加强市县科技工作联动。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对全年重点科技工作进行部署。全市各地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柯城区启动了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30人次;衢江区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和各类创新载体14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龙游县启动省级特种纸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工作,该平台已被列为省重点培育对象;江山市围绕省科技强市、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三项创建,成功创建了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市;常山县申报国家创新基金取得历史性突破,有两个项目首次获得资助;开化县大力优化创新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高新的若干意见》,高新技术领域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二)深化科技考核与宣传工作。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综合考核。完成xxxx——xxxx年度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我市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浓厚各级各部门合力抓科技工作的氛围。开展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和“4.26”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特别是第九届科工会期间,邀请了新华社、科技日报、浙江日报等20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参加,进行了会前会中会后一个月的宣传,报道我市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典型和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暨服务提升年”活动,全局干部分为7个小组,共挂联100家市本级重点联系企业,采取多项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加强宣传,在《衢州日报》刊登一个整版,向全市经济主体广泛宣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型企业的申报认定条件、办理程序;二是提升服务,组织力量编写《科技服务简明手册》,汇总科技计划、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和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项目的申报办法;三是建立平台,整合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及科技信箱,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经济主体提供更及时、更有效、更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务,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网上科工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我市还出资1000万元参股组建浙江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二、以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成功举办第九届科工会。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要求,第九届科工会专门聚焦新材料产业,举办了开幕式、成果展示与对接洽谈、专家企业行、新材料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新材料发展趋势报告会、科技金融与创业投资报告会等七大活动,邀请了来自中科院系统、浙江大学等国内37所知名高校院所的16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和可供合作项目300多项,全市500多家企业1000多人参加对接洽谈。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约项目130多个(其中国共产党建创新载体8个),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

(二)稳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外出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和多次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衢州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方案,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要求,突出科技优势,体现衢州特色,服务我市主导产业,以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与浙江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两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共建。xxxx年9月,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衢州建立省级大学科技园。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科工会开幕式上,浙江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和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

(三)加快氟硅技术研究院发展。在省科技厅、省编委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顺利升格为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并建立了我市首家院士工作站。完成二期科学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三期试验中心的方案设计,与跨国公司罗地亚共建了衢州氟化工联合研发中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建了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纯度up级电子化学品氢氟酸技术开发等项目,为企业开展专业咨询和产品原料的分析测试服务400余次,在氟硅生产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氟硅新材料检测中心。

(四)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全年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浙江开关厂、江山化工和捷马化工建立的研发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开关厂企业研究院被列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全年新增市级创新载体5家、省级4家。继续实施“创业素质工程”,举办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10期。会同市委人才办做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的落地和服务跟踪等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和人力社保局做好“115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考核和日常管理。

三、以项目实施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0项、国家火炬计划6项、星火计划8项,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项、省公益科技计划7项、省重大科技专项5项、厅市会商项目2项、开发省级新产品56个。全市获得上级科技经费3623万元。组织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进行验收,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2440万元。

(二)进一步深化厅市会商制度。举行了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第二次厅市工作会商,全面推进我市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的“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和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高值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两个项目列入厅市会商专项资助,资助金额分别为170万元和260万元。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4家、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1家。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1家。

四、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导向,加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开展知识产权宣讲培训。承办了全省专利行政执法培训班,全省120多名专利系统执法人员参加培训。举办xxxx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宣传巡回演讲”衢州专场报告会,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10期。特别是首次举办了“衢州市专利成果展”,全市22家企业带来了24个专利项目,较好地展现了我市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专利技术成果。

(二)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与保护。一是开展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制订了《衢州市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累计检查专业市场55个,检查产品6000多件。二是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与市公安局签订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联动协议书,就案件移送程序、召开联席会议等作了议定。三是组织开展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江山市左邻右舍便利商店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浙江万众商贸公司获得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项目经费补助。

(三)认真落实专利资助政策。全市共对xxxx年获得的989项授权专利、7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个软件产品,以及4项专利产业化项目和1项引进专利实行了专项资助,资助184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1945件,授权量1522件,同比分别增长23.8%和9.1%;发明专利授权量93件,同比增长55%。

五、以科技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项,“竹黄、金针菇珍稀食药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中试及产品加工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获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4名。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常山县“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新一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已列入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衢江区“衢州椪柑产业提升科技示范及推广”项目通过验收。

(二)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省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第四批市科技特派员和各县(市、区)科技特派员93人均已按要求派驻各乡镇基层开展工作。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据统计,xxxx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6个,共推广新技术72项,引进新品种11个,建立基地6000余亩,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56期,发放科普资料10000余份。

(三)继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进行筛选,向6个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发放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通知书。完成大型水库地震安全工程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组织开展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地震应急逃生避险演练和科普讲座等活动,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四)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督促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指导江山市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有3个项目被列入xxxx年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大科技项目。

六、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石,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一)加强日常学习和教育。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制定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党员)年度学习计划,召开40余次“学习会”和4次全市科技系统工作例会,深入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重要会议精神,组织向“最美教师”学习,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不断提高科技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由我局选送的两个节目分别获得全省科技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晚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展示了我市科技系统热情踊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廉政和效能建设。学习换届纪律和廉政准则,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定下发《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局机关全体干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开展廉政风险点自查,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11个,查找廉政风险点227个,制定防范措施126条,做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热情接待群众来访,正确处理群众诉求,做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答复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共办理群众诉求30件,其中咨询5件、建议23件、其他2件,均按时答复。

xxxx年,全市科技系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和任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距离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要求,我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科技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xxxx年工作思路

xxxx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我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为指导,紧紧围绕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年度建设目标,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两地三城”、支撑“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加快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同时,坚持重心下移,积极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科技工作向乡镇延伸。

(二)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园区,支持市高新园区做好以升促建工作,完善现代产业、综合服务、高端城市和一流生态“四大功能”,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产业新城。推进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展大学科技园设计建设、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扶持奖励政策研究等实质性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把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好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衢州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发挥好上海有机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积极申报成立国家级氟硅材料检测中心,争创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谋划建设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等其他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省里提出的“六个一批”(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要求,结合衢州实际,重点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载体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人才引进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加强科技政策落实和宣传。继续落实完善各项科技惠企惠民政策,深化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干部挂联企业力度,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为经济主体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加强对全市企业科技政策的宣传和辅导,扩大科技创新政策的知晓面,让企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大企业服务外包,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者,建设一个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风险和金融服务机构群体。

(三)继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工业110、科技信箱、网上技术市场和市科技局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扩散面广、交流成本低等优势,建立面向全市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网上多媒体洽谈与交流、网上中介服务等功能,构造方便快捷的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世界浙商大会”和“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等中心,吸引浙商来衢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科技服务型产业,以科技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根据衢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针对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和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加快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二)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研发更多的高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家氟硅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空气动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三)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专项计划,重点提升建材、机械、轻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四、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着力集聚优质科技资源

(一)完善厅市会商制度。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山区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方面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确定几个重大科技专项与优先主题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市校合作机制,不断加强与市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好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个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企业需求,采取“小分队、多批次”形式,组织邀请专家到企业发现解决技术难题、洽谈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需求,采用“市县两级联动”的方式,有重点地举办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有效解决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三)创新办好第十届科工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专利展示与交易,进一步改进办会模式,及早部署,争取办出新特色、取得新成效;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思路,推进科企合作,努力促进科企双方从单项技术难题解决逐步向合作研发、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联合共建创新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合作转变,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围绕改善民生,着力加快农业农村和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以贯彻落实xxxx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衢州农科院建设,深化与省农科院、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好种子种苗、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攻关,培养一支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推广项目,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助推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等一批民生类科技项目攻关,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民生类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的推广转化,加强培育民生科技产业。

六、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和人才战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成立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大专利宣传和保护力度,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配合抓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工作,重点做好“四个一百”项目技术评审工作;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重点产业和基地建设,捆绑式引进创新团队。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与共享使用,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工大、杭电的人才培养合作,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激励。

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管理绩效

(一)继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牢固确立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加大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两高于”,即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十一五”增长幅度。

(二)继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完善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结构,重点支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经费使用集中度和绩效,更好地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等办事程序、行为准则,提高科技计划立项和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八、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

(一)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山海协作、互挂互派等合作机制,加大干部上挂下派交流力度,密切与各级部门的联系,服务企业服务园区,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进村入企走基层、科技服务促转型”大走访和以“三治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两项工作”和“三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机关效能。

(二)坚持加强学习和推动工作相结合。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化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科技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科技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切实增强开展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党风廉政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和“三重一大”各项规定,完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遵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结合省里开展的“深入基层谋发展、心系群众惠民生”创先争优蹲点调研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形成科技发展思路,在一线了解科技需求民意,在一线兴办科技惠民实事,倡导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争当一个“最美科技干部”。

第三篇: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工作部署,围绕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牵头做好西部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科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5858件、9550件,同比增长19.7%和49.1%,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第2位;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89亿元,增加值达520亿元,同比增长25.25%;我市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成功加入 “世界科技城市协会(wta)”,获批建设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西部科技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1.重点工作加快实施。围绕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制定和实施《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推进方案(xx—xx)》等七项重点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加强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和扩大内需项目,获科技部科技立项114项、省科技立项159项,经费支持1.05亿元;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开发了65个重点新产品,建成了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2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11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400余万篇科技文献和120余个数据库入网对企业免费开放使用;网上技术市场建成运行,四川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举办了生物医药成果对接会;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地奥等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33家市创投机构、科技型企业获省创业投资补助金856万元。网安等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30万元,科技创新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补贴企业科技保险58万元,获保额15.5亿元。

2.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顺利推进。筛选确定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30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引导,突出企业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深化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着眼建成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定位,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培育企业。

2.重点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筛选确定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超微型基站等4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时跟踪和督促检查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各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

3.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实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加强了川产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总投资达7.39亿元的康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式启动。

4.企业科技服务工作效果显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工作深入开展,494家企业已被省上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公示;会同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认定52个市自主创新产品,推动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

(三)深化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1.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深入推进。以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为重点,共引选育、试验、示范新品种116个,开发配套技术46项,引导建立了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5个;扶持57家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开发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10项、新产品25个。

2.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12个区(市)县实施“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综合科技示范工程”,建立12个粮食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龙泉山脉优质特色伏季水果科技示范带建设”项目,在龙泉等4个区县建立新品种展示园、优质高产核心和示范区。

3.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与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深化星火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村实用技术5万余人次。全市已建立专家大院33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科技特派员团队19个,拥有科技特派员624人,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协会171个,科技专业合作组织223个,信息化基地123个。

4.民生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城乡社区常见多发慢性病防治、建筑节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民生科技专项深入实施,改善民生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金牛区被认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四)开展科技赈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1.科技赈灾及时有序有力。紧急推荐启用世界先进的 “sahana灾难信息管理系统”,组织人员和挖掘机赴

[page]

灾区救灾,第一时间编印抗震救灾系列科普手册10余万册送往灾区;组织高新技术企业捐赠高效灭菌除臭剂、led照明灯等大批高科技产品支援抗震救灾,协调科技部及国内35个城市科技部门科技赈灾物资发送灾区;组织专家开展灾后建筑损毁及地质鉴定,撰写《汶川大地震未对主城区造成损害的初步分析》等,及时为全市抗震救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2.科技支持灾后重建及时启动。积极争取到国家、省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科技资金1880万元;按市政府要求及时调整重大科技专项预算,从市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中调整1110万元用于全市抗震救灾专项资金。制定实施《市地震灾后应急恢复与重建农村科技行动方案(xx—xx年)》,设立500万元抗震救灾科技专项计划,编制“灾后应急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方案”,组织实施7个灾区恢复与重建科技示范项目,在都江堰高原村、彭州新黄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组织引进日美防震减灾体系和灾后重建经验,推动建立灾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机制;编印“农村低成本抗震住宅建筑设计图集与技术指南”,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赴灾区开展专项技术指导。对口联系重灾乡镇工作扎实推进,组织编制了《邛崃市临济镇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对口援助灾区帮扶工作。

(五)加强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郁

1.科技政策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制定出台了西部科技中心建设一系列配套文件及《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市科技进步条例》修订工作加快推进;出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规程》、《预算评估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验收及绩效评估等进一步规范。

2.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持续深化。制定“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完善,“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深入开展,为第九届西博会等大型会展提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监管和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子站及高新、青羊、新都等平台子站开通运行;在康弘等12家大企业(集团)开展知识产权信息运用推广计划,组织6个专家工作组为39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3.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加入 “世界科技城市协会(wta)”,组团参加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东盟“10+3”生物科技论坛等国际高层论坛,成功举办了xx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及xx’apec中药材gap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等,中以孵化器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4.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实施《打造科技传媒精品实施方案》,加强科技政策宣传活动,开展西部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系列宣传活动,加强了城乡科普宣传,市民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科学技术局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人大、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深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为主线,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以营造

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立足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实施各类重点科技项目**项,其中列入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四川省重点科技计划专项1项;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项,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信息化专项*项;荣获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三等奖*项;全区完成高新技术投入*万元,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万元,努力实现“群众满意,工作一流”,较好地完成了预期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领导重视,深化科技创先工作

1、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经市局推荐,我区成功申报“四川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区)”,是四川省县(区)科技工作“一把手示范工程”,成为全省第一批“科技工作试点县(区)”之一,是全市唯一的县(区)。区政府副区长张方正代表**区参加了全省县(市)科技工作和试点县工作会。

2、积极申报2014-201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四川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现已通过2014—201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四川省科技进步考核,被省政府授予2014—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荣获2014—201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称号,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区长陈文、科技局长蒋勇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

3、成功举办“四川省2014年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开幕式”。3月16日,100多位省市专家和领导莅临我区通滩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经过全区上下的一致努力,3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四川省科普示范县(区)”的考核验收。

4、由陈昆德副书记、穆林副区长带队,组织我区11家企业参加了05年中国科学院最新科技成果洽谈会。这是我区在新时期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和全国最高科研单位合作的新模式,也是我区探索产、学、研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和项目改造传统产业的重大举措。

5、进一步深化了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任期考核制度。区委、区政府以泸江委办[2014]41号文下达了“一抓一”的目标任务考核任务。区政府以泸江府办发[2014]22号文下达了“45233科技行动计划三亿工程”的目标任务,并以泸江委办[2014]38号下达了区领导和有关单位定点联系重点科技项目(企业)的目标任务。区级领导均积极主动走访各自联系的企业,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了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发展壮大。

6、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9月27日,**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继元、副主任许建及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到华西玻璃钢厂、**职业高中、华阳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调研《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情况,并进行了座谈。区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街负责人参加了调研,对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情况进行了汇报,对我区科技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10月28日,**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四川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情况,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局蒋勇局长进行了汇报。会议认为,区人民政府及科技行政部门在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相关科技法律法规中做了大量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了全区科学技术进步。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氛围初步形成。常委会对区人民政府贯彻实施科技法律法规工作表示满意。

7、认真贯彻全市科技大会精神。**区委于2014年11月24日召开六届第64次常委会议,会议听取了**区科技局关于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汇报,会议认为,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的意义重大,将进一步促进全市的自主创新,推进泸州的创新型发展。会议原则同意提出的贯彻意见,并决定于2014年初召开全区科技工作大会,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报市编委同意后,成立区知识产权局;探索和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建立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二)注重实效,扶持和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

1、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开展科技奖励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市级科技成果推荐和请奖工作。经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评审,市政府批准(泸市府发[2014]38号文),我区“zyz系列液压静力压桩机”等

10项科技成果荣获2014—2014年度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二是按《**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我局正着手开展2014—2014年度科技成果征集、鉴定工作。

2、结合区情,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及相关服务工作。我局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发布年度“项目指南”、“项目申报通知”,

共收集各类科技项目36个,通过筛选,申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3项,其中,华西玻璃钢有限公司“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道”项目已被科技部批准列为2014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申报省重点科技项目4项,其中“机械制造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列入省重点科技专项;申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9项,批准立项8项,获得项目扶持资金38万元;申报市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批准立项2项,市信息化立项1项,获得项目扶持资金40万元(其中企业信息化专项经费5万元);区本级重点科技项目第一批安排9项,第二批拟安排7项。省、市、区共投入科技扶持资金152万元。完成04年市级创新基金项目验收2项;完成科技项目查新4项,技术查新1项;协调2014年、2014年市级创新基金拟结题项目2项;完成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县(市、区)的申报工作。开展了对全区2014——2014年重点科技项目的专项验收结题工作。2014——2014年全区共安排科技项目35个,包括工业类项目16个,农业类项目11个,社会事业类项目2个,其它类项目3个,专项类项目3个。其中工、农业实现产值21963.4万元,利税5188.07万元,农民增收1592万元。

3、加强对基层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我局积极深入基层,为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协调贷款、科技经费划拨、工商、税务、物价、电力、职称评定等。如:由陈昆德副书记引荐,积极为川油钻采公司和市建设银行牵线搭桥,协助企业争取信贷,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步伐。改版了**区科技网站,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库、专利库、科技项目库、专家库,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科技服务。

4、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审推荐和科技型企业的登记工作。今年共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已通过评审认定1家;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已通过评审认定3家;新发展区级科技企业2家。全区现有科技型企业42家,其中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

5、结合科技型企业实际,举办现代科技知识讲座。一是区委副书记陈昆德亲自为部分科技企业负责人作了题为《企业家面临的十大挑战》的专题讲座。二是积极组织企业、科管干部参加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和省科技厅举办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科管干部的科技业务素质。三是10月20日,举办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走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座谈会及税收政策讲座,邀请区地税局领导讲解了有关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政策,并就税收办理程序等问题作了针对性解答。

6、积极推动**区科技企业协会的发展。根据协会章程和工作需要,及时开展换届工作,召开了科技企业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和理事长,充实了协会领导机构。

(三)服务“三农”,拓展农业科技工作

1、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工作建设,基本上掌握了全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专合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基本情况,为找准农村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寻求我区农业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奠定了工作基础。

2、突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了与泸州市园科所等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百草堂中药饮片、龙人药业公司等中药制药科技型企业,先锋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三农高效农业发展公司京华泰银花科技种植公司等农业企业及华阳乡无公害蔬菜基地、石寨大白鹅孵抱繁育基地、弥陀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黄舣龙眼基地、永兴农业有限公司的pic猪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分别对相关项目进行了申报。二是积极推荐**职高申报国家星火培训学校,并全力搞好推荐和服务工作。三是切实做好市级重点科技项目“高芥酸油菜示范种植和推广”的科技服务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群众增收明显。

3、做好农业科技“110”试点启动工作。通过我局的积极推荐和争取,我区石寨乡被列入了四川省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示范乡镇,促进和推动了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4、按照《泸州农村小康快车星火示范工程方案》,抓好农村“小康快车星火示范工程”实施工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新建农业专家大院1个、科技示范基地12个,实施科技兴村试点3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4项,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42个。

(四)盘活资源,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1、努力盘活区域科技资源。今年,我局加强了与泸天化、泸州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学院(科研处、药学院)、泸州市园科所、长起技术中心等市属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工作,与其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效盘活了区域科技资源。

2、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团参加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泸州市与中科院的科技对接活动。我区共有12家企业共16人参加,为全市各参会单位中参会人员最多的团队。这次科技对接活动,是我区探索产、学、研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和项目改造传统产业的重大举措,创新了科技交流的方式、方法,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信息;企业寻找到了技术信息或合作伙伴;与泸州籍在京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让上级部门和领导了解了泸州、了解了**区;较好地建立了院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渠道。

二是邀请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省科技职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但冰如教授到我区为机关干部、科技型企业负责人作了题为“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报告会。

三是组织参加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和第七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信息。

四是组织我区科技型企业到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参观、座谈,学习“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促进了区域科技交流工作的开展。

五是组织部分乡镇科管办、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在年初召开的科技工作会上,泸州川油钻采公司、龙人药业公司、茜草镇科管办、南街办事处、区计生局等五个单位分别交流了自己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服务与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及其成效,使企业、部门、乡镇街之间增进了了解与交流。7月15日,召开了科技工作会。区委副书记陈昆德、区人大副主任崔燚、区政府副区长张方正、区政协副主席李业彰出席了会议。区政府张方正副区长和区委陈昆德副书记肯定了近几年的科技工作,并对科技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六是积极配合区科技顾问团,组织专家、学者为我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荐言献策。协助科技顾问团举办了“大城市框架内的**经济”专题研讨会和**区“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座谈会,与会顾问畅所欲言,积极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肯定。

(五)创新机制,大力普及科学技术

1、积极开展元旦、春节的“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培训及网上科普咨询活动。

2、成功组织举办了“四川省2014年‘科技之春’送科技下乡”大型科技赶场活动。传播了科学技术,倡导了科学方法,掀起2014年我区“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的高潮,有力推动了我区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广泛开展。

3、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普活动,组织久盛百货等公司积极开展以“走进信息时代,体验数码生活,享受快乐科技”为主题的第五届“科技活动周”活动,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4、为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免费为乡镇送去200百张农业专家系统电脑光盘和210张挂图,并现场指导光盘的使用,讲解光盘中的内容。

5、组织、参与了四川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与区科协、教育局等单位共同配合,组织了**区“新华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评出特等奖10件,一等奖134件,二等奖238件,三等奖405件,优秀奖321件。

6、积极参与我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四川省科普示范县(区)”的工作。

(六)履行职责,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1、组织了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并于4月26日在市中心设点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知识,突出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主题,收到了明显成效。

2、组织部分科管干部参加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培训。

3、积极参与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并开展对区属医疗科研机构的清理工作。

4、积极开展技术市场管理、宣传、综合服务工作。

(七)开展“先教”,加强机关制度、作风建设

1、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在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组的领导下,在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组办公室和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我局高度重视“先教”工作,统筹安排,制定方案,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狠抓落实,历经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在局党组的领导下,以支部为主体,带领全局12名党员,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传承有序,切实搞好每一阶段的各项任务。11月,搬入新办公楼后,我局添置了电脑、摄像机、铁皮柜等办公设备,完善了请销假制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和制度建设,强化了职工的业务培训,使职工的业务素质得到增强,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较好地体现了“群众满意,工作一流”。经区委推荐,我局机关支部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受到市委表彰。

2、我局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为基层办实事。积极协助定点联系村——姚村、定点联系社区——皂角巷社区,开展人ot;—猪链球菌防治工作,支持姚村1000元、皂角巷社区500元,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积极参与“创卫”迎复检活动,协助社区做好“创卫”迎复检工作。由局长蒋勇亲自带队,到联系社区——皂角巷社区开展“创卫”活动。共清除立体垃圾120处,死角50处,牛皮癣250张,清除暴露垃圾55处,清扫路面2600m2,督促指导辖区单位10个,支持社区“创卫”经费500元,为泸州市“创卫”迎复检作出了贡献。

3、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了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实施、考核评比、奖励惩处等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切实做到了政务公开工作“一把手”亲自抓。我局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科技网站,将科技局工作的主要职责、办事程序、办事机构、领导干部姓名、职务、职责分工、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监督电话等,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4、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切实制订**区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八)其他工作

1、加强局属各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我局与各企业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督查。加强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先后下发和转发各类文件、通知9个。我局7家局属工业企业,截至11月底完成:产值8176.38万元,占年计划的115;税收:248.01万元,占年计划的92.8;开发新产品2个。

2、做好关工委科技团的日常工作。科技服务团被评为2014年度先进集体,常务副团长陈天德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

3、做好党建、综治维稳、普法依法治理、党风廉政建设,计生、保密、档案、统计、工会等工作。我局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措施和意见,把各项工作列入了全局工作日程,切实开展工作,做到与局日常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督促、同奖惩。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科技意识有待提高。

2、科技宣传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

3、科技工作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4、科技投入不足,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5、科技创新工作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6、机关建设有待加强。

第五篇: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xx年,xx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科技厅工作部署,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加快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推进“一个中心,两

大战役”,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首次表彰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省科技厅表彰为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市地震局被省地震局首次表彰为全省防震减灾综合工作二等奖,被省地震局表彰为全省地震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第八批、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市科技局被市直机关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办公室评选为最佳满意单位,名列政府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首位,被市委市政府、xx军分区表彰为爱国拥军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被市学习委命名表彰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被市政府表彰为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先进单位。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创新环境建设,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隆重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我市首次最高规格召开的科技奖励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对2014年认定的国家、省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究院、创新型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进行授牌,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的单位、个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对xx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关键环节,把握“五个更加突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激发了经济主体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加大力度完善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在四省边际最具影响力的人才政策,牵头制定《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重点创新团队实施办法》、《市区科技创新类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市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扶持科技类小微企业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将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的资助标准上限提高到100万元,加大对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导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参与“关于支持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若干意见(推荐访问范文网)”、“工业18条”、“小微企业18条”等政策制定。在参与制定“人才新政30条”及其22个配套政策的同时,牵头抓好重点创新团队的实施工作,经过初审、遴选、评审、公示等环节,首次评选出我市12个重点创新团队。认真落实各级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7603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抵扣15814万元,兑现市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专利示范企业、专利资助、科技进步奖等支持经费734万元,激励了企业自主创新。

强化市县科技联动工作。做好2014年度省对我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坚持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科技进步责任制,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的2014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开化县、龙游县被表彰为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继续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和市绿色产业集聚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480多人。受理xx年市科技进步奖获奖申报项目72项,经申报项目初审、网上公示和报批环节,评选出40项市科技进步奖;推荐省科技进步奖14项,有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4项。各县(市、区)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柯城区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工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130件、1768件,均比上年接近翻两番;衢江区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全年列入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0项;龙游县全力推进省级特种纸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平台建设经费补助300万元;江山市建立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名优秀中层干部分别到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省科技厅挂职;常山县5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历史突破;开化县修订出台新的《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产业高新的若干意见》和《开化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超千万元,比上年翻一番。

二、抓创新平台建设,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深化厅市会商合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与省科技厅举行第三次厅市会商,这是对2014年我市与省科技厅率先建立厅市会商制度的深化。本次会议层次高、内容新、举措实,厅市双方签署了新一轮工作会商协议书,双方确定的共同推进xx创新型城市建设、高新园区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等六大重点工作

有序推进。浙江开关厂有限公司、浙江科润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2项科技专项列入厅市会商项目,得到重点支持。

创新举办科工会。今年科工会坚持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常态化、成果实效化五大原则,推进集中办会与专题对接、请进来与走出去、网下洽谈与网上交易、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着眼长远规划与解决即时难题五个结合,实现科工会办会方式由“大而全”向“小而专”、“集中性”向“常年性”、“重规模”向“重实效”、“全动员”向“小分队”、“被动参与”向“主动对接”五个转变。全面提升网上科工会,完善咨询专家库和科技成果信息库,增加专利技术展示厅、对接洽谈室、工业科技110咨询台、专家及高校院所信息库和交易大厅等服务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科工会”。组织发布有效技术难题200多项,达成合作项目80多项。注重走出去对接,先后组织企业小分队走访大连、长春、沈阳、西安、兰州等地的高校院所,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沈阳自动化所、兰州化物所和西安近代化学所等科研院所进行有效对接,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巨化集团公司与长春应化所就80万元的xetfe技术开发项目当场签约。同时也请进来对接,邀请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陈庆云院士及其团队、宁波材料所崔平所长及其团队、兰州化物所夏春谷所长及其团队和浙大杨卫校长等来衢深入对接,走访一批相关企业,双方在共同科研开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达成了开展进一步沟通与技术合作的共识。

启动实施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为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委省政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市科技局及时主动与省政府、省科技厅对接沟通,为我市氟硅新材料产业列入省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做好基础性工作,确定巨化集团公司、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浙江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浙江海蓝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富士特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为首批综合试点单位,新创建8家氟硅新材料企业研究院,省财政一次性给予每家企业研究院500-100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xx年仅此一项就获得省财政科技经费7500万元,为企业研究院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新园区升格工作,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xx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北京走访国家科技部,向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副部长曹健林汇报xx高新园区创建情况,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与支持。市委市政府领导还带领相关部门到宁波、绍兴、温州和江西新余等国家高新区考察学习。制定了《关于支持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若干意见》。市产业集聚区获省政府同意创建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合力推进创新大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xx“海创园”、xx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依托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xx海创园,占地26.7亩,总投资近5亿元,是我市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起草了xx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慧谷工业设计基地建成开园,已注册到位22家企业,大学科技园主园区完成了建设初步规划,科创大楼建设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批。

推进氟硅研究院整合提升。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主动介入协调氟硅研究院移交巨化集团工作,参与移交方案拟定,协助做好资产审计,分类指导事业在编人员、劳动合同制员工和临时用工安置,平稳有序按时完成整体移交工作。移交后的氟硅技术研究院继续履行原xx氟硅技术研究院、省氟硅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市科技局继续指导氟硅技术研究院业务工作,加快建设省氟硅新材料质量检验中心,并努力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

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我市和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上海有机所、长春应化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七家高校院所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浙大、浙工大、杭电、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四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先后组织企业参加重庆高交会、西安科博会、上海工博会、大连国际专利技术交易博览会、深圳高交会、西湖科技博览会、浙工大人才招聘及科技合作洽谈会,了解掌握了一批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信息。抓好浙大、浙工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10多名研究生暑期来我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组织巨化集团公司和浙江省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赴韩国釜山参加中韩科技创新成果与产品展;巨化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合作的“高附加值含氟低碳醇生产技术联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014万元,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经费支持500万元;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引进德国某公司“七轴五联动紧密立式数控车床技术引进与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经费支持500万元;浙江金凯门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某公司开展“一次成型枫木模压控制技术在模压门生产中的应用与产业”合作,已实现产品批量生产。

网上技术市场成效显著。积极发展企业会员和专家会员,及时发布创新需求和专家信息,为企业和专家有效对接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根据省、市政府对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启动筹备工作。活动周期间,我市、县(市、区)科技局以及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60余人参加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由市科技局组织的圣安化工、东氟塑料两家企业分别以125万元和100万元成功竞拍到浙工大和浙大两项科技成果,成效位居全省各市首位。组织有效技术难题206项,达成合作项目81项,其中5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合同金额达1025万元,项目具有技术水平高、合同金额大、产业带动效果好的特点。xx联盛方略咨询有限公司被评为优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xx深远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三批省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抓创新载体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鼓励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通过复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6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5家;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局将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全年新增省级创新试点企业2家、示范企业4家,新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35家,确定市“两创文化”试点企业8家。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的科技经济联系会议制度和“两创文化”进校园、进企业工作得到毛光烈、郑继伟副省长充分肯定,并作了批示。

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创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支持xx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xx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工作。支持龙游特种纸产业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并获省科技厅批准设立,新培育开山通用机械省级企业研究院,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家,新增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3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家。

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帮助企事业单位筛选确定科技项目,指导编写项目申报资料,同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做好项目汇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为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架起绿色通道。全市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82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13项、茶竹产业重大成果转化工程项目3项、公益性项目12项、软科学研究1项、高技能人才9项、农业成果转化1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业设计项目6项、新产品191项。组织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7项、星火计划项目8项、火炬计划项目11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补助经费11827万元,创历史新高。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5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1300万元。

四、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三个第一、两个突破的优异成绩。全市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899件、3208件,同比上年增长151.9%、110.8%,增幅列全省第一;全市专利电子申请率从今年1-4月的65.1%提高到11月的97.1%,下半年累计三个月月专利电子申请率位居全省第一;新增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专利执法机构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成立了市专利执法支队;示范乡镇认定实现零的突破,江山市贺村镇被认定首家江山市专利示范乡镇。

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举办“浙江省xx年知识产权宣传巡回演讲xx专场报告暨研讨会”,江山市科技局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作题为《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题讲座,全年累计开展6期知识产权培训班。“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现场咨询、知识产权宣传入企进校等系列活动,发放资料500多份,展示展板120张和“苏泊尔”商标等一批假冒侵权实物,走访100多家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难题30多项。

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与保护。积极推进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经市编委批准,市知识产权局增挂xx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牌子,执法队伍进一步完善。选派一名业务骨干担任法院知识产权专业陪审员,参与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分别在市区、常山、龙游等地超市销售假冒专利产品进行执法检查,对57个专利标识进行现场登记检索和取证拍照,对发现的15起涉嫌假冒专利行为及时进行了处理,有效遏制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我市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开展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制订出台《xx市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为统筹推进“十二五”期间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撑。积极开展专利电子申请工作,通过宣传培训、入企指导等手段有效促进我市专利电子申请工作的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审查部张伟波副部长一行来巨化集团公司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张伟波等作专利专题讲座,巨化集团公司近百人聆听报告,巨化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试点企业。

五、抓民生科技改善,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开化、龙游和衢江实施茶产业和竹产业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组织申报并列入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到位补助经费145万元。新培育社会发展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学科5个,培育省农业科技企业12家、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5家。衢江区被表彰为第八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柯城区被表彰为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我市18名科技特派员被评为第八批、第九批省优秀科技特派员,6名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获2014年度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制定并实施了《xx市科技系统“一村一品”行动工作方案》,督促、指导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江山市、常山县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与创建工作。完成科技扶贫、进村入企和市领导联系“三个一百”工作目标任务。

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成功协办xx年度地震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华东协作区会议。制定《xx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完成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3个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率先启动“十二五”期间3个重点建设项目,协助省地震局做好地震仪器设备的检修和管理工作,确保地震数据传输连续、稳定、不间断运行。在省地震局组织的年度地震观测资料评比中,乌溪江地震台荣获全省测震学科第二名和信息节点学科优秀奖。修订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地震应急预案,依托市消防支队组建我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地震执法队伍建设,每个县(市、区)配有1名地震执法人员。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防震减灾应急避险逃生演练,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开展宣传活动。龙游县科技局、常山县科技局被表彰为全省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六、抓机关作风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和以“三治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全市科技系统推进“两项工作”、推行“三项制度”,再造了行政审批流程,制定了首问首办负责制等三项规定,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相结合,把内部承诺与向社会承诺结合起来,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落实“三项制度”的良好氛围。举办xx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培训班,全市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150多人参加培训。市科技局还将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服务项目汇编成《科技服务手册(二)》,发放至全市经济主体和有关单位,并在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方便经济主体查阅、运用最新的科技优惠政策和办理科技业务。通过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技系统干部牢固树立了正确的权力权、政绩观、群众观,增强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实现了科技系统干部精神面貌大改观、作风大转变、执行能力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调研。围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水平等内容,局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针对实际,形成了《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意见建议》、《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创新型城市建设学习考察情况报告》、《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市科技项目经费投入使用现状及对策建议》等多篇调研报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被市委政研室《xx政研》、市政府研究室《调查与思考》等刊物录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省科技厅蒋泰维厅长、邱飞章副厅长对《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和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洪积庆对《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分别作出批示,肯定了我市农业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要求再接再厉,争创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大平台共同推进 科企合作再结硕果——xx科工会、网上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xx市场情况综述》被《xx政务》录用,同时在省科技厅的《科技进步动态》刊物上登出,省科技厅王宏理副厅长作了批示,给予欠发达地区工作高度肯定。与统计局联合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召开全市科技统计工作会议,摸清科技创新资源,夯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了我市科技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省市县联动开展科技经费大检查。根据省科技厅统一部署,由市科技局牵头,商请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各县(市、区)从8月份开始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科技经费大检查活动。对全市在研23项国家项目、88项各类省级项目,以及我市2014年立项的、经费补助额度在10万元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不断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质量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根据新的“三定规定”,完成局内设职能机构分设调整,2名处室负责人被市委提拔为副调研员,新提拔8名干部充实到中层岗位任职,新进机关工作人员6名,还选派了1名科级干部到杭州市下城区科技局挂职,并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派出1名市“第一书记工作法”挂职干部到常山县宋畈乡路里坑村蹲点。江山市科技局、开化县科技局被表彰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市7名干部被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名干部在市级机关涉企服务部门中层岗位评议居全市前15位,被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1名干部被评为市优秀双拥工作联络员,1名干部被评为市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2名干部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干部的队伍建设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经市编委批准,成立xx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性单位,编制3名,科级职数1名,这对我市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监测预报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全面完成招商引资、科技统计、依法行政、信息公开、普法依法治理、计划生育、机关党建、信访、数字化档案、森林城市等工作,及时完成市政协提案答复工作,继续做好“双拥”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平安xx”建设、新农村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生态市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xx年,全市科技系统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引领和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离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要求,我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科技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xx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市委市政府“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落实之年,做好xx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型城市和省级科技强县(市、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创建为目标,以实施自主创新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年度建设为主线,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xx年,全市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亿元、研发人员数4365人、发明专利授权量153件、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27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436亿元,在xx年预测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增长20%、14.9%、14.9%、17.4%和15.1%。

一、启动“三项创建”工作,着力提升科技进步综合实力

启动省级科技强县(市、区)创建工作。根据省政府xx年工作报告提出的科技主要发展指标“五个倍增”目标要求和省政府《关于开展创新型城市(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省科技厅“先创强再创新”两步走要求,全面启动我市六个县(市、区)科技强县创建工作,江山市、龙游县、开化县、柯城区率先进入科技强县(市、区)。突出企业主体,支撑转型升级,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加强监测评价,大力促进城市创新与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同时启动开展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和市级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要加大专利宣传和保护力度,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及时查处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启动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支持xx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建设,深化与省内外涉农高校院所合作,实施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程、农业成果转化工程,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争创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打造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细化分解落实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兑现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为“三项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实施“五个倍增”目标,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研发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继续开展各类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加大培育认定和综合服务力度,促进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继续推进氟硅特色产业基地和空气动力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支持企业创建各类研发机构。紧紧围绕省里提出的“六个一批”(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要求,结合xx实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重点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载体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人才引进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以氟硅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创新大平台

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按照省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巨化新材料、凯圣含氟电子化学品、歌瑞含氟功能材料、中天有机硅新材料、中宁硅材料、海蓝含氟专用化学品、富士特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化合成有机硅材料等八家氟硅企业研究院和其它研究院、研发中心的扶持建设力度,支持企业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技术,指导企业研究院编制建设方案和技术服务路线图,帮助企业研究院引进、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以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为基本要求继续争创国家级高新园区,扎实推进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集约发展。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氟硅研究院的业务指导,建设好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xx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和产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科技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级氟硅材料检测中心,争创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谋划建设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xx“海创园”、大学科技园、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

(三)以科技服务民生为根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快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建设,做好种子种苗、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等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集成推广项目;继续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落实竹、茶产业两个成果转化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加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创建,助推新农村建设。

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加快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医疗卫生、防震减灾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民生公益事业和民生科技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着力提升文化创意、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等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民生科技产业。

三、加强党风廉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一)以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为着力点,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体系。积极搭建科企合作平台,深化我市与浙大、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七家高校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本地xx学院、xx职技院等高校院所和四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借智引才,共建创新载体,在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提升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府支持、企业主导、金融融入、中介服务、成果转化应用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体系。

创新举办xx年科工会。继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网上技术市场体系,强化网上技术市场的信息交互、技术交易、协同创新等功能。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请进来、走出去”,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互补原则,整合科工会、网上科工会和网上技术市场三大科企合作平台功能,努力促进科企双方合作研发、联合共建创新载体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和提高合作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和成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深化市校合作机制,采取“小分队、多批次”形式,组织邀请专家到企业发现解决技术难题、洽谈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采用市县联动方式,有重点地举办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有效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二)以强化科技队伍建设为基石,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关于切实加快四省边际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牵头做好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实施工作,配合抓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及“115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考核和日常管理。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产业和科研基地,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股权等激励政策。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业创新。

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实质,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开展工作的本领,继续深化提升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百千万先锋行动”、“三走进”(走进项目、走进矛盾、走进村企)践行群众观、实现开门红集中行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科技计划“三审一决策”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深化“阳光工程”建设,推进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保障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提高使用绩效。坚持全市科技系统季度例会和“周一学习日”制度,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营造“干实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企业满意、群众满意的科技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