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教育调研报告范本多篇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范本多篇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篇1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山区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环城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虽然山区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但他们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下滑。

我们本次调研的杨庙掌国小,项目国小,耿家沟国小,袁掌国小是典型的`“麻雀”学校,两三个教师,几个到十几个学生。这几所学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陷入质量困境,无法自拔。

一、根据与校长和教师的谈话交流,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教师的问卷调查情况,就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梳理归纳如下:

1、生源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正进行着人口最大规模的流动,为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凡有能力的家庭,优秀的孩子都进了城,剩下的多为贫困户,留守儿童这些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袁掌仅有 6 名学生,其中一个是建档立卡户,父母文盲,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厌学,养成一身的坏毛病,考试成绩一位数,制约了这个学校的质量。这些学校将因为失去许多优等生而影响质量的提高,陷入了恶性循环,使差距越来越大,办学质量每况愈下。

2、师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山区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流动大,大批优秀教师流失。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有四种情况:一是近年来雇佣的公益性岗位教师较多,这部分人不是奔着教育而来的,不安心,在教育上外行,没有培训就上岗,也很难进入教育角色。二是有部分教师由于特殊环境形成职业倦怠,思想消极,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问卷中发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很难胜任或不再胜任各科教学。三是老龄化严重严重,身体状况差。四是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缺编问题造成了教师工作任务重、教学效率低。

3、办学条件不能及时更新改善。随着完成“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各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了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这些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教育投入又非常有限,很多学校除了教科书外,其他教学资源也基本不用。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与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的改善、更新面临更多困难。

4、课程不能开齐、开全。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最基本的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但对这几所学校而言,课程开齐开全面临很大困难,袁掌和项目学校都是两个教师,他们只能抓语文、数学这些要统考的所谓的“大科”,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社会、计算机等“小科”即使上了课表,随意性也比较大,完全成了机动课或虚设课。更谈不上校本课,特色教育了。耿家沟一个老师说,学校没网,上面的工作太多,校园到大门外处理上报,上课的时间没有保证。

5、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部分学校负责人管理不到位,对抓学风、教风,抓质量束手无策。学校管理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干好干坏一个样。调研发现,这几所学校均没有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请销假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教学研究一片空白。这些学校既没有搞教研的条件,也没有搞教研的能力。整年没有搞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听一节公开课,几乎成了常态。

二、对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编制底线,选派优秀校长。

统一的生师比规定是基于学校理想规模假设制订的,只有当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教师教学。对小规模学校来说,应按班级比来配,每班不少于 2 个老师。选派年轻有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校长,来改变和提升办学质量。

2、出台“交流”政策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政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山区小规模学校执教。可以出台一些引导性的措施和限制性政策,规定每个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都要在山区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政策可以与聘用、提拔或荣誉挂钩。

3、分类考核

学区可以切合校情给沿川、川塬、山后量身分类定制三类考核制度,目前的考核制度对山后学校有些大,他们望尘莫及,久而久之成破罐子破摔之势。比如,学校活动,简报。

4、在教师培训方面予以倾斜 一方面,中心校及沿川学校每学期给山后学校送教一次。另一方法把培训机会尽量倾斜给山后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研与培训,与其他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篇2

调研时间:

20xx年7月1日至5日

上课教师:

xx校区xx年新进教师共计39人。

听课教师:

学校领导、各学科调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

为进一步掌握我校新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查找存在的问题,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特组织了新教师调研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初步摸清了新进教师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功扎实,个人素质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普通话标准、板书规范、教学设计有条理等,都值得肯定。

2、公招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公招教师中,有一部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xx年以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新颖,教育理念新,有课改意识。

3、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改革意识

在课改大趋势下,大部分教师已初步形成课改意识。部分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如电子白板、录音机等。教学设计上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体现出一定的课改意识。

4、学生基本素质有所提高

本届新生,尤其是国小一年级新生的基本素质较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好,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较好。部分学生有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例如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课堂举手积极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课堂常规训练不到位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常规不规范,随意性强、班级课堂常规还没落实。

2、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学生课堂主动答问较少、课前准备不到位、倾听习惯较差、喜欢齐答问题、静心学习不够。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理解较差,自我管束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差

新进教师对教室内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与操作不够熟练。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识不够。

2、个别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教学器材准备不充分、课前候课习惯没有养成。

3、部分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尤其是国小一年级的'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部分教师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调控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的纪律。

(三)教学观念、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痕迹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讲得过多(基于讲授法和教师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动得很少(基于被动接受和思维的陈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引导功能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

(2)教师关注全体学生不够,只管教师充分讲解,忽视学生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没有重视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

主要表现为:

(1)讲授法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国小语文阅读教学还有串讲方式存在,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阅读体验,能做到合作交流等。

(2)师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给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思维空间,缺乏课堂生成的效能发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

(3)课堂探究性、探讨性活动开展不够,学生缺乏深度思维。

(4)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比较随意。

3、部分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少,能力差。

(2)鼓励性学习不够,学生个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对学生朗读指导、阅读指导、声乐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体育技能指导等方面不到位或缺乏。

(4)课题练习容量偏少,缺乏练习层次和深度,学生知识能力拓展不够。

(5)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渗透不够。

(四)知识点、教学重难点落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把我不准,对该年级该阶段段内容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清楚,该知识要教哪些,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有哪些知识内在联系不够清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现象。

2、知识教学落实不够,只注意教完了,没注意反馈学生学会了没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必要的指导。

3、部分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各环节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的节奏,部分课堂反映出基础知识教学用时较多,重点知识轻描淡写,本末倒置。

4、部分教师教学不重视难点知识的突破。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没有提前铺垫,合理分解难点,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学,学生掌握较差。

三、建议意见

1、限时改进,明显提高。所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必须按照建议意见,在半期前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明显进步变化。

2、青年教师、新教师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

3、青年结对教师、指导教师要各尽其责,切实履行蓝青工程工作职责,做好指导和学习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骨干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主动指导青年教师、新教师,团队式发展。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篇3

一想到五一劳动节就要来临就觉得异常的兴奋和期待,因为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我终于可以不用整天躺在家里看着手机发呆了,而是有了一件有价值意义的事情可以去做。那就是和我们学生会的同学们一起去参加一场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去往xx果园参与一日劳动活动。

在那一天还没有到来之前,我就做了很多充足的准备,比如购买防晒霜,遮阳帽和防晒衣,还有准备各种喝的和吃的东西。但是当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出现在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面前时,我就有一种想要把这些东西都丢掉的冲动。因为他们都是除了背了一个包,什么东西也没拿,显得我更是娇弱和矫情了。而我事后回想起来,也觉得是我太过夸张了。只是去果园摘一天果子而已,而我当时的阵仗就感觉像是要去那边住一两个星期。可是这也的确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次也算是给我增加了一些经验和常识吧。

跟随着大部队,我来到了xx果园,xx果园是在比较偏远的山区里,所以当我们坐车赶到的时候,都已经快到晚上了。我们在那天的民宿里住了一晚上,民宿里的老板也十分的热情,听说我们是来体验劳动的大学生,连晚饭都给我们打了八八折。到了第二天,我们就开启我们美好劳动的一天了,在去往xx果园的路上,我们一边呼吸着山村里的新鲜空气,一边欣赏着路边优美的风景,感觉十分的美妙。

等到了果园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那边的农民伯伯已经干起了活来,看到我们的到来,都赶紧赶了过来迎接。在对我们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后,就开始带领我们去到果林深处去摘果子了。这片果林非常的茂密,结的果子也非常的多,而我被安排的那一片区域也正是十分茂密的一处。看着这些红彤彤的果子,我咽了一下口水就直接干了起来。一开始干的还挺带劲,但是越到后来,太阳越热烈,我就有点干不动了。而我看着那些农民伯伯,他们的汗水已经浸湿了他们的衣裳,却浑然不知,依旧在类日炎炎下辛勤的劳作着。再看看我自己,遮阳帽带着,防晒衣穿着,饮料汽水也喝着,这根本都不像来干活的。一想到这里,我不禁自行惭愧起来,于是便加快了我手中干活的速度……

一天的劳动下来,我们已是累精疲力尽,但是每个人的脸上却都是洋溢着劳动的幸福。和农民伯伯相处的一天,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辛苦和不易。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篇4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国小1所,六年制完全国小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国小现有在校学生5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我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国小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国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镇国中辍学率高达14%,国小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镇寺古多村1998年村级国小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7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国小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国小,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国小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较近的拉路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冰古村则为20公里,创办中国小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集中办学的当年即开始筹办并实施了农村学生寄宿制度。积极争取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乡政府出资2万元,县教育局出资3万无,学校自筹2.5万元突击整修和改建了学生住宿房20间,面积1260平方米,订制上下学生床铺320位,可收住学生320人,当时入住学生184人。设学生和教工食堂一处,面积250平方米。购置了彩电、vcd和适合儿童观看的碟片,添置了洗衣机、蒸汽柜、微型锅炉、餐桌等等。新建了学生食堂、餐厅,配备了卫生、健康、负责的炊事员,学生每月伙食费大概只有50—70元。因此,实施寄宿制后,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即走上正常轨道,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同。从当年在全乡进行民意调查中,召开2次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表300份,对集中办学,学生寄宿制的实施效果感到满意的达262人。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的成效和发挥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对县教育调研报告篇5

据统计,鹤溪镇现有人口2.6万多人,现有6400名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总经济收入的90%。本次调查选取鹤溪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本次调查共涉及58个班级,总人数2469人(其中,国中生819人,国小生1670人)。在2469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占总数的53%。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教育现状及性格培养等方面不容乐观。

一是成长环境和教育现状。外出经商、务工的家庭多半是当地家庭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只有一小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如鹤溪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陈杰,父亲身染重病不幸死亡,母亲带着姐姐离家出走,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也是身患不治之症。早上,他早早地起床来到学校,中午赶回家拔兔草,做好了家里的杂活才能来上课,每日如此。生活的无奈和艰辛造成“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和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二是性格的培养。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他们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正常相处。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或家庭不和睦,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二是弱势的群体归属。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在家庭中,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使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留守儿童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的剥夺,家长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某些原因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往往对孩子产生愧疚感,有的父母以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补偿,殊不知“金钱不是万能的”,情感上的需要和满足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更不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

三是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的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而留下的农活。这些大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三、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是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束缚。家长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

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要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要树立代养人的角色意识。家长要做好与代养人的沟通,真正促使代养人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促其健康成长。

二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切实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如可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开展“体谅父母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不是在说教中,而是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要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学校也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自信,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三是切实增强社会育人环境。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相关部门如妇联、共青团、村委会、学校等可以共同建立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聘请离退休教师、妇女、青年志愿者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监护网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不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封闭,加强执法监察力度,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