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精选多篇)

第一篇: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精选多篇)

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

机缘巧合,我在队长xxx的邀请下,参加了这次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服务队的三下乡活动,活动的名称就叫做“怀岭归燕”顾名思义,就是怀集学子饮水思源,在暑假期间下乡支教,为家乡人民做一些微小的贡献。于是,在7月15日,来自华师,华农,华工,广工,广技师,广大,肇庆学院等不同高校不同届的怀集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我们的活动是在怀集冷坑中学进行的。目的是针对当地农村七年级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授课,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关于学习,日常生活的知识,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因此,我们的团队分成调研组,支教组,文娱组,后勤组等几个小组,分工合作,灵活协调,不仅开设了计算机,普通话,风土人情,实用地理知识,日常保健,英语,趣味数学等课时,还开展了跳舞,唱歌,军体拳,手语等兴趣班,队员们各展所长,竭尽自己所能用心传授,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并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学习劲头,甚至在兴趣班结束时还积极要求老师们留下继续这些活动的学习。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神情队员们都不忍心拒绝,我们的队员虽然辛苦了一点,内心却是很高兴,也乐意延长授课时间,去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在七天的时间里,我们陆续和学生们开展了各种第二课堂,趣味运动会,手工剪纸制作,文艺汇演等活动,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些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当然离不开队员们的深思熟虑,策划安排和亲自精心的准备,从拉赞助到布场工作,每一步都渗满了队员们的汗水和辛劳。但即使在炎热的天气里,我的同伴们没有叫一声苦一声累,任劳任怨,学会苦中作乐,才能把每项工作做好,从这次活动,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团队精神。

当然,这次三下乡的成功还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以及当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七天很快便过去了,在七天的时间里,感受到很多,也学习到很多。但是我们带给了这些孩子什么?知识?快乐?丰富的课外生活?新的思维理念?一切,都在我们最后的文艺汇演的主题里找到答案——萤火虫之光——用自己微小的光芒,点亮一盏心灯。即使是小小的萤光,假以时日,也可以燎原??

第二篇:重庆师范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三下乡”之献爱心边区支教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及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奋发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进一步探索“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根据校团委的总体部署,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的活动的号召, 为此,我院今年暑假举行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于是乎,八月流火,酷热难耐。伴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和万里无云的明净蓝天,我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充满着温馨和关爱,洋溢着热情与爱心的富有意义的暑假。“艰辛如人生,实践长才干”,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最终要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通过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认识。

8月1日至8月20日我在重庆市酉阳县浪坪乡官楠村官楠国小进行“三下乡”爱心支教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我和同学在官楠村自发地组织,走访,说服家长而打破了农村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他们有保障的把学生送入我们主办的爱心支教校园。这次爱心支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暑假作业安排与辅导;二、国小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自然科学等兴趣爱好的培养;四、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等。

在此期间,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年龄段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教堂,在那个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在此次支教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支教中无时不刻不感觉到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无邪的童真童心。当我给他们讲诉三国演义故事的时候,他们对书中刘关张的义薄云天感慨不已,对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忠心敬仰而向往,对战争的残忍流露出深深的愤恨;当我教导他们读写英语时,他们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踊跃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热烈的讨论临时教材上面列出的颇有意思话题,积极地朗读教材里的单词和课文完完全全体现他们对世界和平祖国和谐的深深向往和天真无邪的快乐。

感觉真的很简单:开心、幸福、责任!

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们的笑容,那种没有任何杂质的笑容和强烈的求知欲,那种从心里发出对我们这样的小老师们的尊敬以及将课外知识传授给他们的感激。

幸福,因为孩子们的重视而更显幸福,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的童年却能再度去体味的幸福。

责任,对待这群天真的孩子们,觉得自己要尽力,要耐心,因为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然而让我深深震撼和感动的确是那些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庭的孤寡爷爷奶奶们,他们是孤单的但是他们却并不孤独,他们和所有人一样的健康而热烈的活着,不,他们应该更顽强更乐观更积极更值得敬佩。。

我认为,关爱老人不一定需要金钱,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给予,这是一种最默契、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亲情无形的纽扣,是一种唇齿相依的温暖,是人类伟大的语言。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晚年,我们应该让老人快乐、健康、毫无后顾之忧地走完他们人生最后的旅程。这样,我们的内心都散发出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彼此。

(二)我听我见,我思我感

当初本着提高自我、充实自我、锻炼自我的目的我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从前期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斗志昂扬的走进社区,到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段时间以来经历的事情仿佛放电影一般,一幕幕地在我脑中浮现,不尽的汗水,浇灌了成功的花朵。与当地村委和学校领导从陌生到熟识,我和同学们也从不速之客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学校回来,顾不得休息,一回家就忍不住地聊起今天发生的事情,在嬉笑中洗去了一身的疲惫,我们就是这样乐此不疲的忙碌着,我们的辛苦别人看得见,但其中的喜悦只有我们自己能享受。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睡觉,常常中午也不得休息;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下午一两点别人午休避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午饭,直到晚上八九点万家灯火的时候,才想起要吃晚饭了,于是一袋饼干,一杯清水,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对明天的爱心支教活动中去。我们有汗水没有眼泪,有微笑没有怨言,有付出没有计较,因为我们深深知道,现在的辛劳换来的是受用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

虽然辛苦,但是,小朋友们期许的目光,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虽然辛苦,但是,社区群众温暖的话语,给予了我们更加努力的强大的动力。的确,再多的辛苦在肯定的目光面前也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辛苦化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糖果。

实践之所以为实践是因为实践即体验另类生活,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对人处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生活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体会,去感悟人生的艰辛和美好。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体会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这在于你能否想到做到。对一件事有自我的见解,能被别人接受,采纳就是成功,这就是实践的成功。

这次社会实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意义确是绵长的,我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与了农村孩子们一点方便,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也可以给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前所未有的尝试,换来非比寻常的体验,实在不虚此行。

结语: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农村教育的现状,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就更应该发扬与传承吃苦耐劳的精神去为农村教育做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去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第三篇: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暑期大学生“三进三同”

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

各分团委、团总支: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向青年学生发出“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委发?2014?27号)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让广大青年学生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增长实践才干,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奋发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暑期“三进三同”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永跟党走、知行合一、成才报国

二、活动时间

2014年7月9日~9月2日

三、组织机构

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四、活动内容

2014年暑假“三进三同”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重要契机,以号召和引领广大学 1

生服务“****”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重点,以宣讲党史、民生政策、服务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帮助基层群众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服务民生、促进民生中的青年主力军作用。各学院可广泛开展大学生骨干“三进三同”、带薪实习、民生政策宣讲、“爱心家教”教育帮扶、科技支农助推“农户万元增收”、“唱读讲传”、灾后重建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活动。为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示范带动,今年全校将组织12支市级重点服务团队、34支校级重点服务团队。

(一)开展“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各学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优秀学生代表等学生骨干,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不少于1周的“三进三同”活动。要组织大学生骨干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坚持吃住在农家,与当地群众一道,参加农业生产,体验群众生活,增进与普通群众的感情,做到入乡随俗,身体力行。根据镇、村实际需求,开展政策宣讲、环保宣传,文艺演出,医疗、法律、科技援助,以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项目。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重庆城乡统筹试点、农民增收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积极为“五个重庆”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言献策。

(二)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学生开展寻访老党员(老红军)、探寻革命遗迹等历史回顾、记录类活动,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学习党史的研究课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活动,在寻访、考察过程中为老党员(老红军)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开展“十二五”规划宣讲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广阔天地,考察了解国情民情,充分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向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举措,发挥统一思想、鼓舞精神、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动员学生发挥知识技能优势,为基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布局调整、城镇建设规划、社会管理改进等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为各地“十二五”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帮扶和关爱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学校等开展支教服务活动。为当地中国小生特别是农民工留守子女提供课程教授、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开展与当地教师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基层师资水平的提高;探索高校与落后地区学校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实施“关爱女孩”专项行动,开展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状况调查和相关志愿服务。

(五)开展文化宣传服务活动。利用我校“唱读讲传”优势,组织大学生暑期文艺演出队,精心编排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农村巡回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学生在基层开展“党史我来讲”、“家乡美〃走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摄像采访报道、“爱

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巩固乡村图书站(室)建设,帮助建设一批新的“农家书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文明新风宣传,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六)开展科技支农服务活动。重点发挥理科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根据前期基层需求调研结果选择服务地,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远程信息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农产品营销比赛等活动,协助解决基层农产品销售的具体困难。

(七)继续在2014级新生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工作要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校成为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高校的第一年,各学院要以此为契机,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策划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不断推动“三进三同”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和创新。

(一)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各学院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各学院要在调研基础上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组建、派出重点服务团队,实现精准对接;要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完善过程管理和规范机制,开展必要的思想作风和服务技能培训,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带队指导;要进一步加强“三进三同”及“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与基地间的稳定、长期服务、合作关系。请各学院根据本院特色和优势,积极申请组队,认真填写组队统计表(附件2、附件5)和申请表(附件3),在7月

6日前将纸质件和电子版报校团委。

(二)加强调研,注重实效。要细化活动的育人目标,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院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带着研究课题下乡,广泛开展针对爱心家教、助推农户万元增收等工作的经验总结,要将“群众对民生政策的反响”调研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调研项目抓好、抓实。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带队老师要加强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活动内容、形式。要把“三进三同”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工作规划。

(三)积极引导,扩大覆盖。各学院要建立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适当扩大活动覆盖面,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和长效机制。力争使每一名学生暑期至少参加一次以“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名主要学生骨干参加一次“三进三同”活动,让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学生随时关注民生,积极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自觉将改善老百姓生活作为自己学习、奋斗的动力和目标。9月份开学时,每名学生需提交《****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学分认定表》(附件7,需有接收单位评语和公章)、不少于25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作为获取创新学分和素质拓展认证的依据。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学院、各团队要认真组织宣传策划,宣传报道要真实、有深度。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文字、图像等新闻报道。对于有亮点的活动要着力打造,充分宣传。并做好所有宣传材料的备份,以及上报工作。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开展校、院两级总结表彰,并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学分和素质拓展项

目的认定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共青团、重庆共青团网站、搜狐网、新浪微博和相关活动简报,及时上报工作材料,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要动员广大参与“三进三同”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将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进行展示、分享,参与“最让我受益的实践团队”网上征集评选。

第四篇: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作者:刘莹

一、前言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和培养格局,在教育部大力推行的基层义务教育“减负万里行”活动目标指导下,与正在开展题为“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研究”课题研究的海伦市百祥乡中学沟通后达成共识,以支教下乡的形式双方结成帮扶对子为目的,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我们秉承着“传新知,筑梦想”的理念,在为期三天的三下乡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百祥乡中学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使双方都获取了宝贵经验,为以后的长远良好互动奠定了基础。

本次三下乡活动以“筑就梦想,让心飞翔”为主题,以“筑梦者”为团队名称,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精心挑选16名筑梦者成员于2014年7月13日--2014年7月15日在海伦市百祥乡与百祥乡中学师生进行了包括拓展训练,时间管理指导,种植筑梦松,参观新农村建设等活动。

本次获得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百祥乡领导的热情欢迎,还有双方师生的倾力配合,我们也将以更好的姿态开展以后的工作。

二、实践地点概况

海伦市百祥乡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西南部,距海伦市50公里,北与联发乡接壤,南与丰山、伦河相邻,东临共合镇,西隔通肯河与明水县光荣乡相望。海望公路穿乡而过,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境内有海伦市第二大水库—联丰水库,南有海伦河,西有通肯河,水草资源丰富。幅员面积17.9万亩,耕地面积10.9万亩。全乡下辖8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55个村民组,3900户,人口1.8万人。幅员面积17.9万亩,耕地11万亩,全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4年,全乡实现农业总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00多元。

我们实践的主要地点是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海伦市百祥乡中学,

三、准备工作

全面部署,精心策划。在暑期临近的之前,我们便组织人力开展了“选取实践地点、招募新成员、计划活动项目、争取各级支持、组织协调计划”等一系列活动。

在地点选取方面,我们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实践地点进行大量的筛选排查工作,考虑到安全性和适应性,教(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育性等综合因素,最后选定了位于省内的海伦市百祥乡中学。百祥乡是一个山清水秀之地,民风淳朴,而且百祥乡中学对于让学生接受新知抱有极大的期待和热忱,成为我们的实践地点。在招募成员方面,我们精选了在学院表现突出,品学兼优的一批大学生,他们也对三下乡活动充满好奇和期待,在之后的活动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敲定人员之后,我们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讨论商议三下乡活动的整体计划和细节安排,在这之中也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百祥乡中学的积极配合。在计划周密安排妥当之后成员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装待发。

四、筑梦起航

一路汗水一路歌。在出发的早晨,我院师生在6点早早的在社科楼集合,在确定人数之后我们身着整齐的队服乘坐大巴车朝着百祥乡前进。队员们抱着激动、忐忑的心情踏上三下乡的路程,一路上歌声与吉他相和,都承载了队员们的希冀和梦想。在四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海伦市百祥乡中学。还没下车,队员们就爆发了热烈的欢呼,一路的疲惫和焦急的等待被百祥乡中学师生列队欢迎,和中学生们一句句哥哥姐姐融化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为筑梦者队员打了一针强心剂。队员们与孩子热情拥抱,仿佛早已熟识多时。待我们将行装安排妥当,吃过午饭之后我们便紧锣密鼓的按计划开展下午的行程。

五、筑梦成长

辛苦充实,收获共赢。为期三天的时间,队员与孩子们尝过酸甜苦辣,在收获与磨砺中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也有很大的感触。主要活动包括如下:

1.参观之路。在到达的当天,我们在百祥乡中学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中学学生的几个家庭,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家庭带了的改变,也向他们讲述了我们与他们稍有不同的日常生活,并且参观了联发国小,对百祥乡的教育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对师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等进行了介绍和讲解,当地的师生也和我们热情的交流。

2.百年树人。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历了13日的体验,我们更深的体会到教育对于人的命运的强大扭力,也认识到基层学校对于外界支持的需求的强烈和农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强大的认知欲。并且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完善,也代表管理学院将在长远的未来与百祥乡中学在多方面不断深入合作,百祥中学的师生也因此多了一条更多了解五彩世界的渠道。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在14日上午进行“筑梦松”种植活动。“百年松常青”,筑梦松深深扎根于百祥乡的土地上,代表了队员与孩子们对梦想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冀,管理学院与百祥乡中学的合作也将伴随着筑梦松的成长而更加深入和多元。百祥中学校园的一角,因这棵筑梦送而变得不再普通,筑梦松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成功种植,它在阳光下向上的姿态让我们对孩子们和院校之间的未来看到了希望。

3.收获共赢

①.田间劳作。在筑梦松的成功种植之后,百祥乡中学领导及老师带领筑梦者队员走进田地感受耕作的辛苦与快乐。同学们在齐垄,整地,播种,浇水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生活所接触不到的新鲜。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耕耘之后,筑梦者回望自己的劳动,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有的成员领悟到,只有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才能让中国继续走粮食大国之路。孩子们嬉笑着,呼喊着,他们告诉我们:“第一次发现,田间也是充满乐趣的。”

②.支教团队专题报告与百祥教师个人成长经历报告。秉承着“传新知,筑梦想”的理念,管理学院安排了两名同学进行针对中学学生实际情况的时间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演说,两名同学分别对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代竞争的关键分别阐述,对信息较为闭塞的农村中学生的未来规划起到指导意见的作用,当地学生在聆听筑梦者的演讲之后,得到了很多的感悟,在最后心得分享的时候,学生说:“我的家乡现在很穷,我会努力学习,不为走出去,为了回来建设我的家乡。”当孩子们在听有关时间

管理的专业讲座时,更是瞪大了眼睛细心的听着,因为这些专业术语和新奇的测试,像是给了他们新鲜的空气,在这片空间中自由畅快的呼吸着,收获着。在14日傍晚,百祥中学的优秀教师为筑梦者团队队员进行了个人成长经历报告。这些教师作为一线基层教师,深情讲述了自己奋斗在农村中学一线,不断拼搏,为学生奉献一切的宝贵经历。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们,在筑梦者捐赠的投影仪中生疏的操作着ppt,百祥中学的校长也表示会在下一个教学季度中,对教师进行ppt的培训,从而增强百祥中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于还处在大学时期的筑梦者们,社会经验不足,在听取老师的成长经历之后体会到什么是敬业奉献,什么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只有爱生活,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才能更大的发光发热。

③.拓展训练。给筑梦者队员们和孩子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下午进行的拓展训练。筑梦者队员在精心设计训练环节,准备充分的道具,节奏紧凑的环节安排都是队员们的付诸心血的成果。队员们分工明确,四名教官身着迷彩装,后勤人员紧张有序的进行物资供应,队员们默契的配合都让训练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百祥中学的孩子们,在7月下午的炎炎烈日下,泰山绳,鸭子步,接力跑,人椅??孩子们不服输的拼搏,不怕困难的勇敢,为了团队荣誉而爆发的冲劲让我们所有队员感到震惊和感动,烈日下晶莹的汗水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从训练的开始到最后的心得分享,短短的时间却让筑梦者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蜕变,他们更懂得了什么是目标,什么是团队配合,为什么要不抛弃,不放弃。拓展训练不只是让农村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更让我院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都是抱着最初的梦想来到大学,不能放弃最初的执着与对梦想的冲动。

④.梦的开始

一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进入到三下乡最后一天。我们开始了报告演出的准备活动。经过了紧锣密鼓的排练,下午的汇报演出正式开始了。我院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古典舞表演,带领百乡中学男生一起展示的跆拳道表演,主持等多才多艺的一面。而百祥乡中学的孩子们为大家展示了青春有活力的齐舞,还有流行歌曲串烧等可爱的表演。演出在队员与孩子们齐唱的《明天会更好》中温暖的结束了。这场晚会,让百祥乡的孩子们充分参与到组织与表演中,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参与组织大型活动,一场晚会,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升华了我们的感情。

演出结束之后,就到了分别的时间。浓浓的离别的忧伤弥漫在队员与孩子们之间。三天的时间,为孩子们带来太多不一样的东西。就像一个孩子说的,我们的到来,就像他们平静生活的高音符,激昂,新鲜,热烈,值得他们一辈子铭记。而我们面对这群可爱懂事的孩子更多的是不舍,总希望能看到他们明朗的笑脸。想到这里,很多女孩都忍不住啜泣,队员与孩子抱在一起,依依不舍。孩子们还说,哥哥姐姐你们还要再来!是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三天,你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你们所说的你们的收获和改变。

三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了返程。再见,百祥。再见孩子们。

六、实践总结

受益匪浅,满载而归。对于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收获我们总结如下几点:

1.对于我院大学生整体来说,下乡活动进行实践体验,让大学生了解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职业形象及职业目标进行定位,对职业早中后期管理有更明确地方向。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契合客观社会条件。对于百祥乡中学学生整体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影响久远的体验之旅,这是充满新奇和兴奋的三天,是难以忘怀的纪念。

2.对于参加活动的大学生个体来说,通过三下乡中体验生活,实际劳作和对新农村建设的访问,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实际工作的难点与重点,使其生成对知识转化的内在动力,自主寻找到知识与能力的契合点进行良好转化,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实际应用相契合,并且通过实践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百祥乡中学的每个孩子而言,通过这短短三天的相处,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知道了更多的科技知识,他们了解了更多努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 ,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 ,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 ,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 、开拓 、竞争意识。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 ,既改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 。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 ,主观认识践之于客观才能在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百祥乡的孩子们也在受着思维的冲击和洗礼,固有的模式阻碍了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和知识拓展,这种新鲜讯息的注入,引导着孩子们思考更多的出路,更多的方法和对策。

4.从学生的就业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有起点低,眼睛高,跨步大等比较脱离实际的通病。在三下乡的具体实践及观摩中能把自身性格分析与职业工作倾向的准确结合点,使自身能力与未来工作嵌入式结合,以期达到无缝对接。在促进就业的同时能达到适人适岗,使自身能力达到最大发挥和最大效能。对于那些孩子,他们在这几天中明白了,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奋斗就有摆脱命运的一天,这种鼓舞和激励产生于无形,却表现为有形,孩子偷偷告诉我们他的志向,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心中的那份激情和决心。

5.从管理学院的长远发展来看,与基层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强师范大学的与基层的密切联系,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管路学院学生素质提高提供更良好的平台,不断完善管理学院实践体系。百祥中学也因此多了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能够更及时的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

6.对于当地学生来说,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开拓了学生眼界,为他们制定长远的人生规划作出推动作用,为他们的梦想助力鼓劲。也起到了作为高等院校对于基层教育的助推作用。

综合以上,我们所坚持的志愿精神的核心,即互助共赢,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也将秉承这一理念在日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继续努力。

第五篇: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同一片蓝天下的留守儿童

——西华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暨“千村万户”行动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众所周知,然而具体薄弱在哪里,好象鲜有提起。我于2014年7月参加西华师范大学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营山新农村建设服务小队的支教活动,来到了营山县茶盘乡完小支教。茶盘中心国小位于营山县城南8公里处,滨邻山青水秀的望龙湖森林公园和宽阔的营星公路.学校占地15000余平方来。现有国小班9个。国中班8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达1300余人.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的孩子大多数天真可爱,朴实却活跃,但他们的见识实在是太狭窄了,国中的孩子的知识面不及城市里国小生的知识面。他们中只有10%的孩子可以在期末考试中所有科目及格。并且孩子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交流与表现。面对严峻的教育问题,除了教学,我们也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家庭及经济情况做了各种问卷调查,走访了留守孩子的家,收集各种资料,并尝试将其组合分析,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或许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点,虽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或许并未能看到更多隐藏于简单表面之下的事实,但我相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多的人对农村教育更为细致的考察一定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的教育水平,并解决好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父母只有过年才回家的87%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69%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营山县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仍较多,资金和煤、电、油、运偏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乡居民增收困难。茶盘乡就更加偏僻,大多数乡民都外出打工,茶盘完小的孩子们的父母多数都是一起出去,地方多是深圳等大城市,而这些孩子暑假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就是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做暑期工。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根据我们走访的留守孩子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七年级的女生课后找到我说:“张老师,我最近胸部老痛,我又不好意思问别人,你说这是为什么?而且我特别想妈妈,要是她在就好了,我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把我可吓死了,还以为自己要死了呢!”当我听到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痛极了。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其中15%经常有。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

五、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甚至有一位孩子在课后对我说:“我都3年没见他们了,有什么嘛,还不是一样,连他们长什么样我都忘了!”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5.9%。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国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完小的校长对我们的提问也感到很无奈,除了开家长会时来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几乎学校找不到孩子们的家长。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又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那么至少将有34500留守儿童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学校提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去上学,但大城市的好学校门槛太高,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学条件还不如家乡的学校。再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读书。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如今国家已经开始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可以进行: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国小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国小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国小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