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多篇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多篇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1

学水利技术,带着简陋的测绘工具翻山越岭进行勘察;赤脚步行去炸药厂背炸药,脚板磨得破皮出血;率领村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硬是凭双手凿出一条生命之渠,终结了村庄“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贵州遵义市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和大山较劲”的事迹传遍山里山外,感染了无数心灵。

当年,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创造了当代“愚公移山”的奇迹。如今,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凭双手凿出一条生命之渠。在平原上凭双手凿出水渠已经不容易了,何况是在山上,那里有绝壁、有险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身处险境。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黄大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大发执著地“和大山较劲”,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下,全国正在推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外部输血的同时更需要内部造血,需要调动起贫困地区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山区自然条件不佳,但人们应当有人定胜天的信念,要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困难摆在那里,如果总是想着绕着走,那只能说明能力有限,只能说明毅力不够强大。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把困难征服、跨过困难这道坎。很多时候,能不能跨过困难这道坎,就在于人们是否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和大山较劲,彰显了黄大发老支书的为民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当了村支书,就应该切切实实为民谋福祉。没有好的水渠,村庄“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村民的日子十分艰苦。农民以种田为生,解决好摆在村民面前的灌溉难这个“拦路虎”,农民才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在山区修水渠,尽管很困难,但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修建水渠,付出了很多辛劳。修渠的过程中,老支书还承受了亲人离世带来的伤痛。好在,全村上下一条心,终于修成了水渠,庄稼灌溉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修水渠只是第一步,黄大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带领村民继续通路、通电,朝着更好的日子迈进。

和大山较劲,黄大发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共产党人,就应该像黄大发一样“先忧后乐”“先苦后甜”。黄大发的“大发”境界是一种精神力量。今天,物质生活富裕了,少数年轻人不肯自力更生,毕业了还在啃老,这是不妥当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通过自己的双手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黄大发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每个人都应该从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实,中国经济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为弘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质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

阅读黄大发的先进事迹,不禁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2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轻视工匠精神将导致“教学荒芜”

几千年来,工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知识”“真理”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对“学稼、学圃”不以为然。孟子更将它称为“劳力”,断言其被“劳心”者统治。这并非“中国特色”。杜威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差很大,却共同地贬低技艺。柏拉图把手艺人安置于“理想国”的金字塔底层。亚里士多德把技艺称为“制作”,认为只是达成外部目的的手段。随着近现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日益兴盛,人们对工匠技艺经验的批判,就愈演愈烈了。

在此背景下,“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过街老鼠”。“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虚假对立,诱使“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之类口号出炉。在它们的误导下,有些一线中国小教师,如宗健梅所言,“不去做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轻蔑地称之为‘教死书’,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轻蔑地称之为‘教书匠’,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一些学者们已经写过的文章。”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上世纪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都为技艺经验的合法性、奠基性和重要性做了“背书”。

这些学术思想资源包括:存在论层面,海德格尔对“用具透明性”的现象学描述;认识论层面,波兰尼对缄默知识与名言知识之关系的“冰山比喻”;语言哲学领域,赖尔对“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的看待”“相似的处理”;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揭示的“实践逻辑”;在教育学领域,康纳利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等。

简言之,教育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作为艺术,它总有一些地方没有道理,总有一些地方不讲道理,也总有一些地方讲不出道理,教师只能靠技艺经验。

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

重拾工匠精神,先要为“教书匠”正名。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而且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何谓工匠精神?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说,它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3

公司推广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学习后,我进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们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为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自已在岗位的工作无差错,无托延,需要耐心,细心各决心,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成为一个自我升华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我是从20xx年加入atl的,很荣幸分到实验拉,一直在degassing岗位工作,在我们这边是样品的,所谓的样品就是精品,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加完美,从调机到生产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单小品种多,有时候一个换好几个,当然就避免不了有些电芯比较难做,机器比较难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了,对我来说,越是难做的电芯就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完美的品质的电芯从我手中流出,那种心情是无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绪,不要拒绝它,要把它当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仅仅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就是工匠精神!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4

一、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坚守职业操守。

既然我们选择了工作,就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一个人一生中除去休息的时间以及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时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可以说,工作等于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如果一个员工不能站在理想的高度上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不能满腔热情的去工作,那么他成功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二、坚决服从安排,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不是一个自由的组合体。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制度、有目标的合成体。在这个组织里,个人不能也不允许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服从是天职,也是企业对员工的一项基本要求,也要告诉自己丢掉不满情绪,因为企业不只有你一个人,它是一个大集体。

三、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待自己,对待工作,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要满足于已经掌握的,这个世界是大变、多变、快变的,要努力寻求更好、更快、更富成效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提高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才有可能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四、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善于更要乐于与他人合作。

不能与同事友好合作,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即使有很好的能力,也难以把自己的优势在工作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总有能力不能达到之处,团结才有力量,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会把事情做的更好,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凡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不要被设想的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按照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去塑造自己,加以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相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5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当地建筑公司曾经重新评估过工程,认为质量过硬,尤其是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堪称工程“奇观”。但就是这样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团结群众。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黄大发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做到说服不压服、讲理不武断、换位思考不居高临下。修渠放炮炸山时,落石砸坏了村民房顶,有人喊着拉他跳崖,他没有发火,很快说服村民平静情绪,并于当晚亲自到农户家诚恳地进行补偿。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遇到了许多阻力,他要求身边干部“做事要大气,不要气大”,挨家挨户宣讲修渠的道理,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开了心结。大家心里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黄大发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开好“院坝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好“院坝会”则是贯彻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的有效途径。黄大发常说,有事要开“院坝会”,没有“院坝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搞一言堂,遇事召开群众会,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组织动员大家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修渠缺资金,会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饭,大家一起干”,说到了乡亲们心坎上,大家二话不说,立马把自家的鸡蛋、黄豆、蜂糖拿到集市去卖了换钱,当天晚上就凑齐了救命钱。看着一堆皱皱巴巴的钞票,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作保证,拿命来换水!”

活到老学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宣告失败。面对乡亲们的绝望与埋怨,黄大发冷静总结了症结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54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时间,从零起步、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水利专家。除了自己学,他还带领大家学,并且号召集资修建学校,宣传“娃娃有前途,必须要读书”的道理。现在,许多村民讲起水利建设头头是道,变成了“赤脚专家”。村里还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黄大发认为,有困难党员干部要先上。秉承这样的信念,他始终把百姓装在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面对艰险打头阵、遇到难题自己扛。看着离地3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心惊肉跳不敢动工,“太危险了,给多少钱都不干”,请来的专业施工人员也停下了手脚。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腰里栓一条绳子就翻了过去,完成了测量工作。在老支书的感召下,小伙子们也纷纷把绳子系在腰上,开始了飞檐走壁的施工任务。采访时,记者问他当初是否紧张,黄大发很淡然地笑着说:“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持就是胜利。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无退路。对于摆脱草王坝村贫困的命运,黄大发有着难以想象的决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他一辈子一个目标,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怀着这最初的承诺,24岁的黄大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崖。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用双手凿出了奇迹。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上,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10万株蜜桔、李子已经开始有收益,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今年年底,全村将会胜利完成出列贫困村的历史进程。那些修渠往事,记载着这位“年份英雄”的足迹,像陈年老酒那样历久弥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众看”,黄大发坚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谋一分私利,就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挂在嘴边。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亲自运回来。有一天赶夜路遇到了暴雨,运水泥的车陷入泥潭,他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护自家娃娃一样看护着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台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补补,被他坚决拒绝,“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贪”。多年来,全村老百姓毫不犹豫地把修渠集资的钱交他手上,都说“放一百个心,黄老支书一毛钱也不会给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黄大发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千千万万位黄大发,正在自觉运用这永不过时的“黄大发工作法”,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发家渠”, 用行动争做脱贫攻坚的先锋军,让实干凝聚贫困群众的信心决心,拿作风把牢集体奔小康的方向盘,把不忘初心的承诺镌刻在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6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好大油田。干!干!干!在观看完《铁人王进喜》之后,我为他吃苦耐劳,战斗一线的精神所震撼着,打井缺水,他就带着全队人马用脸盆、水盆从几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没有吊车,他就以自我的身体做吊车;压井喷的水泥散不开,他就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他就像一个真正的“铁人”一样,用钢铁般的意志支撑起了自我的血肉之躯,用满腔的爱国情刻画中国石油工业的未来。他的精神震撼到了我,也令我产生深深的敬意,不禁使我想起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们,他们也是如此,他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不畏惧,不退缩,他们日以继夜的劳苦作战才使得人民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他们是时代的楷模,铁人精神最好的典范,不就是他们吗?

当下,时空流转,我们再也没有以往那么艰苦的工作环境,可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仍应继承,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即便我不是石油专业亦或是与之有关的专业,可是我也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以铁人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自我,知难而上,进取应对挑战,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我也需要学习他那种在工作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职责心。

鄂豫皖精神心得体会篇7

首先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培训机会,也感谢老师辛苦的给我们上这堂无价的课程。

通过学习凝聚力团队精神,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我们在工作的分工与合作离不开团队精神的支撑,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就很难有我们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团队精神就是团结力和凝聚力的所在。

一、团队力量

一个团队要想战无不胜,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当上下团结一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时,团队将会有无限的潜能。我们之所以赢得胜利,就是依靠团队凝聚力。如果要打造团队凝聚力,不是纸上谈兵,需要个体的奉献,所谓独木难成林,只有每一个团队成员拥有强大的责任心,站在团队的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并且积累每一个细微的力量,最终将会汇集小流变成汪洋江海。

二、活在当下

生活中总有些人容易陷在过去的追忆中而懊悔纠结,结果他们在郁闷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珍惜现在。把握好未来。

三、感恩

我很感谢给予我生命的父母,是他们含辛茹苦的把我拉扯大,让我知道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也很感谢在我生活中帮助过、包容过我的朋友、同事 在此真诚的对他们说声谢谢!

我感谢本公司再次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让我又成长了一步。为公司的成长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不断完善了自己,使个人自身价值得以最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