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加油站》观后感大纲

今天去看了电影《天边加油站》感触颇深

《天边加油站》观后感大纲

在美如仙境的遥远天边,一站一人一狗,风霜雨雪同行,加油站长王重庆二十年如一日,用寂寞坚守,为克尔沟村109户哈萨克村民的小康生活加油,谱就责任与忠诚、团结与和谐的赞歌。

王重庆和家人二十年天各一方,进而产生误解和疏离,这是一线石油人长期以来的职业宿命。无情未必真豪杰,石油人相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往往把感情深埋在心底,一个人慢慢品味。影片的结尾是大团圆,王重庆珍藏的七十六封写给妻子但未发出的情书,被秦孝男偷着转交给母子后,家人间的“心结”终于解开,一家人和哈萨克老妈妈的全家福,也点亮了天边的雪原。这是民族团结的故事。影片中的加油站长王重庆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丈夫、父亲,还是哈萨克老妈妈的儿子“哈力”,而真正的哈力,当年就是为给王重庆的儿子冒雪请医生,不幸遇难。从此,王重庆就担负起照顾老妈妈的责任。对于克尔沟村的百姓而言,王重庆就是血脉亲情的“哈力”,大事小情,都少不了这位哈力站长。这是社会温情的故事。天边加油站是一个驿站,时刻关照着加油的顾客。影片中,王重庆将手写的联系方式交给一对年轻夫妻,并和村民救下了这对试图自杀的人,就只是加油站时刻面对复杂社会情况的一个小点。可以说,《天边加油站》饱含着爱情、亲情、友情、民族情,编织出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王重庆的寂寞坚守,和以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为代表的一代代“铁人精神”创造和传承者血脉相通。影片中,三老四严的标语、风雪中挺立的加油站,是看得见的责任承诺,而看不见的还有更多。比如天边加油站本要撤销,考虑克尔沟村民需求,上级公司决定以一人加油站的形式保留了不来。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石油并不鲜见。中国石油的加油站犹如挺立的旗帜,为当地百姓提供超出加油的深度服务。加油站越来越成为中国石油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平台,除了为车辆加油,便利店中的扶贫商品、社会治安的联系点、问路救助的驿站、救灾抢险的集结点,都成为加油站的新功能。汶川、玉树地震发生时,“山塌路断油不断”,中国石油第一时间油品保供到位,全力安置灾民,以加油平为平台,石油人勇敢担当的行为广为传颂。

从影片情节设计看,《天边加油站》有些地方还需要强化,让戏剧冲突更丰满。比如,秦孝男的思想转变动力还显单薄,王重庆儿子的戏份太少,本来,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可以共同演绎90后的状况,与父辈的思想进行碰撞和和解。秦孝男的失恋,和古丽娅的交往,也比较平淡,对影片主题铺展帮助不大。不过,和《创业》《西圣地》等影视作品比,《天边加油站》把宏大的石油精神,融入到具体的加油站日常工作中,交织进寻常的情感中,故事性、贴近性、生动性明显增强,是一次很好的探索,也会成为让社会了解中国石油,让石油员工感受石油精神的良好媒介。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石油工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与社会少有接触。

如今,你无论是在繁华闹市的交通要道,还是在高速路上的大型服务区,以及国道省道的通衢之处,均可见到宝石花标识的中国石油加油站。而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和地方,也散落着中国石油的加油站,这种站一般很小,站上或是一对夫妻长期驻扎,或是只有一两个人寂寞坚守,加油量有限,也没有效益,但它却牢牢扎根在那里,为当地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内外联通、扶贫攻坚发挥着国企的责任与担当。影片中的天边加油站,是中国石油服务民族区域、打通经济动脉的缩影。

《天边加油站》有一个细节,人们习惯叫王重庆“哈力站长”,而新上任的年轻人秦孝男,则希望人们叫他“经理”。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中国石油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脚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化,如春水融冰,与时代同步,但央企的社会责任丝毫不会改变。影片结尾的字幕显示,一座现代化的加油站将取代传统的天边加油站,为当地百姓服务,透着“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振奋和希望。

写到此,想起了歌曲《传奇》的一句歌词:“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是的,今天的石油人,仍然在天边,为国家能源安全奔波;今天的石油人,时刻在眼前,为美好生活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