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多篇】

七月与安生电影观后感【多篇】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一

躺在被窝里,偷偷着摸着眼泪将这部描述描述姐妹情的电影看完,两个女主在剧中的表演非常的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两个玩的要好的闺蜜,可以喝同一杯奶茶,可以穿同一条裤子,可以形影不离的一直陪伴在身边。而剧中的七月和安生就是这样存在的。

其实他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性格的人,一个搞怪调皮,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家里对她的关爱也比较的少,所以她把自己的倔强全部表现着在脸上;一个成绩好,做事情成熟而又乖巧,在家里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为了讨好大人而不停努力的学习。但是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却早恋了,虽然早恋但是他也不会丢下安生不管,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三个人一起。但在有一次三个人约定好一起去爬山,七月的男朋友竟然不经意间爱上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子,并且逐渐的两个人产生了感情。

七月看到了玉佩知道了事情的发生,但是她假装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安生为了不伤害她,选择了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分别的时候,她在火车上笑,她在追随者火车哭,两个人的感情爆发的那么真实。其实两个人都有割舍不下的感情。时光一晃几年过去了,七月和他的男朋友一起考上了大学,又和安生重逢了,虽然闺蜜的情怀还是在的,但却因为一个男生结束了。七月碰见了安生和自己的男朋友在家里床上的事情,她跑进厕所宣泄完以后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安生努力的将自己这几年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展现给她看,却最终换来一句:你好贱!自此,两个人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但再次相见的时候,两人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换,七月生下了孩子却因为产后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安生决定讲他的孩子养大,并开始以写作为生,这也就出现了画面刚开始安生与那个小女孩的画面。

其实,我觉得安生和七月的相爱相杀,让我联想到我对闺蜜的期望,那时候的我们都渴望做安生,但为了让父母开心,都选择了做安生。在我的观点里,我从来不反对我的闺蜜任何想做的决定,错误的事情我们会一同承担,对的事情就默默的为她鼓掌,真正希望一个人好是不管她做什么,只要她是开心快乐的,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我们现在的人生有些正在按照所有人的该走的路线进行着,上学、毕业、工作,寻找婚姻,所有女生的生活,好像最终都是一样的。但我们现在还是青春的大好年华,不管选择做安生还是七月,都不应该活成千篇一律的样子。趁时光大好,活的更有激情一些,想背着包出发的时候就请不要有任何的犹豫,想放纵的时候就尽情的嗨,人生就如同一部电影一样,自己就是给自己拍电影的人,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一些才不枉来人间的旅行。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二

安生在影片里面是自由的象征,勇气、活力,敢爱敢恨,敢于为自己意愿做出选择,也情愿为选择付出代价,每一步都走的无怨无悔、洒脱自在。她身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照亮了七月与苏佳明的人生。虽然她退出了苏佳明和七月的生活,依然热爱生活,没有怨天尤人,摘下佛像项链后,没有拖泥带水,走的洒脱。

七月妈妈对女儿说的,不管走哪条路,女孩子的一生都是会太辛苦,这是一种消极暗示,暗示做女孩子注定是要失败的。七月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被教育得很成功,乖乖女,体贴,懂事,成绩好,听父母的话,连大学联考志愿都顺从父母,读大学也是不喜欢的课程,连不想结婚都需要对方逃婚才能解脱,不敢冒险,不敢变化,不敢追求,不敢表达自我,求安稳,怕失败。当知道苏佳明爱上安生后,她默默的紧张、企盼安生离开,却从未与苏佳明正面交涉过,也从未在自己身上做出努力,只是自我欺骗式的日复一日。可以这么说,没有苏佳明,也会有王嘉明,张家明,因为她的行为模式继续下去的,她并没有改变,永远被动的接受,永远没有勇气主动的去追求,命运就这样强迫性的重复下去。这样一个被动的人生,一个虚假的人生,怎么可能有幸福。她爱安生,是爱她的洒脱自由,爱她的真自我,爱自己身上永远不可能有的勇气。

苏佳明跟七月一样,被安生的自由精神吸引,他知道自己喜欢安生,却从未有勇气表达,也不敢向七月坦白,不敢追求爱的事物,不能承受失败的结果,一拖再拖,犹豫不定,婚前无奈的去表白,却在婚礼现场受到七月的指示去逃婚,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他从头到尾没有真正的快乐过,过着面具一般的人生。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三

实话,对于目前青春片泛滥的市场而言,早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免疫。

于我而言,青春期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考试、做笔记以及调换座位。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直在自己的青春里寻找别人故事的孩子。

可是唯独这一次,我嗅到了自己的影子。

初看影评,都是千篇一律的一句:你是七月还是安生?

我答:都是。

24岁之前,我是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七月;

24岁之后,我是追逐自由、注定漂泊的安生。

你要问我更爱哪一种生活方式,我说都爱。

诚然,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责任和想法。

我从来不信“读书无用”的论断。

未成年时期,我们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学校和书本是唯一能够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的屏障。

即使你总在抱怨,现在学的知识,以后压根用不上。

可是如果我们无论学什么,首先想的都是有没有回报,会不会太过于功力化?更何况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什么叫厚积薄发?这就是。

看看安生你就会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她是无家可回,无学可上。

她明明只有七月,可现实逼迫她不得不离开。

在离开的日子里,她无时无刻不想回来。

你看,现实就是这么残忍。

所以呀,我一点都不怪安生。

我相信她是爱七月的,一种比亲情更加深刻的爱。

我十分笃定她对七月说的那一句:“如果在你和家明之间做选择,我肯定会选你呀。

”我甚至宁愿相信安生从来没有爱过家明,她跟他在一起,分明就是为了对七月抛弃她的一种扭曲的报复。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新郎逃婚后,七月的逃离。

看似被逼无奈的举措,最终真相大白。

原来是七月央求新郎这么做的。

理由是,唯有她在婚礼现场被逃婚了,才有足够的理由离开那座困住她多年的小镇。

瞧,这么乖张懂事的七月,内心深处也埋藏着不安分因子。

就像安生说的:“你是什么人,我难道还不清楚吗?”

无论你在长辈和老师面前伪装得多么好,终究还是会露出马脚,这是本性使然。

所以你看,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和解脱。

有些人不惧失败,敢于尝试;有些人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后轰然爆发;有些人却选择了一辈子也就如此。

你属于哪一种?

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语:“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看似调侃,实则是对现如今束手束脚年轻人的规劝。

影片放到最后,七月离世,全片完结。

我在座位上怔怔坐了好久。

那一刻,沉重的心突然就释怀了。

是啊,你不就是追寻你一直向往的自由去了吗?你把最爱的孩子交给了你最信赖的朋友。

于是背上背包,拿着机票,去到每一处你曾幻想过的地方。

漂泊的人累了,停下来歇歇脚,开始安稳的人生。

而安逸太久的人爆发了,说走就走,开始漂泊的旅程。

没什么,只是换了一种自己更喜欢的生活方式,可我还是我啊。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四

期盼许久的话剧,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七月与安生》,年初看见其在上海、深圳、北京的巡演公告,内心就已经跃跃欲试,终于现实所迫未能成行。

第一次看话剧是在去年春节假期的北京,正值西方情人节,三里屯流星雨模样的灯光闪烁,许多拿着玫瑰花的男男女女在我眼前走过,阿拉伯风格的餐厅里,露着肚皮的姑娘跳着热辣的具有异国风情的舞蹈。同行的朋友,提议去看话剧,这种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得懂的剧,终于第一次映现在眼前,由于坐的是第一排,演员的妆容表情都看的一清二楚,剧名叫《情人劫》,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系的学生创作执导。

整个剧情有轻松诙谐,有逻辑推断,内容营养场面养眼,我发誓,我喜欢这东西。

无法向文艺青年靠拢,也一直没做过所谓文艺青年这么文艺的梦。只知道自小作文号称不错,却在国小代表学校出去比赛时得了零分,老师批语:文笔流畅,段落清晰,可惜跑题了。跑题该是我一大特色,老师这大笔一挥,我这一个天生文科生的料就被埋没到了至今。以至于只能在今天像怨妇一样絮絮叨叨写点拿不出台面的观看感、读后感什么的。

早早的朋友送了票,我在第一时间向闺蜜分享喜讯,告诉她我们的话剧有着落了,我知道她喜欢,如同她知道我一样。却没想到在时间临近时,又有朋友送票过来,我哭笑不得的给嫂子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话剧有如何的好看美妙,她这才没有将这两张价值千元大钞的票给浪费了。

一整天心神不宁,如同要出趟期待许久的远门。其实,只是看场话剧。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白领青年眼里,听了一定会笑掉牙齿。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容易满足,没出息了这么多年,不好改邪归正了。

江一燕和照片上一样清秀漂亮,只是比想象中身材娇小了些。剧场内座无虚席,郑州人民表现出了对艺术极高的热爱和高雅的素质。

七月与安生,其实该是同一个人,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13岁遇见对方,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形影不离的生活。在学校,在安生家里,在任何场合,她们都是有了喜事要第一个跟对方分享的人。或许,真的如同江一燕所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两个人,一个是宅女,一个是流浪汉。就如同每一个男人的心头,都有一个白玫瑰,一个红玫瑰。

安生自小离开父母,严重缺爱,自由散漫,过早的表现出了叛逆和所谓的洒脱。她外表强悍入男孩,内心柔弱如小孩,这样的女孩比正常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需要爱,更怕受伤害。所以她外表坚强独立,将自己层层包裹;她反叛,做出种种身边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举动,是想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

如果一旦有所求,便会被生活着了相,哪怕这种渴求,只是爱。

七月漂亮、温柔、乖巧、灵动,在学校讨老师喜欢,在家里讨父母喜欢,以至于语文老师都评价七月以后要流芳百世,而安生这一类的孩子一定会一臭万年,七月胆小听话,连树都不敢爬。安生爬上那颗大树,大声的喊道:七月,快上来呀。七月笑答:安生,你快下来,男孩子才爬树呢,刚下过雨,树上一定很湿,我才不呢。这段对话,这个场景,在剧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我被这种纯净的来自两个女生的友谊所感染的内心硬生生生出一些柔软。第二次,却硬生生生出一些疼痛。

七月说,只要安生能够快乐,我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什么都可以。

七月如愿考上大学,安生如期落考,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她在酒吧打工,抽烟、喝酒,如古惑仔般洒脱叛逆。

直到七月恋爱,家明的出现。

那天,安生的母亲来看许久未见的女儿,母亲说,她不得以,不得以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不得以无法告诉她生父的姓名,因为她不能打扰他的生活。但是,这不影响她作为一个母亲疼爱的女儿的心。

这一段,在后来我看到剧情的结尾时,不得不哀叹女人的命运,安生和母亲命运,又何尝不是一个轮回。

安生反叛的赶走母亲后,内心波荡起伏,沉默许久的感情终于释放出来,痛哭不止。她边弹奏吉他、边唱歌,边哭泣。以至于七月和家明站立许久,她都未曾发现。

家明走上前去,轻轻的摸了摸安生的头发。就是家明这一摸,就是安生这一抬头。改变了二个人,不,是三个人的命运。

安生像个独特的稀有植物一样迅速的吸引了家明,两个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相互纠缠。安生终于累了,她一边爱一边自责一边哭,她的爱伤害的是与她相识十年的七月,那个单纯纯净的七月,能承受的起这样的伤害吗?

安生爱家明,她太缺少关爱,而对于这样一个英俊温情干净的男人,她显然不具备抵抗之力。一个“贪”字,让家明和安生以爱的名义纠结在一起,或许安生和家明对于对方来说真的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无法不靠拢无法不相爱。正如安生所问,如果你先遇见的是我,你也一定会喜欢七月,因为,她是七月。她优秀的几近完美。

这就是命。

也许常人最难以抵挡的就是一个情字,多苦多累,都甘愿背负,一句心甘情愿让一切成了理所应当。

当然,我要说,这里面最贪婪的要的最多的人是家明,他在漫长的时间里立场左右飘忽不定,在先遇见七月的时间里,与之相爱。在遇见安生后,又不加以控制自己和引导安生的情感任期发展。直到安生帮他做出选择,什么样的爱能让一个女人宁愿自己承受失去所爱也要将爱人推开,那相当于要了她的命。可是,是的,安生恰恰是因为爱。她太爱家明,不忍心看到心爱的男人为难,她爱七月,不忍心看到七月肝肠寸断。

一个女人都能有的理性和担待为什么家明没有?就是因为他英俊温情干净吗?就是因为七月和安生都太优秀,无法割舍吗?到底,你是爱自己,还是爱她们?

安生默然退出,七月如愿和家明结合。一切似乎都平静了。

不,安生怀孕了,这个怀了家明孩子的女子,不忍心断了这个和家明唯一共有的事物,依然决定自己生下来。然而,加拿大的生活,因为安生嫁的那个男人发现安生怀的不是自己孩子,而决然离开她。安生因此生活困顿潦倒,不能维持。朋友帮忙将这一切告诉了家明,使家明和七月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掀起了惊天巨浪。七月害怕失去家明,但是听到安生的状况,她毅然大声的说:接她回来吧。

那一刻,我落泪了。爱究竟是个多神秘的东西,让人能够如此的为其颠覆原则。

挺着大肚子的安生,再一次爬到许多年前和七月一起爬的那棵树上,她们重复以前的对话,安生泪流满面的大声站起来对着七月对着全场说:对不起。

其实,我觉得说对不起的更应该是:家明。是这个男人的贪婪毁了两个女人的生活,和一个孩子的未来,以及一份本该坚固纯净的友谊。

安生生下孩子后,继续骑着自行车洒脱的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活。她说她突然特别能够理解母亲,理解母亲的无奈和不得已,她要走了,她要离开他,因为她爱他。

人常说在一场涉及三个人的感情纠葛中,最先离开的那个女人,往往是最爱那个男人的。

都是一样的深爱,只是各自的爱各有不同。无论爱与不爱,但求简单快乐,不伤及他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为别人的幸福着想,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相信一定会看到果树漫天的那一天。剧终时,说安生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七月与安生》,关于爱,关于流浪,关于宿命。

典型的安妮宝贝的创作风格,时常我在和她在她的文字的交流对话中,分不清楚哪个是她笔下的人物,哪个又是她。

那天看到一段话,觉得放在这部观后感作为结语,相当映衬。

“小时候听外婆说命运,命运就是女人的脸,女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说是在看自己,其实,是在看命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感谢安妮宝贝的创作,更感谢宁财神的立体呈现以及演职人员的精彩表现,使这部作品如此鲜活。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五

尽管有一些用心用意我不是特别赞同。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女生之间由小到大关于性的探索和调侃,我想未必是本人敏感作祟,百合的意味的确一度被镜头语言营造得甚嚣尘上。都是各自与亲密的好友一同成长上来的,和女伴同出同入、一起上厕所、一起睡觉、一起换衣服、互相调侃几句身材发育,很日常的情形,却被刻意处理得蕴藏起暧昧。特别是当安生张开臂弯让七月躺过来的时候,她是觉得七月的世界不应该容许有第二人了吧,当她听到家明的名字时,那种嫉妒、不安的感觉如此真切强烈,我并不认为这仅仅归结于简单关于友情的占有欲。

于是在安生的女性魅力散发出对家明的诱惑时,我开始看不清故事的走向。我很难分辨,安生到底在什么时候起,从对七月全情的占有突然跳脱到动起家明的心思。包括后面数次姐妹间的拉锯、僵持、伪装、抢夺,观众都看不清、理不明。加入了同性暧昧的情愫之后,于我而言反而不如简单的双姝夺爱的脉络。

当然,在大多数的具体叙事环节,电影之于小说的丰富和添加处理得相当不错。家明喜欢七月的沉静文秀,又会被野生安生的气息晕染而恍惚,正如小说里的形象,这个男人除了英俊,并无其他任何优秀特质。电影让他每次在双生花之间的摇摆更加具象化,也更显自然。很喜欢全片轻重缓急的着笔,有娓娓叙来,有酒吧放歌的摇滚激昂。加入了网络小说作者一重,是编剧和导演极其独到的匠心。令全剧在倒叙、插叙,直至结局三重反转中步步推进,几分酣畅、几分回望。

你活成了我,我活成了你。双姝的内心这一层也很妙。是安守着小城平静无澜的简单生活,还是走向广阔的天地自由浪荡,女生啊,不管怎么样,都是辛苦的啊。你可以循规蹈矩,走一条大家都认为你该走的路;你也可以放纵内心的自在灵魂,且行且歌,迎接天南地北的历练。相对狭小的三角情感、单亲家庭孩子的孤单乖戾、闺蜜的嫌隙与和解,这个关于因循还是自由的命题,是青春片中通常比较鲜见的。片中处理得挺好,纷纷杂杂的“问候家明”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舒缓的情感又细腻动人。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六

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周冬雨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中,青涩害羞,质朴的小女孩样子,当得知由她出演安生的时候,内心不是没有惊讶的,好在影片中表现出彩,也打消了这个疑虑。

“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七月,一个安生。她不只是出现在大荧幕中编剧所勾勒出来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我们的青春甚至陪我们走到现在那些朋友们。每个女孩少时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玩伴,她似七月温婉恬静,或者如安生般自由不羁,我们一起吃饭玩耍上下课,一起分享彼此的小情绪,甚至会连对男生的品味都大同小异,可是时间在走,我们在变,曾经那个陪你一起走过的她们,现在还在身边吗?

七月和安生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正是由于一个男生的出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早已暗生风云。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结局注定不会完美。家明爱着七月的温婉恬静,又被安生的自由不羁所吸引,而他懦弱的性格使其不敢加以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七月和安生对这个男人自然是有所失望的,可是爱让她们无条件的接纳这一切。后来,七月怀孕,母亲去世。她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她早已没有家。再后来,七月难产去世了,安生收养了她的孩子,并且自己也没有再要孩子,因为她真的爱七月,也为家明赎罪。

七月,安生的生命都是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她们彼此深爱,彼此羡慕,彼此嫉妒。为了同一个男人,穷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