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精品多篇

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精品多篇

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 篇一

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讲的是一个到陕西山区支教的大学生——李青老师。她教学有方,寓教于乐,改变了一群山区的孩子。

她用她的“笑脸教学法”把学校从原来的全县倒数第一推到了全县第三名;她还让一个经常逃课、不听老师话的同学——小瘦,考上了重点中学;还让一直坚持合并的牛局长改变了主意;让讨厌学习的同学们爱上了学习。“笑脸教学法”其实就是——寓教于乐。

电影中的李老师的“笑脸教学法”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学得开心、玩得有趣,这样,孩子们岂不乐乎?

看了电影《新来的李老师》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现在的数学老师——刘老师,她也和电影中的李老师一样,寓教于乐。但是,刘老师的寓教于乐不是玩游戏,而是给同学们发“礼物”。

记得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一进教室就告诉同学们:“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以后,只要作业全对,就可以领礼物,并且每次的礼物不一样。”大家猜猜,我的第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哈!哈!是一支钢笔。

刘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如春风化雨般教育着我们,她那寓教于乐的方法,让我学习进步,让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

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 篇二

今天我在上网时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这部影片是根据真情实感来改编的故事,讲述了一名从大城市到偏远同村支教的大学生李青怎样用自创的一套“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国小,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有趣。大学生李青为了保研到一个破旧的乡下国小支教。这学校只有三个老师。可是李老师只把教育当做游戏,认为只要同学们开心就好,于是就把同学带出去上课,并且在上课时李老师还在吃棒棒糖。一节课有40分钟,李老师就只让他们背一首古诗,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结果遭遇到姚老师的反对。没有耕耘怎么会有收获呢?太堡村学校在期会考试会考了全县的最后一名,原以为派来支教老师会使学校里同学们的分数有所提高,这样就不会和其他学校合并了。但是,却让杨校长大失所望。校长也因此喝闷酒,旧病复发而住院。为了让学生们成绩好起来,学校改变了教学方案。李老师为了鼓励小瘦能考到重点中学以学京剧使压力化为动力,后来经过大家努力,学校终于考到了全县第三,父亲也感到欣慰,小瘦也梦想成真,和老师去城里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真诚。姚老师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感到伤心。而李老师为了实现同学的理想,也放下了城里人的架子,希望小瘦的父亲能够体谅,因为他知道童年对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每个老师不会不爱自己的学生。我还觉得李老师虽然捉住了孩子们的童心,却没有使同学们的成绩降下来。看了电影,我希望身边有一位能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我也希望有快乐的学习生活,不过我的身边已经有了好几位好老师,只希望压力能化为动力使我更上一层楼!

难道不是吗?这就是我们学生向往的生活!每一个人在幼年时都会觉得童年是美好的,他们都不会让自己的童年被淹没。

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 篇三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观看了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从大城市到偏远同村支教的大学生李青怎样用一套自创的“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国小,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有趣。新来的支教老师李青带着一大堆的好吃的,对教育是一点都不懂,但她却有童心,平易近人,善于和学生在一起,发现学生的优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一堂课语文课,李青拿出了早已写好的快乐教学法教案,开始讲述形容词的用法,但是学生总是走神的看着窗外,于是李青索性宣布带大家到外面上课并且以后都不留作业。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田野里,李青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大家在自然里寻找书本上的形容词,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李老师带学生在苹果树下上音乐课,带学生们去体验放风筝,得到了学生的喜爱。看到这里,我打心眼里羡慕这些农村孩子,他们能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同时我也庆幸自己在大城市里,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

李青用诚意和热情打动了另两位老师,他们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施他们的“快乐教学法”。最终,在期末统考时,国小取得了全县第三的成绩。当李青要离开的那天,又坐在驴车上,高兴的和大家送别。李青忍不住喊起来:“再见啦……”驴车蹭一下就窜了出去,远远的,大家看见李青艰难的从草垛里爬出来,向大家挥起了手。

观新来的李老师有感 篇四

昨晚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部以我的故乡为背景的电影《新来的李老师》,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支教老师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从大城市到偏远乡村支教的大学生怎样用一套自创的“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国小,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使人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故事性很强,它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把故乡旬邑的风土人情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现于荧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乡教育领域的真实情况,透过这个时代背景,也使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些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经济不发达,故乡的许多学校就坐落在牛舍或者庙宇里,当时简陋的教室中,基本上是用土坯搭起来的土桌子和土板凳,每次上完课回家,全身上下沾满了黄土,害得家长经常洗衣服。

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没有取暖设施,生冷生冷的寒冬,经常冻僵了学生的手脚,有时候握笔写字都很困难,老师为了让大家取暖,往往在课堂中间休息5分钟,让学生就地跺脚,活动完后,教室里尘土飞扬,土星子呛得人张不开嘴巴,看不清黑板,尽管条件艰苦,可是我们依然学习生活的很快乐。只是那个青涩年代的一些趣事,至今记忆犹新,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记得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常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教低年级的学生,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而至今令我难忘的是我的一位国小语文老师,由于分不清拼音和方言的读法,常常是拼对音念错字,比如“国”和“麦”字,他在教我们读音的时候,经常说:“guo”国,国(gui)家的国(gui);“mai”麦,麦(mei)子的麦(mei ),把普通话发音和方言念法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而由此也使我进城三十余载,至今不会说普通话,想想都是当年文化底子差惹的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元经济已经逐步向一元经济过渡,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许多孩子也纷纷随父母进城上学,现在的农村学校,反而出现了师资力量浪费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我们那个年代的“逸闻趣事”了。回首往事,虽然令人遗憾,但新的生活和条件,足以使我们欣慰许多,起码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会重温那个年代的“艰辛”和“贫乏”了。

其实,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太堡村国小,就是我当年求学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