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观后感【精品多篇】

让子弹飞观后感【精品多篇】

让子弹飞观后感2100字 篇一

同样是争取民族的强盛,民族的自由,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本性就不一样。强者不需要舆论宣传,不需要阿Q精神,不用骂阵,只需要致敌于死命就行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将军解放了约克镇,击败了那里的英军。英国人输了,但还是不服,于是就编写了一首歌传唱,歌名翻译过来就叫《傻帽美国佬》。华盛顿将军听见了英国俘虏唱这首歌的时候,非但不发怒,反而还鼓励他们继续唱,后来甚至还把《傻帽美国佬》这首歌当成了抗英军队的军歌。你们英国人连我们傻帽都打不过,不是更傻帽吗?而且,美国的珍珠港事件之后,全国震怒,但是他们在拍电影《珍珠港》的时候,却也拍出了日本人的人性、良心和品德。其中有一个镜头:一名日本军官正驾驶着战机准备往珍珠港投弹的时候,突然看见地面上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才五六岁。他马上从飞机的窗户里使劲摆手,示意那个美国小女孩赶快跑,别被导弹炸着了。等到那个小女孩逃走之后,他才按动了投弹按钮。中国人拍抗日片会拍这样的镜头吗?日本人也并不全是丧心病狂的疯子,他们也有道德底线,有良心,有人性。他们虽然残忍,但也有宽容、忍耐、慈爱的一面。中国人知道自己并不是强者,所以才要在舆论上大加宣传。我发现这一点是所有东方人都具备的特点,而西方人根本不知“面子”为何物。同样是法西斯,德国二战战败后,不仅态度诚恳地道歉,还赔钱、赔物,而日本人却死活不道歉,更别说赔钱了。如果日本人是因为战争后国库空虚无钱可赔,那么战后两国国民的态度则是铁证如山。

二战后,德国极度贫穷,国家分裂,但是德国人乐观积极向上,本着重建国家的理想,调动了体内所有的良心。一个美国记者二战后曾经去德国采访,他看到德国经济大萧条,街上的民众都显得饥肠辘辘,衣不遮体。但是当他把一块巧克力送给了一个两天没吃饭的小男孩后,这个小男孩马上义无反顾地把这块救命的巧克力给了他的妹妹。他的妹妹迟疑了一下,掰了一小块给哥哥,又掰了一丁点儿塞到自己嘴里,之后把剩下的一大块巧克力都给了街上的一帮穷人。美国记者大受感动,把身上带着的一整罐沙丁鱼都给了兄妹俩,结果这对兄妹把它带回了家里分给了其他弟妹。而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萧条中,抢劫事件频发,街上有很多人都在这时候被饿死。他们本性中最坏的一面在苦难中跳出来了,这就是东西方人的区别,东方人天然的劣根性。

看过脂砚斋评的《红楼梦》的人都会把读书者分为三级:“不会读者”、“少解读者”和“会读者”。“不会读者”赞《红楼梦》如何描写衣着体态、活动场景、诗词歌赋;“少解读者”赞《红楼梦》如何写作,探寻技法;“会读者”深究《红楼梦》之源,剥开外表,直探里面,发现此书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同样,看电影也可以分为“不会观者”、“少解者”和“会观者”。庸俗之人,看完《让子弹飞》仅仅是停留在赞其好笑,演员演技佳;“少解者”看完《让子弹飞》会赞其剧情酣畅淋漓,表达透彻;“会观者”,看完此部电影,则会赞其讽刺意味十足、一针见血,但又不失可观性,表达了导演理想化的世界。这部电影末尾有一段对话,是张牧之与黄四郎的对话,意喻深刻。张牧之说:“你认为,在我眼中你和钱谁重要?”黄四郎说:“我。”张牧之否认。黄四郎说:“难道是钱?”张牧之说:“你也不重要,钱也不重要。没有你,最重要。”在这部影片里黄四郎代表的是什么呢?强权。张牧之代表的是什么呢?姜文眼中的理想境界。而这里面的“师爷”代表的是什么呢?屈服。武举人代表的是强权下仅存的一点正义,而小六代表的是那种莽撞而没有心机的伸张正义的人,所以他死得早。

让子弹飞观后感1400字 篇二

三年以后,我们又等来了姜文。

上部《太阳照常升起》够出彩,但只有两种受众,要么绝对天真,要么绝对深刻。这回姜文修炼的更加聪明,他让各种水平的观众都能看到足够好的东西。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剧包袱之下。《让子弹飞》是一部商业片,却比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片更艺术。钱挣了,还站着。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

在葛优扮演的师爷死后,剧情突然离开了勉强算安分守己的商业片节奏,进入了一种癫狂之中,讲了一个有关革命的寓言。当张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号召大家去进攻黄四郎时,却没人响应,他们等着看谁能赢。直到张麻子杀了假黄四郎回来,他们又一拥而上,跑到黄府抢东西,顺民变成暴民。武举人平日里帮着黄四郎欺压百姓,这个时候他却冲的最猛。整治黄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与投机并行的产物。就像鬼子来了,很多人说是在批判国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时候,却是几为我的民族落泪。

本片的首尾几乎是完美的对应。翱翔的鹰,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铁道,马拉火车,有节奏感而激动人心的音乐。 然而,开始的时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车,恣意江湖,斗志昂扬。结尾却是物是人非。仇虽然已经报了,但人死无法复生;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是理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张麻子开始受师爷劝告没有当场杀掉胡万给六子报仇,后来是在碉楼主动让弟兄们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变得越来越克制。这其实也就是姜文在学着克制自己。也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太阳”失败以后的一种反思和内省。可是成熟了以后,也就无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结尾处,姜文骑着马的背影,是怅然的。弟兄们都走了,还带着自己深爱的人。张麻子此刻却只剩铁轨、青山、夕阳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个喜剧,但其实却是悲剧。

影片中多处表现出姜文的日本情结:送六子留洋,先说的是东洋;黄四郎要跟张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红楼人物,却组成日本名。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气概和尊严的人,欣赏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怀疑姜文参观靖国神社其实并不是因为对记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认同。

这次主要角色中有6个人出彩,葛优,廖凡,姜武,刘嘉玲,周韵,还有不知道演员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众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个最后管张麻子拿椅子的胖子。两次看时我都特别观察了群众起义时中间各个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边的几个特别出色。群众表演没有看出假来,这很不容易。

本片的仰拍很多。快速正反打很多。用了很多侧逆光的镜头来用光晕表现张麻子和他的弟兄的气概。鸿门宴那场戏在饭桌外面布了一个圆环,等距放了3台摄像机,慢速的逆时针转动,结合正反打,效果极佳。类似的方法后面还用过一次。

音乐沿用了久石让给《太阳照常升起》的配乐,因为有足够的情节的缘故,效果比上次更好。有个规律,凡是姜文在很商业的说笑话或者发展必须的故事时,没有配乐;每到姜文玩段风格了,配乐就上来了

这几年来,自己逐渐被很多事情变得很实际。自己能看的进去的艺术片很少,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更是几乎没有。可是当我看完姜文的片子时觉得,总有一些情怀,值得保留。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三

我觉得这是姜文首部坏电影,若是就简略的好电影仍是坏电影,毕成功认为《让子弹飞》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十分商业的文艺片。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动社会,英雄创造前史。最大的沉痛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可,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大众一个公正,给鹅城一个和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必定被浓墨重彩所烘托。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分,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缺陷,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今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担任。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价值。

只要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缺陷时,你才可以说你实在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

志向凉皮机厂

在姜文的电影里,志向有时是一种很虚很含糊的东西。张麻子的志向是打土豪分地步,张麻子的志向却又不是打土豪分地步。张麻子的志向是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志向在心里最深处,在远处的青山和落日里。你知道它在那儿,却永久不知道怎么去寻觅它。可是当碉楼已破黄四郎已擒,你们抽着烟聊着天的时分,你就了解它依然在那儿等着你。

看到陶凉粉就看不下去了,无法往下看。真不理解这片子怎么会这么受追捧?实在不了解

情节比较曲折,影片全体节奏比较快!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四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无耻混蛋》的外国影片。《让子弹飞》与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让子弹飞》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中国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画更多些。

片中的汤师爷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个模型,胆怯,欺软怕硬,贪财,妥协,逃避,顺从,但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恶。这是在我身边常常能够见到的小人物。

有时候,能够在报纸上,或是在电视的新闻里看到,当有人遇见危险,路人常常冷漠相对,没有人愿意出手相助。这就反映了人们矮小的心理。他们不愿帮忙,并非出自于他们落井下石的恶意,而是怕给自己惹上麻烦。汤师爷就是这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一个代表,当然,也谈不上担当。因此,在师爷最后死的时候,他对张麻子说,“你斗但是黄四爷”。但师爷却个性的善良,在生命的最后,要求张麻子“不好回鹅城”。

那里面的鹅城,我不知道,意图是否是在说明,那个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就是在张麻子攻黄四爷的。碉堡的时候,张麻子当众砍掉了黄四爷替身的头,大家才一哄去了黄家。真的黄四爷没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黄家的碉堡。这说明,在对待恶霸的时候,不是大家没有潜质将他打翻,却是正因大家胆怯。

我个人最喜爱的片段是,关于张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张麻子叫张牧子,是跟随将军打仗出身的战士。正因军阀割据,自己不愿委身于人,因此落草为寇。人们以为是土匪就不能是张牧子,理所应当的是张麻子,张麻子脸上不就应是干净的,他就就应是满脸的麻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要顺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呢?

《让子弹飞》观后感 篇五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观看电影《让子弹飞》了,但今晚才有了些“品”的感觉。

一、人物塑造

这部电影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无论主角配角,还是大人物小人物,个个棱角分明、身怀“绝”技!当然塑造得最精彩的还数张麻子、黄四郎、汤师爷三人。张麻子,本名张牧之,讲武堂出身,护国运动失败后,落草为寇,有勇有谋,侠肝义胆,善恶分明。黄四郎,为鹅城当地恶霸,豢养了一批打手,欺压百姓,勒索民财。汤师父,即马邦德,新任县长,招摇撞骗,贪财爱命,又擅长见风使舵,拍马溜须。

二、情节起伏

这真是一个好看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环扣一环。正如剧中台词“我坐着火车,吃着火祸,唱着歌,却突然遇到麻匪,成了阶下囚。”正象这个开头,故事就在突变中演绎开来。张麻子假扮县长、马邦德谎称汤师父,真真假假中,率队走马上任鹅城。武状元打人、小六子剖腹、鸿门宴斗勇、真假土匪发钱抢钱、县衙门斗智、汤师爷被炸死、张麻子回师鹅城、黄四郎自取炸死……只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三、语言奥妙

影片中充满中国人特有的幽默和语言表达技巧。文言文与现代文交错,中文与西文兼用。如初到鹅城,张麻子说:“来者不善啊”,汤师爷却说:“你才是来者”。鸿门宴中,黄四郎说:“dorIer”,汤师父却说:“谈刀干什么?”影片最后,张麻子对黄四郎说:“钱对我不重要,你对我也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汉语言的奥妙,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是讲故事高手!特别是对语言的驾驭,登峰造极,堪称绝佳!这恐怕也是师父选它做为“辩才无碍”教具的原因吧!感恩恩师的匠心独具!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