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读书笔记

第一篇:聂荣臻

聂荣臻读书笔记

聂荣臻(1899-1992) 四川省江津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一九二七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妇女来到了中国,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这名妇女叫美穗子,那并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国来。说起她与中国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她与一位中国将领之间的传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时隔40年后的再次见面,一部名为《美穗子探亲》的电影记录了当时的一切。近日,央视《重访》栏目专访了美穗子老人,讲述了战争岁月中一个跨越了国界和种族的爱的故事。 2014年8月24日,《美穗子探亲》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来到中国,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聂荣臻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经69岁,这是她第6次“回家”探亲。与26年前相比,岁月在她的脸上已经悄然留下印记,中国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没有变的是,中国朋友们一如既往的热情。这都是因为这个日本妇女儿时和中国的一段情缘。 战火中惊见孤女 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在激烈的战火中,井陉煤矿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军战士救出了2个日本小女孩,4岁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岁的妹妹。面对2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于是向军区司令部打电话 请示。 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个参谋,因为这个事情比较特殊,他便向聂帅报告。聂帅说叫他们赶紧送来,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2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后来战士很快从前线把2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个小姑娘成为聂帅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顾。“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2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激烈战火中的小插曲”回忆了这段往事。 火线养女表仁义 在战火异常激烈的前线阵地,这2个孩子应该怎么办?日本人经常到晋察冀地区扫荡,结果难以预料。如果这2个日本小姑娘留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对将来她们大了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虽然她们的父母已经去世,但是她应该还有亲戚。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聂帅决定将她们送交给日方。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当时照了3张照片。一张是聂帅牵着只有4岁的美穗子,一张是美穗子坐在箩筐里面吃梨,一张是老乡挑着她们两个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美穗子并不知道幼年时的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会对她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但是40年后,正是那张合影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聂帅的安排下,没过几天2个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庄。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转交日军后,被送到了石家庄的石门医院。不满周岁的妹妹因伤势严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此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40年后寻孤女 时间飞逝,战火连天的峰峰岁月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转眼到了1980年的4月,总政华南的副主任带着姚远方同志,一起来采访聂帅。那时全军开政治工作会议,他们来请示聂帅关于政治工作方面有什么指示,这样谈完了以后,姚远方同志拿出了那3张照片,问聂帅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情。 照片唤起了聂帅40年前的回忆。很快,姚远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1980年5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报纸也都刊载了这篇文章和这张珍贵的

历史照片。报道也引起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最先把文章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发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读卖新闻》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这篇文章和照片,题目就是《兴子姐妹,你们在哪里?聂将军40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国报纸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第6天,文章中说的叫“兴子”的日本小姑娘终于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并不叫兴子,而是叫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说到:“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读卖新闻》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兴子》,旁边还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当时的美穗子已经44岁了,住在日本宫崎县,已经有了3个女儿。她和她的丈夫开了一家五金店,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万千访中国 当美穗子远在日本看见了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兴子”,而且当时她还和丈夫一起议论说别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经历。当美穗子知道报纸上的“兴子”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吃惊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贯耳这个词来形容。 当晚,美穗子激动地给救命恩人聂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愿望。这封信被次日返回东京的《读卖新闻》的记者带回,急速转给北京的聂帅。 1980年6月24日,中国驻日使馆得到了邀请美德子访华的正式请帖,出发的具体日期是7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国民航的班机从长崎到达北京。欢迎他们的是大批的新闻记者以及照明灯、照相机的闪光灯。在人群的簇拥下,美穗子来到了机场贵宾室,见到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对美穗未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她最大愿望就是见到聂帅,当面向他感谢救命之恩。这次见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见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感谢聂帅才好。 第二天见到聂帅,美穗子觉得与在照片上所看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聂帅身材高大,却非常温和,不由得使美穗子产生了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时目睹了两个人见面的场面,原聂帅的秘书回忆:“当时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动,看到了聂帅以后,拉过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这是最高的礼节。”美穗子泣不成声,说聂帅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与聂帅见面后,7月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了石家庄和井陉煤矿火车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车站的

位置和父亲曾经办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样,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动。离开了石家庄,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结束了这次中国之行,从上海返回日本。 为中日友好不遗余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从此做着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后2次随日本友好代表团访华。这此后的2014年、2014年美穗子又2次来到中国。美穗子和中国姐姐聂力见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聂力率全国妇联、妇女代表团到日本,顺道去看望美穗子。这也是聂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里,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聂帅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来。2014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岁月匆匆,容颜改变,然而不变的是纯朴的心灵,感激的心情。 在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美穗子就来到了中日友协。在会见厅里美穗子与中国姐姐聂力时隔3年后再次见面。这一次见面,聂力送给美穗子的礼物是聂力夫妇亲笔书写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书法作品。聂力还专门比着她的身材为她挑了一件墨绿色、下摆有红黄条纹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会上,美穗子与一直研究和宣传聂帅救孤的来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发言。他们因为此事相识,并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协会都城支部。在大会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来住新平共同回忆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来他们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讲话先后被6次掌声淹没。 “将军救孤女”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一位老人的出现,又让这传奇的往事多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美穗子这一次来到中国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笑见另一个曾经救过她的恩人一一杨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时,见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军战士,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仲山老人。老人回忆说,1940年8月21日早上5点钟,当时还是一名年轻战士的杨仲山,将美穗子抱出火海,并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饼干(实际上是一种干饼,是把饼加热烤干,吃起来嘎嘣嘎嘣的),给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动了就吃点儿。 美穗子在见过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后,激动地说:“65年前如果没有聂帅救我,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的孩子的今天。虽然我现在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这也是聂帅赋予我的,也是杨仲山先生赋予的。我现在有很多话想说,归结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后记 2014年8月26日美穗子结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国之行,离开北京,飞回日本。由于身体原因,这也许是69岁的美德子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了。但是,“将军救孤女”这个故事,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那样意味深长。这是一个传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在美穗子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65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救她出来的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将领,永远不会忘记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贵友谊的中国人民。

第二篇:《聂荣臻》观后感

我可以

----观《聂荣臻》有感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怕风雨兼程。”这是周国平的一句话,《聂荣臻》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杂志《新青年》,聂帅渐渐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成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热血青年,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他的思想,铸就他一生的辉煌。聂帅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宕宕。1927年12月,他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80年,聂帅在战场救下一位名叫美惠子的日本女孩。多年后,聂帅心脏衰弱死亡,死时不忘国家,党对他的恩情,合上了聂帅一生的璀璨。

聂帅的上进,像久旱的春雨,滋润着新一代的心,鼓动着我们奋发前进。 像迷雾中闪亮的灯塔,冥冥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聂帅坚定。风信子花期很长,但盛开后的绚丽却会让人们惊艳。昙花一现,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可是它却是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储备和等待,在它绽放的那一刹那,它创造了瞬间与永恒的舞蹈。如果没有坚定,风信子和昙花哪来的夺目的美丽。墙头草之所以被人们所厌弃,就是源于它的不坚定,随着风四处摇摆,没有自己的方向。一张纸会在风中摇摇晃晃,可是一只蝴蝶却会在风中振翅飞舞,依然飞往一个方向,因为它有思想,它懂得什么是坚定与坚持。

这段时间的冬奥会,李坚柔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作为一位替补

队员却阴差阳错地拿到了短道速滑的金牌。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运气使然,可是我想说的是难道仅仅是运气吗。先不说她能进决赛必然是有实力的,决赛的时候,起跑后一直处于倒数第一的她并没有放弃,是坚持与坚定助她夺得了冠军。

我可以,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却需要我们巨大的勇气。我可以,是一种心态,一种能战胜一切的自信,是一种精神,一种坚信能叩开成功之门的坚持。

年级二班:蒲吉源

第三篇:《聂荣臻》观后感

观《聂荣臻》有感

程昌尧(7.1)

12月25日,电视剧《聂荣臻》在央视一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剧情从聂荣臻元帅去法国留学开始,包括了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出了一个纯粹、高尚、卓越的党的领导干部的生动形象。

他,曾是个热血的青年。“我找到了我的信仰!”这是九十多年前,年轻的聂帅在巴黎公社纪念墙边坚定下来的信念,从此以后,这个胸怀天下,一心救国救民的年轻人开始了他对信仰执着的坚守和追求。他,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无论是临危受命到上海特科工作,还是带领红一方面军为长征保驾护航,无论是到敌人眼皮底下白手起家开辟晋察冀根据地,还是主动承担起领导“两弹一星”研发的重担,他从不挑肥拣瘦,叫苦叫累。党指哪儿打哪儿,勇挑重担,扎实苦干。

他,是个厚道质朴的人。虽为游子却心系故土,一生功勋著然朴实无华。剧中,聂帅委婉的拒绝了将自己的物品捐献给军博的要求,将儿时的珍贵物品留给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江津,却执意将杨阿灿留下的记满了在抗日战争和国防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的本子以及白求恩同志在牺牲前赠送他的鸭绒被捐给了军博,留给世人惦念。

“白求恩从不自私自利,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名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者!”这是电视剧最后聂帅与女

儿在讨论该捐些什么给军事博物馆时,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评价。而聂帅自己,一个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却一辈子厚道低调的共产主义革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高尚、纯粹的共产党人呢?

第四篇:《聂荣臻》观后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聂荣臻》观后感

印象中,关于聂荣臻元帅的有这些标签:“江津人”、“江津中学毕业”、“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收养了日本小女孩”,他是长辈口中的江津人民的骄傲,是中日友好的见证。相对于各种娱乐明星,聂荣臻元帅一直是我心中偶像极的人物,是我的榜样,是我前进时的动力源泉,他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 电视剧《聂荣臻》以聂荣臻元帅的一生为主线,将我们国家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作为重要节点,从“巴黎和会”远在四川江津的聂荣臻带领学生烧了江津大商铺,被迫去法国勤工俭学展开,在法国,他结识了陈毅,和蔡和森、刘伯坚、赵世炎等有识之士。通过观看,我对聂荣臻元帅有了更深的认识。

聂荣臻元帅的一生是光辉的,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活动家。他胸怀大志远涉重洋,寻求救国真理,从实业救国转向信仰共产主义,由实业救国论者转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论者,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北伐战争、长征,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抗日时任115师的副司令员(实际上是任政治委员)后率3000多人历尽艰辛开辟我军第一个模范抗日敌后根据地,普察冀抗日根据地,功勋卓著。内战配合四野抢夺东北的战役,参加平津战役解放石家庄、北平等,身兼六职,卫戌平津,建国后任军委总副参谋长,参加了剿匪抗美援朝部署工作等。建国后任副总理主管科技和国防军技术,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国防事业,航天事业,军队建设,尖端武器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重大贡献为研“两弹一星”立下了汗马功劳和不朽功勋。见证了中国科技从弱到强的过程。

聂荣臻元帅的一生是高尚的,他树立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聂帅为报效祖国,先后奔赴法国,苏联留学,在留学期间以“吾将上下而求索”克服重重困难阅读各类书籍为科技兴国思想奠定基础。在早年,他曾以“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和同学相约,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聂帅不仅胸怀大志“更能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的理想鞭策自己,在每次有他参加战役中,他都身先士卒战在第一线,新中国成立以后,戎马半生的聂帅为实现青年时期科技救国的梦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的工作的重任,从此中国的科技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两弹一星”让中国在世界的核领域和航天航空事业中有立足之地,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惊叹不已,新中国科技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通过观看电视剧《聂荣臻》,让我对聂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他在革命史建设中独癖蹊经以不变应万变,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新精神是党和国家难得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聂帅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教育,我将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精技强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五篇:聂荣臻观后感

《聂荣臻》观后感

12月25日,电视剧《聂荣臻》在中央一台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剧情从聂荣臻元帅去法国留学开始,囊括了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出了一个纯粹、高尚、卓越的党的领导干部的生动形象。

他曾是个热血的青年。“我找到了我的信仰!”这是90多年前,年轻的聂帅在巴黎公社纪念墙边坚定下来的信念,从此以后,这个胸怀天下,一心救国救民的年轻人开始了他对信仰执着的坚守和追求。

他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无论是临危受命到上海特科工作,还是带领红一方面军为长征保驾护航,无论是到敌人眼皮底下白手起家开辟晋察冀根据地,还是主动承担起领导“两弹一星”研发的重担,他从不挑肥拣瘦,叫苦叫累。党指哪儿打哪儿,勇挑重担,扎实苦干。

他善于处理干群关系。治军严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允许军队扰民。即使是在部队粮食供应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允许士兵与百姓争食,并身体力行的帮扶困难群众。

他是一名卓越的领导者。

“不能脑子一热就决策,胸脯一拍就蛮干。”他深知“将令出,则军破身死”的道理,在战场上,从不轻率决策,珍爱士兵生命;在国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中,着眼政治、经济、外交全局,着力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寓意深远。

“出了问题,责任也是在我。”作为领导,他从不规避责任,并勇于担责。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他一贯的作风。即便是在东风二号导弹第一次发射失败的情形下,他也顶住压力,强调“一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二要严查失败原因”,为一线科学家减压,鼓励他们从头再来。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是要当好科学家的勤务兵!”这是聂帅在要求研究院行政管理人员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妥善解决科学家后勤保障问题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尊重知识分子,深知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把人才放到最适合的地方,充分信任;他惜才,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想方设法的保护,尽可能给予科学家最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好的生活待遇。正如钱学森所说,他是科学界永远的聂总,是千里马们心中永远的伯乐。

他是个厚道质朴的人。虽为游子却心系故土,一生功勋卓著然朴实无华。剧中,聂帅委婉的拒绝了将自己的物品捐献给军博的要求,将儿时的珍贵物品留给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江津,却执意将杨阿灿留下的记满了在抗日战争和国防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的本子以及白求恩同志在牺牲前赠送他的鸭绒被捐给了军博,留给世人惦念。

“白求恩从不自私自利,是一个纯粹的人,是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名真正的国际共产主义者!”这是电视剧最后聂帅与女儿在讨论该捐些什么给军事博物馆时,对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评价。而聂帅自己,一个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防军事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却一辈子厚道低调的共产主义革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高尚、纯粹的共产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