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

翻开《知行合一》一书,随着一阵油墨书香扑面而来,王阳明“年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广西戡乱”的传奇历程一一鲜活的呈现在我面前,他的心学之路——“格物致知——诚意——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的过程中取得的不朽成就也深深触动了我。“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颠覆传统所提出的心学核心,倡导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它为世人点亮了一盏思想明灯。

致良知  奉于行——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感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为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试金石、是指南针、是造化的精灵,引导人们向善。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性本善”,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驱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极大的诱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为恶,小人者忘善而为恶。倘若人人存善为善,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如获助力步步登高。因此,我们要坚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荡荡,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积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鉴其用而身行力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心,那么他就要从行动上做到孝顺父母,而在他孝顺父母的行动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万事万物求得知识,而王阳明却认为要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满嘴只说自己要从物质精神上怎么怎么孝顺却不见行动,这种孝顺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就不会认为这个人孝顺。因此,我们在存善念后要适时地在行动中去体现它的价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则所谓的善念也就无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阳明倡导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良知作为一个标杆可辨是非,那么人在处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个评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动的触动。因此,为人处世就需要时时以心中的良知来明辨对与错,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与善渐行渐远。

信致,固信念而坚守不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阳明到南赣剿匪一直都在“用心”,从消灭山贼到教化百姓,他心中有着要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的使命感。也正是这个信念让王阳明一次次的剿匪成功,也一次次地让心学的光芒愈发璀璨。可见,心中有信念,行中守信念,必将有所作为。

读罢此书,思索许久,我深感自身的不足,但我坚信只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上,在心中常立良知的旗杆,省察克治付诸行动,定会改正不足,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