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第一篇:悲剧的诞生读书报告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的读书报告和读书思考

读完《悲剧的诞生》,我是围绕以下三个步骤来对本文进行理解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在于说明古希腊悲剧乃至整个古希腊艺术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悲剧这一审美范畴以及古希腊人用怎样的手段和方式去克服悲观主义。下面我将对文章展开理解与分析:

第一篇主要讲了悲剧的起源与本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和解,并用梦与醉来比拟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尼采首先考察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他认为古希腊悲剧产生于阿波罗(日神)精神和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结合。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与理想的象征。阿波罗作为艺术象征,掌握着人们心中幻象世界的假象,慰藉着漫漫人生远程中人们的疲惫心灵。而狄奥尼索斯是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享乐、放纵的象征,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求助于投身太一而得到形而上的慰藉。

第二篇主要讲的是日神式的造型艺术与酒神式的非造型艺术的形成——日神之梦与酒神之醉相互对立。

这两种艺术力量来自于自然本身,在自然中找到立足点。我认为梦境作为一种幻象,他与创造者的智力水平、艺术修养无关。而醉境作为一种实象从人的性灵深处发泄出来,是一种自我抒发、自我解放与超脱。当内涌的酒神冲动与虚幻的梦神发生激烈碰撞时,自然灵性得到艺术性解放,达到“同一”。

第三篇主要讲的是在创造艺术冲动下,古希腊人利用艺术境界的美化作用创造了日神式奥林匹斯神界,借此找到对抗痛苦的法宝。

当古希腊人认识而且感觉到生存的可怕与恐怖时,他们构想一种幻境,凭一种强有力的幻象去战胜静观世界中阴森可怕的深渊和人类悲天悯人的脆弱天性,让原本悲凉的人生不觉转为快乐的音符。

第四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梦的意义;第二部分讲了梦与醉的对立,导致了古希腊伟大艺术—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人通过梦境脱离苦海,完成自我的救赎。但梦神式的古希腊人尽管超脱,却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他必然离不开酒神的存在。酒神和梦神的对立,便因新陈代谢而相得益彰,这两种艺术冲动最终到了顶峰即古希腊悲剧的诞生。

第五篇主要讲述抒情诗人和音乐家的结合创造出音乐的华章,而音乐作为永

恒太一的速写发挥重大作用。

在艺术上,狄奥尼索斯精神最强烈地表现在音乐及某些抒情诗歌上,而抒情诗人又是醉神式的艺术家,当他进入醉境时展现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与世界心灵合一张狂的音乐之力。那么一切原始的矛盾、原始的痛苦和欢乐都得到释放。这是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把矛盾和痛苦融为一体,让世界组合,再现一个新世界。

第六篇主要讲述的是以狄奥尼索斯和阿婆罗相互交融的产物——民歌

虽然尼采把悲剧看做是阿婆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合成物,但实质上尼采更欣赏的是音乐精神,音乐表现为什么呢?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音乐表现为意志,也就是那种客观审美的,仅仅用来观望的脆弱情绪的对立面。所以音乐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乃是世界的本性,古希腊人的意志就是用美感来对抗痛苦。因此,尼采进一步提炼说: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

第七篇主要探讨的是古希腊悲剧的起源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从古希腊传说给出的答案是古希腊悲剧乃从悲剧歌队的产生。这一章中分别批判了两种对歌队的解释,第一种认为合唱队是理想的观众;第二种认为合唱队代表平民。而论及悲剧起源时,席勒给出了一种正确的观点,他曾说:古希腊合唱队是一堵充满生命的垣墙,是艺术为了防止现实入侵而构建的城防。对于席勒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合唱队即是一种醉神式的音乐精神,而垣墙正是一种梦神式幻觉,两种情感的结合就可以对抗恐惧、不幸与痛苦。

第八篇主要讲述的是酒神合唱队与古希腊悲剧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合唱队在醉境幻象中的不断突变。这幻象首先是完全的梦境,其次是醉境世界的客观化,随后是个体消失和瓦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合唱队固然离不开观众和舞台,当合唱队成为观众的一种幻象,而舞台又成为合唱队的幻象,幻象的纷扰复杂就使整体处于一种醉境的状态中,即梦与醉再一次统一,那么合唱队与悲剧的关系又回到与醉与梦的关系上来。

第九篇通过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两个悲剧形象来讨论怎样在悲剧痛苦中获得解脱。俄狄浦斯用被动屈从的超凡坚定行为在绝对被动中体现了生命的最高主动。而普罗米修斯的实质是一个奋发有为的个体,当他犯下亵渎之醉处于痛苦时就通过狄奥尼索斯精神找到慰藉。

第十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狄奥尼索斯的痛苦及怎样化解痛苦。第二部分写古希腊文化经历了从低级的酒神文化到荷马神话式的日神神话再到音乐式的酒神精神。

从狄奥尼索斯的痛苦分析出悲剧神秘学说即个性化是一切灾祸的根源。而艺术是快乐的希望,那么我认为这个艺术可以狭义的看成是音乐艺术。正如作者所说音乐那非凡之力,使得悲剧达到完美的顶峰,并赋予它以崭新而深邃的诠释。

第十一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悲剧的灭亡和新喜剧的产生。

尼采认为欧里庇德斯是造成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对悲剧的改革把酒神因素从悲剧中排除出去,最终退化成阿里斯托芬式的喜剧。这一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新喜剧的诞生似乎真的应验了那句箴言:“人到了晚年居然像孩子一样顽皮。”通过这句话,我似乎听到了作者对于古希腊悲剧灭亡的沉重叹息!

第十二篇讲述了古希腊悲剧灭亡的根源是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理性主义。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出现就出现了两种对立即酒神与苏格拉底倾向的对立,伟大的古希腊艺术也在这种对立中走向衰亡。

由于这本书我只有细读到第十二章,所以对全书的把握不是很全面,那么我就对书中的关于“梦”这个点谈谈我的理解。书中尼采对于“对抗痛苦”给出的其中一种方法是:人们在造型艺术中“追求幻象”即梦境。如汉斯萨克斯在《民歌手》中这样唱到:我的朋友,请你承担荣耀的责任,用清丽之笔记下易逝之梦,相信我吧,人间最真实的幻影,往往在梦中为他人显现,所有的诗艺所有的诗情,乃是现实之梦的再度阐明。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也曾说过:人拥有一种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是获得支持。在他的一生里有好几次当他痛苦含泪上床后,梦境能用各种引人的方式安慰他,使他从悲伤中超脱出来,而得以换来隔日清晨的轻松愉快。因此梦虽然是一种虚幻,梦境也是一种幻境,梦给我们呈现的也只是一种幻景而已,但梦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它伴随着人走过一生,我们无法摆脱它,那么我们何不去充分地利用这种无形的东西为我们服务呢?既然人生欢乐、痛苦同在,那么我们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当人生处于绝望处境时,在梦幻世界中获得生存的力量,从幻象中获得生存乐趣的人生态度。曾看过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这本书,在书中弗洛伊德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最终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由此可以看出在《悲剧的诞生》这部书中,阿波罗精神所代表的这种梦幻世界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世界,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悲剧痛苦中得到救赎。在我看来,梦无疑是拯救心灵的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价值的认识:

尼采在1886年的新版前言中说,《悲剧的诞生》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而这两项任务中后一项更为根本。我认为这部书就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是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的一种悲剧的人生观。

《悲剧的诞生》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探讨悲剧、艺术及人生的关系问题。首先我们以审美的形式来看悲剧与人生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人和世界的存在只有作为审美才是合理的。而古希腊悲剧把日神形象的幻觉力和酒神形象的陶醉释放力当做一种审美现象,从而让人在这种现象背后获得一种生存的永恒点。梦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作为审美的客体,它让我们知道痛苦是人生的必须,痛苦的人生才具有充实的意义,人只有沉溺于其中才能度过苦海,所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由此可见真正的悲剧总会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悲剧在超脱得慰藉中引领我们达到的境域即便现象不断的毁灭,变化无常,生存之本真却永驻。因此悲剧对人生的意义毋庸置疑。

接着我们来看悲剧、艺术和人生的连贯关系。尼采把悲剧的起源归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和解。用梦和醉来比拟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梦境的魅力与奇妙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它从幻象上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借梦中的经历来锻炼自己,剖析人生,解释生活的真实意蕴。而酒神精神的价值又在于它承认人生悲剧的性质,但人又不能沉醉在这种悲剧中无所作为。当两种精神结合时产生巨大的艺术冲动,而这种创造的艺术冲动,产生出多姿的艺术为俗世增光添彩,让人类去战胜人生的苦难能幸福的生存。所以我认为艺术就是强盛的生命力去对抗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只有在古希腊悲剧里,大自然的天性才会达到艺术的欢呼。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肯定了人生,也肯定了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由此可见:悲剧、艺术、人生在相互关照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探讨了悲剧、人生、艺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方法,将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不但对于文学领域产生极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成为我们战胜苦难的思想武器。

经典通读第二辑尼采著陈伟功王常柱编译 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4级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苏娅学号:20140340613

第二篇: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文学院 人文科学试验班

陈春华

2014300000037

【注:读本为三联书店1986年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目前仅读《悲剧的诞生》此一篇目,本读书笔记是对篇而言,而非整本文选。主要整理书中观点,“【】”中是自己的联想、感触或疑问。】

按:读这部著作着实不易,持续两周不止的时间都处于对其理解的困惑之中。在并未理解透彻的情况下读完却仍一无所知,只好反复地读。写读书笔记只能尽量阐述我对尼采在书中的思路和对其中一些问题比较浅薄的理解。另(感想):这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和新的震撼;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每一个字都很美。在这里要把之前盲目从众而对尼采加的备注“疯子”删除掉,换成“强大的人”。

1.首先梳理一下整本书大致的内容框架:

全书共25节,第1节至第15节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悲剧的灭亡等问题。第16节至第25节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近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聊以我拙劣的理解来为各小节归纳一下大意,以整理作者思路:

第1节:引入、解释日神和酒神及其艺术力量(笔记重点)

第2节:日神与酒神的和解及希腊的酒神节艺术

第3节:阐释希腊人的日神文化

第4节:日神的适度与酒神的过度——二者的斗争与联盟

第5节:日神与酒神结合的艺术作品——抒情诗

第6节:抒情诗与音乐精神(诗歌是语言对音乐的模仿)

第7、8节:希腊悲剧的起源(笔记重点)

第9节:希腊的乐天:俄狄浦斯;积极的罪行:普罗米修斯

第10节:悲剧:神话在酒神手上的回光返照

第11节:希腊悲剧的灭亡: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第12节:欧里庇得斯的第二个观众;苏格拉底倾向对欧里庇得斯、苏格拉

第13节:对苏格拉底的分析 底的批判(笔记重点)

第14节:苏格拉底乐观主义辩证法对悲剧的影响——使其丧命

第15节:对科学的批判:科学最终要回归艺术(笔记重点)

第16节:音乐与形象、概念的区别;音乐与悲剧快感

第17节:音乐精神;悲剧因之夭折的反对力量(科学精神)

第18节:苏格拉底文化中的灾祸

第19节:歌剧:理论家的产儿、音乐的摧毁者;当代世界的酒神精神:德国音乐

第20节:悲剧的再生

第21节:悲剧再生的意义;悲剧与音乐的关系;悲剧的效果(与话剧对比)

第22节:悲剧的效果(对观众);审美听众再生(与批评家对比)

第23节:神话的再生

第24节:悲剧神话;悲剧神话如何创造审美快感(非道德快感)

第25节:结尾,酒神与日神的中和作用

2.重点整理几个问题:

一、最基本的概念:日神和酒神

尼采以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这是其美学思想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对应关系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日神——造型艺术——个体化原理——面纱遮盖,掩饰悲剧——执着人生

酒神——非造型艺术——集体化——撕开面纱,直视悲剧——超脱人生

与日神对应的是造型艺术(如史诗、雕塑)及梦的状态;与酒神相对应的是非造型艺术(音乐艺术)及醉的状态。二者都与理智截然对立;而二者之间也是对立并存的。

“日神,作为一切造型力量之神??是光明之神,也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第一节,p4)尼采同意叔本华“一个人间或把人们和万物当作纯粹幻影和梦象这种禀赋是哲学才能的标志”的观点,认为艺术上敏感的人“要根据梦的景象来解释生活的真义”,“为了生活而演习梦的过程”(同上),他在梦中经历生活的整部“神曲”,既真实而又时有身外之感。梦是日常生活的日神状态。

酒神象征情绪的放纵,“凡是酒神冲动如火如荼蔓延之处,总可以发现对个体束缚的酒神式摆脱”(第21节,p90);酒神使人激情高涨,“主观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p5),“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款洽,甚至融为一体了”(p6)。【这让我想到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戒烟不戒酒》,影片中表现了当代社会各企业之间在酒桌上谈生意、签合同的普遍现象——喝醉之后一切都好说了。】撕开个体化孤独的面纱,酒神的魔力使人们欣喜若狂。自然的本质借酒神颂歌中达到自弃境界的人象征地表现出来。

“日神和酒神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译序p3)在分析中尼采映射人生——在这里要插入尼采关于“审美的人生的观点”,也是《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周国平的译序里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解说:“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译序p7)这也是尼采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意义所在。

日神和酒神的艺术力量在自然界迸发出来,艺术家对它们进行模仿而有了艺术,其二元关系促使艺术持续发展。“酒神说着日神的语言,而日神最终说起酒神的语言来。这样一来,悲剧以及一般来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达到了。”(第21节,p95)

二、悲剧的起源

古老传说中都把希腊悲剧的起源归结于悲剧歌队。对于悲剧歌队的核心,书中列了三种说法。一是政治家所乐道的“代表平民对抗舞台上的王公势力”,这是最无力的。另一种是施莱格尔的“理想观众”说,认为歌队是观众的“典范和精华”,舞台是以亲身经验的方式发生作用的。这两种说法都遭到了尼采的否定,他支持的是希勒的观点,即认为歌队是悲剧用以与世界隔绝的“活城墙”,“替自己保存理想的天地合诗意的自由”。尼采不否认悲剧的真实可信性,但尤其强调其虚构性。“酒神舞者萨提尔,在神话和崇拜的批准下,就生活在宗教所认可的一种现实中。”(第7节,p26)所以,悲剧应与现实保持距离。【以我个人理解,悲剧存在于意念之中的现实。欣赏悲剧不应该像我们在物质现实中亲身经历某些事情一样,而应该将其作为艺术来品味。】

随后尼采谈到了人的厌世与艺术的拯救,或许可以理解为悲剧诞生与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是悲剧快感的阐释。他说:“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

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p28)【对于“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我不确定其所指。第8节中有“悲剧以其形而上的安慰在现象的不断毁灭中指出那生存核心的永生”(p30),应是同物,周国平译序中解释为“世界生命意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苦难再多,整个人类依然生生不息?另外,后面有一句“艺术拯救他们,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其中的“生命”之所指亦不甚明白。】

酒神的人与哈姆雷特相似,他们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知道他们的行动改变不了事物的永恒本质,因而厌弃行动。“知识扼杀行动,行动离不开幻想的蒙蔽??是真知灼见,是对可怕真理的洞察,战胜了每一个驱使行动的动机??生存连同它在神灵身上或不死彼岸的辉煌返照都遭到了否定??他厌世了。”(p28-29)【这段话是尼采的名言,让我联想到“看破红尘”一词。不过厌世之人有艺术来拯救,而看破红尘又不同于厌世,这些人又是凭什么而继续存在的?】艺术因此赶来拯救,她把厌世思想转化为使人活下去的表象——崇高和滑稽,“前者用艺术来制服可怕,后者用艺术来解脱对于荒谬的厌恶”(p29)。【对于艺术的救世说,不知能否理解为精神上用以麻醉和止痛的鸦片?】(补充:在第17节中,尼采说:“希腊的悲剧艺术作品确实是从音乐精神中诞生出来的。”(p71))

那么,戏剧最初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尼采说:“魔变是一切戏剧艺术的前提。”(第8节,p32)戏剧家要感觉到自我变化的冲动,渴望作为另外的人说话,而悲剧歌队也是一样。具体来说,“酒神的醉心者把自己看成萨提尔,而作为萨提尔他又看见了神,也就是说,他在他的变化中看到一个身外的新幻象,它是他的状况的日神式的完成。戏剧随着这一幻象而产生了。”(p32)【酒神的力量使人忘我和自弃,变化而形成新幻象又需要日神的力量。对于戏剧家、歌队和观众都是如此。仅有酒神的力量便使人恍惚而无法目睹,需加上日神的力量使悲剧得以显现。因此说悲剧的诞生是酒神与日神结合的产物。相比之下,酒神更本质化(内容)而日神更形象化(形式)。或者,简单的理解:日神好比文明人而酒神好比野蛮人,悲剧好比二者的中和,再好比孔子所谓“文质彬彬”的“君子”。】

三、对欧里庇得斯、苏格拉底的批判(悲剧的灭亡)

尼采认为,希腊悲剧的灭亡是因为酒神被赶走了,而赶走酒神的正是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特点是把以前作为悲剧主角的酒神驱逐,而以“市民的平庸”(第11节,p45)取而代之。在形式上,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都会有一个开场白,即由一位神灵先将剧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排除悬念。他认为悲剧的效果不是靠史诗的悬念,而是靠激情。

以前悲剧中的崇高美不见了,“希腊的乐天”变成了奴隶的乐天,表现为无责任心、无憧憬,浑浑噩噩、插科打诨,近乎颓废。这种悲剧排除酒神因素,却又无法成功地单独建立在日神基础之上,变成一种伪造的艺术,“只有模仿的冒充的热情,只讲模仿的冒充的语言。”(第10节,p43)忘我与自弃在这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义,是清醒。

欧里庇得斯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苏格拉底的面具,赶走酒神的真正幕后黑手是苏格拉底。尼采把审美苏格拉底主义(“理解然后美”)称作一种“凶杀的原则”(第12节,p54),“希腊悲剧的艺术作品就毁灭于苏格拉底精神。”(第12节,p50)

苏格拉底是一位信奉理智、逻辑的哲人,主张的是理性主义。苏格拉底主义谴责当时的艺术和道德缺少真知,而只靠本能。因此,悲剧(或者说酒神)作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必然与其格格不入。“在苏格拉底看来,悲剧艺术从来没有‘说明真理’,且不说诉诸‘不具备多大智力的人’,甚至不能诉诸哲学家:这是拒斥悲剧的双重理由。”(第14节,p58)

在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强大影响下,艺术只能无力地沦为下层。作为艺术起源与本质的日神和酒神也被篡改:“日神倾向在逻辑公式主义中化为木偶”,“酒神倾向移置为自然主义

的激情”(同上,p60)。清晰自觉的辩证法及其本质中的乐观主义侵入悲剧,迫使悲剧的自我毁灭,转变为市民剧而丧命。另外,歌队及音乐的情况也不好,从索福克勒斯那里就开始地位降低的音乐此时被辩证法彻底赶出了悲剧。“它破坏了悲剧的本质,而悲剧的本质只能被解释为酒神状态的显露和形象化,为音乐的象征表现,为酒神陶醉的梦境。”(同上,p61)

尼采用苏格拉底梦见神灵劝其从事音乐的事来表明苏格拉底的错误,字里行间带着一种对悲剧灭亡的痛惜。

四、对现代文明与科学的批判

在第8节开始看到尼采对于文明的讽刺和批判。在尼采看来,知识尚未制作、文化之闩尚未开启的自然是最为美好的,萨提尔就是其反映,它是人的本真形象。而文明尽是些“虚假现实的矫饰”(第8节,p30)。【文明越是发达,就越是要掩饰自己,从遮掩有形的身体到隐藏无形的情感思想。同感。虽然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人大呼没有隐私,但对于隐私、对于个人的重视是递增的。为了保护自己而活得不真实,由此导致的彼此之间的不信任与社会冷漠问题已危及道德。日神的个体化原理在当代发展能否谓之“极致”呢?】原始人是完美的,我们只要抛掉过多的学问和过多的文化,“重新辨认出我们自己就是这些原始人”(第19节,p83),便可以接近自然的心灵。【尼采崇尚返璞归真、回归本性?是否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而事实是,现代人所谓的“艺术”——歌剧,却只是一种为了模仿希腊悲剧而创造的“从半道德领域潜入艺术领域”(第19节,p84)的东西。面对它,尼采喟叹:“艺术最高的、可以真正严肃地指出的使命——使眼睛不去注视黑夜的恐怖,用外观的灵药拯救主体于意志冲动的痉挛——就要蜕变为一种空洞涣散的娱乐倾向了吗?”(第19节,p84)“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第22节,p99)【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止不住的伤悲。越来越形式主义、世俗化、娱乐化,“一种无家可归的流浪”(第23节,p102),是现代人的倾向。】

“贪得无厌的现代文化的巨大历史兴趣,对无数其他文化的搜集汇拢,竭泽而渔的求知欲??如此狂热不安的亢奋,倘若不是饥馑者的急不可待、饥不择食,又是什么?这样一种文化,它吞食的一切都不能使它餍足,最强壮滋补的食物经它接触往往化为‘历史和批评’,谁还愿意对它有所贡献呢?”(第23节,p100)【这是对的德国现代文化没有神话而只能求诸其他文化的批判。】

尼采对科学的批判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他攻击科学家“重视真理之寻求甚于重视真理本身”,说苏格拉底认为的“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而且能够修正存在”是一种“妄念”,科学走到极限便会突变为艺术。“科学的使命在于,使人生显得可以理解并由充足理由。当然,倘若理由尚不充足,就必须还有神话来为止服务,我刚才甚至已经把神话看作科学的必然结果乃至终极目的。”(第15节,p64)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之下造成的是“求知欲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知识的狂热也是一种盲目跟风、不理智的表现。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的那种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求知欲只是在低级水平上敌视艺术,而当其奔赴它的界限,便会突变为悲剧的绝望和艺术的渴望。与艺术相比,科学显得幼稚、虚妄、低级。科学最终还是要回归艺术。

现代文化的根基即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其特点是“自命凭因果律便可以穷究事物至深本质”(第18节,p78)。现代人越来越感到科学那普遍有效和充当普遍目的的要求是一种妄想,他们所痴迷的信仰最终与结论形成一种“断裂”,这使得他们变得焦虑不安。而这一切,都是苏格拉底“想入非非”的乐观主义惹的祸,“潜伏在歌剧起源和歌剧所体现的文化之中的乐观主义,以可怕的速度解除了音乐、酒神式世界使命,强加给它形式游戏和娱乐

的性质”(第19节,p85),“无论在歌剧上,还是在我们失去神话的生存的抽象性质上,无论在堕落为娱乐的艺术中,还是在用概念指导的人生中,都向我们暴露了苏格拉底乐观主义既否定艺术、又摧残生命的本质”(第24节,p106),“这种精神是毁坏我们社会的病菌”(第18节,p78)。如此便可得出,尼采对于苏格拉底乐观主义的批判,与其对科学、理论家、现代文明的批判是统一的,都是一脉相承的。幸运的是,尼采依然怀抱希望,认为“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总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第19节,p86)。那时便是悲剧再生的时候,便是人类复归纯净的时候。

五、其他(语录):

? 一个智慧的巫师只能由乱伦诞生??若不是成功地反抗自然,也就是依靠非自然的手

段,又如何能迫使自然暴露其秘密呢?(第9节,p36)

? 凡人类所能享有的尽善尽美之物,必通过一种亵渎而后才能到手,并且从此一再要自食

其果,受冒犯的上天必降下苦难和忧患的洪水,侵袭高贵地努力向上的人类世代??悲观悲剧的伦理根据就在于为人类的灾祸辩护,既为人类的罪过辩护,也为因此而蒙受的苦难辩护。(第9节,p39)【希腊悲剧的全部核心正在于说明亵渎之必要。】

? 每一世界作为个体来看都是合理的,但作为相互并存的单个世界却要为了它们的个体化

而受苦。(第9节,p39)【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适用。】

? 万物根本上浑然一体,个体化是灾祸的始因,艺术是可喜的希望,由个体化魅惑的破除

而预感到统一将得以重建。(第10节,p42)

? 神话借悲剧而达到它最深刻的内容,最传神的形式;它再次挣扎起来,犹如一位负伤的

英雄,而全部剩余的精力和临终者明哲的沉静在它眼中燃起了最后的灿烂光辉。(第10节,p43)【而之后还是要陨落。】

? 由于悲剧诗人之死,希腊人放弃了对不朽的信仰,既不相信理想的过去,也不相信理想

的未来。(第11节,p46)

? 艺术家凭什么承担义务,要去迎合一种仅仅靠数量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呢?当他觉得自己

在才能上和志向上超过观众中任何一人的时候,面对所有这些比他低能的人的舆论,他又怎能感觉到比对于相对最有才能的一个观众更多的尊敬呢?(第11节,p47)【这个问题在商业化的当代世界更加引人关注。当代已经没有如此纯粹的艺术家了吧。】 ? 每当真相被揭露之时,艺术家总是以痴迷的眼光依恋于尚未被揭开的面罩,理论家却欣

赏和满足于已被揭开的面罩,他的最大快乐便在靠自己力量不断成功地揭露真相的过程之中。(第15节,p63)【精辟。】

? 其他一切艺术是现象的摹本,而音乐却是意志本身的直接写照,所以它体现的不是世界

的任何物理性质,而是其形而上性质,不是任何现象而是自在之物。(第16节,p67) ? 只有从音乐精神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对于个体毁灭所生的快感。因为通过个体毁灭的单

个事例,我们只是领悟了酒神艺术的永恒现象,这种艺术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原理背后的全能的意志,那一切现象之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恒生命。(第16节,p70) ? 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

乐。(第17节,p71)【以上两条皆是尼采关于悲剧快感、悲剧美的阐述。】

? 在理论世界观与悲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永恒的斗争。只有当科学精神被引导到了它的界

限,它所自命的普遍有效性被这界限证明业已破产,然后才能指望悲剧的再生。(第17节,p73)【关于悲剧的再生】

? 现代人已经开始预感到那种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的界限,因而在茫茫知识海洋上渴望登

岸。(第18节,p77)【科学精神走到头了。】

? 这里,我们看到了歌剧这个真正现代艺术品种的最深刻的成因,一种强烈需要所求一种

艺术,但这是非审美类型的需要,即对牧歌生活的向往,对原始人的艺术的、美好的生活方式的信念。(第19节,p81)

? 艺术上的低能儿替自己制造一种艺术,正因为他天生没有艺术气质。由于他不能领悟音

乐的酒神深度,他的音乐趣味就转变成了抒情调中理智所支配的渲染激情的绮声曼语,和对唱歌技巧的嗜好。(同上,p82)【批歌剧】

? 在我们的全部文化中,音乐正是唯一纯粹的精神净化之火。(第19节,p86) ? 能够向希腊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出众的优越感了。(同上)

? 一阵狂飙席卷一切衰亡、腐朽、残破、凋零的东西,把它们卷入一股猩红的烟雾,如苍

鹰一般把它们带到云霄。(第20节,p89)

? 悲剧端坐在这洋溢的生命、痛苦和快乐之中,在庄严的欢欣之中,谛听一支遥远的忧郁

的歌,它歌唱万有之母,她们的名字是:幻觉,意志,痛苦。(同上)【以上两段充分说明尼采不仅具有哲人的智慧,亦有文人的感受。好美的文笔。周国平的翻译也好。】 ? 没有对于个性的肯定,是不可能有城邦和家乡意识的。(第21节,p90)

? 我只向这样的人说话,他们与音乐本性相近,在音乐中犹如在母亲怀抱中,仅仅通过无

意识的音乐关系而同事物打交道。(第21节,p92)

? 唯有在事物的关系之中,一个性格和一条旋律线索的本质才完全得以显现。(第21节,

p94)

? 音乐是世界的真正理念,戏剧只是这一理念的反光,是它的个别化的影像。(同上) ? 悲剧神话只能理解为酒神智慧借日神艺术手段而达到的形象化。(第22节,p96) ? 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

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结果,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第22节,p99)【当代普遍如此。】

? 没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健康的天然创造力??设想一下一种没有坚实而神圣的

发祥地的文化,它注定要耗尽一切可能性,发育不良地从其他一切文化吸取营养,——这就是现代,就是旨在毁灭神话的苏格拉底主义的恶果。(第23节,p100)

? 一个民族(以及一个人)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的经历打上永恒

的印记,因为借此它才仿佛超凡脱俗,显示了它对于时间的相对性,对生命的真正意义即形而上意义的无意识的内在信念。(第23节,p102)

? 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

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第24节,p105)

?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同上)

? 音乐和悲剧神话同样是一个民族的酒神能力的表现,彼此不可分离??两者都美化了一

个世界,在其快乐的和谐中,不谐和音和恐怖的世界形象都奇迹地消逝了。两者都信赖自己极其强大的艺术魔力,嬉戏着痛苦的刺激。(第25节,p107)

?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一

过,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第25节,p108)

? 酒神的暴力在何处如我们所体验的那样汹涌上涨,日神就必定为我们披上云彩降落到何

处;下一代人必将看到它的蔚为壮观的美的效果。(同上)【想到“强弱中和”,“刚柔相济”。以此生出和谐之美。】

第三篇:悲剧的诞生

读《悲剧的诞生》

——说说悲剧英雄的魅力

读《悲剧的诞生》——说说悲剧英雄的魅力

立秋后,早晚便凉快了许多。

而至深夜,我却还是改不掉喝咖啡的习惯,看着咖啡杯里的热气,缓缓地上升,消失不见,轻轻地抿一口,微苦,香气满面扑来。

我闭上眼,试着想象着自己来到古希腊,漫步在艾奥尼亚的宏伟柱廊下,仰望轮廓分明的天际,身旁辉煌的大理石雕像映现着我的美化的形象,周围全是步态庄严举止文雅的人们,有着和谐的嗓音和优美的姿势——美如此源源涌来。这时,尼采向我走来,他说:“你知道么?这个民族一定受过多少苦难,才能变得如此美丽!” 我沉默。

等到睁开眼睛,原来,《悲剧的诞生》已被翻到了最后一页,我仿佛已经去过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两位神灵的庙宇;一场接着一场的献祭,一出接着一出的悲剧,好像就在昭示着:“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也许,正如周国平所言,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

尼采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无意义,但他不甘心悲观厌世,为了肯定世界和人生,便诉求艺术,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经过进一步探索,他提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于是,产生了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日神阿波罗是“发光者”,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当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之时,日神冲动将这种状态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而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因此,悲剧是集日神与酒神于一身的,它产生于二者的结合。

细数自己看过的悲剧,我竟然想起了《普罗米修斯赞歌》:“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没错,普罗米修斯是伟大的。他用泥巴根据神的形象捏出了许多相同的人,并给予他们生命和智慧;他把凡是对人类有用的知识都毫无吝啬的教给他们:建造房屋、使用牛马耕种田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然而,人类文明想要进步是离不开火的。没有火烧烤食物,人们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人们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普罗米修斯就躲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趁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并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回人间。主神宙斯愤怒了,就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派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会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罗米修斯长期地忍受着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无疑,普罗米修斯是勇敢的、坚强的、博爱的和无私的,这正是日神艺术发挥的魔力。但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他,却因为惹怒了宙斯,使得深重的苦难和痛苦都来纠缠着他。酒神艺术让我们直视到普罗米修斯的悲惨境遇。悲剧的动人之处便是让反差拉大,令我们唏嘘不已。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作为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夸父也为我们上演了一幕东方悲剧。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

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而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逐日的代价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他的坚毅、决绝、果敢和坚持是日神艺术带来的美的外观,它让我们看到夸父是一个多么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英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怎么也逃不出酒神艺术的预言,死亡之神的降临注定夸父没能追上太阳还搭上一条性命,悲剧的音乐声不得不奏响起来。

回顾普罗米修斯和夸父的命运,他们都是在与自然力量相抗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就是在违犯天规,因此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如果他不为人类盗取火种,也许他就可以免于被鹫鹰啄食,但人类却永远失去了光明。夸父追逐太阳就是为了让族人的生活摆脱困苦,结果丧失性命;但是如果他不为了族人追逐太阳,又怎会有一片美丽的桃林为后人解渴?

尼采说:“当个人英勇地努力追求共性,当他试图跨过个性的界限,从而使自己变成唯一的宇宙生灵时,他定必经受那隐藏在万物本质中的原始矛盾。”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越轨是,他讲必然受到苦难的责罚。

普罗米修斯和夸父是创新者,是开拓者,孤单性和单一性必然会不与大众平均“和谐”,由此而发生分裂和冲撞,他们作为酒神的扮演者都具备了悲剧性色彩,但是,也正是酒神们才使得新的人类的心灵的、艺术的、美的边界得以延伸、得以试探,得以变为新的准则。所以,尼采更推崇酒神精神,“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而这所谓的审美快感也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超脱人生,向往永恒。

悲剧英雄在令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同时,也总让我们为之打抱不平。他们都是聪慧的、善良的,但是命运为何竟要如此捉弄他们呢?

索福克勒斯笔下最高尚的俄狄浦斯王,在希腊舞台上,却是最悲惨的!他英俊挺拔,热爱邦国,大公无私,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却无意中应验了“杀父娶母”的诅咒。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等到真相大白,震惊不已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主动请求将他放逐。

可以说,俄狄浦斯身上曾经所拥有的美丽光环就像是化妆的日神现象,以美的面纱来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我”与“非我”的二重人格,“我”是君主、城邦的救星、可亲的家庭角色、审判者,而“非我”是城邦的灾星、罪恶的家庭角色、凶手、受审者,堂堂正正的“我”时时刻刻被含混的不合理的“非我”所消解,以至于“非我”成为“我”在非理性背景下活动的更为真实的生命。

俄狄浦斯王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切现存的都兼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在这两种情况下有同等的权利。”尼采大声疾呼,“这是你的世界!这就叫做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是残酷而无意义的,所以悲观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至于毁于真理。”

最后,自诩为太阳的尼采还是疯了,尽管他只求给予不求回报。可是,疯子的世界,就一定是悲惨的么?我们不得而知,尼采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是一个悲剧英雄。

咖啡是苦的,但是味道却很香醇。或许,咖啡里也包含着美好的日神艺术和悲惨的酒神艺术,那么,咖啡岂不成了悲剧?也罢,不论它是不是悲剧,我却也还是放不开深夜喝咖啡的习惯,因为在享受香醇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其中伴随的苦涩。

忽而想起叔本华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出悲剧!”一丝凉意不由得从身体里抽出,我起身掩上窗,“天凉好个秋”。

第四篇: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读书心得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其内容是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起源、本质、发展、没落的研究,解释出他对艺术、文化、历史、社会、人伦、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基本观点。这部书第一次把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美学思想展现于世,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最大的成就在于它是一个总领的提纲,却几乎贯穿和概括了他本人所有的美学理论和哲学观点,其以后的诸多作品则都只是对《悲剧的诞生》的探讨和总结。文章自始至终都探讨着美学上的问题。由对希腊艺术中的悲剧艺术的评论和挖掘,引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冲动,进而提出作者的美学观点。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谓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所谓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

尼采在写作《悲剧的诞生》时还处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尼采在本书第五节中,应用叔本华音乐哲学的观点,说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认识他的。” “存在痛苦和矛盾的 ‵原始太一'”,又称“存在的基础”,这与叔本华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观点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确的提出“我们可以称世界为具体的音乐,正如我们称它为具体表现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论的观点。后来提出“权力意志”的命题已经在此显现出了端倪。而能够实现权力意志的所谓的“超人”,即“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奴役群众的宗主。这种超人哲学在本书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节中,尼采呼唤“一个具有大无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经发掘的世界之勇敢冲力的新兴一代”,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认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和达到普遍目的的主张,并且开始打破所谓人类可借因果关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种信心。这就是说超人在行动时无需理性的指导和制约,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尼采已经在《悲剧的诞生》中构造出了他在哲学、社会、历史方面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原始复归主义、超人哲学的雏形。他向世人宣扬的是一整套令人震惊的思想,如:自觉的歌颂恶而排斥善,认为追求善行是一种错误;真正的美德与传统的美德是相反的并只有少数人拥有;高等人向庶民开战,抵制时代的民主倾向;意志的力量高于一切,为了具有加害人的能力和忍受痛苦的能力,要执行斯巴达式的纪律;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等等??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尼采以艺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即悲剧,必将再生。默认人生是以悲剧性质为前提的。悲剧的效应在于安慰个体的生存,使其达至自然地统一。阿波罗艺术则是以赋形的方式来赋予个体永恒的生存之灾,是一种瞬间存在的永恒化。

《悲剧的诞生》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论的基点,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是‘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在本书中尼采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但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

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本能的萎缩。

尼采的生命美学带有其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否定生命的意义。他肯定人生和艺术。生命美学的要义就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就是提高强盛的生命力以战胜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它通过审美关照提高生命力,直面人生苦痛,战胜人生悲剧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实和愉悦。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最高价值。将人生及其困苦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用艺术和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尘世万物,审美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第五篇:有关《悲剧的诞生》

有关《悲剧的诞生》

每个人的心中对于悲剧、喜剧的认定都是不同的。只是对于不幸与幸福的理解,都是基本一致的。《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1872年发表的第一部专著,关于艺术的著作,里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其中满是逆潮流气息。

事实上,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就对古希腊的神话很感兴趣。只是当我开始关注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的时候,我才发现一个事实—原来阿波罗是太阳神的说法并不准确。对于这一点,其实我有点受打击的。

有人对我说,你看一本书的前提是你必须要了解这个作者。以前,我基本上不会这么做。但是,在看这本书以前,我确实是去翻看了很多关于尼采的介绍。因为对于哲学的东西,我一直仅仅是抱着一种喜欢但不去深究的态度。我有点害怕自己会看不懂尼采所想要表达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先知道尼采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在我看了他的生平资料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了贝多芬。同样不幸的遭遇,虽然他们都没有享受过本该照耀在孩童身上的阳光,虽然他们都过早的学会了成熟,然而他要比贝多芬幸运很多。在他的身边,依然有人在关心着他,帮助着他;而贝多芬的身边却少有这样的人存在。

关于他的哲学思想,我并不能很快的领悟到什么,只是看到有人说尼采的哲学在当时被曾被当作是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哲学。不过,从他一系列的著作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他的哲学拥有那种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对尼采而言,哲学思索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形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仅仅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在他的这部学术著作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化的批判。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在本书中以美神阿波罗的属性代表造型艺术的静美,以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属性代表音乐艺术的兴奋,他使用“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这两个名词甚多,其实“阿波罗”就相当于是“梦境”,而“狄奥尼索斯”则等同于“醉境”。也就是尼采在书中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悲剧是不断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队。在悲剧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梦境。但酒神是悲剧的根据和基础。当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试图将悲剧安放在日神的基础上时,悲剧就走向了灭亡。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梦神和酒神精神,两者由希腊意志结合成为阿提刻悲剧艺术。梦境在造型艺术(包括史诗)上起作用,它直接呈现现象的乐趣。梦境由“生存的底层”转化而来,其固存于人的性质就由于此,也因此,其愉悦必然性在于画景的反映。但是即使在幻景达到极致,也可以感受其若明若灭,正如最明澈之人会觉得生活若明若灭(估计因为醉境在召唤吧)。梦境于阿波罗的掌管下,是完满的,但是它存在界限,即个性原则:苦海中人所寄身的一叶慈舟,在苦难中赖此独处的静观而活。个性原则与静观是梦境的最高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也是梦不可逾越的边界。个性原则崩溃时(毕竟它不是真相,是幻),人在惶恐之外却产生心灵深处的狂喜,这就是酒神性的显露,随个性原则的摧毁和狂喜醉态产生,“万物与我

为一”。这是从一些资料上查到的。

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是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对于,尼采的哲学思想,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会觉得这种思想会有让人产生一种类似于错觉的想法,有些东西一旦太过偏激了,它的意义也就有所改变了。尼采对于瓦格纳的情感中在我看来其实就有参杂一些绝对的考虑。而事实上,我们都不能够要求别人怎样,因为我们能够改变的从来都只有我们自己而已。尼采的哲学思想,从我的个人角度来说,我是虽然喜欢,但是却害怕去认同的,或者说不是不敢认同,只是在他抨击苏格拉底的人生观的时候,我的潜意识会有一种抵触心理,就像是别人在对我说尼采的思想有些许的傲慢一样。我无法接受别人对我一直以来所坚持、所相信的事物去加以否定,即便是我自己也有同样的认知。

在我的眼里,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苏格拉底的其实是有共同点的,虽然会有跟多人不能理解我这样的想法。但是,我认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尼采的悲剧世界观所强调的只是在阴暗面寻求的一种光明,而苏格拉底的观点追根究底其实也是如此的,只不过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明亮一些而已。我不清楚别人对于他们这一方面的理解是如何的,但是我是这样去思考的,这也正是我喜欢尼采,而同时又喜欢他曾猛烈批判过的苏格拉底的原因。喜欢苏格拉底的时间早在尼采之前,我曾经也因为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对苏格拉底的思想有过一些不好的看法。但是,当我从这两者中寻找相通之处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哲学思想只不过是来自不同的视野角度,而最终都是可以给予人一种慰藉。所存在的差异不过是,苏格拉底的是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而尼采的则是处于一种醉态。其实,尼采的思想,或者说《悲剧的诞生》想要带给人们的并不是让人对于发生的悲剧去采取那种醉态的做法,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在悲剧中再生,去面对,去挑战。

我所了解到的尼采,我所认识到的《悲剧的诞生》事实上是在变向的鼓励人们向前进,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我想,这也正是尼采会去抨击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因,从他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西方文化的话,可能那是让人停滞不前的产物。只是人都得要学会积极向前。而向前的动力,可以来自与不同的方向,可以是正面的,

就犹如西方的乐观态度;也可以是反面的,就好比是他的悲剧世界观。毕竟对于每个人而言,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他的能量来源也会有所差别。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消极的去想,那么这整个人也会变得灰暗;同样的,如果凡是都乐观的去看待,那么终有一天会品尝到坏掉的果实。同一个人,也应该要学会从阴暗面和光明角度去考虑问题,去面对社会,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也是我从这两位哲学大师身上综合得来的,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会从正确的一面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