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两块石头的命运》

第一篇:《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两块石头的命运》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也将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反观今天,我们的钱包鼓了,我们的技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科研条件是当年无法比拟的。是的,国家富了、强了,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贫了。探索创新、淡泊名利、为祖国而苦战、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闪光点,如今却湮没在金钱堆起的浮躁之气中。今天的科技人员,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钱地位的枷锁,用严谨的态度,纯粹地为国家命运和科学本身而奋战?

科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枝附叶连,只有为科学而奋战、为国家而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第二篇:读书笔记《生存态度决定专业命运》

读书笔记:《生存态度决定专业命运》

该文是山东宁阳一中赵雷主笔的一篇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文章,其中不少值得观点我们借鉴学习。

教师能否成长,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生存态度,可是说,生存态度决定了专业命运。文章把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生存态度分为五种,这五种态度对于一个教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因此被视为教师发展的五步曲。

工作态度:付出一点勤奋,收获一份认同。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不能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但是只要我们竭尽所能、勤奋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每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学态度:听进一句批评,赢得一些反思。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善学、乐学、多学,还应该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甚至是批评,从中才能审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日积跬步、以至千里。谦虚谨慎、审视自我,这是一个教师的本份,更是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学习态度:学习一点理论,写出一点东西。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想崭露头角,关键是自己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内涵。一个人,无论多么忙碌,也别忘了学习,勇敢的拿起笔写出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这就是教育科研,一点都不神秘,只有坚持学习,善于捕捉灵感,才会成功,是一个教师脱颖而出的敲门砖。

专业态度:分清工作的主次,着眼专业发展。排在教师工作的第一位应该是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成绩就是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不要因为兼顾了其他的工作就有了没有时间专研教学的借口。能够分清主次,着眼于发展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重。

学科意识:树立意识,共推学科发。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维护教师的学科地位,保证教师的专业生存和发展。只有具备较强的学科意识,在自己的学科上做深、做精,才可能出彩。

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教师不但自己感到生活有品位,克服职业倦怠,找回了教师这门职业幸的福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生存态度,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向着专业化成长。

第三篇:《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命运》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的实现离不开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实现“自由的人的社会”,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目的本身,而使全人类获得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是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发展之后才能实现。

从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来源来看,他通过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的民主建制、城邦国家权力的公众性质和市民的“高水平的休闲方式”,看到了未来社会的某种雏形。而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用民主制度代替等级制度。其主要条件是完成人的思想解放,认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并且摆脱宗教和各种个人利益的束缚,并利用人的自由的、创造的活动取代雇佣劳动以实现劳动解放的要求。我觉得不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消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实施起来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只依赖于个人劳动而取消雇佣劳动也不利于生产及资本的发展。

从思想解放和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有不同的社会思想,相应的社会力量也主要是由执政党所掌握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在经历过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有了一定传播,各国资产阶级政权逐渐建立,但民众思想受宗教影响仍比较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不够深刻,个人的自由民主并不是社会主流。即便是现在的中国,个人的完全自由也是无法实现的,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从扬弃私有制、实现劳动解放的角度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雇佣关系仍无法被取代。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大规模工厂制度建立,相应地出现了象征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虽然带来了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劳资关系不平等、无产阶级受到压迫等一系列问题,但其为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生活的改善带来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

在了解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后,后世为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个就是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及时调整制定了符合马克思社会主义概念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功表明了片面否定私有制、实行全面平均主义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市场关系和自由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斯大林执政后个人权利高度集中的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人道主义完全被抛开,个人要求被忽视,政治、经济等政策的制定没有符合人民真正的需要,他的接任者为改变这种情况进行的改革也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使得建立在强力实施的平均主义下的政权最后走向了覆灭。紧接着苏联的就是中国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所走的道路几乎就是苏联的复制版,一样的个人集权,一样的平均主义,一样的思想专制和个人崇拜,一样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证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只要是为人民、为国家带来了实在的好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都是可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而服务。也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国家才能更好的向社会成员提供更高程度的个人自由,使人民拥有更多的权利。

第四篇:读书笔记之领导力

读书笔记之《麦肯锡没有》

《麦肯锡没有》是由伊丽莎白.哈斯.埃德莎姆访谈曾与马文在麦肯锡公司或者在客户共过事的92名高级管理者,直接深入了解他们的经历以及马文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著作,本书详细介绍了马文.鲍尔在引导麦肯锡成长经历中的精彩片段,向我们传播着马文的思想、远见及其价值观。这本书可以看着马文的自传,但至于马文曾在克里奥(她的后妻)的要求下些的《马文回忆录》不知写完或出版没有?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管理咨询界的先行者的教诲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将愿景变为现实(马文.鲍尔、愿景、行业、关键时刻的领导力与影响力)、领导的领导(鲍尔的影响力、激发组织的勇气、培养下一代领导者)、附录(包括三篇附录、注释、采访名单及作者后记)。本篇笔记将按本书每章的顺序进行,附录部分省略。

第一部分将愿景变为现实

第一章马文.鲍尔

本章简单介绍了马文的生平以及生活习惯。他的出众之处就在于特别重视价值观和个人品质。他的道德感和价值观来自于他的童年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他养成了与别人直呼名字的习惯,所有人都叫他“马文”。从中学时代起,它善于沟通而且富于说服力,他刻苦勤勉、敢于冒险。1921年在祖父的建议下进入了布朗大学,(ibm的小沃森在沃森的帮助下也进入了布朗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了哈弗法学院。1927年,从法学院毕业钱的一个暑假与海伦结婚。1928年进入哈弗商学院,1930年毕业后加入了众达律师事务所,1933年在朋友的征求下,加入了詹姆斯.麦肯锡开办的会计和工程事务所,6年后买下了这家事务所,并指引它成为管理咨询业这一全新行业的先河。

马文从来不会为了赚钱而赚钱,他坚信一家优秀的服务机构靠的不仅是技能与经验,最重要的是其成贤德所作所为。1966年,马文撰写了自己第一部著作《管理的意识》。从1945年开始,马文始终努力致力于提升商界以至整个世界的福利,身体力行地参加很多商业和社区化服务工作。1985年海伦去世,享年81年,**年马文再婚,去了他的老朋友克里奥.斯图尔特,2014年,在马文98岁生日当天,克里奥去世,99岁为自己举办了生日派对(他的长子希望过的简单些),2014年1月伟大的先行者和导师走了,享年100岁(实际99岁半)。

第二章愿景

马文在事业上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是不可党的领导意志,加上作为依据的商业价值观、高超的领导技能以及冷静超然的逻辑思维。马文在对11家倒闭公司的调查中,她认为,首席执行官本该获悉的信息被屏蔽了,罪魁祸首是企业的层级制度,因此他开始向首席执行官们介绍打破企业层级制度的必要性,并将自己的业务定义为“管理咨询”行业。1935年10月,麦肯锡决定暂时加入马歇尔.菲尔德公司,暂时把麦肯锡于一家斯科威尔.惠灵顿会计事务所合并,1937年10月,麦肯锡在巡视菲尔德公司多家工厂时,劳累过度得了重感冒,随后转为肺炎,10天后就去世了。

第三章行业与企业

马文坚信,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直接和首席执行官合作,并坚守着管理咨询这

条路。他认为管理咨询是一种专业,而不是一种买卖,他相信麦肯锡应该向医生和律师那样,通过把客户的利益置于首位,时时遵循道德原则。

在职业生涯早期,亲睹许多机构的倒闭,即使它是如此尊重自己的员工,如何给他们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创造业绩,但马文知道让麦肯锡人同样干劲十足,就不能采用层级制度,于是他构想这样一个专业服务机构:

1,分布遍布全国,设有多家地区分公司。两个方面因素:首先,在专业上赢得尊敬与投身所在社区密不可分,其次,当时目标客户也都扩展规模,走向全国,就进设立可以为他们更好的服务,而且省时省力。

2,有一致认同的鲜明的公司个性,就是这家公司给那些来与之接触者或耳闻目睹这留下的印象。包括:

(1)专业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马文这种广为推荐和仿效的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特性可以归纳为6点:

a 将客户的利益置于首位,把自我与工作脱离。

b 始终如一而有思想开放。

c 以事实为依据,从一线发展来解决问题。

d 从全局背景的角度和后续行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决策。

e 激励并要求所有人拿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f 反复宣讲公司的价值观,确保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接受这些价值观并落实到行动中。

(2)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马文想要避免的是说对答案却答错问题的情况。他说,企业倒闭最常见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正确问题提出错误的答案,而是因为对错误的问题提出正确的答案。

(3)以行动为导向。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从正确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正确的问题,而最好的解决方案要尽快采取行动。

3,有才干的敬业的敬业人士加入公司创大业,他们要积极参加与体现公司的个性并且有良好的收入。

4,对外部因素保持敏感/永不自满。

5,又不断更新的领导层,绝不是公司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某一代领导人。

另外马文不仅致力于挖掘和培养人才,而且利用个人时间给他们提供帮助。他努力为建造发展终生职业生涯公司,它不仅坚持安价值收费原则,并且提醒顾问们有责任为客户降低成本。 管理人才的成长主要来自于:

1,感到监督和执行职责的真正分量。

2,良好的领导与指导,包括直接上级对他们的指导。

3,经营良好的企业范围,这种氛围本身就能够鼓励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章关键时刻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本章主要介绍他在60年所做的九大决策:

1,企业形象统一的全国性公司(1939-1945)

建立全国形象统一的全国性公司的原因:

首先,体现管理咨询新行业的价值,突出专业形象,增强客户信心,吸引优秀人才。 其次,为了有效满足全国性企业客户的需要

第三,为了使公司所有的个人和小组能够以一致性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最后,创造一个真正的品牌形象。

2,招募mba(1953)

1953年马文做出了他漫长职业生涯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决策:招募刚出校门的年轻mba,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聘用有经验的人,由于1952年至1959年对全国性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几年后商学院改变了政策,要求申请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后麦肯锡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郭士纳说到自己毕业后直接上商学院,但几年后,改变了政策)

3,创立麦肯锡管理研究基金会并推出哥伦比亚系列讲座(1955年)

20世纪50年代,麦肯锡在商界进一步扩展影响力和超越客户项目具体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麦肯锡处于独特地位,正好可以把企业领导、学术人士和企业咨询专家联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于是1955年创立麦肯锡管理研究基金会并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

4,公司性改制(1956年)

大1956年,随着合伙人的数量以及合伙制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马文不得的重新考虑审视合伙制模式的恰当性与可能性,即使马文不接受公司制,但在别人劝说和权衡下,接受了公司制改制。

5以统一的企业形象走向全球(1959年)

1953年,企业界中全球扩张的趋势正暗潮涌动,美国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了子公司,或者直接购买欧洲公司,马文极力主张麦肯锡进行全球扩张,但一群合伙人群里阻力,在历经6年的反复讨论后,麦肯锡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欧洲分公司。

6,不公开上市:想合伙人出售股份(1966年)

在20世纪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一些服务型公司纷纷上市,马文坚持麦肯锡不上市。并将自己的股纷纷给大家。

7,坚持世代交替(1967年)

1967年,马文从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职位退下来。

8,反对dlj合资(1969年)

1969年本该不再参加关于公司方面的决策的马文,果断坚决反对与dlj的合资。

第二部分 领导的领导

第五章鲍尔的影响力

马文认为优秀领导者应有的关键品质:

1,诚信/可信.

2,从现实出发规划、愿景、采取实用“星期一早晨”方法把愿景变成现实。

3,坚持原则/价值观.

4,谦虚敬人。

5,强烈的沟通能力/个人说服力。

6,个人参与/s率先垂范.

马文年轻时就认识到广泛听取各方人士意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良好倾听技巧的重要性,也曾运用他的倾听技巧来搜集信息,检验自己偶尔过于偏激的观点。

第六章激发组织的勇气

马文总是鼓励员工在于客户合作时担当领导的大任,以激发他们组织中成员的勇气,并知道他们发挥主动性,敢于面对老板,倾听他们的意见,摒弃层级制的控制和成规,本章通过三

个案例:荷兰皇家壳牌挑战全球领先企业的传统组织结构(1956);普华国际会计公司为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1979);哈佛商学院,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理由(1979年)这里不再介绍。

第七章培养下一代领导者

培养人才并授之以权需要诚信、尊重、关爱和信任,愿意为其发展投入时间和金钱,并且其他领导者也要有相同的信念。在规则、建设和领导麦肯锡公司的进程中马文始终把信念放在思想意识中最显要的位置,本中主要四个例子显示受马文影响的四位杰出高级管理者。他们分别是:

美国运通前董事长哈维.戈卢布,在麦肯锡工作20年后到ids工作,后来成功将ids命名为美国运通财务顾问公司,成为运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963-1969年在洛杉矶分部工作的格雷.麦克道尔,后来马克控制公司工作及创建了伊利诺伊州福利体系、

奥美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将奥美的理念建立在四大支柱上,即,研究、成果、创造性智慧和专业纪律。

唐.高戈尔,1976至1985年在麦肯锡纽约分部工作,1985年到基德尔皮博迪公司,**年加入克杜莱投资公司,并于1999年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官。

这些高级管理者都深受马文的影响,并将马文的思想运用于公司运营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功。马文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当代管理学界,《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说鲍勃.沃特曼说,“很多人说德鲁克是管理之父,但我相信历史将得出结论,这一崇高荣誉应当由他和马文.鲍尔共同分享。”

第五篇:厚黑学之读书笔记

厚黑学之读书笔记

在此摘选本人部分读书笔记,自认为做到了辩证阅读,但有些内容仍不免贻笑大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

此书作者“厚黑主教”李宗吾,一生秉性耿介,为政清廉,家业绵薄,卒于贫困。大言不惭地评论李大师的作品,令我好生不安,呵呵。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这里说句题外话。

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而已!这等豪言壮语、气度胸襟,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有愧于心。”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这个说的有道理,大丈夫不能忍一时之辱,只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更何况其失败后怨天尤人,不肯承认错误,枉称英雄。当然,这是后话,时代是有其局限性的。

楚汉的时候,有一个人,脸皮最厚,心不黑,终归失败,此人为谁?就是人人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刘邦之下。

胯下之辱说明韩信脸皮厚?一个屠夫挑衅韩信说,你要么把我杀了,要么钻我裤裆。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平白杀人,良心安在?钻人裤裆,颜面何存?两难之下取其轻,好像不能说明韩信脸皮厚吧?后人赞韩信“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但他也只是不世出的将帅之才,官场里的暗流汹涌,比之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战场上用刀子杀人,官场上用嘴杀人。战场上寸土必争,官场上锱铢必较。这是历史一遍遍被证明了的道理,不以个别明君贤臣的意志为转移。诶,千里为官只为财,为君呢?哼哼,小盗盗物,大盗移国!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以曹刘之能,也只能做到第二步,那么真能做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便能颠倒阴阳,混淆黑白而无迹可寻,黑即是白,白即是黑,仿佛佛家之悟道,道教之成仙了。对这等极品混混,我也希望能瞻仰前辈风流,来个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定然趣味无穷~李宗吾,李宗吾,宗师自己,其一家之言,在传统价值观之外独树一帜,也可传为美谈,却仍不免受到时代、物质条件所限。“厚黑”只不过是“道”的一部分,“道”即是自然规律。既是自然规律,只讲因果,不谈善恶,何来厚黑?厚黑只是某些人在利益冲突下的态度而已。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奇人,名曰王守仁。其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上马治军,下马治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的是死而后已,年纪一大把还被国家调去平乱,平反后死于归途)。这样的传统儒家人物与其他权贵格格不入,与当权者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当时的官场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要去惹王守仁。

这句话为官场之人奉为圭臬,甚至在王守仁死后,嘉靖年间,王守仁生前跟他作对的首辅大人依然因为王的后人而吃尽苦头。为什么呢?

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同是追求利益,王守仁追求的是为国为民(这也算利益?当然,这是高于物质利益的精神利益,亦或是信仰),当权者追求的是钱,是权。所以王守仁能毫不犹豫地把平反宁王的功劳让给张永,然后一起对付江彬。

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实力。王守仁是明朝最牛的一个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心学创始人,鼎鼎大名的王阳明是也)、军事家、政治家,每一个称号他都当之无愧。

“厚黑”也只是增加实力的一种方式罢了。

最后,照李大师的意思给此书打了1颗心(只有看过此书的人才能明白)。呵呵,李大师的胸襟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