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第1篇: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信吧,书信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你写信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第2篇: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范文,送一篇给你。

在我读完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心中颇有感慨,先生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更像个修行者,如沐春风,静坐、静思、感受教化。在书中朱光潜先生用心诚嘉,为千万迷途的青年指点迷津,探寻属于自己真正认识道路。文字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先生引经据典,中西结合,耐人寻味。虽然这本书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洗,变得更加厚重和凝华。冲破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适用那个年代的青年,更加适用当代的青年,这是一本有教育价值的书。下面则是我读完每一封的感和悟。 第一封 谈读书

书中自然写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在现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学读教科书了,现代青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形和有形的各种诱惑,学生按时上课,下课后按时写作业,其他的时间则变成娱乐时间和社交活动,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更多青年沉迷游戏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抽点时间,读读课外书,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对自己的修养也会得到提高,同样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也来了,现在读书是很方便快捷的,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地便可阅读,但现在充斥着是各种没有营养的垃圾书籍,就像野草般,嚼之有劲,而食之无味,更无法下咽,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第二封 谈动

”动“是相对于”静“的,书中的”动”偏向于行为方面,而“静”则指的是思想方面的。文章从“烦恼”引出,阐述出“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这个道理。年轻人就像早晨的太阳,充满活力和激情,而不是暮气沉沉,少年老成,愁苦不堪的。反观现在的青年人,缺乏运动,身体素质每况日下,慵懒不堪,学生被功利性升学所蒙蔽,空闲时间被游戏所占据,“宅”就出现了,虽然宅在家里,也能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但是缺乏了与人的交流,和大自然环境的融合,在我看来,趁年轻就出去走走,感受着千变万化的世界,和不同人的百态,对后生也是一种经验和教训。所以,让我们动起来,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命的存在止于不息。 第三封 谈静

这里的“静"指的是思想方面的,当一个人心是静的,那么他的脑海是平静的,有思想的。所谓”静"就是利用我们的感官去感受周围事物,将反馈过来的信息处理,大脑略有思考,形成自我的感悟的过程。如果用书中的一个关键词的话,就是“领略”。当一人静的时候,心灵是“空”的,每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所谓的“静趣”,当一个人心灵的”空“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事物充满包容和领悟的心态。而现在,人们被忙碌和金钱冲昏了头脑,根本无暇心静,他们总是急功近利,内心充满浮躁,他们面容是紧绷的,无法体验到生活中细微的乐趣和愉悦。 第四封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社会生活的过度便是学校生活,学生不仅仅是学校学习的身份,也是社会学习的身份。学生不能只是死心塌地地在学校学习无聊透顶的教课书和理论的书本知识。出去也只是只说不做的笔杆子,我认为社会运动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当社会运动不能只做形式主义,要想学到更多的东西,正如先生所说”到民间去!要到民间去,先要把学生架子丢开。“如果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走基层,从底端干起,而现在的毕业的学生,眼高手低,往往看不清自己。 第五封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就是分岔路口,文章中写到”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人一旦走向十字街头,往往是迷失方向的开始,你怎么选择,便会成什么样,当一个人迷失了方向,便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就是先生所说的”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那么如何能够冲破障碍呢?古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保持真我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我们要在泥淖中自由地伸张自我,而不会去迷失自我。 第六封 谈多元宇宙

文章中先从“道德的宇宙”谈起,并与“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做对比,阐述出“道德的宇宙”决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和“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这个道理,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恋爱的宇宙”,现在许多学生都谈恋爱,但是大多数都不懂谈恋爱的真正意义,谈恋爱不是性冲动的选择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的,谈恋爱更多的是选择和责任,而大多数人都不懂。 第七封 谈升学与选课

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升学的抉择,我们升学的最好凭证则是自己成绩,而我们的选择则是学校的综合排名,而学校大部分都是鱼目混杂,正如先生所说“租三间铺面,拉拢一个名流当“名誉校长”,便可挂起一个某某大学的招牌。”但先生告诉我们了"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然后是选课,许多人选课都不以自己的兴趣为主的,更偏向于实用主义,更能拿好多分数,这些都是不对的。 第八封 谈作文

写作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写作是靠的一人的文学积累和文学素养以及生活阅历,当然也有后天有意识的训练,而先生在书中说过"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所以生活阅历就格外的重要了,一个人有货,写作是不成问题了,只要加上一些写作技巧。而现在学生往往只会写应试作文,根本就是胡编乱造,感情不真挚,看问题总是很片面。还有抄袭现象严重,互联网上随意复制粘贴,就可成一文,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观思想。 第九封 谈情理

“情"代表的是感情,”理“代表的是理智。每个人看待问题都不同,有的人偏向于”情“,而有的人偏向于”理“,那么造成的结果也不同,我们看待事物绝不能极端的就以”情“的角度或以”理"的角度,我们应该两者兼备,“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而感情则是调味剂,让生活变的更有趣,理智就像舵一样掌控着方向,防止我们迷失方向。 第十封 谈摆脱

所谓“摆脱”就是“取舍”,先生在文章中用黑格尔的例子进行阐述,再用实例阐述,说明取舍看的是自我的心态,如何摆脱关键还是靠自己的把握,当一个人想冲破障碍,打破传统时,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该放下的勇敢的放下,该拿起的尽情的拿起,这是我对摆脱的理解吧! 第十一封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先生用自己游历卢浮宫的所见所闻,看到游览的人们只关注视觉上的感受,而不注重创造者的艰辛,批判人们匆匆地观看而不懂得欣赏,没有自己的思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现状。正如先生所说“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 第十二封 谈人生与我

先生提出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每个人看待人生都不一样,有人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受难的,这样才能修行,而有人则认为人生下来是体验生活的,感受生活的千姿百态。对于怎么看待人生这个问题,完全在与“我”的感受,而“我”决定这种感受的是,“我”的种种经历和修行。

当我读完这十二封信后,对朱光潜先生的教诲深受感动,也会将其作为我人生前行方向的指路标,更是我前进的强大动力。希望能有更多的像我这样依然处于“十字街头”的青年们,能够在闲暇时间看看这本书,聆听先生的教诲,我相信,你心中的激情会重新燃烧,斗志更加昂扬,向上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