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多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多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一

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赵氏不与。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有余而德不足者,为祸益大,古昔以来,祸国殃民者如是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吴起贤俊,尝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守河西,使秦兵不敢西向,韩、赵宾从,固一世之豪杰也。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致魏相公孙进谗而武侯猜忌,走奔楚。楚悼王素问其贤,任以为相,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要在强兵。楚遂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之。然楚之贵戚多怨起者,乘悼王薨而攻起,射杀吴起。夫顾国忘身者,起之谓也。商鞅之死,晁错之腰斩,介甫之贬谪,张居正之非议,皆此例也。彼顾国忘身而树敌,至于殒身,其亦足以佳话矣,小子实敬!

聂政之刺侠累,亦颇有丈夫气概,然此事无甚意义,不知政因何以抛身家性命以报严仲子,以其为政母寿礼之百镒黄金乎?

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几点:礼,信,德,才。

里面讲天子职责为“礼”,这里的礼大体是指某种秩序,可以理解为,做老大(君王,公司老板等)要维护好纲常秩序,其中有提到三家分晋周王不指责 还 封三家为诸侯的故事,韩魏赵作为晋的家臣,瓜分了晋国,周天子不但不指责他们, 还 封他们为诸侯,这就是失“礼”,既然周朝部下的家臣可以瓜分他们的君候的地盘,那周朝的臣下也自然可以瓜分自己君王周天子的地盘。

信: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同名电视剧《诚信》。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商鞅变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些诚信故事都出在《资治通鉴》的书里,诚,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不缩小;信,就是要一言九鼎,说到做到,不朝秦暮楚,不朝令夕改。诚信是立业之本,做人的准则,是企业和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于一个人,如果谎话连篇,如果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义,谁还会相信他。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听,最后被狼吃了吗?其实,吃他的并非是狼,严格地说是他那不诚信的品质。

作为电子商务的学子,我清楚的知道,在电子商务发展的道路上,诚信问题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瓶颈。网络上的诚信问题到处都有,但那毕竟是少数的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诚信这个词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重,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保证其他人是否诚信,所以在建立诚信档案的整个过程中,靠的就是这个企业自己不断的积累,是帮助企业建立诚信,而并非是证明诚信。无论是阿里的诚信通,留学专搜的诚信章以及同程的诚信录,似乎在人们的心中,诚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也就必将会打造一个互联网的诚信时代。

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诚信通是他们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或个人提供的一种全方位网上贸易服务,并对享受该服务的对象,进行第三方认证机构核实认证身份。

阿里巴巴的横空出世,为我们这些电子商务学子提供了希望,所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所以说,信,不管是已过的历史还是在未来的网络时代中,信是必不可少的。

德: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欠缺的,也可以是是比较完备的,里面讲了两点,一个是做人的圆滑,一个是道德,我是道德有余圆滑不够,得罪人,表面看不出,未必不代表别人不图谋,而道德感强的人,严而不亲,严肃别人敬畏但不亲近,也许这也是我容易被女孩子所欣赏但不容易被喜欢的原因吧。

才:有才无德的人造成的危害大,但是这样的人,容易被亲近也容易背叛,但人们往往喜欢这样的人。有才之人在当今世界中往往能混得如鱼得水般顺利,因为在才之人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道中取得先取这道。先取就是走在别人前面,有了这样的条件当然能得到很高的回报,当然这样的人往往最后会被世道唾弃。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二

在卷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这是朱英对春申君所说的话。无望就是没有想到却突然而至的意思。这里有五个无望:无望之福,无望之祸,无望之世,无望之主,无望之人。那这意思是会有意外降临的福,俗话说的天上掉馅饼;突然降临的祸,叫飞来横祸吧;变幻不定的世界,喜怒无常的君王,还有生命中突然遇到的小人或者贵人。

这句话的背景世这样的:春申君黄歇拼死护卫的楚国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儿子。有个叫李园的人给春申君出主意,让春申君娶了他的妹妹,孕后送给楚考烈王,后生子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楚幽王),那春申君就可以权倾天下了。这时有个叫朱英的人告诉春申君李园用心险恶,要尽早提防,于是说了上面的含有五无望的话。只可惜春申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真的被李园豢养的死士杀了,而且使吏尽捕春申君之家。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死了,似乎有点冤。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冤,因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人之所以有足够的勇气往前走,就是因为前面有很多的无望吸引着自己,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都只是想无望之福,谁也不想无望之祸,也包括春申君。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无论想还是不想,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这样的无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胡亥在一转眼间从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傻小子成为了皇上,这是无望之福,可是没过多久,连想当平头百姓的愿望也没法实现了,无望之福瞬间变成了无望之祸。李斯因其一篇《谏逐客书》而获得重用,因扶立新帝有功成为宠臣,但是无望之祸也很快降临,因为赵高这个无望之人,因为秦二世这个无望之主,最终被腰斩于市。临死前他还很怀念自己在老家带着儿子打兔子的情景。如果李斯不是梦想着前面会有无望之福,老老实实在老家做他的仓库保管员,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这样的人还有吕不韦、嫪毐等等,因为他们都处在一个无望之世。

那到了现在呢?在太平盛世里会有这样的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夜暴富之后迅速毁了自己的生活的,快速成名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困扰的大有人在。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无论对人对事,不要心存侥幸和幻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或许会减少许多无望之祸,多一些无望之福。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三

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可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

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

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胜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渐。失败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够辩论。假如只靠名词定义之类词汇的堆积和美丽抽象的理论,来灼灼逼人,引用灵巧的譬喻转移方向,引导人们坠入他所预设的五花阵里,最终忘了主题。这对正规的思考力的训练,有严重的伤害。有些人一旦发言,言辞锋利,纠缠一团,一向纠缠到大家都不说话了,他才最终闭上嘴巴。这种争论,已造成困扰,我不愿参加。

短短的一段话,指明了辩论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积累的思想认识的表现,经过辩论,让每个人的思想、知识都有相应的增长,而不仅仅是围绕一个虚拟的问题斗嘴皮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四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篇五

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这本书叫《资治通鉴》。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尤其是里面的商鞅。这个人呢可不简单,正因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但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之后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操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q名大全

这些个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证明了华夏一步一步的足迹,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气愤的事迹在那里发生,正是这些人们,为华夏填上了一点光彩。

慢慢合上书,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中涌动……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六

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毛主席他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