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自我认知及改进的书籍经常停留在各类畅销书籍榜单之中,足以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中各类人士都急于寻求自我提升的路径,通过阅读《认知觉醒》这本书,我学习到了读者们渴望改进自己的动因,也更细致的学习了提升自己的办法,下面我就书中提到的动因及“刻意练习”的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认知觉醒》读后感

一、认识焦虑

(1)焦虑的本质 很多人对自己的认知都会有“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的评价,比如明明知道读书很重要,就是放不下刷短视频的手机,明明知道跑步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跑了两圈就没有了下文.....更有不少人陷入“打鸡血、摆烂、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本书告诉我们,其实焦虑的本质无非就是欲望大于能力,同时又缺乏耐心,焦虑的程度取决于欲望与能力的差距。但其实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要想解决焦虑必须要正面焦虑,敢于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到缺乏耐心,喜欢躺平在舒适区,这些都是大脑的天性,不要因为焦虑就给予自我否定。

(2)直面焦虑 想要解决焦虑的难题,我们首先要能够坦然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实际情况,面对人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我们要学会解决办法,俗语常说迎难而上,但我们更需要迎刃而解,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够更高效的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缓解焦虑。

二、觉醒动作-刻意练习

提到“刻意练习”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读过《刻意练习》的读者更是通过本书学习了练习方法,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认知觉醒》这本书在刻意练习的基础理论上,针对如何达成“有效的、高效的”刻意练习,补充了自己的建议:

(1)建立明确的目标。如同KPI与OKR的设置原则,刻意练习的目标一定是明确清晰的,与达成结果相关的任务一定是可量化的。模糊不清的目标会让我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分不清重点与方向,例如我们在日常带领团队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无从下手的难题,如果我们给团队设立的目标只是单薄的一句解决问题,那么整个团队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通过将大问题拆解为团队中各小组的量化目标,就能将解决方案设计的更全面,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计划,也能有效的将时间成本、沉没成本降至最低。

(2)保持极度专注。网络有一句流行语:“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刻意练习强调了练习的时间长短,我们也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利用好了每一分钟?你是否在开会的时候一边讨论议题一边处理其他工作?又是否在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的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专注的程度反映了练习的效率,既然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就需要心无旁骛的高效利用,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远比长时间投入90%精力收获的性价比更高。

(3)获得有效反馈。总是一味投入长时间的练习,不去输出结果无法获得有效反馈,会从心理上降低我们坚持练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制定了年度工作目标,是会通过月度、季度跟进执行进度,通过这些有效的过程反馈,我们一方面可以收获练习带来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检验练习的方向是否正确,强度是否到位,付出与检验结果是一种良性循环,我们需要获得有效的反馈来丰富和提升练习的技巧。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的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抚,但如果挑战目标制定的脱离实际,又会带来深深的挫败感,我们要学会找到拉伸区,即跳出舒适区但也不制造不必要的焦虑,学会在拉伸区刻意练习,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就像我们制定的“卓越目标”,既不让团队停留在舒适区,也要将前进的步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除了刻意练习,本书还提到了如何获取元认知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能够做到持续的反观自己的思维与行为,开启快速成长的可能;如何锻炼提升自控力、行动力、专注力,帮助我们克制欲望,面对现实直面核心要,我们总是面临各种困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够认清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