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朝闻道》读后感多篇

年级下册《朝闻道》读后感多篇为本站会员“游泳的鱼”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下册《朝闻道》读后感多篇

《朝闻道》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讲述的是科幻宇宙世界的研究,你知道《朝闻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小编整理《朝闻道》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朝闻道》读后感范文1

仿佛已驾驶时光穿越机置身于未来,面对着那条从未想象过的爱因斯坦这赤道,望着一个个用生命去换来真理的科学家们,不禁感慨万分。引领我来到这个奇妙之地的正是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写的著名科幻小说《朝闻道》。

当我读了前言,我并不能想象那些科学家是如何用生命换来真理的,更不能相信他们竟然敢用这么宝贵、唯一的生命去换一个久久未探索出的真理。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毅的探索真理呢?带着千万分的感慨及问号开启穿越之旅。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一统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是来自宇宙中的一种高能生物,生命长达几亿,并且知道发生在各个星球中的所有至今地球人仍为探究出的秘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一统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却没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科学家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排险者告诉他们追求真理的奥秘,再消灭他们,排险者答应了。书中文文的爸爸亦是如此,为科学的真理换走生命。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非常可疑而又神奇的画面。排行者对于那些普通的科学家来说是无所不知的,但是当霍金博士站在“真理云坛”时,提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排险者却突然失色,回答不出。在书中最后一章里,文文问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妈妈竟也回答不出。两个问题是多么相近,却又多么神秘,且没人答得出来,从中蕴藏着什么奥秘呢?

首先我要敬佩那些勇于用生命去换真理的科学家们。生命二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具有顽强,熊熊燃烧的烈火,及一种非常强烈的旺盛力。可对那些为真理追到风的科学家们来说,哪怕是自己爱人,自己宝贵的、鲜红的生命,他们都不会在意,因为此时此刻,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这就是伟大的献身精神!

其实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无时不刻隐藏着生命的意义。像刚刚提到的排险者者与文文的母亲,他们都答不出宇宙或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他们及其他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作为孤独而弱小的生命,都要在宇宙这个宏大世界里做出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文文的母亲是地球中的一个生命,排险者也是宇宙中的一个生命。

科学家们对科学真理的坚持追求及伟大的献身精神令人震撼,排险者及所有人的存在都能让我感到生命的神圣与伟大。

真理,生命。

《朝闻道》读后感范文2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读来不仅有童话和寓言版清新细腻的触感,同时也显示出气势恢宏的磅礴感。可惜的是这两者并不总能结合得很好,或许是囿于篇幅的限制,在体现个人为伟大的追求而献身的时候,但凡没有做足铺垫的作品里,这样的牺牲就有些站不住。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写成年份,仍然不能否认这些短篇的价值。

《朝闻道》里科学家们付出生命的代价获取真知的设定的确符合人类本性中的一些东西,但略有理想化的嫌疑,这也是我认为这篇有寓言化的笔触的原因,为了传达一种价值观或理念,把相对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了,例如这些科学家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心理挣扎;家属的科学素养也写得很高;排险者为人类释疑(在建立祭祀之前的那些话),这些都有夸大和象征的手法。

《带上她的眼睛》中对普通景色的描写似乎不用足笔力,不知是不是特意把日常的景色写得这么平凡,总觉得可以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更进一步。比较新奇的是,这篇是转向地下的描写,地下的炎热和其他作品里星空的空寂既有区别,又有一种反差的和谐。

《中国太阳》是我最喜欢的短篇,是这本集子里把个人成长和人类活动结合得最舒服也最感人的一篇,表现出底层人民对科学的逐步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所谓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对比,这样的视角是创造性的,这篇中也有许多金句,是我认为功力最到位的一篇。

《坍缩》的设定虽然有趣,但让人怀疑其中的科学性,在我看来是有点硬伤(文科生不敢多言)。但这篇里的古董星盘的描述让我想到苏美尔人塑像中略昂的头上那双夸大的双眼。高中美术课上我的美术老师表达了对这张看向星空的眼睛的深刻敬意,在读《坍缩》的时候让我油然联想到那幅塑像的图像。(远古观星人的描写在《朝闻道》中由排险者之中也有表达)

《思想者》是把时间跨度写得最突出的一篇,把星空和人脑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俗气,甚至有点民科的味道。但在当时作出这样的类比,大概还是比较新颖的。

《全频带阻塞干扰》放在战争的背景下,那堵胸墙可敬也可悲,也与米沙追逐恒星的信念构成反差,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人类头上有亿万奇妙的星体,却在一个星球上为各种差异而相干戈的讽刺。结尾比较干净利落,是我喜欢的写法,把事情写尽有时是对读者智商的侮辱,干净的收尾胜过冗长的描摹。个人觉得遗憾的是,有点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感觉,这篇里的情感也有些缺少铺垫,人物形象象征化,缺少一种“真”的质感。

《诗云》寓言化的倾向更为明显。刚读到它描绘的空心地球让人不禁想到阿西莫夫在《钢穴》中描写的地底城市(但后文中能看出两者明确的差异);正方形平面、完美球体这些几何形物体则既让人想到《2001:太空奥德赛》的黑色方碑,又能联想到《三体》中的水滴,或许是一种技术发展除了向复杂化方向之外,也可能趋向极简化的隐喻。李白、恐龙大牙的意向选择,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诗云》的寓言化最为明显。"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是这一篇讨论的重点。大刘的许多短篇集子都把《诗云》放在最后一篇,它是最为架空的一篇,也不像其他几篇一样以个人为宇宙的追求和牺牲为主要命题,更多的是技术与人类的艺术智慧的关系的讨论。神族对人类最后友好的处理方式略微突兀,但也可以理解为神族的李白终于意识到"技术是反诗意的",并承认自己的落败后对人类的一种并不明确的敬佩吧。

《朝闻道》这部集子精选了这些短篇作品,对于从《三体》三部曲而来的读者,是一个不错的了解他其他作品的机会。但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有些失望,毕竟这里面的套路痕迹比较明显,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际遇有重叠,人物形象不是很丰满,呆板化、套路化的塑造方式是一个扣分项。情节上基本都是在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下,个体为宇宙的宏伟壮观的追求而作出牺牲,仍然难逃套路之嫌。所以有人说这里几篇作品笔下的人都不是人,是玩弄设定的结果,我也一定程度认可这样的说法。虽说短篇小说有篇幅的限制,但想到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的短篇集子中的笔力,就不想以此为借口来开脱了。

不过,这些短篇给国中生阅读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觉得四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数。

《朝闻道》读后感范文3

刘慈欣这个名字,如今即便不是科幻小说爱好者,也不会对此感到陌生。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2015年10月,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并被授予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只有获得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有资格获取。作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令刘慈欣声名鹊起,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复旦大学教授严峰称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也曾说:“刘慈欣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使他的世界灿烂银河之心。这激情不仅体现在他建构宏大场景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抉择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这种抉择从另一个角度给人震撼!”

而早在获“雨果奖”之前,刘慈欣便几乎拿遍了华语科幻文学所有能拿的奖项。只要是读过刘慈欣作品的人,会知道对他的这些赞誉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在刘慈欣之前,中国的科幻文学始终处于很边缘的状态,刘慈欣的横空出世,将中国科幻文学一下子推到了世界面前。

此次江苏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刘慈欣中短篇集《朝闻道》,篇目的选择其实很有特色,它相对避开了刘慈欣写得较为晦涩和黑暗的作品,选了《带上她的眼睛》《朝闻道》《思想者》《中国太阳》等七篇作品,几乎都是银河奖获奖作品,充分体现刘慈欣对各类科幻题材的把控力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对初读刘慈欣者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教育部新审定的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带上她的眼睛》收入其中。在此之前,人教课本中的科幻作品长久以来占比很低,国产科幻几乎不存在。能让人记住的,曾在课本中出现的科幻作品只有一篇《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作品。此次将刘慈欣的作品收入教材,对科幻小说的普及推广不得不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是限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刘慈欣亲自进行了改写,删去了对中学生来说相对难懂的物理理论,保留了相对文学性的部分。即便如此,这篇小说仍以其奇特的想象与动人的人文关怀,展现着刘慈欣作品的独特魅力。

大概因为是早期作品,刘慈欣在《带上她的眼睛》里面所表现出的,还不是“三体”时期那种冷酷的理性,而是表现出了难得的柔软与温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建构黑暗的宇宙深渊的同时,刘慈欣的小说仍然充满着古典的、浪漫的色彩。在《带上她的眼睛》中,我们仿佛能听到德彪西的《月光》贯穿始终,成为作品的和谐韵律。这让人联想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方面用《蓝色多瑙河》来描写太空旅程怡人优美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也使用了芭蕾舞曲《盖亚娜》来呈现太空旅行漫长与沉闷一面。冰冷的技术混合着古典的旋律,成为一曲令人惊叹的太空交响。

《论语?里仁》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刘慈欣一部作品篇名的出处。刘慈欣选择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朝闻道”作为全书的书名,也是对刘慈欣作品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统一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统一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一统模型的真相。于是苦苦追寻宇宙终极奥秘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知晓宇宙终极奥秘的短暂时间,即使各国领导人以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劝阻,即使他们各自的亲人以生命挽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

这几乎是一个绝对冷酷的故事,既可以说它关于崇高,关于信仰,又关于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一次顽抗。

故事的最后,一对母女坐在草地上,女儿抬头仰望星空,群星璀璨,她问自己的母亲,“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她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宇宙浩瀚,运用技术,我们总能去相信它是可解的。而人生呢,相比宇宙,似乎更加神秘,更加不可捉摸。说到底,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必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幻想,它必定是站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对现实的反思,必是站在宇宙的深渊之中,审视人性自身的黑洞。

而在另一篇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中,我们又几乎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年轻的米沙作为列夫森科元帅的儿子,却对战争毫无兴趣,从小就迷恋遥不可及的星空,毕业后专注于恒星数学模型的研究。直到战事爆发,米沙出于战略考虑,驾驶“万年风雪”号冲向太阳,为战争的胜利创造出了唯一的希望。刘慈欣几乎在他所有的作品里,都在追寻一个可以模糊称之为“道”的东西,比较可贵的是,刘慈欣的所谓“道”,并不是一个刻板的概念性的东西,它非常多元,包括《中国太阳》中的水娃,每个人都有对“道”的不同理解,出发点不同,走向也不尽相同。

优秀的科幻小说和其他类型的优秀作品具有相似的功能,人类自身并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而这些小说则使人类对世界的触觉得以延伸。在这一点上,科幻比其他的文学作品走得更远,它将人类放置到无限的时间尺与空间尺度里面,在绚丽的、奇特的时间系列与空间体系中,当人类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慢,成为宇宙间一个渺小的物种,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清晰的角度来审视自身,来反思人类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中可能犯下的过错,以及可能展现的崇高。早在莎士比亚那里,他就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即使我被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对宇宙幻想提供了依托,如刘慈欣自己所说,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幻想小说的地方,在于它所描绘的世界有可能变成现实,或者正在变成现实。刘慈欣这些小说,也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照看世界的方式——宏大而又不失温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方式。

《朝闻道》读后感范文4

刘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说,叫做朝闻道。里面就出现霍金这个角色,这部小说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人类建好了一座环绕整个地球的超级加速器,叫做“爱因斯坦赤道”。正要启动这台加速器的时候,一个外星人突然出现来阻止我们,外星人告诉地球人,这部加速器能量太大,可能会导致真空衰变,毁灭整个宇宙,他的任务就是监视全宇宙的智慧生命,排除这种危险,所以他叫做排险者,地球人问了,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地球的,排险者回答说是三十七万年前,当时有十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的阈值,他们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地球人说:你刚才不是说只有当有能力产生传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才报警吗?你现在只有十个原始人仰望星空,你就开始报警了。排险者的回答是: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的时候,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的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的奥秘的存在。,但是那一刻距离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已经只有不到四十万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的最关键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捡这个宝石罢了。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个天性而且是不可遏制的天性,通过科学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即使被禁锢在果壳之中。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

帕斯卡有一段名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它,一口气,一滴水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好好努力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朝闻道》读后感范文5

“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探寻宇宙大统一模型的时刻,宇宙的排险者出现了,并把爱因斯坦赤道蒸发了。排险者在告诉科学家们大统一模型的证明会带来宇宙的毁灭后,因为“知识密封准则”没有说出大统一模型的真相。于是苦苦追寻宇宙终极奥秘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知晓宇宙终极奥秘的短暂时间,即使各国领导人以国家利益、人类命运劝阻,即使他们各自的亲人以生命挽留,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换取了真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那么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了。对于全文的故事而言,《朝闻道》这个标题无疑是神来之笔。而我更佩服的,是这个故事的作者——刘慈欣。他用他大胆的幻想,构思出这个宏大而又不失温柔,冷酷又不失浪漫的故事。

其中,文章塑造了一个对于物理学极其狂热的科学家丁仪,通过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能对这群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窥见一斑。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们为了真理抛妻弃子的行为是错误甚至愚蠢的。但当我看到文中一个日本科学家的一句:“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懒得跳动了。”我突然能够理解他们了。真理,是科学家们倾其一生所寻找的,如果说革命者可以为解放事业献出生命,那么这群苦苦追求的科学家们为何不能因为追寻真理而付出生命呢?

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文末女儿问的两个问题。问妈妈:“妈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呢?”妈妈回答不上来。女儿又问:“那么,妈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妈妈沉默了。

合上书,我思考着书里的问题。也许现在的我对宇宙的目的还不得而知,但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的”。我要好好学习,从现在到未来,充实自己的每一天,我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却可以让每一秒都变得有意义,让自己不后悔。我相信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不会悲伤,因为我活的精彩,活的有意义!

时光浅浅,我心温暖,今天的微播报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收听。也希望大家在听了我今天的微播报后,也能明白自己人生的目的!

七年级下册《朝闻道》读后感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