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每一位教师的一个重要理念。新的一年,我继续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恰似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语录,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以启迪与深思。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这名学生仍然没想通,或者说,他仍然不以老师说的为然。于是,他们约定第二天再谈。这位老师告诉我说,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学生想不通的事,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并不真实。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

的确,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他们说的话来自他们的内心,他们做起事来不分人前人后,他们的思想随处可以真实地表达。在真实地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寻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地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每一分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在真正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新的课程改革的兴起,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观、教学观,重新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正在发生着角色的转变。因此,我们应当做学生平等的对话者。那么如何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呢?

一、善于沟通,了解学生——与学生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前提。

了解学生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良好开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能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与学生多加接触,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他们的问题,在心灵上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样,便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态。沟通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奠基石。对于正处于“小大人”阶段的国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很强烈,所以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二、更新观念,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重要保障。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多听学生意见,遇到问题多调查了解。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会运用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树立师生平等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副相信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即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关心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要给予帮助与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三、真心永驻,感化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主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育家丁有宽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和谐交流的一种艺术,更是让生命绽放,让心灵放飞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在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长中,逐渐走向成熟,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过程漫长而又曲折,作为教师,只有用爱感化学生、用心赏识学生,才能不辜负我们的教师职业,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李希贵老师在本篇的结尾再次提到了那位做过20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当几天后他与学生再一次谈心时,他做出了一个令学生惊诧的举动:他首先向那位学生道歉,理由是,他不该在第一次与那位学生谈了两个半小时之久,因为其中他带着一种一定要说服那位学生的先入之见,对话应该平等,不能够还未沟通即带着结果与学生对话。不曾想,老师的姿态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位学生竟立刻向老师赔礼,……他们之间却有了一条通往融通的道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感化学生,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往,平等对话,教育才能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