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颜真卿劝学读后感(精品多篇)

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颜真卿劝学读后感(精品多篇)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本站○(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二

1、一朵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2、勇敢的面对阳光,阴影自然都在身后。

3、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4、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5、命运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失败者拿来逃避现实的借口。

6、生命要得到丰盛的收获,必需阳光;同时,也需要“雨”的浇灌。

7、火把倒下,火焰依然向上。

8、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9、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刃氖澜绲恼嬲?财富。

10、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所有幸福,都来自平凡的奋斗和坚持。

11、如果你的生活已处于低谷,那就,大胆走,因为你怎样走都是在向上。

12、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13、当你快乐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当有人因你而快乐的时候,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14、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中寂寞的角落深处,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15、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16、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个残酷的词。

17、只有轮回继续转,日升月沉草木枯荣。是谁说过: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18、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19、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20、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21、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

22、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

23、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24、所有的不甘,都是因为还心存梦想,在你放弃之前,好好拼一把,只怕心老,不怕路长。

25、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也没有毫无道理的平庸。

26、而时光的力量恰恰在于更改记忆中的模样

27、生气就好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会痛苦。

28、不要质疑你的付出,这些都会一种累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29、如果你想要什么,那就勇敢地去追求,不要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因为这就是实现梦想的方式——行动。

30、世界上,真正比你强的人,谁有闲工夫搭理你啊,所以不必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

31、学习虽然也包含有好工作,有素质,别人看的有文化这种成分,但目的绝对不能设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微量元素”,向我上面说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高尚,完美。

32、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

33、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34、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35、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36、提起学习这个字眼,同学们是在认识不过了,在字典里学习的意思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其实这只是它的表面意思,但是一些同学却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37、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38、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39、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40、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42、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4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4、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45、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4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47、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48、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49、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

50、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5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52、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53、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4、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5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6、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5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58、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楼!

59、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60、勤勉是幸运的右手,世俭是幸运的左手。

61、人生就像一团毛线球,越扯越乱。

62、人生就像十字绣,表面看着风风光光、又有谁能注意到背面交纵错杂的线头!

63、人生就像一首江南雨巷的诗,如梦亦如幻。

64、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65、人生就像一出自导自演的戏剧,随时都有可能改变里面的戏节,只不过到头来的结局不同了。

66、人生就像一场梦,梦醒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67、人生如鱼,永不被束缚,永不歇足,往来穿梭汇凝成一弯流星赶月的清流。任潮涨潮落,循着自己的轨迹。

68、人生像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就不会这样可口。

69、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70、人生就像一条大河,由于急流本身的冲击力,在从前没有水流的地方,冲刷出崭新的意料不到的河道。

71、人生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72、人生好像火柴,严禁使用是愚蠢的,滥用则是危险的。

73、人生就像向日葵在黑夜里坚持一样!等待阳光,为了阳光而来到世上!

74、人生就像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

75、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获胜。

76、人生就像一杯佳酿,越品越醇。

77、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78、人生是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人要像骑手那样大胆而细心地驾驭它。

79、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80、人生就像u盘,拷贝自己需要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

81、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82、人生如游戏,一个不视规矩为规矩之人,再怎么强求其按规矩而行,也不过是徒劳。

83、人生如梦,醒来方知一场空,不曾带来什么,也不将留下什么,不,应该留下点什么,留下点美好的东西吧!也不算白来一场。

84、人生如天气,说变就变,方才朗朗晴空,现如今已乌云密布。

85、人生如棋,一局不可以回头的棋,一步一个脚印,一旦走了就不能悔棋。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三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四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2课时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五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关于劝学颜真卿心得体会简短 篇六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