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读后感

第一篇:思无邪读后感

思无邪读后感

思无邪读后感

思无邪读后感

思无邪——被误读的“中国式爱情”

——《思无邪》读后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读后感。”

《诗经》固然不是情诗的专集,而后人但凡提及《诗经》,不就是不假思索,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

无邪的爱情,缠绵千古,就像《神话》中的蒙毅和丽妃,一切只为兑现曾经许下的誓约。这情节,似曾相识,宛如一梦,梦醒时分,心犹怅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同是铁衣玉箸,同是缱绻爱恋,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明日存亡,然后,声嘶力竭、喊破喉头那一句抱歉的话:“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一别成永别,一唱成绝响。

这就是《诗经》,真实到无邪,悲凄到至美。这就是能考证到的,最初的爱情。

我时常幻想情谊能纯粹如斯。让爱情的姿态就定格在最遥远的时光:那时女子不为男子冒昧前来“抱布贸丝”而无地自容;男子亦不用顾及所谓礼义廉耻而躲闪开心上伊人……

而中国人向来是重体统的,这与“无拘无束”的自由恋爱,显然格格不入。

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已和孔子的初衷有了不小的偏颇。“无邪”变“有邪”,“本性”变“杂念”,对于爱情,勒令“克欲”。自此,男女对爱情欲言又止,不敢言说,发展成所谓的“中国式爱情”。

“中国式爱情”逐渐演化为一种格调特别的传统,世代沿袭。它交织了悲剧和美,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学史。

“中国式爱情”总是那么含蓄。纵然爱她到茶饭不思,辗转反侧,也要佯作视而不见,不露声色。仿佛,爱情,在这个古老的国度,矜持而又卑微。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像一句口头禅,多少人木讷地重复,心中却不生涟漪。

可是爱情,是真的不能碰触啊,一碰就是神伤。

知道陆游,首先知道他那句“家祭无忘告乃翁”。知道他内心国已不国的悲哀,为此不能瞑目。让他不能瞑目的,还有他年少时草草夭折的爱情。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只有金榜题名才能体现人的价值,才足以光耀门庭,才不至于辜负所有善意的企盼。儿女之情比之铮铮男儿肩头之任,缥缈得无足轻重。

怨陆母铁石心肠,导演出一场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怨占卜者胡言乱语,打散鸳鸯,从此天各一方。天各一方,但还是会相互怀念,想起了还是会心痛。

浪迹天涯,北上抗金,一个经得起世事历练的男人,却永远、永远不能释怀对故人的眷恋。在迟暮之年,还是怀念,怀念着一生用怀念爱着的人——“不堪幽梦太匆匆”。

想起刘若英的歌词:只能靠听说各自爱着,不需要证明当时决定是错的,想着聊络,不如心底远远问候,读后感《思无邪读后感》。 最美丽,莫过于听说你还回忆。其实我也感激,当我听说你还相信爱情……

脑海却又浮现出古人的古人鼓瑟吹笙的欢情画面。当年的陆游,每读《诗经》,想见曾经的曾经,是欣羡,抑或不堪看?

“中国式爱情”背负着责任与使命,纵不是卿卿我我,莺莺燕燕。参不透的“金玉良缘”,只能任长辈,由着他们的需要,掌控着有情人的分分合合。

传闻乾隆读罢“红楼”,只一句“明珠家事耳”。切不说是实是虚,但细细想来,宝玉与纳兰容若委实有几分相似。“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卿眠不眠”,心绪零落,落花飘空。那一个曾经美丽的梦啊,以为相逢相知就一定会相守到老。人走了,梦碎了,只剩下恨无绝期的等待。“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误了的心,误了一生的挚爱……

读不懂的人以为中国传统爱情就是凄凄惨惨戚戚,再或者把梅妻鹤子当成中国人的专利。事实上,中国人是懂爱情的,而且也可以爱到“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般轰轰烈烈,不会因天山人间的相隔而终止。十年之后的苏轼,悼怀王弗,感情入昨,依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此切切。

国传统爱情的象征是蝶,因为蝶的一生只有一伴。谁都希望能与“那个人”依偎到时间的尽头。但是,自由的爱恋不是自由的结合。如果中国传统爱情是悲剧,也就是悲凄在相爱而不能相守到老。不是人心难测,而是男子肩头担有太多责任与苦不堪言。陆游不曾冲撞母亲,容若也不曾为明府增添烦忧,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责任,感受到自己身后是一个家族一百年的兴衰。于是,他们做出了选择,艰难地,只是在转身之后,泣涕涟涟。看似无情,却是天地间,最浩瀚的男儿气概!

藏在心间,露在眉间,传在指尖。十指相合的一刻已注定今生今世的情缘;分离不是终结,而是永恒的开端。真正无邪的爱情,绝不是自私地把世界甩在身后,而是荡气回肠,即便爱情的主角已然一抔黄土,但是还有什么会留下纪念,为那一段惊天动地,吟唱前年回响的颂歌。

再回眸,以眼前年。《诗经》中的爱情,是前世无邪的记忆,却已只能停留在记忆里。思无邪,爱也无邪。只是走过前年的轮回,爱情的主角会变得成熟,成熟到,愿意放弃爱情……

第二篇:思无邪读后感

曾经被我们遗忘的那些角落

-----读《思无邪》有感

一杯清茶,一本书。

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一本书,看见她这么说着:“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她是安意如,这本书正是她写的《思无邪》

其实在我的印象里,诗经是一本难懂的书,所以不曾品读。

但翻开她的书,就看见第一页上面就写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已经让我够惊喜,后面她所联想到的黄蓉所做的“好逑汤”,更是使我眼前一亮,没有想到,诗经里面这么著名的一句话,竟然可以由此联想美食。思绪一转,想到小的时候,对这句诗也是张口就来的地步,那时候年幼,又怎么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只看见大人们看着我们念着这些诗,哈哈大笑的样子,结果我们倒是满脸的疑惑,这下子回忆全都涌上心头,是啊,我们怎么能忘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学习了那么多的诗句,也都是从诗经里面来的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下子提起了兴趣,就更愿意再往下读,而越往下读,对诗经的印象就越加的有所改观。原来诗经,不过是那时候的百姓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那时的孩童们口里的歌谣,是那时的男女们互诉的心声,原来,诗经里的一切,都离我们这么近,这么近……它就仿佛儿歌一般,那么朗朗上口,而细细品味,又令人觉得有品茶回甘的味道。

我们从来不会忘记小时候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可是我们从未想过原来古人们也会唱着这种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就像在繁华都市里的一座小木屋,虽然古老,却往往能勾起人们的记忆。也许人们在平时的忙碌中会渐渐忘却有这么一座木屋,可终有一天当你停下忙碌的脚步,你忽然想了起来,有这么一个地方,有那样一段回忆,如她所言,“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读着这本《思无邪》,读懂了诗经背后的故事,心有随着这本书,回到了那个曾经被我们遗忘了的角落……

—黄歆妍

第三篇: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学校:宋诏桥桥中学

思无邪——读《诗经》有感807班计萌指导老师:鲍娇琼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耳边有琴声铮铮,不由得滞足观望。有伊人抚琴,素衣裹身,青丝松挽,蛾眉微蹙,眉间一点朱砂痣夺人眼目,身后一片漫漫桃花林,清风带来温暖馥郁的香气。走近了,那女子的面庞也跟着由模糊转为清晰。我沉醉其中。几不知身在何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那是由雾笼着的远山长水筑成的细眉。有一个凄清静谧的早晨,天色就明,晓雾将歇。遥遥的江水清清冷冷、恍恍惚惚。孤独的青年樵夫,钟情于一位在江上往来的姑娘,怅然望向那虚无缥缈的汉水烟波,茫然无措。那心底里的姑娘要出嫁了,他叹息啊,他痛苦啊,他无以解脱,眼底里的失魂落魄淹没在滔滔江水中。我反复地诵读这首诗歌,眼前浮现的是可望不可即的汉江水,是男子眼中徘徊压抑的相思与苦痛,耳边传来的是空灵的水波声,是深远的樵歌声。眼前一片白茫茫,水天一色,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凝视着未知的远方。我闭眼想象,余音渺渺。于是,我消融在这极美、极哀的《汉广》中,不舍释卷。

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谁在铜镜前精致地描眉,满带怜惜的、安静娴好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是由灵动着的羽翼盈盈织成的秋瞳。正是拂晓之时,芦苇轻摇,白露凝霜,晨风萧萧,蒹葭苍苍,秋水茫茫。水上烟波袅袅,空中雾霭沉沉。河道曲折,水洲婉立。痴情男儿踟蹰于水畔,他急切地逆流而上,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河道阻隔、路途艰远。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内心痛苦。我被那高洁的伊人吸引,蒹葭白露、秋水澄明,天边飞鸟。恍如虚幻的一场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与诗人同寻仙女般的伊人。我仿佛身临其境,被江上的寒意侵蚀,化作一片模糊的蒹葭,默然望着天际。

茫茫间,我仿佛看到谁的双眼缓缓睁开,竟将这世界的色彩剥夺,及无声的伤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那是由娇嫩着的花瓣细细染成的嘴唇。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热闹的出阁宴,桃花般明艳的新娘,有妇人殷殷的嘱咐,有客人美好的祝福,有几盏桃花醉,有几坛女儿红。大红色的喜衣在桃花的映衬下越发动人,却还比不上新娘子面若桃花。在新婚的喜悦后,我看到安家宜室、子孙满堂,桃花的枝叶开散,

褪去开始的青涩与意气风发,愈发成熟、温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十里桃花,是安适美满的生活,没有丝毫的不美满,满溢着幸福。

欣然间,我仿佛看到谁采了最是灼人的那朵桃花,染了伊人唇,最是那一抿唇的温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那是由缠绵着的雨线慷慨绘成的肌骨。从战场传来的远古号角,将士齐声呐喊的冲天士气,兵戈相碰的激烈声响,把每个人的热血沸腾到极点。马蹄扬起的黄沙迷眼,天怒而作的狂风不止。天边的云霞将澈空凝结成紫色。他们持剑的双手因刚刚的一击而如电击般麻木,他们的脸颊无时不刻感到刀刃擦过时带起的热流以及对方蓬勃的杀意,他们还记得上阵前的誓言,眼前喷溅的鲜血染红了战衣。说什么没有战衣?与你穿同样的!我透过时光触碰到了古战场的激越战鼓,足以震撼天地的交战,与将士的同仇敌忾、必胜的信心融为一体。好像整个人也随之沸腾了。

跃跃间,我仿佛看到了谁的柔荑拂过战场,谁的青葱点着战鼓,把成与败化作肌骨。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目的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

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土国城漕的劳苦和死生契阔的悲凉------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数不尽的风华绝代,道不完的艳羡惊绝。我手捧《诗经》,轻轻吟诵。

教师评语:文中写“我”在《诗经》中畅游,《诗经》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小作者散文化的语言中,《诗经》成了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读者心中缓缓的,流淌。

第四篇: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

最初邂逅这美丽的《诗经》竟然是由于在国中的成语课游戏,成语接龙让我感觉成语非常有意思,于是我有了第一本成语词典。后来翻阅中,我发现好多成语的出处都是《诗经》某某篇,就像“遇人不淑”出自《诗经.王风》等等。那时候,我就对这本熟悉却神秘的《诗经》很好奇,终于我拿着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精美的《诗经》。如今已经淡忘了那个懵懂都说不上的年纪会对《诗经》有怎样的感受了,而当我今天再翻阅这本书时,我仿佛穿越着时空来到了千年之前的芦苇岸,身着翩翩素衣,口中吟唱着这柔柔的少女心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仿佛,我就化身为这个待嫁的女子,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很开心就要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若看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 当然《关雎》依然是最能拨动心弦的那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两两相对的在水中的小岛上鸣叫,善良美丽的女子是男子理想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底随着水流摆动,朝思暮想的想要追求那个采菜的姑娘,去追求,确未能如愿,就日夜牵挂,漫漫长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对着左来右去的采摘荇菜的姑娘,弹琴鼓瑟向其表示友好,对着挑选荇菜的姑娘,以钟鼓之乐来讨她欢心。小伙子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辗转难眠,想尽办法去取悦姑娘,如此淳朴的民风,实在是让人无法不喜欢,而在诗经中,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意为“你的衣领色青青,时时萦绕在我心。纵然我没去找你,怎么不给我音讯?你的佩玉色青青,我的思念永不停。即使我没去找你,你怎么不来扫我兴?走来走去多少趟,久久等在城楼上。一天没见你的面,好像隔了三月长。”如此优美的旋律,让人沉醉,真是诗不醉人人自醉!这首《子衿》大胆直接的倾诉了女子思念爱人的焦躁心情,是多么纯粹的情感啊!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直白,如此酣畅淋漓,让人连连惊叹!读来,我也能感受到女子的那份深沉的思念。似乎看到她在城楼上美目顾盼却不见良人的那份失望与落寞,不由心生疼痛,只想说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多么淳朴而真挚的感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无一字有“爱”,却处处关情。思想就是这么简单淳朴。也难怪孔老夫子就这么肯定的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当然,如若《诗经》只是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我想,其文化价值肯定会有不少折扣。然而,《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在诗经之后至今的几千年历史中,对本诗内容的诠释也多种多样。比如“伊人”可以理解为关乎爱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关于理想的追求,甚至还可以认为,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

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见仁见智。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思无邪,《诗经》就像是少女的私人日记,写不尽的缠绵悱恻,当然也有相思之苦,现实之残酷,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就像是没有污浊杂念的少女的记事本一样。

第五篇:读诗笔记:守候一场雨(盘妙彬 思无邪 邱籽)

读诗笔记:守候一场雨(盘妙彬 思无邪 邱籽)

在我的阅读范畴,与雨有关的题材里,有三首诗歌印象最为深刻,读诗笔记:守候一场雨(盘妙彬 思无邪 邱籽)。每一首我都读过不下20遍,因为太喜欢,所以反复诵读,甚至全部刻意背过。想就它们写写自己的读后感,说得不当之处,在此先说抱歉。就不寒暄了,反正都是熟人,谁不原谅我的造次我跟谁急。

很想听雨们讲讲美学讲讲修辞

很想那片桃林快一年了

该浅红色地笑一笑

很想那件蓑衣唐朝的渔人

披过后一直绿着诗意

很想湿了头发湿一株垂柳

栽进水彩水粉

很想湿了鞋子湿两叶扁舟

摇入词里曲里

很想濡染大地也濡染香草

很想淋淋天籁也淋淋心事

是啊很想——

很想下雨下雨

盘妙彬,广西桐城著名诗人。许是美好的山水,塑就了他诗歌独特而迷人的气质。当然,他不愿意别人称他老师或是诗人,所以他的粉丝大多为了使他心情熨帖而投其所好,称他老盘或是老盘盘。在我非常欣赏的诗写者里,有不少是他的粉丝。

最初经一位老师推荐读到他的诗歌,是很不适应的。老盘盘的诗歌,素以大开大合的山水写意为代表,在浓浓的禅意中凸显人生哲理,读罢直教人叹服:大写意,大手笔,大智慧,大况味!无奈他的半数以上文字,都需要懂行的读者平心静气反复细看细品,用灵魂与之对视,不过要想四两拨千斤,也绝非易事。以我对诗文全无内力修为的浅表水准,通常在他诗句的山脚喟然长叹,生出一种蚂蚁搬泰山,使不上劲甚至全然不知从何处发力的懊恼与挫败感来。

只是没有想到,老盘盘偶尔也会有这样的小情小调,这首《好想下雨》我只读了一遍,便被深深吸引,按网络语来说:这就是我的菜!其实在另一篇文字里,我已经谈过感受了,现在,就当是换个包装再装一次,谁让酒香呢!

整首诗如同闺阁女儿绣出的清愁,又或者丹青高手描出的工笔淡彩。起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一场雨水的渴望,以拟人手法,将读者成功带入粉雾氤氲的桃林,铺开一幅无比美妙的雨境。首节后三个接踵而来的“很想”涵盖了美的三个基本领域,既有诗词之美,也有绘画之美,更有音乐之美,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的第二节,诗人继续采用排比手法出其不意地数起数来。七八九,数的是雨水清新鲜嫩的颜色;五六七,数的是雨水婉转动听的声音;一二三,数的则是雨水的古典气质和文学修养了。在这里,雨水如同一位优雅的诗人,一滴又一滴,滴出的都是唐诗。

尾段从实景着手,谈到雨的样子,气味,声音,最后一句由实化虚,由物到人,再次点明意旨,深化主题,收束干净利落,让人意犹未尽。

整首诗结构清晰,极富歌韵之美,节奏感掌握得恰到火候,因此读来朗朗上口。读罢不禁一再唏嘘,实在不敢想象这样的清丽雅致,不是出自女子之手!老盘盘,你让我想起李玉刚了。。。

苏醒的雨滴文思无邪

入夜。什么在我的笔尖上舞蹈

我分明听到久远的敲打,像是唐宋开出的鸟鸣

将绿如清风的鸟喙

湿漉漉 印在我的胸口

宣纸上流泻出 江南鲜嫩的春天

声色江山。是燕子斜穿杨柳的美

诗经婷婷步出闺阁的美,落红中蝇头小楷的美

唐的樱桃一夜红了宋的芭蕉一夜绿了

词语的池塘生出春草和蛙声

连屋檐也如此干净唯美。弄堂的琴声纯粹

想起我佩玉的哥哥在韵律上行走

手上托着那只绣满春风的鹧鸪

那必定是一场守望已久的邂逅必定是远古来的小调

最古典最干净的一个雕琢我

随着夜风的翅膀一同潜入

坐镇在江南一首词里与我对饮弹琴复复长啸

此番我见到都是经年

给大地绣花的女子在兰亭写序的男子他们满腹才气

手捧祖先的恩赐和我同去

以红豆的母语赴那场盛世的约会

雾岚 氤氲在他们腰间青山的衣袂亦闻风而动

思无邪,我严重欣赏的一位女写手。她什么文体都有尝试:古诗词,散文,评论,小说。就现代诗歌而言:思辨、婉约、古典、华丽、平实、传统、西化、乡土、童真、谐趣……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又包罗万象的词语,在她的诗句俯仰皆是。而她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在于无论是说理还是抒情,不管是古典还是现实题材,她都可以做到极致。

如果用金庸笔下的人物比对,我觉得她最像东邪黄药师,连名字里也同带一“邪”字。当然,是小东邪。曾经玩笑,强烈要求她开创“邪派”,从此戏称邪老大,读后感《读诗笔记:守候一场雨(盘妙彬 思无邪 邱籽)》。 扯远了,还是以字见字吧——

以这首《苏醒的雨滴》为例。《苏醒的雨滴》这个题目我不止在一处见到,应该是一次同题抒怀。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无邪的这一首。这是一首非常有古典意蕴的诗歌。她擅于将诗意自然过渡,由实化虚,并加以蔓延。这首则是从一次随风潜入的夜雨开始,引发的想象。

在她的笔端,雨在舞蹈,是来自久远的敲打,是唐宋开出的鸟鸣,有着湿漉漉的鸟喙。下过雨的江南有多美,第二节中无邪的三个以排比列阵的比喻给出了答案:“燕子斜穿杨柳的美,诗经婷婷走出闺阁的美,落红中蝇头小楷的美”,之后化用蒋捷的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色彩感上继续加以渲染。之后笔锋转而描写雨的声音,从纸上的词语中听到池塘的蛙声,弄堂的琴声。

第三节则开始在情境中加入人物描写。踏着悠扬的琴韵,来自古代,佩玉的哥哥千呼万唤始出来,他“手上托着那只绣满春风的鹧鸪”,一个“绣”字,何等传神!哥哥为赴一场久远的约定,来到一阕词中,坐镇江南,与作者“对饮,弹琴,复复长啸”,此处,小女儿的情态闺思,跃然纸上。

尾段,无邪把目光从小我转向天地之间,视野豁然开朗。几笔泼墨写意,点出“给大地绣花的女子,在兰亭作序的男子”,这些才子佳人,他们秉承了祖先的恩赐,有满腹才气,以红豆做引,共赴一场盛世的约会。这约会,我理解为以文说爱,以字传情。最后两行中描写雾岚缭绕青山,在视线不可触摸到真相的虚幻里,引发无限诗意的想象和回味。

至此,无邪借一场轻柔的夜雨,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刻画得入木三分!尾段里是不是含有对写作者回归传统文化的一次呼吁和倡议的隐语呢?我不知道。我更愿意在这样美艳不可方物的一首诗歌里把自己灌醉。就此,不问今夕何夕!

铁皮屋说下雨了文邱籽

——下雨了

说这话的是铁皮屋

接下来

是木兰,是香樟,是冬青,是油菜

我只是跟在后面重复

在雨中,土地原谅了天空

屋顶摆脱灰尘

两个不再争吵的人,带着手上的泥巴

弥补春天的裂痕

我大笑着,从大路跑向屋檐

下雨了

一只鸟,把头伸到暮色的外面

下雨了

我的春夜还没开始,坡上的婆婆丁

就举起亮亮的灯

前几天在生活中认识到几位写诗的前辈。在闲聊中,一位姐姐感慨她发现诗歌写得好的人,通常都是从乡村成长起来或者至少有很长一段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我觉得她的看法很有道理,只有长时间与大自然直接对话的人,他们的文字,才是接地气的。

邱籽(就不称老师了,江湖儿女,不拘小节),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优秀诗写者,低调而安静。我经常会泡在他家博客,捕捉文字里那些让人心安的气息,这种气息用第一段话得出的结论来形容,就是“接地气”。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山水,村庄故土为主,自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这些平实的叙述如同一场细雨,或许你的心灵早已被轻轻叩动,却还处于不自知的状态。由此联想到一个词来,不知合不合适:大象无形。

以这首《下雨了》为例。邱籽的这场雨下在白天,应该是临近傍晚。从降雨量上来看,老盘盘的那场雨一直没有下起,仅止于想象,而无邪文中的那场雨是江南夜雨,细细的,软软的。所以邱籽所见的这场雨,明显是冠军,最活泼,最响亮。何以见得,且看起句:“下雨了,铁皮屋最先听见”,不太确定是否所有人都有过这种生活经验,因为处于地震带附近,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板房,自然体会深刻。接下来,雨声落在几种身材由高到低的植物上,声音相对轻一点儿。“我说的这一声,只是重复”,这一句有多妙,我说不好。在自然界里,作者自觉把自己排在自然天象和植物之后,不难看出他对于大自然有多么尊崇和热爱。

此佳句一出,后面更是妙语连珠,一发不可收拾了:“土地原谅了天空,屋顶挣脱了灰尘”,这场雨不仅下在天地之间,更下在心里,是对人心灵的一次洗礼,这之后,一颗诗心将更加澄澈若镜。

“下雨了,我大笑着,从大路跑向屋檐”,有着孩子般的俏皮;而檐下的鸟儿止不住好奇,“把头伸到暮色之外”,止不住对飞翔的渴望。这一向内,一向外,两相对比,让我又陡升旁逸斜出的联想——钱钟书的《围城》。许是想错了,赶紧打住。

最后一段也是我爱不释手的,“下雨了,我的春夜还没开始,披上的婆婆丁便举起了亮亮的灯”。婆婆丁,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种在草地山坡贴地而开的亮蓝色小花,柔柔弱弱,它不是遍地覆盖的那种,通常是东一团,西一簇,星星点点的,碎碎的闪烁在葱笼的绿叶里。即使是暮色降至,被一场雨水洗净笑颜的婆婆丁反而显得更加清新鲜亮,像一盏盏小小的灯,亮在山坡,也亮在心房。诗文采用直线式叙述,行云流水,看似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没有采用花俏的技巧,实则抒情节制,用词讲究,想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邱籽诗歌的魅力所在。

——2014.1.3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