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一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本站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

第二篇:岁月如歌 读后感

纪念淞沪会战

──读《岁月如歌》有感

远安县计生局 岳斌

做为中国第一部青春励志小说《岁月如歌》,选取淞沪会战这一历史时期来创作,让我等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从文字里感受到了那时的血雨腥风,抗战将士们的义无反顾。

“……事至今日,和平确已完全绝望,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御侮救亡,义无反顾……本军所部全体将士,与暴日誓不共戴一天。”张治中8月14日这一天,发表了语气坚定的讲话,这也成了他对日行动的“正式宣言”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日军增兵达五个师团,八万多人,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四万人;日军装备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应有尽有,防卫能力占优,十九路军武器只有长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官兵斗志和野战经验占优。但最终结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二八”抗战的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蔡廷锴在华盛顿,欢迎他的学生会主席致词说:“蔡将军为中华民族英雄,淞沪一战暴日受挫,从此世人轻视中华民族之心理,咸为之一变,中国的地位,亦因此而提高”。事实上,不但华侨学生有这种看法,连国际上的政要亦改变他们的看法。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就亲自约见了蔡廷锴,并对他说:“我为何要欢迎你,因为向来从未见有中国人敢和日本人抗战者,有之,惟蔡将军耳。不特中国人要崇拜你,即外国人也要崇拜你之英勇,不管中国政府对你之态度如何,我今天要热烈欢迎你”。

日本自侵占我东三省后,企图一鼓作气,鲸吞我中国河山,军事与外交都咄咄迫人,亡国论者都十分悲观。中国军阀混战了几十年,

连年内战,已将国力耗尽,国家的贫弱正是外敌入侵之时,卖国政府甘心媚敌,一次又一次签订卖国条约,将中国大好河山,断送于日本人之手。“一·二八”抗战,使到日本人失掉了不少筹码。当时国际上两大阵形仍未形成,外交上仍互相牵制,以日本国力仍未有单独称霸的能力,只好以“塘沽协定”结束了战事。从“一·二八”到“七·七”泸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政府争取到五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因抗日而停止了军阀混战),红军亦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国共内战中挣脱出来,到抗日战线上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使整个中国的形势、结构与体系均发生了变化,为1937年的全面抗战创造了条件。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影响深远,大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与军人的士气,抗日的十九路军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蔡廷锴成了抗日民族英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游历欧美,所到之处均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所经各处店户均张灯结彩,旗色飞杨,街道两旁则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爆竹声,震耳令欲聋。对比之下,张学良成了丢失东三省的罪人,到处受人唾骂。虽然,军人都听命于上司,不抵抗的责任在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上海开战一星期,正在十九路军得胜时间,军政部长何应钦一来就来严厉命令:“谁叫你打仗?”蔡廷锴严辞以告:“廷锴以将在外,决不受此乱命。付思我十九路军多数系广东人,血性男儿,均主张与日寇拼命”。“抗日救国尤是我卫国军人天职”。“自?一·二八?以后,吾人均以正义为作战目标,全体将领士兵决心牺牲到底,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上海抗战使得中国停止了内战,走向统一,也终于促使张学良下决心兵谏抗日。此后,全面抗战爆发,投靠日本人,成为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只是少数,而几乎每一个血性军人,每一个中国人都站到了统一战线上来。

第三篇:观《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岁月如歌》这本书,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些前辈知识分子的身上,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庆无限的爱;充满了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必胜的信心;充满了压倒一切困难的意志和勇气。要继承发扬大庆会战光荣传统,弘扬正气,树立典型,要学习前辈们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记油田设计院副总设计师冯家潮: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出生在马来西亚怡保巴里埠一个三代华侨的家庭里。从小就感到生活在异邦的艰难和难以忍受的欺凌。一九三六年奔回了祖国。一九四九年考入了中央燃料工业部学校。一九五四年从这个建国后较早的培养石油干部的学校毕业了。一九六零年冯家潮带领同志们扎入油田现场,风里来雨里去,测定土壤传热系数;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串糖葫芦”流程,也被正式命名为单管密闭油气混输流程,又称萨尔图流程,一直沿续至今。在一九八二年撰写了《大庆原油脱水》的学术论文,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与好评。一九八九年被推选为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一九九四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为大庆油田建设洒下过汗水,付出过心血的所有老会战,老一辈科技栋梁,你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会战光荣传统是我们企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每一个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工程公司:路冰峰

2014年6月28日

第五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