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迎过往不恋读后感

第一篇:未来不迎过往不恋读后感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读后感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这是80后的作者苏辛写的。我只看了书名,就决定放下手里的东西,把它读完。读完之后,我就想,一定想法让女儿也看看,虽然女儿看书、选书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听我摆布。

苏辛这部书算是自传吧,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很真实,没有华丽的装饰。我看完后,进一步理解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以及成长过程的困惑,欣赏她有活在当下的那种心态。

希望女儿看这部书,是因为她比女儿大不了几岁。她所经历的一切,女儿也即将经历,一看就懂,如果看了,会从她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会从侧面了解现在社会,怎么样去适应新的工作,怎么样开始新的生活。还有很多,只要她看了别人的经历,自己将来遇见棘手的事情时就会有些心理准备…

也许,女儿自己已经悟出很多道理,虽然她还很单纯。但我还是想让她知道,大部分人也都是从朦朦胧胧中长大的,对未来都是有梦想、又有恐惧的,长大都是需要过程的,不能过急…

细细读这本书,你也会体会到孩子是多么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多么需要那“一米阳光”,如果我早看过这样的书,早知道这样的道理,我想会做更好的家长…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不仅可以告诉将走向社会的孩子们应该怎么样面对社会,也告诉了任何人应该怎么样面对生活。只要你把书看进去,你就会有所领悟…

第二篇: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学习型团支书部创建评比

当夏日褪去了炎热,我们迎来了丰收的秋天。累累的秋日里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的收获。10月27日晚6:00我院举行学习型团支书部创建评比活动。2014及2014各班均参加评选,通过评选最终会选出2个优秀班级团支部。

这次评比活动,各个班级派选一名讲解员结合制作精美的ppt或fiash来展示自己班级的风采。首先进行展示的是2014级的各个班级。回顾过去的一年,大家都硕果累累。有学习奖学金获得者,有班级荣誉,有个人获奖,还有集体活动。10护本5班的学习成绩让人羡慕,10护本1班的一张张合影把大家带回到他们的活动现场。也有班级对过去进行了反思, 10护本2班提出的针对性措施,让我们知道方法总比办法多。展望未来,他们各自也提出了对未来的规划。有学习的还有生活的。有进行集体自修计划的,有采用互相监督制度的,班委想了很多办法来督促同学好好学习。

接下来是2014级班级的展示。他们向我们证明,相处时间不是衡量同学情谊的标准。11护本1班合唱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向大家展示了班级的温馨。虽然他们仅有两个月的大学生活,但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t台秀,十佳大赛,都有他们留下的浓墨重彩。11护本8班笛子小提琴合奏的了《龙的传人》展示了班级的多姿多彩。对于未来,他们有着美好的向往。最后11护本中外2班的 “精彩,我们正开始”说出了大家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次评选活动,每个班级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展示时间,但在那几分钟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各个班级对过去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各个班级对过去进行总结,取精华去糟粕。对未来有计划,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第三篇:回首过往,展望未来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

近日获得喜讯,通过每个志愿者的共同努力,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2014年度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2014年注定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青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步履日益渐稳的青少年,让我们一起回首过往,重温岁月。4月8号,青协举办了爱心义卖活动,募得的善款捐献给了福利院的弱势群体以及贵州丙妹镇中心校的贫困学生,献出了学子的一份爱心。5月13日,青协各个部门组织了感恩母亲系列活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志愿者们在提高社会参与能力的同时将爱的种子洒满每一个角落。5月20日,青协外联部组织进行校外拉赞助活动,与商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青协的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2014年下半年,青协于中秋国庆双节至敬老院慰问,再次建设诚信驿站以及书香袭人知昼暖的贵州捐书活动的开展有效得传播青协的核心理念:奉献,有爱,互助,进步。令人可喜的是,诚信驿站的再次建立,诚信指数较去年相比有较大的提升,这体现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正逐步形成。然而,不足在于由于活动的规模有限,青协的成员未能全部参与其中。

青协在过去一年中的成长每一位学生志愿者有目共睹,在2014年新的开端时,青协已于3月“雷锋月”举办了至敬老院慰问以及清扫街道的活动,皆圆满结束。回首过往,不知不觉,青协已走了那么远,那蹒跚学步的模样似还在身后浮现,眼前已出现青协昂然挺立的姿态。我们满怀希冀地展望未来,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各项志愿活动要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同学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严格保持活动的计划性,纪律性。志愿者一致认为:志愿活动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对青协举办的每次活动共同负责,共同努力。

志愿活动需要具有自身有志向意愿奉献自己,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去的无私精神。希望全体青协成员能怀着一个纯净的心,秉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青协精神,继往开来,为青年志愿者协会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

第四篇:《琴恋》读后感

壁炉里熊熊烈火烧得正旺。窗外冰凉清冷的微风荡漾在初春的校园里,残雪只剩下冰块状,这里那里地分布着,和煦的阳光带回了摇晃的野雁,到处漫步觅食。我蜷缩在星巴克角落的沙发里,融在1980年代的美国乡村歌曲与浓郁的咖啡香气中。一切都很不一样了。

一阵风吹来,大门外走进一家人,走在最前头的是个小女孩,那微卷的褐发、大大的眼睛、圆胖矮小的身躯,好像她。

她像这个小女孩这么大的时候就在钢琴前埋头苦干了。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在做什么?我努力地回想。片段的记忆里,在家门外吃沙喝土、骑马打仗;父亲的疼爱、母亲的怀抱,到处都是安全堡垒。

为了找资料,我又去了趟图书馆,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钢琴之屋”已不复见,只剩下一片草丘和几棵大树。我在图书馆里,耳朵听着她各时期的录音,眼睛看着一张张她幼时、少年、成年的照片和剪报。数十年的人生,压缩成连串声影。我思潮起伏,有些透不过气来。

一切都真实得如昨日之事,却已久远。那晃荡着双脚弹琴、有着甜美脸庞的小女孩如今已80岁。人生中所有好的,不好的,快乐的,不快乐的都已过去。岁月悠悠,无情却公正。辉煌人生或失意人生都会过去;成功得早或成功得晚,也会过去。想必她很早就悟了这点。

她~露丝.史兰倩丝卡,1925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父亲约瑟夫.史兰倩丝基是美籍波兰裔小提琴家,母亲桃乐丝.戈德凯恩德的父母是来自波兰的犹太后裔。史兰倩丝卡的父亲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伤及手腕,无法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便计划由他的第一个孩子来完成他个人在音乐上的伟大目标。史兰倩丝卡就是这个不幸的孩子。

她3岁半便开始接受父亲每日九小时的严苛训练。4岁演奏第一场钢琴独奏会,5岁全家为了她的音乐教育移居德国。因为父亲严厉的督导与欧美两地众多名师的教导,她于6岁在柏林,7岁在巴黎,8岁在纽约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各地的邀约让她的年薪高过当时的美国总统。金钱使父亲的伟大理想变了调,在他错误的引导下,史兰倩丝卡面临青少年时期痛苦的自我迷失。15岁时与父亲决裂,自舞台上消失,更于19岁离家出走,与乔治.伯恩结婚;这段婚姻于1955年结束。

自15岁起,经过十年演奏生涯的中断与自我价值的探索,她慢慢地明白,音乐乃是她个人生命的延伸,与人有心灵交流的演奏是其生命存在的价值。1953年,28岁的她,在历经艰辛后终于寻回自我,独立而勇敢地站起来,再度成为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1964年,由于繁忙的演出造成健康严重的耗损,她接受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音乐系的聘请,任驻校艺术家,开始了演奏与教学并重的生活。三年后与该校政治系教授詹姆斯.克尔博士结婚,这是她幸福美满的第二度婚姻。30多年来,她精湛的钢琴演奏与完美的教学理念为她带来无数奖项。xx年,克尔博士去世一周年,史兰倩丝卡由南伊利诺伊大学移居纽约,受邀至曼尼斯音乐学院演奏,应聘为朱利安音乐学院及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讲座,并于xx年10月至台湾东吴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年。

虽然汲汲营营的父亲曾为她打下良好的钢琴演奏基础,但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却让她失去了珍贵的童年,失去了可以挥霍玩耍的权利,最后甚至失去甜蜜的亲情。她曾感慨,若再晚十年出道,成就也依然可以闪耀。其间中断的十年,她了悟自然运行有其一定的规律。艰苦的摸索带进了艺术的深刻;她,终于顺着人生的轨道走出自己的路,顿悟了艺术家的天职,那是物换星移下永存的真理,也是支撑她继续人生的最大力量。

她,兢兢业业,只愿对她的所爱忠诚,并与人分享她的音乐,除此,世间无所留恋。

1957年,史兰倩丝卡完成这本原名《闭锁的童年》的早期自传,当然曾在美国造成极大轰动。因为这是第一本诚实讲述天才儿童背后真相的书。今天看这本书,除了在孩童教育和人生真谛上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促使我们省思外,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因为书中记载了史兰倩丝卡在1929年至1939年间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家,如施纳贝尔、科尔托、巴克豪斯等人学习的经过,也详述了她与作曲家兼钢琴家拉赫曼尼诺夫之间的亲密交流与学习。此外,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者,如伊莎贝尔.文格诺娃、娜迪娅.布朗热、乔治.当德洛,作曲家乔治.埃内斯库等也都曾是她学习的对象。她以真诚的笔触仔细地叙述向这些大师们学习的经过,以及他们个人的特质和音乐观。通过她的经历,我们也一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事、物,对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状况有了具体的了解,也对“后浪漫”钢琴演奏艺术有了清楚的体会。史兰倩丝卡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的见证人。随着她的封琴,那个时代已真正地走向结束。

史兰倩丝卡的一生与钢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闭锁的童年》中译本便以《琴缘一生》命名。诚如她在书中所说:“我将以一个独立的个体重新出发,无论将遭遇什么,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将经历任何悲伤和失落,我知道,钢琴将永远在那里,只要我与它在一起,我的未来必掌握在我的双手中!”但愿我们从她的人生得到启示,珍惜手中的每一天,忠诚以待,因为舍或不舍,它,都在消逝中!

第五篇:《汉堡恋》读后感

前些日子,周宏溟先生送来小说稿《汉堡恋》之一、二、三,即长篇小说《汉堡的碰撞》《海啸情仇记》和《跨国情恋》,要我看看。周宏溟先生伏案一生,出版了不少社科方面的著译作,最近二十多年,致力于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出版了多部辞典,其中三部已远销海外。他已是耄耋之年,从未写过小说,竟然一下子写了三部小说。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我抽空看了前两部,对作者思维的敏捷,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熟练,有着深刻的印象。

生活是文学生长的土壤,作者生活在上海,有三个子女及其后代在德国汉堡有着家庭或企业,其第四代已在汉堡诞生。对上海和汉堡生活的真切体验是作者进行创作的基础。作者笔下的故事都是一端在汉堡,而另一端在上海的。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甚至命运,往往植根于上海。作者依仗自己对上海在汉堡留学的一些青年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将他们的面相和情态,化为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故事性强,很有可读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回环曲折,引人入胜。《海啸情仇记》和《汉堡的碰撞》中主人公的命运都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语言流畅精炼、生动形象,作者还善于用比喻来使文采绚丽,使人物形象生动。

总之,一位从不写小说的耄耋老人,一下子写出了三部题材新颖、很有可读性的爱情小说,这是一件可喜的新鲜事。我为此鼓掌,并愿向读者们介绍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