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克白》有感

《麦克白》创作于1606年,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虽然篇幅居于莎翁“四大悲剧”末位,但其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却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读《麦克白》有感

作品主要讲述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利欲熏心、谋权篡位,在妻子的煽风点火及怂恿下,暗杀了苏格兰国王,如愿加冕为王,最终却堕落为暴君,为国王的子嗣马尔康所推翻,就此殒命。

纵观文学历史,大多得以流芳百世的作品,其立意与主旨绝不仅仅立足于某一特定方面或角度,而是糅杂了各种人事物的道德伦常及况味,不一而足——好比一道美馔佳肴,其滋味不止于单纯的甜、咸、苦、辣、酸,而是一种混合的味觉,入口时已觉其中妙处,下肚后愈发回味无穷。

《麦克白》一作中,固然昭示了对统治阶级实施暴政的鞭笞,以及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向往,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我们不妨将视线转移至书中具体的人物身上,一探究竟。

先来品评主角麦克白,麦克白向往权力,尤其在三女巫预言他终将加冕为王之后,麦克白便蠢蠢欲动,弑君篡位的邪念开始生根发芽。回到城堡后,在妻子步步紧逼的怂恿下,麦克白于子夜时分暗杀了国王,其妻子随后栽赃嫁祸、掩饰犯罪痕迹,一切都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在先前的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麦克白便顺理成章地继任国王。值得注意的是,麦克白在即将行刺之前,百般犹豫、难下决心;弑君以后,也是寝食难安、倍感煎熬。先且不论其继位后的斑斑劣迹,仅就这两点而论,麦克白并非纯粹的恶徒,人性的弱点、良知尚存乎其心,包括他恶毒的妻子,实则也并非十恶不赦的恶棍,这点后面会详加论述。因此,人性是复杂的,世间没有所谓“至圣至善”,也没有所谓“至阴至恶”,人性好比天气,变化多端、难以捉摸。大多人、事、物都是介于黑与白之间一道“精致的灰”,我们切忌仅凭他人的只言片语或某些行为便对其妄加揣测,更不要测试人性,因为人性难测。

再来议麦克白夫人,其实她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物,她对于权力趋之若鹜,与丈夫麦克白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性格方面,她果敢、刚强、有执行力,为丈夫弑君篡位推波助澜,这点与犹豫不决的麦克白形成鲜明的反差。在丈夫成功篡位后,她虽不像丈夫一般整日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却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当然,这个念头很快烟消云散,她嗜权如命的丑恶面貌转而毕露原形。最后,当麦克白的政权摇摇欲坠,麾下倒戈相向,麦克白夫人由于良心的谴责罹患精神疾病,每天反复洗手以期洗去手上的“血迹”;她也为梦游症所困扰,喃喃自语,言不及义。于是,在饱受精神折磨后,麦克白夫人溘然长逝,这对她未必不是一种解脱。可见,麦克白夫人固然十分恶毒,可以被归为“恶人”之列,但若说她罪孽至深,应下地狱且永世不得超生,也未免有些欠妥。

最后,简单说说该剧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莎士比亚在创作生涯早期曾大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趋于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然成为社会的毒瘤。对此,作为人文主义提倡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深切关注——在其创作生涯后期,不难发现他对于极端个人主义的猛烈抨击。因此,《麦克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向人们揭示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及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罪恶、惩罚、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