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精选多篇)

第一篇:《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

《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精选多篇)

《白鹿原》读后感---我的前世今生故土

文学,是人学,是教人向上的审美艺术,弘扬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丑恶。每一个读者都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还不自觉地做联想和猜测,赋予作家原本没有的意义。

已是第四遍读完《白鹿原》了,每次读后都想写点什么,竟然无从落笔。大概我渭北人的缘故,《白鹿原》就像描述我的前世今生故土,读后满脑子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符号。

艺术的大敌就是取媚和矫情,一切艺术应是心智之果。《白鹿原》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整部《白鹿原》构架恢弘,从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了一卷壮丽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总能叫人无数遍的咂摸回想。

陈忠实把《白鹿原》的写作当成自己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的枕头,这样的写作态度无疑使他的这部巨着有了几多壮美。《白鹿原》里几句话说得好:世间一切佳果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来什么味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的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的三顿吃,好衣服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的住一辈子诵读。《白鹿原》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困惑、迷惘,艰辛、无奈,愤懑、无助,选择、碰撞,追求、幻灭……生逢那样的时代,活着,真不容易;如果想活得“浑全”,需要怎样的大智慧啊。

读后《白鹿原》明智。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无情地反复敲打,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得意,也别自卑。活得好,是祖上积德,自己命运好;活得不好,是好运未到,还需自己再加把劲儿。人生路漫漫,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待人生的态度,宠辱不惊,在困难的时候能挺得住,在得意的时候稳得住。

读后《白鹿原》明理。尊重位高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如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养了一个闹农协、当山匪,后来当保安营营长的英雄好汉儿子黑娃来;而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人在世千万不要把他人看死了,看扁了,断了自己后路。

读后《白鹿原》明德。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早先一直以神算和劝退大军闻名乡里,后来发赈灾粮和修县志也备受称赞,他不穿洋丝,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坚持晨读,显示着一个旧学士对于圣人的教训最后的坚守。在混乱的时局中,他看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力,奋起最后一腔热血集合修县志的几位先生准备(请收藏好范文 网)冲上战场抗击日寇,然而进入军队上场杀敌毕竟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受到重重阻力终究没能成功,那以后,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县志付印上,哪怕自己赔上本钱。朱先生有自己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让人敬重。

读后《白鹿原》明事。白嘉轩做事太硬,如同他挺直的腰板,要是能给子女多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太过阴损,如书中所说“家风不正,教子不严,是白鹿家族里鹿氏着一股儿的根深蒂固的弱点”,这个“不正”、“不严”似乎就是鹿子霖这个人一生的写照。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卡尔维诺说,“经典”者,每重读必有初读般的新鲜感,而初读又有唤起珍贵记忆的重逢之感。我读《白鹿原》就有梦回前世今生故土的乡愁乡思乡恋。

第二篇:《遇见我的前世今生》读后感

寻找真实的自我——读《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有感

13级 杨小卜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原以为是本单纯的言情小说,但还是对它的书名很感兴趣,便拿起它随手翻看了一眼,结果这一看,就让我对它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是高原的著作,高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类题材最畅销的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托尼·艾宾斯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本书的序言有个题目《与另一个“我”不期相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序言的内容,其中,我颇有感触的话有以下几句:

“每个人都对于另一个自己怀有两种复杂的态度,莫大期待,或是深层的恐惧。”

“心灵就像一面坚实的铜镜,它总是给你一具模糊的映像,使你似妖,又如智者;让你坚强,又不停是把你摧残。你看到的是什么?并不取决于它给你的,而取决于你自己的理想和方向。”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战胜它时,你就成了自己心灵的主人;但当你失败时,你就成了它听话的奴仆。它在你软弱的时候侵蚀你的灵魂,在你害怕和无助时让你丢掉前进的方向,失去所有强大的积极而正面的力量。”

作者在最后还说,“希望我的这段充满幻感、痛感与释放的旅途,对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帮助。”的确,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会了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同时,我也开始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我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呢?另一个我是什么模样的?它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知名人物的禅修案例,以及丰富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各种自我疗愈的神奇方法以及自我苏醒、自我觉悟的心灵过程。这既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身心灵的对话,故事体的小说,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心灵励志经典。

本书是高原在面临人生困境之时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之旅--公司的破产、妻子的离弃、身体的疾病……在遇到事业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重大变故时,作者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作者选择了旅行,从洛杉矶到印度,从孟买到中国西藏,从东京再到南美,在路上,作者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包括企业家、律师、小老板、修女、僧人、不得志的小职员等。特别的际遇给了他特别的启示,最终作者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苏醒、觉悟、豁然开朗,这种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

在“遥远的呼唤”这一篇中,有位高僧的话让我沉思:“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追寻的过程。人到一处去,总有追求。但是,人们所拥有的正在追寻的额呵即将经历的事物,它们都存在于内在,人们的内在富有原生的强大力量,它直接听命于自然和宇宙。就像你,你的欲望和野心,迷茫和困惑,并不轻易受你自己的控制,却在你的身心和灵魂之中。如果你想改变任何事,就要从自己的内在灵魂做起,而不是外在的皮囊。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能怪罪于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因你自己而起,所有的业障不过是自己作为的结果,这个果实是属于你自己的,不应该有任何人分享,即使他的味道是苦涩和罪恶的。”

读到这里,我震惊了,我是第一次看到过这种观点,我想,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他从完全相反的角度审视世间事物。其实,许多人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他们不想发现真实的自己,他们对于未知的自己怀有持久的恐惧,只是关注着问题本身,而从不追问自己的内心。

我发现,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他人重复定论,总是在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改变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希望世界以自己为中心,世界要自如地依我们的意志运转。所以,当发生问题时,我们把责任归于外在的时候,我们就输了,人生的本质就是战胜困惑,对于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应该感到万分抱歉,而不是愤怒和绝望。以这种看待自我的新方式去面对挫折和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帮助我们治愈我们的精神困惑的。

同样的,怎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唯一确定的有效的方法就是爱自己,这将是开启治愈之门的密码,这个方法是要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只有热爱自己并拒绝抱怨和逃避,才有机会打开未知的能量之门。

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觉知,一种心理状态。一个人的意识内容包括了他的思想认识、思维、情感、意志等内在的心里活动,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目的在于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而本书中,作者从普莉塔娜修女口中得知的“意识”的解释是:

“意识是我们的魂魄和灵性,是生命的终极力量,它有很多面具,就像你现在戴的这张忧伤的面具也是属于她的一种能量。你的痛苦、欢乐、悲伤、兴奋、绝望和冲动,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赶紧开始回想学过的关于“意识”的相关内容,拿出课本,仔细地回顾了一遍,顿时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很是抽象,会让人萌发出各种问题。突然想到了“潜意识”这个词,在看作者简介的时候,就看到了他的图书标签是“潜意识类型”,这不禁又让我有了感叹,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以各种方式给这个迷茫的世界呈现着它的神奇力量。

书中写到“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必有苦涩之味。无人可控制一切,有优必有劣,有强必有弱。虚弱是智者的坦诚,强大却是愚者的虚荣。”

读完这段之后,我一时没有明白,考虑了很久,才又所会意。正如作者所发出的疑虑一样,我也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有很多的缺点,每天都在发现新的缺点,为防止敌人抓住并置我于死地,我该把它们藏起来吗?可是,我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人,为了表现自己胸有成竹,百战百胜,我不能让手下和对手看到我的缺点。我一直试图这样做,但我的压力很大,因为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难了。”

其实,对于这种拥有这种想法是让人可怜并且同情的。我们应该勇敢地告诉别人你的不足,包括你的对手、敌人以及所有让你有警惕心的陌生人,这样反而会释放自己的压力,要知道,有时候缺点会因为我们的坦诚正视而变得可爱起来,转化为优点。

是啊,为什么要掩饰客观存在的事实呢?人们不是将内在暴露的太多了,而是掩饰得太过泛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问自己要什么,也不需要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要学会问自己还能做什么?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们。有些时候,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好好地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些答案和真相,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迫。许多人因为承受不住事业、婚姻和疾病的连续打击而选择轻生,还有一些人精神崩溃,每日流泪,悲哀度日。当然,还有很对的人,他们面临这种绝境,突然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拼命地寻找治疗方法。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发现开始抓不住自己的思想,感觉,体内的能量四处游荡,我们想要倾诉和释放,但是找不到一个出口。

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比如说最好的朋友或是心理医生去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彻底地放松,或者是去旅行。没错,强者的人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希望或绝望,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事实上,我们平时为之惧怕和恐惧的事物,有时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只要我们拥有了勇气和力量,成功的力量已经紧紧地追随在我们的左右,它会让能够推动我们成功的信念进驻到我们的内心,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的全新改变。

作者说要清楚体内的“坏苹果”,他在经历了破产、离婚、疾病等一系列的重创之后,每一天都在坏苹果上面附加新的苹果,他希望能够掩饰掉发生的所有不幸。其实,用对未来的期盼遮掩昨天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拿出有用的解决措施,没有放下包袱的决心,那么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结果就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坏,身体越来越差,朋友越来越少。很显然,只有慢慢地挑选苹果,逐渐地把这些无用的能量清除出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遗忘是我们说无法控制的,它是心灵的绝症,很多人就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痛苦,就算艾宾浩斯发现了记忆曲线,可我们还是不能控制遗忘,不知不觉间我们忘记了家中的电话号码、银行卡密码、亲人的生日、童年趣事,朋友的姓名,这些或简单或严重的记忆遗忘,使我们在重要的时刻面临危机。

作者对于“遗忘”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学过的对遗忘原因的解释,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压抑说把遗忘解释为动机性的,是对痛苦的、令人尴尬的记忆的压抑;提取失败说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长久地保存,发生遗忘主要是因为存储的信息不能被提取,而许多记忆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在回忆时缺少适当的记忆线索。

课本中的对“遗忘”系统地讲述让我想着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能够做到更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想要遗忘一些不好的、痛苦的事,可是偏偏就是忘不掉,或许这就是在无意识中的强化吧,不知不觉间就将其深入骨髓,难以遗忘。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表演,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模一样。社会的本身,就是一个人参与同时进行表演的舞台,人们默契地相互搭档相互配合着,将心灵的真相掩盖起来,穿上道具,演出剧本设计好的情节,一切都貌似很正常,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我们一直在整治着别人的心中对自己的既定印象,使自己尽可能完美化,我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努力期待通过大的活动争取到更多的荣誉和美好的结果,期望他人能按我们的看法描绘自己的形象。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在他人眼中增加自己的色彩,在他人眼中增添自己的伪装,去塑造一个他人眼中非常有价值的“镜中之我”。这就是心灵的欺骗与伪装,我们不断地掩饰自己的内心,忽略自身的真实要求,隐藏自我的真是面目,一味地迎合他人,然后逐渐地迷失自己。我们已经迷失在虚伪的陷阱里,不能自拔,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欺骗的开始代表着更多欺骗的到来。

不过,我们的摆谱和表演就是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所改观,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壮大自我、晋升自我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摆谱和表演的本身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他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具“价值”的“镜中之我”。

作为在地球上最为高级的生物,人的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能量。在我们的躯体中,包含着两部分思想:一是意识,而是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并非势均力敌,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的力量大数万倍,更能助我们实现愿望。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中,我们并没有唤醒自己身体中的潜意识。

有些人总是抱怨他们不能好好地运用潜意识,问题就出在他没有领悟到它的形成过程:潜意识产生于我们的内心,它会把我们心中所想变成真实的事物。潜意识也存在着缺陷,它无法分辨事情的真假,对于谎言或真诚并不理会,潜意识对我们的大脑过于忠贞,它一旦接受了一个想法,不会对你提出的要求变为事实,而且不会问你真假如何。所以,我们可以欺骗任何人,就是不能欺骗自己的潜意识。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自我欺骗。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我欺骗,源于不愿正视自己逃避的现实,当我们习惯于自我欺骗的时候,就再也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自我欺骗了。一旦这种状态成为定式,我们便无法自知和自省。换个说法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圆其说,我们找着一种合情合理的理由来将自己的不诚实、不想面对和逃避的现实轻松地抹杀,掩盖住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来给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披上一件合宜的外衣。

有人会将这种心灵的自我欺骗称为“内省”--他们甚至称其为难得的优点。不过,在我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在更加严重地自我欺骗了。内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反省的层面,可事实上他在回避现实状况,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是他原本的错误合理化。内省的结果是越来越接近现实状况,而自我欺骗的结果是使自己愈加虚伪,脱离了真实的自己和心灵的健康要求。

作者说,长期以往干扰我们和压抑我们的内心潜意识觉醒的本质原因有三个障碍的本质:

1、对什么都觉得习以为常

2、为自己找理由

3、刻意地积极思考

除了积极思考,还有一种方式来改变负面状况,那就是正确的自我反省,良好的内省会帮助我们对心灵的变化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让负面的思想慢慢地自己化解掉。一个人只要接受真实,就有勇气摒弃虚假,自我反省所需要的勇气,不过是让我们正视、去面对真实。所以,投靠了真实,我们的人生将收到巨大的回报。

在《一道情绪的测试题》一篇中,开篇就有一个问题:

“情绪是什么?它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南迪·内森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0%左右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

也许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很客观的一段时间被愤怒、焦躁、忐忑等等不良的情绪所填满。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真正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各种层出不穷的实例告诉我们,情绪的变化常常在我们的一些神经生理活动中得以表现。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难以估量的危害。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与正常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哈佛大学的调研也发现,在1600名心脏病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经常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程度超过普通人的三倍。

毫无疑问,这是科学的结论,坏情绪永远都是内心最没用的情绪。对我们而言,各种情绪就像是脉搏,就像是血管,我们没有办法彻底地剥离它们,但是最重要的历练就是调节自己容易紧张的个性,争取把坏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让他们无法壮大,无法深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构造出最积极的情绪堡垒。要想为美好的情绪争取一片新天地的话,就要勇于跟那些消极的情绪作坚持不懈的斗争,抵抗并且引导它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改善坏情绪没有任何回避和拖延的借口,因为坏情绪的伤害不会因为你的遗忘就自动地逃到一边,它会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一有机会,它就会兴风作浪,主导我们的潜意识,并污染我们的心灵。

所以改善坏情绪,需要改变我们错误的认知,从以下的方面做起:

1、寻找坏情绪的原则

2、尊重我们的身体规律

3、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

4、为自己创造亲近自然的时间

5、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

6、在生活中合理饮食

7、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

还有,对付坏情绪,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学着调整自己,使自身摆脱消极情绪的控制,而如何调整自己,作者给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1、在恰当的时候转移注意力

2、改变自己对于事物的陈旧的认知

3、擅长利用自我暗示的力量激励我们的心灵

只有我们确信“无论什么事情都能改变”,我们才能改变事情,我们必须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必须”怎样,而不是我“应当”怎样。

有时候,积极的暗示可以通过镜子完成,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微笑,持续简短的几分钟,心情就会愉快起来。自我暗示不仅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完成,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甚至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

只要我们能不间断地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就能有效抵消自己长久形成的思维习惯。自然而然,我们越是经常选择积极、扩张的言语和概念来鼓舞自己,就越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心态。

每个人对待自我的态度决定他人生所赋予的价值。威廉·詹姆斯这位著名的心理大师曾说过,“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需要虔诚地认知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关于“自我”的认知,必须与跟其他层次的有意识活动完全区分,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把“自我”这个认知从其他大脑层面的意识活动中完全剥离。

一个人对待“自我”的方式决定了他能否完全地信任自己,不能完全信任自己,就会陷如极端的自卑与自信的漩涡。我知道,很多时候,自信其实离自己很近很近,心灵深处隐藏的种种事实,是成为我自卑或不够自信的理由。可是,自卑与自信,跟我们自身所处的顺境或逆境又有什么关系呢?内在的自我信任,其实只与一个人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密切相连。事实的确如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真正自信的人总能活出他强大的风采。

暂且把自信放一边,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自卑。自卑本质上,是一个人人格上的隐形杀手,它造就了病态的人格、扭曲的心灵等等,促使人们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甚至成为厌恶生活的轻生者。唯有深入探讨自卑形成的原因,方能找到消除它的方法和途径,找到依据和资料,并最终战胜它和征服它。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自卑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偏离造成的。往简单的方向说,自卑就是一种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认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里。它会给人的心灵营造一种假象,就像编排的一场电影。自卑的人会在做事的时候缺乏基本的信念,无所作为,甚至无法完成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具体来说,他们在困难面前容易早早低头,并且无可奈何地放弃。

很明显,自卑者的潜意识里总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他们也总是把他人的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关的言论和行为,视作对自己的藐视和轻蔑。由此,他们陷入了一个看似永远也不会结束的恶性循环,他们内心的自卑情绪会日益加重,就像恶性肿瘤一样潜伏在人的体内。

长期笼罩在自卑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仅会失去健康的身心,更会为自己的行为埋下消极的心理障碍。这些人无法看到自己的长处,更别说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了,总而言之,这均是对自己缺乏信任的结果。

也许,消极的自我评价与暗示,正是造成我们自卑的根源。消极的自我暗示不因我们的出身而受到左右,不过,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根本不知道究竟哪些情绪属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这种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了它们的影响,懵懂阶段的人们,对此消极状态,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低估了自己,则被无尽的自卑笼罩,在生活中自暴自弃。人终其一生要达到的境界,只有一个,便是心灵内部的平衡,建立稳固的自我信任。

书中提到的告别这种窘境的方法有以下两个努力方向。

1、要完全把握自我评价的幅度

2、要为自己确定合理的可比性的对象

人要学会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现在的很多人都是躲避压力的“隐者”,他们多是有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的精神负担,所以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处世方式,找一个地方将自己隐藏起来,以便躲开压力的瞄准。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内在清净而又整洁,就必须开始进行“内在大扫除”,以此来清理无用的能量。“压抑”或“逃避”的方式只能使无用的能量堆积,面对,接受,处理掉那些感受才是保持内在洁净的根本。

一个真正聪明的并且关心自己心灵健康的人,他不仅会每天进行“内在大扫除”,更注重内在的日常维护,不管有无外在的压力,我们都应随时去注意自己每个当下的感受,保证即时释放无用能量。

在《战胜恐惧》这一篇中讲到,很多人在考试前都会感觉十分紧张,本来复习的不错,时至对于一些难点知识点也相当熟悉,但当他们走进考场,盯着空白考卷的时候,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记不起任何东西!其实,不仅是学生,常人都会有会这样的经历。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条很重要的潜意识规则来解释: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能意识到的想法上。出现这种现象的人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我可能会失败”的想法上,结果潜意识把这种“可能性的失败”变成了现实。恐惧失败会带来真实失败的体验,这就是“暗示性失忆症”。因为畏惧,人们得到了自己畏惧的结果。

毫无疑问,恐惧是心灵的杀手,小小的恐惧就是心灵的一部分坏死的细胞,它虽小却能使整个生命彻底杀死。

想使意识与潜意识保持和谐一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放松,使整个心灵平静下来。在积极思想地不断刺激下,无所不能的潜意识就会开始慢慢地发挥了作用。潜意识相应地调整了意识里的思想,想象出一美好的结果,不停地发布命令,心灵就会通过各种办法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美好的结果。

我们想要获得勇气,让我们的恐惧“饿死”,就要尽全力的创造一下的这些情境:

·爱

·给予

·帮助他人

·休息

·树立清晰的目标

·干净、整洁

·跟积极的人接触

·拥抱大自然

·合理、健康、均衡的饮食

·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

·鼓励自己

·热爱分享

·鼓励自我改变

一个人,在尘世厚重走得太久了,背负的欲望和压力太大,心灵将不可避免地沾染尘埃,使得我们原本洁净的心灵受到各种信息的污染和蒙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这个星球上,人是最会制造垃圾污染自己的动物之一,同时,人也是最会欺骗自己的灵性生物。人不但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也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富有多少神圣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满了污垢,他那颗蒙尘的心,让他的灵性变得灰暗迷茫,他的潜意识“神性”衰弱,显意识又疲乏无力。我们内心的垃圾隐藏的极深,比如烦恼、欲望、忧愁、痛苦等无形的垃圾隐藏在内心的种种不易发觉的角度。

只有扫除了灵性房间内的厚厚灰尘,为积极和快乐腾出更多和更大的空间,才能够使你黯然的心变得明亮,让你杂乱的心变得清净,从而告别人生的烦恼和绝望。同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当你需要选择的时候,请慎重思考并基于思考

2、我们要及时地做出最符合心灵的选择

3、使灵性迷途知返,即便被人发现你的羞愧

4、对于自己的人生,你学会综合权衡和深入思考

5、珍惜自己的过去们,并且永不抱怨

作品的最后,作者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心灵旅程,得出了一个感悟:不管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每天都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你的心灵始终在它的旅途中留下丰富的记忆。

第三篇:《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

《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吴越) 2014年09月20日来源:文汇报 吴越

陈忠实谈因电影热映而再度引人关注的小说 《白鹿原》人物原型的前世今生

随着根据陈忠实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近日在全国的热映,小说《白鹿原》的销量也开始攀升。这部20年前首次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又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小说塑造的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白灵等一个个鲜活人物再次闪现出迷人的光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本《白鹿原》创作谈中,陈忠实打破“一般不解释作品人物”的规矩,将人物的原型娓娓道出——

白鹿原就是白嘉轩这个人

“白嘉轩后来引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读者很熟悉。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视角,人物的人生之谜一开始就撒给了读者。但最初陈忠实在白嘉轩之前还有三个字:“锅锅儿”。“锅锅儿”就是罗锅的意思,他被已沦为土匪的黑娃的兄弟拦腰一击打断腰杆后就佝偻了,因而有了这个绰号。陈忠实写了几页后觉得这样写不妥,担心会造成阅读的障碍,于是把这个绰号涂掉了,决定以白嘉轩的本色姓名亮相。

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无疑是整部小说的灵魂人物。陈忠实在写初稿之前本想列个提纲,但在给白嘉轩写了一页半文字后就感到多此一举。众多人物的族谱关系、生死遭际早在他脑中生根,而当他落笔时,“整个世界删减到只剩下一个白鹿原,横在我眼前,也横在我心中;这个地理概念上的古老的原又具象为一个名为‘白嘉轩’的人。这个人就是这个原,这个原就是这个人”,“我要表述的是最后一位族长,依他坚守着的《乡约》所构建的心理结构和性格,面临着来自多种势力的挑战,经济实力相当却违背《乡约》精神的鹿子霖,是潜在的对手;依着叛逆天性的黑娃和依着生理本能基本要求的田小娥,是白嘉轩的心理判断绝对不能容忍的;以新的思想自觉反叛的兆鹏和他的女儿白灵,他却徒叹奈何??他倚重的白孝文的彻底堕落、彻底逸出,对他伤害最重,却撞不乱他的心理秩序”。

不过,最终让白嘉轩这个人活起来的还是陈忠实未曾见过的曾祖父。他听一位长辈说起这位老人个子很高,腰杆儿总是挺得又端又直,从村子里走过去时,那些在街巷里、门楼下给孩子喂奶的女人,全都吓得跑回自家或就近躲进村人的院门里去。这样的一组细节,使陈忠实心中尚属平面与模糊的族长影像顿时有了质感和气性,故事由此开始孕育。依前清举人原型创作朱先生

尽管电影《白鹿原》中已不见“神算子”般的人物朱先生的踪影,却难以磨灭他特殊的文学形象与历史文化意义。朱先生看上去虚无飘缈,恍似虚构,实际上也是这部小说构思之初最早产生的一个人物,也是书中唯一一位有确切生活原型的主角。原型就是陈忠实家乡有名的才子牛兆濂,他是科举制度废除前清朝最末一批举人,他能够运用天文地理和博物学方面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就成了乡间传说中的能掐会算之士。

原本,以这样一个知名人物为原型,陈忠实还颇感畏怯,直至他在蓝田档案馆看到牛兆濂主编的《蓝田县志》,在纯客观的史家笔法之外,略有几则类似于“编者按”的小段文字,表述了他对近代史上一些社会和生活事件的看法,陈忠实兴奋得忍不住心颤,“我可以感知到他出气吸气的轻重缓急,以及沉静里的巨大愤怒”。

田小娥从“贞妇烈女”卷中跃现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当写到她被公公鹿三用梭镖钢刃从后心捅杀的一瞬,陈忠实突然眼前一黑搁下钢笔。待他再睁开眼睛,顺手在一张纸条上写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12个字。

回溯她的诞生,陈忠实回忆说,在翻看20多卷的《蓝田县志》时,他发现其中竟然有四五个卷本用来记录本县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贞妇烈女的事迹或名字。“这些女人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曾经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残酷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陈忠实说,“我感到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他随之又想到了民间传播的不少“酸黄菜”故事,以及幼年记忆里一位逃婚女性被刺刷抽击时的惨叫声??田小娥的形象就是这时浮上心头的。写到田小娥之死后,陈忠实的写作进入到“虚实不分”的境界,以往放下笔后,只要到河边或山坡上散步,小说中的人物就淡去,可那段时间,《白鹿原》里的人物盘踞在作者的意识里继续做他们的事说他们的话。为了在休整时间里摆脱“原上的这些男人女人”,陈忠实找到两个办法,一是下棋,二是喝酒。“遗憾的是,我的棋艺没有多大进步,从不沾酒的我却落下了酒瘾。”

第四篇:前世今生读后感

生生不息的神话——灵魂重生

——读《前世今生》有感

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赖恩.魏斯教授专攻生物精神医学和药物滥用,在他多年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碰到了上门求诊的凯瑟琳,让魏斯教授经历了一场难以置信的经验,从而改变了魏斯博士对于前生、轮回转世的观念。

凯瑟琳求诊于魏斯大夫,主要是她患了相当严重的焦虑症候群与恐惧症。她曾接受传统心理治疗十八个月,也吃了抗焦虑剂,但医石罔效。于是魏斯决定采用催眠法,希望把她的“儿童期创伤”找出来。催眠法虽然使凯瑟琳说了一些童年受伤害经验,可是病情并没有改善的迹象。

魏斯心想,大概是催眠治疗进行得还不够深入,就让她回到更早的阶段,没想到凯瑟琳居熟越过了今生,跑到“前世”去了:在公元前一八六三年的一个市场里,她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名叫”阿朗达”。后来洪水淹没了市井,她和她的婴儿溺死在洪流之中。这一开端使得以后每次催眠治疗,凯瑟琳就回到“前世”,前前后后十二个世代。而她的症状看来好像是这些前世的”业障”所造成的,在这林林总总的记忆里,凯瑟琳至少活了八十六次。

魏斯发现,有时凯瑟琳并不是由她的”灵视”来看事情,而是由一个更辽阔的视野;换句话说,让她说话的可能不是凯瑟琳,而是来自更大的灵体。果然,“灵性大师”说话了,“守护天使”也说话了,告诉魏斯许多“人”听不太懂的话。

轮回真的存在吗?当看完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许多现象都从正面或侧面验证了轮回转世的观点。即使我本来并不怎么相信,现在也犹豫了。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转世经历。它是以灵魂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创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噶玛支派。该支派的首领都松钦巴公元1193年逝世时,遗嘱弟子“将转世再来”。弟子们认定噶玛拔希为其师的转世灵童,经寺庙10年培养,正式以该派首领身份活动,成为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

转世的那份玄妙,是藏传佛教神秘色彩中最浓重的一笔。那里面有他们的生死观,而他们的生死观在整个世界的生死观之外,另辟蹊径。他们认为,生是精神附着肉体的过程,死是精神逃离肉体的过程,是因为这具百病丛生的肉体已经不能继续驮载精神的灵魂了。人体是精神的外壳,是一种不朽灵魂的物质被覆,逃离了精神的肉体,也就是尸体,其价值还不如一套旧衣服,旧衣服尚可以为人遮风挡雨,而空壳之躯则百无一用,只能弃置。精神去了哪里呢?去轮回了,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轮回的规律是以生前的善恶行为为标准,可以转生天界、人间,也可转生为畜生、下地狱。这种轮回是谁也摆脱不了的。而这恰恰与魏斯的发现不谋而合。

我曾经认为这只是一些比较奇葩的巧合,可是看完《前世今生》再特意关注了一下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不得不说:这并不仅仅是巧合!

一位保加利亚籍女婴,不满二个月竟能奶声奶气地开口用八种语言说话:保加利亚语、英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立陶宛语及一种阿拉伯方言,都能说得让人听明白。这位女婴名叫索菲娅-柏柯芙,出生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而今两个月大,只有十磅重,长相却显得老练象成年人。小娅娅出生刚两个星期,就能开口说出较完整的句子,甚至运用好几种外语词汇。保加利亚著名儿科专家

波柏力斯-安东哥夫医生观察后认为,在这个年龄的婴儿通常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绝对不能象索菲娅一样没经过任何学习就能纯熟地运用多种外语说话。苏联莫斯科“再生说学会”的力高利亚-托夫斯先生用“智慧遗传密码”观点对此解释,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也有一些专家反对,但人们又难以圆满回答这一事实的挑战。只有用前世她就是一个通晓多国语言的人,而今世投生后仍能保持继承这一轮回转世的学说才能解释圆满。

这种带着前世知识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已经完全超出科学解释的范畴了,除了用灵魂转世说来解释别无他法。

从前我认为我只是一个个体,这一世走完就会变成分子消失在这个宇宙中,然而现在我开始相信会有下辈子,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有缘千里来相会”。我越来越相信,在这个宇宙科技并不是万能的,一定有某种力量还未被我们发现。

读完《前世今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凯瑟琳拿匪夷所思的轮回之旅,也不是维斯教授对于现代科学体系的挑战,而是灵性大师的话:“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透过知识而成为像神灵一样的存在。我们知道的是这么少。你在此是我的老师我有好多要学的。我们藉由知识接近神灵,然后可以休息接着我们回来,帮助其他人。”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从而进化,假设灵魂说真的成立,这或许是进化之路的必经之处。就像学生们学习从而累积能力与知识,一步步走向终端,而我,现在正在这条路上前进、前进。

“在别人偿完他的业障前,我们没有权利突然中断他们的生命而我们却做了。我们没这个权利。当他们死掉而到别度空间时,就在那里受苦,他们会不得安宁。而再投胎时,他们的命运会很艰苦。而杀人的人会得到业报,因为他们没权利这么做。只有上帝才能惩罚人,不是我们。”如果世人都能理解大师话中的真意,也许犯罪率也能减少部分吧,因为所谓的业障并不能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他会如影随形。然而所谓的“天下大同”是不可能实现的吧,至少在这百年内。

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必过多的关注各种负面力量,因为悠悠百年之后不过一抷黄土,曾经我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动怒、发愁,现在看过凯瑟琳的神奇经历后突然觉得我所纠结的根本不值一提。

正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或许是我们最大也是最终的目的吧。

第五篇:《前世今生》读后感

1980年,27岁的凯瑟琳莫名焦虑、恐惧,生活一团糟。无奈之下,她求助于著名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没有安全感,她怕水甚至怕药丸卡到喉咙,所以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鼓起勇气去看医生。在魏斯和她聊天的过程中,他知道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非常希望得到安全感。魏斯打算让凯瑟琳从她的童年谈起,以便找出问题的根源,他认为她的童年可能带给她很大的心灵的创伤,但是她对童年的记忆已经不记得多少,因此魏斯考虑用催眠的方法来了解和追踪。在此过程中她记起了一些零碎的片段。有过一段时间凯瑟琳认识了一个已婚的犹太人——史都华,并且被他深深地吸引,不过逐渐地,她觉得生命越来越失控,最终在朋友爱德华的推荐和坚持要求下,她来到了魏斯的诊室内。魏斯花了18个月给凯瑟琳做传统心理治疗,想减轻她的恐惧症状。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探讨了她的感情、思想和梦境,并且也已经使她记起了很多过去重要的细节。多数人经过这么多都会进步很多,但凯瑟琳并没有,她仍然受痛苦的折磨。最终他决定尝试用催眠疗法,先让她回溯到从前,记起童年的事在此之中魏斯明白了她和父亲的关系为什么疏远。一个星期后凯瑟琳说什么也没有改进,这让魏斯很惊讶,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出了错,因此他决定让她进行进一步的回忆。终于在一连串的催眠治疗状态下,凯瑟琳竟然记起引发她症状的“前世”记忆。逐渐地,在这段为凯瑟琳治病的时间里,魏斯也简单地了解了她的前八十六世。

公元前1863年,她是一个18岁的金发女孩阿朗达。后来,洪水淹没了乡村,她溺死在洪流中。公元1756年,她是西班牙妓女露伊莎。19世纪,她是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奴隶艾比。 二战时,他是德国飞行员艾力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最后在战争中丧生??这些都是凯瑟琳的前世,而她的症状似乎也是这些前世导致的结果。而这一次催眠结束后凯瑟琳说她的恐惧感减少了,因此她渴望再次接受催眠。突然有一次令人震惊的是,催眠状态下的凯瑟琳会向魏斯转达一些高度进化的“大师们”的讯息——有关生与死、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等。而这些讯息对现代社会是十分有用的。

在这个世界上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恐惧的事情之一。也许人们都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并不指导和了解死亡之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生活中人经常对没有看清楚的事物感到恐惧。例如,晚上一个人在家,月光下映在窗户上的树影好像一个人在飘动,非常害怕,开灯之后发现不过是窗外的树枝,就不觉得害怕了。在黑暗中,由于无法确定,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把那树影想象成一个坏人、甚至一个鬼魂,人们的大脑里总是有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零件,所以常常我们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但是又不能说这没有道理,因为人类害怕面对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事情和某件东西。所以人对死亡的恐惧,大概也就是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状态,因而会不由自主会往最坏的方面去想,最终产生恐惧的感觉。

但是今天我通过读了《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发现原来死亡之后似乎也可能是个很好的状态。书中曾描述:我感到一道明亮的光。感觉很好,我可以从光里获得能量。从中我了解到人类的死亡也是一种解脱,不再有任何的痛苦,而且能达到一个更加明亮的地方并获得人世间没有过的能量,其实这样的死亡后的描述可能给人们带来对死亡不一样的认识。那么,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应该也会减轻一些了。我认为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之中,缺少了对于死亡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和领悟。死亡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的一辈子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确定的,但每个人都一定会死,这是确定无误的。如果我们对于死亡有着清晰的认知,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是负面的,但至少我们能够从年少时就学会了关注死亡、了解死亡、认清死亡,那么我想我们的生活就会过得更为豁达、乐观,从容自在。

《前世今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无论处于何世,人的命运、喜怒哀乐都与“自然与社会”和“自己的情感”相关联。前者指的是自然灾难,如凯瑟琳在前世中经历过的地震、饥荒、瘟疫、战争等,后者指的是对待外界的情感。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灾难会给人类带来痛苦,而

人类自身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要经历痛苦。往往只有痛苦才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凯瑟琳每次进行催眠时,都能回忆起曾经令她痛苦的记忆。

看过了《前世今生》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关前世轮回的事件。历史上记载:明朝王阳明先生一日出巡时路过一座寺庙,举目一看,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走到后院一个封闭的房间,觉得更加熟悉,便问住持,后来得知此屋是五十年前住持过世后被封闭的;王阳明非常好奇,坚持要开门一探究竟,进屋后发现前住持留下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说五十年后,开门入内者就是住持投胎转世之人,王阳明先生这才发现自己的前世原来是一位出家和尚。在台湾有一对夫妻,先生很年轻就去世了,太太在先生死后每年生日都煮面祭他。多年以后,一位年轻军官每年生日都梦到有人煮面给他吃,一天路过此地,仿如梦中吃面的地方,进屋拜访之后,赫然发现自已与墙上年轻先生的照片长得一模一样,年老的太太也认识他,说:“你终于回来了。”他才知道跟前的老太太原是自已前世的妻子,也恍然大悟常常梦见别人煮面给他吃的原因。记得当时看到这两个事例的时候我肯定地认为这只是某个人编纂的故事,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但《前世今生》让我相信了它们可能真的发生过。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迷信的态度来看待前世轮回,前世轮回不是宗教迷信的产物,它确实存在,虽然目前未能以科学证实,但我们不能否认,应该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

我是一个不相信迷信的人,以前我知道“前世、来世??”只不过是人们口中常用来承诺或说明时使用的词语,不存在真实性,因为没有人能说出某个人的前世或来世是怎样的。但看过魏斯的这本《前世今生》我竟然相信可能真的有前世和轮回,并且有一个长时间以来我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现在看来好像也跟轮回有关吧。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会发现某一个场景和事件仿佛在以前碰到过,而且是一模一样,以前我总认为这也许是在梦中遇到过,而现在想起,我突然想知道这是否与轮回相关呢?不光是这个,我相信我们都曾经有过,看到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却有着很熟悉的感觉,仿佛在哪个时刻见到过。有很多很多的经历在现在看来好像都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记得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个易经迷,经常根据别人的生辰八字算出大限之日,有的人算完后哈哈大笑,而有的人却露出一副紧张而又不相信的表情。而现在我突然觉得与其知道了大限之日后计算这日子活着不如像平常人一样没有负担地快乐地活着。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它也可能是一种痛苦的解脱。因为不再害怕死亡,因为了解了前世与轮回的存在,从此便能无忧无虑地过着平凡的日子。就像书中说过的“人生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书中曾提到过,一个人在前世所拥有的也会延续到下一世。“如果你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要是完成了,就会有容易的来世。所以等于是你自己选择会过什么样的人生。在每一个阶段,自己过的生活是自己选的要自己负责”。因此我们若想从前世轮回上获得益处,就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今生,我们如果想要有一个更好的后世,今生就应该多做善事多积德,使得今生变得圆满,那后世自然也会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