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第一篇:愤怒的象群

愤怒的象群读后感

愤怒的象群

今日读沈石溪先生的着作《最后一头战象》中的一个故事:愤怒的象群。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故事讲了因为一个名叫岩温扁的青年因为心存歹念,残杀了一头健壮的大公象,拔掉了象牙,然后埋葬了它。可是这却引起了象群的愤怒。要不是波农丁说出了发现岩温扁满身是血,鬼鬼祟祟的情景,说不定曼广弄寨早就被象蹄踏成了平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心存不良心态的岩温扁最终被受到了制裁——被象蹄踏死,躺在了那头大公象的身旁。

杀象者岩温扁死的是活该的,因为是他先去冒犯象群,买象牙换钱的心态太过于激烈,造成他犯这样的错误。就差一点点,整个寨子就要被夷为平地,整个寨子就会像五十年前的亚皮寨那样遭到血洗,情况自然惨不忍睹,唉,仅仅就这一瞬间,抛开象牙逮只野兔什么的,也可以卖钱呢,何必在乎这么一只大象呢?象群可是会愤怒的,愤怒,人就要死的啊,连孟加拉虎都要畏惧三分的大象,人类再怎么样也不该惹他呀!

故事简单但又引人入胜,作者以沉重的笔调和切身的经历,描述了这一切。让人明白象也是有情感的,它对邻居曼广弄寨的行为要求报偿,以杀一头象换一个人的生命作为等值交换,让那些心存歹念的人不敢再度犯这种不好的事情。

希望人类与动物界能永远和平,再也别出现这种情况了。警告人类: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心的人永远会遭受报应,而没有贪念的人,

将会一生太平。

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国小四(2)班黄文豪

第二篇:《愤怒》读后感

《愤怒》读后感

这,是第一本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

这,也是第三本让我读起来哭得稀里哗啦的书;

我没有理由再无动于衷,

所以,这,又是第一本使我为之提笔作评的书。

与其说是书评,倒不如说是读后感,更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无奈的牢骚。一本书抑或一部电影,我们明知道那是故事,我们明知道那是如有雷同的纯属巧合。可是,我们还是会读,会看,而且会被感动的痛哭流涕……因为我们骨子里爱故事——我们就是生活在那如有雷同里的人;我们便是那纯属巧合里的主角。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而且这辈子也许就会宅在生我的城市里的人,我还不能完全体味到主人公马木生(李百义)在农村的饥饿童年。毕竟,大部分城市的孩子还是衣食无忧的……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父母的艰辛困苦确是一致的。在城市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你要和无数的人打交道:你的同学、同事、朋友、领导……当然也有“不如”你的人。但无论怎样,这都是很费心神的劳动。在乡下呢?曾经很傻、很天真的认为,那里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和淳朴。但,我错了……人性的网没有地理上的区别。遇到一个土皇帝,欺负你爹、霸占你娘,你是毫无办法而且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没有公平的,你只有一文不值的生命,但这却是尊严。

我们至少要先从道义上感谢生我养我们的父母,还有活着的自己。“他们把我送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让我们受苦;也不是让我们吃

山珍海味,然后死掉,”活着就是一种尊严,为了我们要的公平。因为活着所以活着。

故事里主人公的母亲被逼病死,妹妹被车撞死后,他只能和那个唯唯诺诺的父亲走上petition之路。现实中不也是如此么!有哪个衣食无忧的人会去“无理取闹”?但其中成功挣回公平的又有几何?被平安遣回还是个不赖的结果,但另一些人会受到更屈辱的待遇。那些以受害者身份petition的弱势群体,被跟踪、殴打、强奸,甚至被非法的剥夺生命的时候,施暴者的罪性和罪行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我觉得每个善良的旁观者的本性也是罪恶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原罪吧)。

在我们这个缺少真正信仰的国度里,做好人——难,“好人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有好的报应让人期待,而是因为有信仰。”坏人之所以存在是没有公平……当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处处碰壁,而另些人犯法却能逍遥于外的时候,这就是不公平,没用信仰的人就自然变成了坏人。

我所说的,不是我亲眼所见,也不是我亲耳所闻,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我看见了,听见了。我们在现实中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不公,这就是我一厢情愿的资本。主人公为了他的公正决然的判了那个仇人的死刑……但这愤怒让他的背上了十年的心债。当他最终被捕时,他笑了,笑的灿烂。因为他不再需要用近乎病态的行善来还债了……身陷囹圄心自由。

我没有主人公的那种勇气(或是脾气),我也不认为那样做是对

的。愤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以暴易暴的冲动。扪心自问,我们谁没做过坏事,谁又有资格审判别人呢?“一个生命可以改变一个生命,而其中的纽带就是爱。”所以,如果我们想改变这个社会,我们还是少点儿牢骚,多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吧,至少是对自己——有信仰的好好活着。

书最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束,这是我唯一遗憾的地方。因为是故事,所以有皆大欢喜;因为是现实,所以需要以暴易暴。

第三篇: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愤怒的葡萄》这本小说。在读之前,我对这个题目深深的怀疑,老师怎么会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呢?带着这么一种疑问去读,只是读了一遍,文章还算不短,最后略懂一点点,原来老师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去读一个关于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这则故事。

从这本书的整体脉络看来,它是以乔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说是寻找“幸福生活”的过程为主要思路来描写整个故事的。真实的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和处在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另外,作者还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索。

在第一章的时候主要是以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让人们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对当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理解。如:“风又吹着干枯的玉米,还一阵紧似一阵。大路上又尘土飞扬,而后的玉米地里卷起一股股灰色的烟雾。夜间,凤贴着地面跑得更快,它挖松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秆一根根横倒在地上,标志着风向。”,“一到夜晚就一团漆黑,星光透不过风沙,屋里的灯光也透不出窗户。”这些对玉米,对大路和对夜晚的描写,似乎是在说上帝对这片土地不是那么的公平,给它们的尽是一些风和沙尘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从而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兴趣。往下看,我们能够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乔德出场了,然后着重写汤姆具结释放之后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样子完全变化了,原来的人都不见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后来在慕莱的解释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最让他恨的莫过于看着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机无情的摧毁吧。“为了这块地,爷爷消灭了印第安人,爸爸消灭了蛇。我们也许可以消灭银行——银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恶呢。”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地增加机器。在美国,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对土地的威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拖拉机毫不留情的把房屋铲平,把土地占领,使得原本住在这片土地的中低级佃农们纷纷破产,流离失所,之后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亚洲去寻找美丽的生活的故事。他们一路上历经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亚,却发现那里的生活远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也只能够安于现状去为别人干一些廉价的劳动力的活,所得却只能够他们一家糊口,根本没有一点点的富余可言。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好生活吗?从文章中主人公们的表现以及所表现的心情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说到这则故事,确实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与讽刺意义,但是从生态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似乎意义会更大一些。

书中的人与土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现代化的农业用拖拉机把他们赶走时,他们愤怒地抗议:“地是我们量出来的,也是我们开垦出来的。我们在这地上出生,在这地上卖命,在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一切,他们不愿离开这里的土地。当土地受到蹂躏,被大型拖拉机碾过时人们会感到撕心裂肺般难受。”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类的无知和贪婪,又有现代技术和现代工业的蹂躏。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类的同情和关爱!但是事实往往是相反的,对土地无限的开垦和无限的索取最后带来的只是肆虐的沙尘暴和无边的沙漠。我想这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吧!有

一段话描写的很好:人坐在这机器里,既看不见土地的真面目,也闻不到土地的气息,两脚踏不到泥土,也感觉不到大地的温暖和力量,人与土地的关系便消失了。“庄稼生长起来和收割的时候,没有人用手指头捏碎过一撮泥土,让土屑从他的指尖当中漏下去。没有人接触过种子,或是渴望它成长起来。人们吃着并非他们所种植的东西,大家跟面包都没什么关系了。土地在铁的机器底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它;既没有谁为它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人与土地的自然关系被割裂,不仅土地遭受磨难,而人们也变成了空有躯壳的机器。

同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务必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时候做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共赢。

然而在作者笔下,他虽然严厉的谴责了人类的无知和贪婪,但是还是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与活力的。他满怀深情地描述在阳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阴影里有各种昆虫在活动,蚂蚁和蚁狮忙着布置扑捉昆虫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轻轻地拍一拍翅儿,潮虫用许多细脚像犰狳一般慢腾腾地踱步。”在作者眼里,尽管尘暴带来了灾难,自然界里的生命却是那样美好可爱。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是那么美好,人类还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这种和谐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原本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数以万计的自然资源,也足够这些流浪农民生存延续下去的加利福尼亚洲,却因为大农场主、大资本家贪婪的开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农产品大丰收,价格受大地主、大银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许多当地的小农场主们连采摘的工钱都出不起,只能眼看着果子在枝头上腐烂,眼看着债务像潮水一般涌来。等到第二年,资不抵债的小农场主们也会加入到失业的行列。而他们的农场或是果园,就要被吞并到大地产里去。但是这种大农场里面产出来的果子,农场主们不可能完全免费的去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吃,他们宁可这些果子烂掉,也不愿意拿一个去拯救受苦的农民,这个世界的性质已经变化了。变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这是人类对自然无限的贪婪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人与自然还是和谐一点好,尊重自然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我是这么想的。试看,近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受到的重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都是我们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对她的伤害,也有说法说那些后果就是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或许真是这样子。如果人类一直这么无节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责任。”这句从小听到现在的话,还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为了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第四篇:《光荣的愤怒》读后感

《光荣的愤怒观》观后感

时代总是踏着高昂、轻健的步伐快速地前进着,我们也总是习惯性地用较发达地区的较好一面来展示我们这个社会的所谓成功的跨越。但是,大部分人们是否还记得,在辽阔的华夏土地上,占绝大多数的还是乡村底层人民,我们要反应的是我们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绝不能忽视当下广大中国农村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社会现状。

《光荣的愤怒》就是以最简单的故事承载了最广泛的社会问题,现在在一些偏远、稍落后的地区甚至在发展较好的地区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类似的,甚至远严重于此情况的问题。那么这种不良状况的存在总是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的。看了这部电影,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几个原因:(以下言论无论对错,都是我自己的观点)

1、 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滞后,贫富差距大,交通、通信不方便,法制教育程度低,村民麻木无知等等,这样才会给那些恶势力有抬头称霸的机会。黑井村上有了这四个无恶不作的兄弟,整个村都乌烟瘴气了。面对仗势欺人的赌徒熊老大,土瓜只能低头陪笑;面对鱼肉百姓的会计熊老二无人敢抗;面对无法无天的村长熊老三,狗卵只能躲回山里;面对色胆包天的厂长熊老四,大旺只能打断妻子的腿,忍气吞声;面对这四个人,张书记也点头哈腰。虽然村民们对对他们四人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但是又没有人敢招惹他们,敢揭露他们,敢消灭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在背地里骂他们“四人帮”。这些都是因为村民们远离“飞跃发展的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他们的麻木无知、怕事和软弱。

2、 社会的黑暗性,暗箱操作与潜规则的普遍存在也是这个“四人帮”能存在的原因之

一。我不敢说我们的体制是怎样的清澈透明,但是我通过大大小小的新闻,确实能发现“官官相护”中掩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暗箱操作中有多少人捞到了或多或少的油水,在这些背后又有多少人受到了它的毒害,这些事件发生或发现以后,社会上又有多少人会去真真正正地关注它的,又会有多少法律会真正的制裁它,政府的监管又会落实到哪里?谁有实力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3、 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性,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就拿这部影片所反映的事件来说,我们这个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还不够。在物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人们对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缺乏关注与帮助。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对比,在发展较缓慢的乡村地区,生活条件与质量差、整体生活水平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与外界接触较少(较封闭)、法律知识淡薄等等。

这些缺点存在原因就是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和谐性。我觉得,在社会的发展中,虽然有先富一部分人,再带动全部富裕的步伐,但是,这个“先富”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开始带动“共富”呢。我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相当明显,带动“全富”的步伐要加紧速度跟进,努力减少差距,从而真正到达“和谐”。

4、 另外,还有诸如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制度等的宣传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也有村民本

身的懦弱,妥协性等主观原因,因为一个事物的发生总有多重原因的交织。

以上,都是我对黑暗的一面的描述。下面,是我对张书记来的行为的一些感想。

叶光荣,黑井村的村支书。表面上,他是一个懦弱怕事、趋炎附势的人,不像那种会干一番大事业的平淡凡庸的人,但是他的内心恰恰是坚定、勇敢又有正义感的有所作为的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当之无愧的村支书。在恶势力猖獗活动之下,在熊老三的“贿赂”下,他没有同流合污,反而坚定了铲除“黑人帮”的决心,敢于为深受伤害的在恶势力面前极度弱小的村民们打头阵,联络组织了“缴熊”行动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村支书的这种行为,才是当下官员应该推崇的“有作为”。当下,各种制度不断出台,对官员也有不少要求,因此为了达到这些要求,现在很多官员都一味地追求效绩,一心只想干几件能提高知名度的大事,而不愿在真正需要花力气、能出绩效的小事上。会暂时地忘记他们作为官员的使命、宗旨和原则是什么,不能真正做到事实求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当下,我们也需要呼吁下我们的官员向光荣学习。

另外,从光荣的行为中,我也学习到,无论挡在我们面前的石头有多大、有多坚硬,只要我们存在坚定的信心与永不放弃的信念,我们的信念就像那石头一样,并且加之以充分的准备计划,那么,上天总会眷顾这些人,给予胜利的喜悦。

政管0902

-----杨美琴

第五篇:愤怒的葡萄 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他妈的浪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即使我们不幸成为失败者,那就怎样,生活还不是在继续前行,前方还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在默默的等着我们………….